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 结 业 论 文 姓 名: 罗泽东 学 院: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学 号: 200601080107 指导教师: 兰毅 与生命体验伴行的诗文永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华夏的诗文向来以登峰造极的艺术手法和炉火纯青的意境刻画闻名遐迩。 数千年来,华夏诗文为世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除其华美典雅的辞藻韵律,带给人无比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鉴赏美感外。还在于它拥有饱含洗尽铅华生命感悟的意蕴,能给予人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洗涤。 笔者以为:品诗,下者品词,中者品韵,上者品意。 顾名思义。品诗初级阶段,乃品诗之遣词造句。档次如同垂髫蒙童熟悉三字经千字文,囫囵吞枣,只知其形。 有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了这个地步,可以称得上懂诗。因为潜移默化之间,诗的韵律已经镌刻于脑海。不谈出口成文,至少耳熟能详,信手拈来。 古时有典故高山流水,引喻知己难求。华夏艺术,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意蕴。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登堂入室的标志就是意蕴的有无。不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思绪情感,显然不能称为会品诗。 除诗外,华夏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学史里,词也是一颗得天独厚的明珠。它格律虽不及诗精致,字斟句酌间也不如诗字字珠玑。但它所修饰情感的细腻显然比诗犹有过之。 词起于隋唐,兴盛于赵宋。受累于赵宋偃武修文,词总给人一种哀婉缠绵伤春悲秋的香闺女儿态。但这显然不是词的真意。如同诗中也有六朝遗风上官仪的“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的绮丽婉媚,词中也不乏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般豪情状语。 诗可以说写的是人生,词表达的同样是生命。两者若要永生,首要合情。 今人古月,今月古人,若说什么能隔世神交,唯有情感共鸣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于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苏轼贬官他乡,亲人分隔,花好月圆之夜,清风徐徐,星光闪耀,醉意醺然之际,触景伤情,不免内心感慨万千,思潮起伏。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尤其是古时落后的交通传讯方式,相隔百里,可能就此生难见,何况作者已与兄弟分别了七年?漫长的岁月,遥远的路途,心中的思念,腹中的愁绪,何尝能一言倾吐? 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之常情,并不是苏轼倾述的全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先扑面而来的便是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般不羁洒脱。虽然此时苏轼政治失意,理想困顿,前途渺茫,只身异乡,形单影只。但是我们看不到寻常人的怨天尤人,长吁短叹。反而失落之中的旷达,让人精神一震,从小序中陷入的思亲情绪抽身而出。 可是,苏轼并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黯淡的前路,还是给他带来些许的茫然和无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问的是苍天,也问的是自己。走到今时今日的地步,并不是他才疏学浅,无法胜任理想的追寻。而只是与友人理念不合。 强国要寻异,还是要稳中守旧,这是一个影响百年大计的决策。即使满腹经纶,才智高绝的苏轼也未能找到完美的道路。所以他克制不住内心的迷惑。 执念一生,就要破障。传承的儒道佛三大流派,皆有出世入世的教诲。苏轼博采众家,思想受到一定的影响,迷蒙之际,他有暂时遁世的一念。“我欲乘风归去”。 或许在他的人生观里,他才华横溢,飘逸若仙,本不该沾染尘世的纷争。失意的时候,考虑回归,也许是无奈之中的自嘲吧。 可惜“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也许是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可是游离世俗的生命,是否会缺少许多精彩的体验呢? 苏轼是怕寂寞的。如同一位绝世剑客,没有对手,甚至没有朋友,他也是寂寞的。因为他的人生再没有前进的方向,他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避世孤孑一人对影成双,翩翩起舞,怡然自得。看起来放荡不羁,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呢? “起舞弄清影”,又怎么比得上人间快活呢? 人间有不幸,有痛苦,同样也有温馨,快乐。苏轼自认不是看破红尘,斩断牵挂的仙人,一番思绪飘飞,最终回到原点,原来,自己终究是有血有肉,有悲有恨的凡人罢了。 闪烁的心思回落,苏轼不免思念起了远在他乡的亲人。 收回淼淼云汉星河的注目,转眼一望。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这个无眠的落魄人。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啊,为什么偏偏在我饱尝思念苦楚的时候亮如圆盘?”苏轼不禁慨叹。 既是对兄弟的想念无法排遣,也是对月亮的不识人间愁苦而略微怨言。 只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的心胸阔达乐观,当然不会斤斤计较月亮的不合人意。 他微微一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自己又何必患得患失,冥顽不灵呢? 想通了这些,苏轼豁然开朗,心结顿解。最后所有的失落,悲伤,无奈化成了一句真诚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不会为悲欢离合所触动,人又何必会被沉浮起落所牵绊控制呢? 干脆就满怀信念,在明月下相互鼓励,相互享受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吧! 至此全词终。 笔者无法想象苏轼发出这一句千古赞誉,家喻户晓的中秋祝语后,是否心态就此平和,酣然入睡。但笔者以自己的角度品赏了这首词后。也想明白了许多道理。或许不算深刻,也未必就奉若至理。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心态历程,为人处世,显然是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触动。 至少,我们都知道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应对人生的道道难关挫折,总比畏缩不前自暴自弃要来得好。 毕竟人生仅此一次。 是否把握,只能看自己了。 教学评价: 个人收获:由于降过级,需要重修多门课,并且是毕业班要实习的关系,我遗憾的放弃了一部分课程的听讲。但是学必有所得,只要摆正了心态,无论做任何事,都能学到一定的东西,何况是传统文学赏析学习这样博大精深的课程。 我一直坚信中国的文学是世界的奇葩,世界上没有哪个文明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虽然受限于天赋,我无法领会太多传统文学的精髓。但自小就莫名的民族自豪感使得我向来喜欢古代文学的深邃,诗词韵脚意境的美妙,成语的鞭辟入里,余味无穷。 选修了这门课,懂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文学名著,了解了以前只有模糊印象的名人文士,比如十二金钗的解读,纳兰容若的生平等等。当然,由于老师所讲只是大略,学生所听扩充了知识面,也多了一些想法,但如果说马上对能力或者人生观有什么重大影响,显然就有些言过其实。 不过个人而言,觉得上这门课,听到的内容是次要。最主要是了解到了古代文学许多逐渐没落于当代的精彩,产生了去熟读的兴趣。 在此要感谢兰老师,对我的传道授业。更是感谢老师为逐渐消沉被斥为古董的古代文学注入新鲜血液做出的努力。 真不希望十年后,说到诗词曲赋,大学走出的师弟师妹们一脸茫然或者一脸鄙夷。 老祖宗一览众山小的文学造诣,其实又怎么可能是什么肤浅的流行文化可以比拟的? 东坡的旷达,诗仙的飘逸,谢安的淡然,竹林七贤的傲骨等等无数品格高尚,涵养深厚,气质脱俗,才智卓绝,姿容瑰伟的先贤,又怎么是所谓快餐文化能相提并论的? 由衷希望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的课历久弥坚地开下去。能影响更多的人重新燃起对传统文学的热情。 感兴趣:知道老师要求写这个栏目,是为了更好改进教学内容。个人到没有偏好,只是觉得先贤都是现代人高山仰止的存在。对于他们,除了敬仰,只有学习。到不能挑三拣四。不过按照现在青年的思维观念。没有点奇闻轶事(男生)或者才子佳人(女生)的题材,还真难吸引太多人的兴致。 补充:虽然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中一员,但对于自身群体的喜好,也不能说了解非常透彻。不过女生方面,近年宫斗剧,清穿剧大行其道,并且屡试不爽,可能情感和矛盾是人类不朽的主题吧。至于男生,历史的磅礴都鲜有人问津,何况更加晦涩艰奥的古文学。可能是现代快餐浮躁文化的影响吧。男生会看书的,也只能是看网络玄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