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PPT课件_第1页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PPT课件_第2页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PPT课件_第3页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PPT课件_第4页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与“人欲”辨证看待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2,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理”、“人欲”及相互关系二、朱子“义利之辨”三、朱子“天理人欲之辨”的学术渊源,主要内容,.,3,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理”、“人欲”及相互关系问题:朱熹“天理人欲之辨”是不是禁欲主义?是否背离了儒家伦理思想传统?,.,4,朱熹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的总名。”(文集答何叔京)是“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同上答吴斗南),“未有不善者也。”(孟子集注告子上)“凡一事便有两端,是的即天理之公、非的乃人欲之私。”(语类卷13),.,5,由此而认为朱熹的“天理”主要指三纲五常,是“善”的;“人欲”主要指“私欲”,是“恶”的,这是对的。问题:“天理”的涵义除三纲五常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内容?“人欲”与“欲”是否等同?是不是指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6,我们看朱熹的回答: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熹回答:“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又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朱熹回答:“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7,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又问:“欲字如何?”朱熹答:“欲”有不同,有“人欲”,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若是饥而食,渴而饮,则此欲亦岂能无?,.,8,但亦是合当如此者。”可见,“天理”与“理”是一个意思,“人欲”与“欲”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欲”指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包括“人欲”,但不等于“人欲”。其中,正当的生存需要,如饥食渴饮之欲,是“合当如此”(合理)的“天理”,不是“人欲”,.,9,,因而“只得顺他”,只能存而不能去。超过这个限度,“要求美味”、“穷口腹之欲”,即追求物质享受之欲,才是“合不当如此”(不合理)的“人欲”,因而只能去而不能存。进而,我们可知,朱熹的“天理”范畴,除三纲五常之外,还包含着人,.,10,们求生存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人欲”则专指不合理的纵欲、享乐的物质欲望,不等于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所以,不能把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简化为“理欲之辨”。,.,11,在朱熹的理学体系里,“天理”是纯粹的善,“人欲”是绝对的恶。“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孟子集注膝文公上)因而必须“去人欲,存天理”。,.,12,理欲关系却不然。它们是矛盾的,但又有一致之处,原因就在于“欲”包含有善的“天理”和恶的“人欲”两种成分,不全是“人欲”。朱熹从未说过“存理去欲”之类的话。这种区别,看起来似乎是细微末节,其实对于评价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具有重要意义。,.,13,如果一定要给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戴一顶什么主义的帽子,只能是既反对纵欲主又,又反对禁欲主义的节欲主义。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主张节欲是明显的、一贯的。,.,14,朱熹说:“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孟子集注尽心下)欲既不能无,欲多又有害,这就否定了禁欲与纵欲两个极端,剩下的当然就只有节欲了。,.,15,北宋学者周敦颐不满意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之说,主张“寡焉以至于无”。朱熹评论说:“欲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五)朱熹同意孟子,认为“寡欲”不是禁欲,“寡欲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同上),.,16,朱熹对人们的欲望所持的态度可归结为两句话:节而不禁,寡而不无。朱熹的节欲主义,实质是理欲调和论,体现了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从根本观点上看,节欲是程朱的共同主张。二程说:“养心者,且须是教他寡欲”,“吾尝夏葛冬裘,饥,.,17,食渴饮,节嗜欲,定心气,如斯而己矣。”(河南程氏遗书)程颐又说:“居仁由义,守礼寡欲。”(同上)二程和朱熹一样,对人们的欲望也持“过犹不及”的中庸态度,认为“忘物与累物之弊等”(同上)。“忘物”即禁欲,.,18,,“累物”即纵欲,两者同样有害,均不可取。,.,19,二、朱子“义利之辨”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是否就是“义利之辨”呢?“义利之辨”是朱熹“天理人欲之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完全等同。,.,20,朱熹哲学中所谈论的有关范畴,有两个对立的系列:“理”、“天地之性”、“道心”、“义”等范畴系列。与此相对立的是“气”(“欲”)、“气质之性”、“人心”、“利”等范畴系列。,.,21,对立系列中每一对立范畴之间,既是矛盾的,又有一致性,可以调和。天理人欲两范畴的性质、关系就不完全相同了。天理全是善的;人欲则是绝对恶的。两者绝对对立,不可调和。如果把人欲与人心、利、欲等范畴等,.,22,同起来,认为它们都是绝对的恶,没有善的成分,那就破坏了朱熹理学体系的完整性,无法理解朱熹既主张“去人欲”,又强调气质之性、人心、利、欲不可无。,.,23,朱熹关于义利关系的言论很多,下面一段最为典型:“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程子曰:,.,24,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孟子集注梁惠王上),.,25,我们再看对朱熹理学体系影响颇深的学者程颐的一段话:“故者以利为本,故是本如此也。才不利,便有害。利只是顺,天下只有一个利。孟子与周易所言一般。只为后人趋著利,便有弊,故孟子拔本塞原,不肯言利。人无,.,26,利,直是生不得,安得无利。且譬如椅子,人坐此便安,是利也。如求安不已,又要褥子,以求温暖,无所不为,然后夺之于君,夺之于父,此是趋利之弊也。利只是一个利,只为人用得到。”(河南程氏遗书第18),.,27,上述两段文字,观点完全一致,几乎概括了程朱义利之辨的全部要点。它清楚地表明,“利”与“人欲”并不等同。,.,28,然则,朱熹如何调和义利矛盾呢?朱熹说:“不当富贵而得富贵则害义,故不处;不当贫践而得贫践,则自家义理已无愧,居之何害?”这叫“审富贵而安贫贱”(语类卷26)。,.,29,这个观点实际是孔子“见利思义”的老传统。“安贫贱”是要人们不要争利;“审富贵”是对人们尤其是君子之利的照顾。朱熹还根据君子小人之辨的阶级偏见,认为君子“虽无常产而有常心”,因而必须“先义后利”,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以义为后,而以利,.,30,为先,则不弑其君而尽夺之,其心未肯以为足也。”(孟子集注)与此相反,对于“小人”、劳动人民,他认为“无常产而无常心”,因而必须“富而教之”(同上),即先利后义。先义后利与先利后义,形式相反,实质都是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调和论。或者说,是节欲而非禁欲。,.,31,三、朱熹天理人欲之辨的学术渊源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是孔孟以来儒家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其理论为节欲主义而不是禁欲主义,是由其儒家思想体系根本特点所决定的。,.,32,德治仁政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根本特点,也是儒家之所以成为儒家的根本属性。德治仁政主要有两条:一是把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二是把“养民”、“富民”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33,在儒家看来,提倡功利主义就缺德,主张禁欲主义则不仁。同时,德治仁政的根本职能和特点是,调和阶级矛盾,维护现存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而要调和阶级矛盾,首先必须调和义利矛盾。,.,34,朱熹继承发展了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如他说:“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文集与刘共文)“省刑罚、薄税赋,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孟子集注)“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椁棺所以送死,皆民所,.,35,急而不可无者。故以此为王道之始。”(同上)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君仁莫不仁”和正人先正己的儒家传统,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首先要求以人君为首的统治阶级,带头恪守纲常名教、满足百姓饥食渴饮,.,36,之欲以存天理,严禁纵欲享乐以去人欲,带头以义制利、重义轻利以为君子,等等。朱熹的一生也是如此。他上疏斥责孝宗“天理有所未纯,人欲有所未尽”,要皇帝带头“正心术以立纲纪”。,.,37,他一生“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