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佛教思想》投影词_第1页
《漫谈佛教思想》投影词_第2页
《漫谈佛教思想》投影词_第3页
《漫谈佛教思想》投影词_第4页
《漫谈佛教思想》投影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市图书馆 温陵讲坛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漫谈佛教思想主讲者:国立华侨大学退休教授 陈治典 2009年3月30日上午一佛教不同于封建迷信:1.佛教与中国民俗信仰不同:扶乩、烧冥纸 巫术 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牲、地狱、饿鬼) 佛遗教经 心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自转因缘,命随心转 善生经摩竭陀国罗阅祗城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做儿女的当以五事敬顺父母:1.供养父母,不使有缺;2.凡有所为,应先禀告父母;3.对父母所为,儿女应恭顺不逆;4.不敢违背父母正令;5.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也要从五个方面善待子女:1.制止子女不让其作恶;2.指授示其善处;3.慈爱入骨彻髓;4.为子女求善婚娶;5.随时供给所须。父慈子孝,家庭和睦,这就是拜东方。” 地藏经利益存亡品2.佛像膜拜的由来:神格化 人格化 觉性与智慧 优填王 旃檀香木 波斯匿王 紫金 见贤思齐 佛乃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至圣至德。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 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圆拙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得无相,即心即佛;着相修行,万劫难成3.佛教与封建迷信在文化层次上的差异: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阿含经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依自心,依真理,不依邪见、邪道、神通。) “我执”、“法执” 灌顶求消灾,持咒求解难,拜佛求见光,静坐求开悟,喝符水求病愈这些全靠不住 慈悲、忍辱、宽恕、观照、无我奉献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然是佛教。”他认为:“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神化的人,放弃了死板的信条与教义以至主从观念,基于物质和精神的经验而深为一体。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二苦、空、无常、无我观:1.苦观:“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实的道理。“苦谛”揭示众生身心受到的痛苦;“集谛”谓众生由无明所起烦恼及由烦恼所生诸业,由此集起生死之苦;“灭谛”则说灭尽诸苦之因,即证得永无诸苦的涅槃、解脱;“道谛”就是断灭诸苦而达涅槃的修行门径) 逼恼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四大” 地、水、火、风 四百四病 圆觉经说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教人:“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暧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五阴”又称“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种法的积聚合集,其实就代表人的身心 “阴”有遮盖的意思 “炽盛” “业”,造作之意 “苦苦” “坏苦” “行苦” 2.空观:“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诸法 因缘和合 变化无常,了无自性 大乘义章说:“绝众相故名空” 虚幻 “我相” 金刚经:“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龙树中论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缘起性空” “有” “空” “空执” “妙有”华严经:“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唐朝著名居士庞蕴临终前对人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3.无常观:迁流变化 世界无常、众生无常、诸念无常 生灭变化 刹那不住 阿含经云:“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1)刹那无常 生住异灭 (2)相续无常 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涅槃经一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二十三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造恶消极,享受消极,行善积极,修行积极 人生难得,佛法难遇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精进” (1)精勤修习节量食、卧,调出入息,以对治不安稳懈怠;(2)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能,能尽苦源,能成就大希有事),以对治无味懈怠(3)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苦,以对治不知恐怖懈怠4.无我观:“无我”意思是没有固定不变的体性和主宰之用“四大”、“五蕴” 毘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金刚经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三万有因果律:因果报应 众生凡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叫作“业” 身业、口业、意业 善业、恶业、无记业 身之恶业有杀、盗、淫,口之恶业有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恶口(恶言伤人、谩骂)、妄言(说假话、造谣惑众)、绮语(花言巧语、说下流话),意之恶业有嫉(妒嫉)、恚(恼怒、怀恨)、痴(愚味) 宿业 现业 业力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四三法印:1.诸行无常: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生安分度时光。”(憨山大师警世歌)过去佛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永觉禅师证道歌说:“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2.诸法无我:金刚经说:“如来所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众生众生者,如来说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3.涅槃寂静:涅槃(不生不灭)佛临涅槃时说:“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五主要宗派:1.大乘与小乘:根器 只求自了 广度众生 小乘严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 契机2.十大宗:俱舍宗(又名有宗);成实宗(又名空宗);三论宗(又名性宗);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华严宗(又名贤首宗);净土宗(又名莲宗);天台宗(又名法华宗);禅宗(又名心宗);密宗(又名真言宗);律宗(又名南山宗)(1)净土宗:晋代慧远 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往生论 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专心念其名号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得永不退转。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阿弥陀佛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印光法师(2)律宗:唐代道宣 四分律 阿难请示佛:“佛在之日,依佛为师;佛灭度后,依谁为师?”佛答言:“我灭度后,依戒为师。” 此宗专弘戒法,主张严持戒律,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断绝烦恼,证入涅槃 弘一法师(3)禅宗:梵语“禅那”,意为静虑 南朝梁代达摩祖师 教外别传,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 万缘放下,不思量一切 楞严经说:“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4)密宗:如来秘密之教,非等觉菩萨不能明白。唐代金刚智、善无畏、不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羯罗经 “三密相应,转识成智,即身成佛。”以持诵密咒而得破惑证真为目的。(三密即身密:手结契印,召请圣众;语密:口诵真言,了了分明;意密:心观实相,入本尊之三摩地。)现今藏、蒙流行的喇嘛教即属此宗,又分红、白、黄三派。日本和尚空海于公元804年(唐朝)来华学法,回国后在日本建立密宗,称为东密。六修学要点:笃行 行解相应 楞严经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电视剧济公传主题歌唱得好:“东拜佛,西拜佛,不如自己修成佛。你修佛,他修佛,究竟谁能成正果?世上有佛也有魔,是佛是魔皆自作。众善奉行即是佛,恶念一起便是魔。心净即成佛。”“比丘”,译意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意。贪就是以迷心而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不厌;瞋就是以迷心而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或憎恶;痴就是心性闇钝,不明事理,迷迷糊糊。 “三毒”是恶因。戒就是严持戒律,防非止恶(在家信徒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比丘要守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守三百四十八戒)定就是息虑静缘,使散乱之心归于宁静(可修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慧就是去惑证理,破迷见真(可修“五停心观”:对治散乱心修“数息观”,从呼吸入手使心止于一境,有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对治贪、淫修“不净观”:观想自身或他身污秽不净;对治嗔恚修“慈悲观”:观想众生受苦可怜之相,发起拔苦与乐之慈悲心;对治愚痴修“因缘观”:观念思索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对治多业障修“念佛观”:观想佛相好庄严、清净解脱、智慧、慈悲、法力无边;或对治我见修“界分别观”:观念六界、十八界一切诸法皆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分散即灭,无实自我。或修空观、假观、中观)。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 净化心灵 法无定法 声闻乘有“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等法,缘觉乘有“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菩萨乘有“六度”、万行种种法。 持咒 唸佛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 汉文三藏佛典就有六千多卷(据北宋天圣释教总录记载有6197卷) 看破世情,放下妄想、执着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把方便当究竟 误将拜梁皇忏、水陆法会、烧香拜佛、诵经念咒等认为是修行。把庄严的宗教仪式误为佛法之必然。修行的重点就在离相。六祖惠能教人要“即相离相,即空离空。”梁武帝问达摩:“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 永觉禅师证道歌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六祖惠能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