初一语文下期中试卷_第1页
初一语文下期中试卷_第2页
初一语文下期中试卷_第3页
初一语文下期中试卷_第4页
初一语文下期中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_ 班级:_ 姓名:_ 编号:_答题不能越过装订线2020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 语文试卷考生须知:本卷共三大题,2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题 序一二三总 分分 值313930100得 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1分)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收敛(lin) 炽痛(zh) 菜畦(q) 兀兀穷年(w)B 磐石(pn) 踱步(du) 燕山(yn) 锲而不舍(q)C 相称(chn) 木屐(j) 脑髓(su) 人迹罕至(hn)D 可汗(hn) 踌躇(ch) 污秽(hu) 气冲斗牛(du)2、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 谰语 力挽狂澜 喝彩 兴高采烈B 汹涌 来势凶凶 凄惨 荒草萋萋C 振奋 义愤填膺 懊悔 悔人不倦D 毕竟 锋芒必露 气概 慷慨淋漓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中的词语替代的一项是( )(3分)A 踌躇多日难以下笔,因为遥远的中学生活之于我的人生,就像是水墨山水中那一抹若有若无的浅色背景。(犹豫)B 科学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细腻)C 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劫走了包括兽首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法国家喻户晓的大作家雨果希望法国有朝一日能“把这些脏物归还被劫掠的中国”。(妇孺皆知)D 虽然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但我们也不能忘乎所以,还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弥补不足之处。(得意忘形)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3分)A 赵亮真是别有用心,办的手抄报内容和形式与众不同,令人叫绝。B 考试前,我班的李军同学连发了几天高烧,使他痛心疾首,焦急万分。C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有疑难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D 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表现出了坚韧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_着。因为有这样_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_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放下_过稻香的镰刀。A 沉默 慈祥 慈善 饱餐B 静默 慈祥 慈善 饱餐C 静默 慈善 慈祥 饱食D 沉默 慈善 慈祥 饱食6、选出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B 一进入会场就看见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C 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D 春晖学校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7、对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再这里弹琴。A 互文、对偶 顶真 拟人 B 比喻 对偶 夸张C 互文、排比 对偶 反问 D 拟人 比喻 夸张8、按课文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三小题)(3分)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马上相逢无纸笔,_。(岑参逢入京使)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江山代有才人出,_。(赵翼论诗)9、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3分)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_,_,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10、口语交际。(4分)抗美援朝胜利后,在一次酒宴上,一名外国记者由衷地对彭德怀元帅说:“彭元帅,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儿子。”彭德怀微微一笑:“不,”仅仅把那位记者的话略加改动,调整了一下顺序,就很好地突出了伟大的祖国,反映了自己的谦虚情怀。请问,彭德怀改动后的话是怎样的?_二、阅读。(39分)(一)(12分)【甲】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有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乙】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一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11、【甲】段选自课文_,作者是_。(2分)12、给这两个语段选择一个共同性的标题,较合适的应是( )(2分)A 我的老师 B 学习的苦与乐C 专心与分心 D 课堂趣闻13、这两个语段选择都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分别指出“我”是谁。(2分)【甲】段中的“我”是_;【乙】段中的“我”是_。14、两个语段都写了课堂老师和学生的活动,分别可用“静”“闹”概括。甲段中师生的心是相通的;乙段中师生的心是不相通的,其原因甲段为( )乙段为( )(2分)A 教学内容、形式枯燥乏味。 B “我”和同学们都不喜欢老师。C “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老师。 D 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感相交融。15、这两个语段加线的句子都具有讽刺意味:甲段是通过从_产生联想来表现的;乙段是通过对_的叙述来完成的。(2分)16、甲乙两段中表达“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1)甲段:_(2)乙段:_(二)(12分)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是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见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上了自己妈妈的名字。老师说,性别。女。大家刷刷写下。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像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_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谈话,同学们说,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干净净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恩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分)_18、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们并不了解母亲。(2分)_19、第段开头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2分)_20、分析第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2分)_21、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_22、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2分)_(三)(15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23、孙权劝学选自_,这部书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_(人名)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伤仲永的作者_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3分)2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3)自以为大有所益( ) (4)又七年,还自扬州( )25、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分)_(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分)_26、孙权劝学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你分别概括出孙权和吕蒙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1)孙权:_(2)吕蒙:_27、请分别找出甲乙两段文字中评价吕蒙和仲永学习结果的句子。(2分)(1)甲段:_(2)乙段:_28、这两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