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_第1页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_第2页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曹群英 (湘南学院,郴州423000) 提 要: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解释作用。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要根据不同的 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具有顺应特点的语言。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语言的选择也是作出顺应的动态过程。 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 不同的语言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关键词:顺应理论;翻译;解释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 - 0100(2007) 06 - 0123 - 3 Interpret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Adaptation Theory Cao Qun2ying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China) Adaptation theory can interpret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adaptation theory, the use of language should adapt to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objects and settingswhile translation as a kind of trans2culture activity,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language is a dy2 namic process of adaptation, the adaptation should vary in ter ms of different settings and different language structures to maxi2 mumlymeet the needs of both side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语用学发展迅速,而语言 “ 顺应理论 ”(于国栋2001: 88 - 90)的提出让人 们对这一学科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这一角度 “ 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 学界、 翻译界的关注 ”(戈玲玲2002: 7)。翻译是 译语对原语信息的再现,翻译研究关注译者对原 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而语用学是 关于实际应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 间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由 于二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理论对翻译 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探讨顺应论 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1 顺应理论 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 语用学新解 中提出语言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考察语言的 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维氏的语言顺应,指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要顺应不 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 境选择顺应的语言。语言使用者“ 之所以能够在使 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 性(variability)、 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 (a 2 daptability)”(黄成夫2007: 86)。其中,变异性和 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核心。所谓变异性就是指 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 言使用者在选择时有着相当的灵活性;顺应性是 指在语言变异性、 商讨性的基础上,语言使用者才 有可能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根据交际的目的,从 可供选择的言语中作恰当的选择,以满足交际的需 要。语言的这三组特性可以说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同样也是解决可译性问题的基础之一。因而,某种 程度上,翻译过程可描述为译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 上为适应交际活动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言语选择的 过程。顺应论从认知、 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 对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 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 应交际需要而进行的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的 使用,说到底就是“ 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 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 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Ver2 321 2007年第6期 总第139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7,No. 6 SerialNo. 13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schueren 1999: 55 - 56)。Verschueren指出,语言 适应指语言适应环境,或者环境适应语言,或者两 者相互适应。恰当的、 成功的交流既是适应的过 程,又是适应的结果。言语交际实际上就是在不 断地适应(Verschueren 1987)。 2 顺应理论与翻译 顺应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 于语言内、 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不断作 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 商讨性和 顺应性。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任何语 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作出动态顺应。动态性与语 境密不可分,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交往、 认知心理状态、 对事物的信念、 对话题的兴 趣等也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 在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作用下,语言 的使用或选择灵活多样,使意义的生成成为一个 动态过程。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话语与语境的互动 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文语 言的选择也应该是作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 应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 语言结构而变化,从而最 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作为语言的转换 过程,翻译必然涉及到目的语的重构。目的语的 重构是译者对原语的语境、 语言结构作出的动态 顺应过程。翻译的过程一开始就面临着在语境中 进行语言选择的问题 选择目的语,进而对目 的语的形、 声、 义等各个层面的要素进行选择。翻 译实际上是两次语内交际的行为,即发生在原作 者和译者之间的第一次语内交际和发生在译者和 译文读者之间的第二次语内交际(王建国2003) , 在第二次交际中译者只能选择目的语为媒介,并 根据目的语语言要素的组合关系在其各个层面上 进行选择,以便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顺应, 这种顺应译者没有选择余地,这是一种被动顺应, 而译者对译文语言要素的选择则为主动顺应,译 者对同一个同义或近义范畴内的词条、 句式有自 己的选择权,这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3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 翻译有三层意思:翻译学科、 翻译过程和翻译 产品(Bell 1991: 12,Munday 2001: 4 - 5)。翻译作 为学科具有抽象性,后两者则更加具体。下面,根 据语用顺应论解释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例如: Oh! She is the most beautiful creature I ever beheld!(Pride and Prejudice) 据王晓元(2002)统计,对the most beautiful creature的翻译有:“ 这么美丽的一个尤物、 这么美 丽的尤物、 绝色美人儿、 绝色美人、 最美的人儿、 最 漂亮的女子、 最美丽的姑娘、 最漂亮的姑娘、 我所 见过的姑娘数她长得最美、 这么美丽的小姐 ” 等。 其中,除了“ 我所见过的姑娘数她长得最美 ” 这一 选择属于句式同义范畴之内的选择以外,其他都 属于词条同义范畴之内的选择,充分地表现出主 动顺应的性质。 “ 翻译毕竟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 和交际工具。 ”(白文昌2002: 85)一般情况下,目 的语语言要素的选择必须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 范,才能保证交际成功,因此对目的文化的社会规 范进行顺应也是被动顺应。Hawkes对汉语中 “ 红 ” 字翻译自白就是最好的注脚。他在“ 前言 ” 中说道,有些 红楼梦 爱好者肯定会觉得我的译 文没有把小说中的“ 红 ” 的意象翻译出来,但是, 在英语中除了有the rosy cheeks and ver meil lip of youth的意象之外,根本没有汉语中“ 红色 ” 代表 “ 财富、 春天、 青春 ” 等意象的用法,我只好把“ 红 ” 译成“ 金色 ” 或“ 绿色 ”,我知道这样做会有损失, 但没有办法避开这个问题(Hawkes 1979: 45)。 译者心理动机在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直接 影响翻译产品的最后形成。同样是在红楼梦 译者“ 前言 ” 中, Hawkes写道,“ 我不认为我一切 都做得很好,但是我如果能把我在这部汉语小说 中所得到的愉悦甚至是部分愉悦传递给我的读 者,也就不虚此生了 ”(Hawkes 1979: 46)。正是 这种心理动机使得他在翻译中多处改变传统的中 国文化意象,主动顺应西方读者的认知环境。但 是,心理动机的主动顺应能否达到目的,必须考虑 译文、 读者的认知环境。 3. 1译文语言的选择在于顺应不同语境 语境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 与交际语境相适应。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的 客体除了语言结构还有语境因素,Verschueren将 之归纳为交际语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场 合、 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 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 情感因素等。话语只有放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使 用,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理解原 文与选择译文语言时都应注意语境因素对语义的 影响,顺应译语文化,考虑具体的交际场合、 听 众的文化背景以及认知情感因素等,灵活地使用 翻译策略。中西文化中嘘寒问暖的方式存在很大 差异。例如,在探望病人时,中国人习惯于对病 人表示同情;而西方人不愿意轻易表现出脆弱的 一面,他们会表达鼓励或单纯祝福的话。可见, 421 2007年 曹群英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第6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 化之间的交流。 3. 2译语的词汇、 句式、 语篇等层面的选择是 顺应意义的生成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因此,在两种 语言之间的转换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顺应译入 语的语言。例如: Suddenly the line went li mp.“Im going back,”said Kurth.“We must have a break some2 where, wait for me.Ill be back in five mi2 nutes .”/引爆电线突然耷拉下来。库尔思说,“ 我 回去看看。一定是哪个地方断了。等一等,我五 分钟就回来。 ” 3. 3一切翻译的过程都是动态顺应的过程 动态顺应主要指语言使用中“ 意义的动态生 成 ”,语言的选择与顺应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体 现于译者与原文、 译文之间的互动过程中。语言 顺应论认为,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即语言的变异性。这种选择的范围并非是一成不 变的。语言的这一特性导致语言的协商性。在语 言的实际运用中,尽管作出一个选择就有可能排 除能够满足当前交际任务的其他选择,然而选择 效果总是可以反复协商,重新讨论的。 “ 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一种正在 进行的活动,是某种继续的、 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 展的东西。 ”(周方珠2004)随着时代的发展,语 言也在不断更新,新词、 新典故层出不穷。一种语 言中产生新词往往会导致在另一种语言中出现暂 时的词汇空缺。出于对译文读者文化背景的考 虑,往往按照译语习惯作意译处理。不过,随着交 流的频繁与文化的日益融合,各民族都在逐渐吸 纳其他文化,有些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语言在翻 译时不再作意译处理。这种译文的好处是可以保 留原作原汁原味的风韵,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从 而使读者更好地通过译入语去感受原作的文采。 有时,透过译语文字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 产生的时代背景。可见,译语文本也在时刻改变 着译语语境。因此,一切翻译过程都是动态顺应 的过程,其前提是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并保 证其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译者所作出的顺应可 分为主动顺应和被动顺应。无论是杨宪益所说的 异化译作还是Hawkes的归化译作,无论是林纾 的意译翻译还是鲁迅的直译翻译,都是他们各自 主动或被动顺应的结果。语用顺应论在宏观上和 微观上都很好地解释了翻译活动对译语语言和文 化发展的影响和个人复译和多人重译现象等几个 相互关联的问题(宋志平2004)。 4 结束语 “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 上讲是顺应人们的需要,是人们赖以生存、 维系生 活的工具。 ”(陈新仁2007: 83)顺应论突破传统 语用学的研究框架,全面、 综合地阐述人类语言运 用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发 展前途的理论,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以及对翻译 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白文昌.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研究J .外语学刊, 2002 (2). 陈新仁.词汇阻遏现象的顺应性解释 J .外语学刊, 2007(1).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简论语用翻译标 准J .外语学刊, 2002(3). 黄成夫.从顺应理论看英汉文化的含糊语言J .外语学 刊, 2007(4). 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 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04(2). 王建国.论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J .外语教学, 2003(2). 王晓元.性别、 女性主义与文学翻译A .杨自俭.英汉语 比较与翻译(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