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潜隐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5/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1.gif)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潜隐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5/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2.gif)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潜隐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5/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3.gif)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潜隐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5/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4.gif)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潜隐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5/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81badf51-1ad2-4bf2-a666-6c2a1b1c18905.gif)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潜隐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摘 要母女关系的书写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稀缺的,至“五四”以后在女性作家笔下得到了兴发,丰富生动的母女关系图景得以展示。张爱玲的小说本文叙述了众多呈紧张与冲突状态的母女关系,本文试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对其进行解读,以挖掘张爱玲作品中潜隐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最后得出结论:即社会层面上金钱与功利消解母爱,文化层面上母亲作为父权秩序的代言者泯灭母爱,心理层面上压抑与变态心理导致母爱的异化。关键字张爱玲;母女关系;社会;文化;心理 母女关系作为人类血缘和伦理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在延续,但是对母女关系的书写和言说在中国文学中却一直是稀缺的存在,这源于普遍性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男权中心社会规范下女人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使得母亲成为一个父权符号,从夫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女儿在家庭中也只是从属和暂时的存在, 女儿的婚姻进一步切断了女儿与母亲的关联,难以展现完整的母系历史。尽管中国传统文学中偶尔会有诸如西厢记、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涉及到母女关系,但是, 传统文本中的女性是作为对象化而存在的, 根本没有女性作为人的独立人格和女性自我的独特感受, 她们只是男性主体叙述人的文化观念的载体,母女关系仅仅是父子关系的一个变体, 母亲角色承载的是父权的意志。只有站在女性立场上将女性作为主体进行话语言说,女性群体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才能得到真实生动的书写和表达,其历史和本质才能得以再生和还原。五四以来在西方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母女关系的作品涌现,尤其是一批女性作家,如冰心、丁玲、冯沅君、白薇、张爱玲、苏青等,创造了丰富生动的母女关系书写图景。然而,用冷峻而犀利的笔触还原现实的真实并达到艺术的震撼的母女关系的书写,能够将不和谐的母女关系呈现的淋漓尽致并具备社会文化心理的多重隐喻意义的,非张爱玲莫属。张爱玲对于母爱的书写有自己的看法:“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是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其实有些感情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谈女人) 这既深刻地指出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体的被搁置、母爱因为过分强调而引发的戏剧化,也表明张爱玲对女性追求个体幸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是充分肯定的。所以,张爱玲一面冷静地发掘和嘲弄这群人母者的心灵痼疾,一面又饱含同情与怜悯去展露她们的痛苦与无奈,在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三十年代中国闺阁政治下母女关系的真实图景,具有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多重解读的可能。一、社会层面:金钱与功利驱使下母爱的消解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功利的追求能泯灭一个母亲对女儿的亲情。社会非良性的金钱观和功利观可以腐蚀人性,母亲也不例外。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中女儿对父亲财产的压榨,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于连父亲对金钱的热爱超过了对儿子的爱。金钱崇拜和物欲社会功利观对人性的腐蚀是不分性别身份的,母亲也是人。但是出于对传统中仁慈高尚的母爱光辉信仰和维护,一般作家很少揭示母亲性格中的自私与贪婪质素,书写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漠视和摧残。张爱玲则不然。张爱玲长于他人的地方,是她能够站在赞美和维护的对立面,用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锋审视和刻画日常生活中掩藏在盛幻浮蹂光环下的真相。在这种写作策略之下,母亲形象的刻画成了她揭示生活原生态的手段。她对母亲的刻画,其实正同其他形象的刻画一样,最终是为了揭露人本质上的自私,母亲也好,任何人也好,作为一个人,都逃不了人本质上的自私。在这里,张爱玲不像其他人一样描写圣母一般的母亲形象,正是因为她将母亲首先当做是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母亲,是女人来写。在这一点上,这样的母亲形象更为复杂深刻,母女关系也具有在社会层面上深度解读的价值。半生缘中顾太太和两个女儿之间的关系表达出一种生存压力下母爱的麻木和冷漠。丈夫去世子女又多的压力下,让大女儿曼露出去卖身养家已经是对一个女儿的牺牲。后来在曼桢陷入姐姐和姐夫的圈套时,顾太太意识到二女儿曼桢被大女儿曼璐夫妇关起来会发生危险,但是顾及到曼璐需要借腹生子以维持与祝鸿才的婚姻,深知这场婚姻的是她们一家的经济安全的保证,于是不仅放弃了自己作为母亲救女儿曼桢的机会,并且还出卖了女儿曼桢,将曼桢男友的信交给了曼璐,彻底断绝了曼桢获救的途径。金钱等实际的生存因素,横亘在母女之间,毫不留情地隔绝了母女之情,打碎母女间的脉脉温情。顾太太的默许和回避再让曼桢也重复姐姐的悲剧,无疑是在母性的温柔面孔下伤害女儿的冷酷的帮凶。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同样塑造了一个自私而贪婪的母亲,利用女儿的婚姻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将女儿视作摇钱树,将金钱社会下人性的自私与丑陋暴露无遗。女性没有获得经济自主权的时代,由于弱势者的社会地位和不稳定家庭身份地位,不论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母亲,还是寄生在封建大家庭的母亲,都面临或隐或显的生存威胁。母亲的生存焦虑扭曲了、遮蔽了母亲对女儿的爱,迫使其以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呈现。花凋就讲述了一个女子绚烂的生命之花在父母冷漠和自私下的凄凉凋落。郑川嫦的父亲是有钱时在外养孩子,无钱时在家养孩子的荒淫遗少,吃喝嫖赌的生活方式加上子女多的负担使得这个家庭外强中干,母亲郑夫人的一生则是一出“冗长单调的悲剧”,攒私房钱成了她生活最大的动力也是烦恼的根源,因为丈夫总能想方设法把钱哄了去。所以,当丈夫拒绝为已经病入膏肓的女儿郑川嫦治病时,她害怕暴露自己的私房钱,给丈夫以口实,竟不愿也不敢出资为女儿治病,任其年轻的生命自生自灭。这些母亲与儿女们所期待的有一对天使翅膀的理想母亲的形象相去甚远,人们心目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有着高尚品德的母亲在这里似乎从来不曾出现过。也许这更接近现实母亲的真实面目,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惘惘的威胁当中,一切神圣绝对的观念都淹没在世俗功利的算计之中,母亲也不能免俗,她们对金钱的追逐,对得失的权衡,对自我生存的看重等等,正是张爱玲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人生的真相:母亲不是天使,她只不过是一个以自我生存为最高目标的凡夫俗子而已。张爱玲把金钱的力量写到心理底层和伦理道德的细部纤维里去了,深刻揭示了金钱对人间最亲密的母女关系的腐蚀与间离。二、文化层面:父权秩序的代言与维护中母爱的替换在宗法父权社会的伦理文化赋予了母亲父权制代言人的身份,尤其是在父亲缺席家庭中,母亲是一家之主,所以她又是宗法父亲的替身。作为具有最高权力的封建家长,担当着父权秩序代言与维护的职责。母亲必须按照男权社会的规范条律来处理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即使在血缘父亲缺席和父亲无作为的家庭,母亲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强势的父权文化,顺从“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以此来治理统治家庭结构,确立家长权威。在这种家庭中,母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理想母亲形象,而是一个被父权观念和实际生存所扭曲锻造的母亲,“在母亲成为内化父亲的替身中,母亲的角色由女性转变为“菲勒斯母亲”(phallic mother)的文化女性角色”。 1在父权制统治之下,那貌似拥有父权的母亲女性施虐者,其实“只是父亲的替身,父亲总是潜伏在母亲形象背后” 2,真正左右着母亲行为的仍然是父权社会的性别权力秩序。在旧时代的大家庭中,父亲/男性即便是不在场或者残废,他所代表的男性特权却依然存在,并且具有文化强制性,潜在地决定了母亲的人生选择和行为准则。父权制造就的母亲,压抑和剥夺着女儿性别主体的成长与建立,所以,父权制的家庭结构、亲属关系是离间母女关系、制造母女隔膜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由于女儿被剥夺了家庭财产的继承权,不担负家庭宗族的繁衍和传递工作,出嫁的女儿就成为娘家的客人或者陌生人,父母就完全放弃了对女儿的责任,女儿对娘家也不再担负任何义务,女儿的一切,包括身体、性命都属于夫家。女儿的这种社会身份使父母在女儿在家时期不愿在女儿身上作未来的投资,离家之后也无权近亲、参与女儿的生活。女儿与娘家隔离与分裂的实际生存状态,必然带来母女关系的疏离,母亲对不幸女儿的人生遭际即使有痛感,她也无权、也无力去拯救女儿,为女儿提供实际的庇护。当离婚寄居娘家的白流苏(倾城之恋)受到兄嫂言语的刻薄与欺负,希望得到母亲在道义上的支持之时,母亲却站在家中男性继承人一边,替兄嫂辩护。白流苏凄凄凉凉地跪在母亲的床前,以为枕住了母亲的膝盖就可得到庇护,呜呜咽咽求母亲为自己做主,然而母亲却早已离去,女儿是嫁到夫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醒悟过来的白流苏意识到“她所祈求的母亲与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在梦魇中,白流苏童年时代的一次创伤性记忆浮现在脑海,“她还只有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对已经出嫁的女儿而言,由男性血缘所建构的家庭结构就是那层无形的玻璃罩,白流苏付出了全部金钱和情感也无法再加入进去,一旦金钱被榨干之后,被娘家的真正主人兄长驱逐出门就成为她的必然命运。曼璐(半生缘)曾经是娘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但是,曼璐并不能由此就能够获得母亲顾太太的抚慰,母女的精神与心理交流被父权结构家庭和文化切断,“母亲劝慰的话从来搔不到痒处,常常还使她啼笑皆非”。在臣服了父权制的顾老太太观念中,“母亲儿子”才是一家人,不管女儿是否是娘家支撑家庭的经济支柱,女儿最终都要被排斥出娘家,成为娘家的局外人,所以顾太太能够心安地用着女儿出卖肉体换来的金钱经营着儿子儿媳的家。七巧(金锁记)对女儿长安婚事的阻挠,部分原因是对自己拚着性命与青春才得来的金钱的不安全感所致,唯恐女儿伙同他人霸占她的家产,在这个世界中曹七巧最不怕惦记她钱的人是她的儿子长白,因为苦争苦斗得来的家产最终要属于儿子的。很显然,这种以把女性作为男性家庭交换物而建立起来的父权制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严重地阻碍了母女间的亲密联系。三、心理层面:变态心理的压抑与排解下母爱的异化除了社会的金钱与功利观念,父权宗法制家庭伦理文化对母性的扭曲和消解,从心理层面上看,由于外界环境或是个人经历导致的母亲心理变态也成为母性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在心理上受到压抑的母亲必然要寻求排解与释放,而与她最亲近的女儿往往成了第一受害者。曹七巧(金锁记)对女儿长安婚事的干涉,既包含有对自己将失去女儿的焦虑感以及自己不幸婚姻与爱情记忆的噩梦的缠绕,更隐藏着对女儿获得幸福生活的潜在嫉妒心理,这种心理都是作为无意识存在的,张爱玲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内心孤寂的曹七巧不愿失去女儿,让她上学也只是做个样子,最后逼得女儿中途辍学是如她心意的,一方面可以把女儿控制在她身边,同时也有了日后辩驳的口实,我不是没让她上学,是她自己不愿上。至于后来给她裹脚、吸鸦片来使其从身体上和经济上对她产生依赖,以达到对女儿完全控制的目的,完全是将女儿折磨成一个病态的不能离开家庭的傀儡摆设;同时青春时期在婚姻和爱情上遭受的挫折和苦痛,又使曹七巧不愿女儿再复制自己的人生遭遇,她不相信由男性所主宰的婚姻和家庭,“我就只有一个女儿,可不能糊里糊涂断送了她的终身,我自己是吃过媒人的苦的。”在长安的恋爱婚姻大事上,在潜意识中曹七巧把女儿当成自己,以自己当年的经验教训来处理长安的人生,修正、弥补自己当年所受的欺骗和侮辱,从而也消除自己潜意识中的焦虑。于是在择婿的犹疑中耽搁了长安的青春年华;等到童世舫出现,女儿的婚姻爱情出现光明的曙光的时候,曹七巧又产生潜隐的嫉恨心理。西蒙波伏瓦指出:“不论对一个和蔼的母亲爱也罢,对一个怨愤的母亲也罢,女儿的宣告独立,等于她的希望破灭了。她感到双重忌妒:她忌妒外界夺走了她的女儿,同时忌妒女儿盗取了一部分属于她的世界” 。3她看到女儿即将得到幸福便产生暴躁情绪:“你要野男人你尽管去找,只别把他带上门来认我做丈母娘,活活的气死了我!我只图个眼不见,心不烦。”对于自身情感与欲望遭受长期极度压抑的曹七巧而言,女儿的出嫁和婚姻的幸福让她妒忌而仇恨,“那只是死亡国度中一个死囚与一个可能遇赦的囚徒之间的嫉妒与仇恨,那只是逃遁的否定与逃遁的可能之间的挣扎与奋斗。”4;同时也把女儿当做夫家的人,由女儿的婚姻联想起自己的婚姻,认为童世舫跟她年轻的时候一样,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我娘家当初千不该万不该跟姜家结了亲,坑了我一世,我待要告诉那姓童的趁早别像我似的上了当!”这里将对自己年轻受姜家门第蒙蔽而嫁到这人间地狱来的怨恨转变为对女儿的恨,完全是站在仇人立场上诅咒姜家的女孩别想指望门第优势嫁出去。由此可见,由于自身的不幸经历和情感的创伤使得心理压抑变态,这种矛盾的张力释放和发泄到女儿身上,使女儿重复了母亲自己的人生悲剧,让女儿和自己一道走进了“没有光的所在”。从女儿长安的方面来看,由于长期对强悍母亲的妥协,造成自身的软弱不自信,对自己未来的婚姻生活也是充满着怀疑,不敢对爱情抱以坚定地信仰,反而以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与幸福作别,母亲在世之日,她这种“手势”是她唯一自卫的武器,所以在母亲变态心理的巨大阴影下,她无从逃匿。只能重复母亲的悲剧命运,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密秋儿太太(沉香屑第二炉香)也是将自己丧夫守寡的压抑变态心理施加到女儿身上,断送其婚姻幸福。在故事开始时罗杰安白登沉浸在将与愫细密秋儿结婚的幸福气氛中,却不知道愫细依然天真单纯,心理发育不完全,对性一无所知。使得在新婚之夜欲与妻子行正常房事时,竟被贞女似的妻子视为禽兽行径。女儿的无知与幼稚与作为母亲的密秋儿太太有极大关系。她对女儿施行封闭式的性教育,甚至报纸也要经她检查方能阅读,造成女儿吸收知识的片面性,尤其以性知识的缺乏为甚。正如波伏娃第二性在第十七章“母亲”中所提及的观点,母亲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监护将使女儿一生都处于未成年状态。密秋儿太太早年丧夫使她产生在两性生活上的压抑心理,她以一种无意识的逃避来摆脱压抑。对于女儿所说的丈夫的行径她意识到是女儿的无知,但是反而有一种母女遭遇相同境遇的快感。小说中安排愫细的姐姐靡丽笙为其前车之鉴,密秋儿太太女儿靡丽笙不进行解释和纠正,反而对女儿的错误观念加以鼓舞:“为什么我这孩子也跟我一样的命苦!谁想得到索性像了我倒也罢了。密秋儿先生死了,丢下三个孩子,跟着我千辛万苦的过日子,那是人间常有的事,不比她这样稀奇的变卦!说出去也难听,叫靡丽笙以后怎么做人呢?”(传奇167页)密秋儿太太其实清楚靡丽笙离婚的原因,却不言明,到底弗兰克不过是个非常普通的男人,密秋儿太太自己应该曾有过正常的性生活的,只是丈夫去世让这一切化为乌有,但是她却将有丈夫而离婚的女儿说得和她一样。究其根源最可能的原因是:不愿意让女儿离开自己,不愿意看到女儿有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和丈夫长相厮守。于是密秋儿太太选择让女儿对丈夫的性举动产生惧怕心理,进而从婚姻中逃脱,与她做母亲的命运殊途同归。可见密秋儿太太为了逃避丈夫早逝的伤痛以及自身性压抑的事实,拒绝一切与丈夫相关的事物进入她的生活,包括婚恋、爱情、性爱等,这种心理通过女儿也荼毒了其他无辜男性,由此也扼杀了女儿的正常婚姻。假如女儿们皆如靡丽笙一般,对性爱产生根深蒂固的恐惧,密秋儿太太便得以将女儿留在身边陪伴她的孤寂,但是这份女儿对母亲永无止境的依靠与信赖,却是密秋儿太太以牺牲女儿的幸福婚姻为代价换来的。总之,由于外界的压力或者自身的不幸经历使作为母亲的女性在心灵上有了创伤,导致一种心理扭曲和变态,当这种心理寻求发泄和解脱的时候,以母爱之名对女儿施加的伤害就在所难免,母亲心理变态也成为母女关系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四、结论张爱玲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市民社会的母女关系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书写,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生动的母女关系图景。在张爱玲笔下母女关系多是呈紧张与冲突状态的,通过以上从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对其小说文本中呈现的母女关系进行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金钱社会下为生存而泯灭的母女亲情,父权宗法文化压抑下母爱的替换消解以及人性中的心理因创伤导致的变态因素对母爱的异化。本文虽分社会、文化、心理三个层面来论及母女关系,然三者之间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生物链般环环相扣。张爱玲没有对这些消解与变异进行道德式的指摘和控诉,她笔下的母亲与女儿,多具有不得已的苦楚,或是金钱利诱或是父权压抑或是心理创伤,谁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由此产生令人唏嘘的悲剧结局。张爱玲指出“我写到的那些人,她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是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余韵我看苏青,也正如她引用论语所言:“如得其精,哀矜而勿喜”。参 考 文 献1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8.2杨泽. 阅读张爱玲C/胡锦媛.母亲,你在何方?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8.3西蒙波伏瓦.女人第二性M.桑德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205.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3.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and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Abstract :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which was written on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交好友生日提醒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关联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 往年自考试题及答案
- 心理咨询教科研服务提升计划
- 一年级书法教育实施计划
- BIM技术应用中的分包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 钢筋混凝土施工班组岗位职责详解
- 儿童托育机构卫生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2025年护理工作创新总结及2025年计划
- 绿色施工节能措施推动钢结构建筑节能创新
- 工业设计方法学
-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与流程
- 销售公司和生产公司的合作协议
- 新生儿气管导管滑脱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第三版)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表格)
- 商品精修教案项目5服装精修
- 小升初简历模板2020免费
- 19-雾在哪里ppt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课件
- DDI定向井难度系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