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语文学论文摘要范文德语文学论文摘要写 中国现代作家与德语文学的关系问题属于中德文学关系史的范畴,而中国现代作家如何接受德语文学(或者德语文学对现代作家的影响)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本文尝试从性别视角切入,审视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的关系,一是考虑到以往的研究 _现代作家与德语文学的关系进行评论和历史再现时存在性别盲点;二是希望以性别为研究视点和研究方法,讨论德语文学究竟如何 _现代作家的创作;三是系统梳理“德学东渐”背景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的各种关联. 本文以中国现代女作家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段分期,采用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相关女作家全部作品的基础上,尽量搜集她们的自传、日记和书信等一手资料,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挖掘她们与德语文学的关系.本文可以为德语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接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横断面,并以女性为出发点,考察“德学东渐”中的一些微现象,从而丰富中德文学关系史研究. 论文除绪论和结束语外,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综合论述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关系研究的基本现状,在结合现有史料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现代女作家在中德文学关系史中的“群体失落”问题,进而从性别维度和史学维度指出选题的意义.第二章以“五四”女作家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考察冰心、庐隐、冯沅君和石评梅等人的创作与德语文学的关系,从主题、体裁和结构等角度论证她们作品中对汉译德语文学经典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茵梦湖等作品的接受.其中,“五四”女作家对“维特热”的回应是重中之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这一时期也是译介大热门,女作家们如何借鉴取法德国哲学等问题也会在这部分有所涉及.第三章叙述20年代末至抗日战争之前,谢冰莹和胡兰畦等女作家与德语文学的关系,包括她们如何汲取德语文学养料为创作助力.胡兰畦留学德国的经历也是本章的阐述重点,因为她与德国著名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交往(包括文学交流)成就了中德文学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第四章探勘抗日战争至 _之前现代女作家创作与德语文学的关联,主要涉及两位“九叶派”女诗人陈敬容与郑敏.这一章讨论她们在40年代“里尔克神话”影响之下的创作问题,笔者具体从形式、主题、体裁和审美等多重视角考察了里尔克在两位女诗人创作中留下的印痕.由于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期跨越了现代与当代,两人1979年后重创期的相关作品也在考察之列.第五章列举中国现代女作家译介德语文学的实绩,综合论述她们在接受德语文学时表现出的特点,探究并解释她们在中德文学关系史上“群体失落”的原因. 经过主体论证后,相信本文最终能够大致呈现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的关系图,解释文学接受中存在的“性别问题”,概述中国现代女作家在德语文学汉译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还原她们在中德文学关系史上的本来面目. 庄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南华经一书,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恣意昂扬,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考都产生了影响.德语国家的学者对庄子的译介与研究虽然稍晚于英、法等西方国家,但在之后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一书在德语国家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产生影响的原因,并具体分析历代德语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庄子元素.力求以一个全面、新颖的眼光来看待庄子与德语文学之间的关系,找出庄子对德语文学的影响特征与不同表现形式.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阐述了庄子一书在德语国家的重要意义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而得出本论文在庄子传播与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序(十九世纪之前、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战后初期和现当代时期五个阶段),系统梳理了庄子在德国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并对各种译本及研究做出了评价.其中着重对最新的、国内介绍最少的现当代时期,分为译介与研究两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时间上向前、向后扩展了国内对庄子传播 _概括,并且在文中对前人研究成果不当的地方做出了纠正. 第三章对德布林、卡夫卡、黑塞、布莱希特、凯勒等代表性德语作家的代表作品深入分析,详细阐释德语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庄子元素,其中重点分析了黑塞和布莱希特的作品.德布林小说王伦三跳以庄子等道家学说“无为”为核心,吸收庄子“机心”说和“万物平等”的观念;卡夫卡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中“大道不称”的庄子思想,表现了卡夫卡对庄子一书的接受;黑塞几乎全部的作品都包含着庄子的因素,表现在悉达多中关于“玄珠”的理解、历程中“死生为一”的观念、东方之旅中“机事导致机心”的观点、玻璃球游戏中“长老”形象的塑造等等;庄子“道与世”关系和“材之患”的思想,在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和四川一好人中反复出现,其中多次出现的所罗门之歌,更是重点反映了庄子“道与世”的关系,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当代作家凯勒的骆驼与针孔,直接以庄子为题,借用对话形式,采用“庄周梦蝶”的故事,阐明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处世之道. 庄子思想在德布林的小说中是借用“无为”、“万物平等”等观念,对当时德国社会出路的建议与探讨;在卡夫卡小说中是对“寓言”形式的借用和人生哲理的荒诞式解读;在黑塞几乎全部的作品中,是他自我人格精神的朝圣,是他对自然生活清静无为的向往,是他自我修养,以达到精神救赎与升华的方式;在布莱希特的剧本中,庄子思想是 _强权政治之下的生存策略,是号召德国人民进行思考的强有力武器;在凯勒的作品中,是中西方文化、哲学交流,进行平等对话的桥梁与交流契合点,表现了当代德国学者试图寻找中德文化相通点、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努力.这一部分或采用新的观点、或采用新的作家作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阐释了代表性德语作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庄子因素. 第四章分析德国文学中出现庄子元素的原因,总结归纳为五点:神秘主义在欧洲的盛行;传教士卫礼贤译介的庄子:南华真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工业革命之后,人民普遍感到精神匮乏、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自然环境恶化,使学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庄子等道家哲学上;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德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和强烈的精神空虚与迷茫,他们试图通过庄子哲学来面对社会与自身;新时期随着中德建交,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丰富,为庄子进一步传播搭建了桥梁. 第五章在详细分析德语代表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分析庄子对德国文学的影响特质和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庄子思想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是与老子等道家思想紧密结合的;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作品更是直接引用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来表明自己的主旨;庄子思想在德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个人化”与“德国化”,更加符合德国当时国情的具体需求;德国学者对庄子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而是充满了自身的思考与尝试. 结语部分通过对南华真经在德国的传播过程和原因的分析,阐释具体作家作品中的庄子因素,从而得出庄子在德国影响的特质及不同表现形式.庄子哲学思想和庄子一书在德国的传播,不仅影响到德国社会、人文的变化,更影响到德国文学的创作,并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领域对人的主观时间、心理时间开始深入挖掘,时间问题成为该历史时期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艺术对于人的生存时间性表现出强烈关注和思考.这一现象的重要历史条件是启蒙以来的时间化进程;整个19世纪进程中,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对时间感知表现出愈加深刻的敏感性,时间性成为人类现代生活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本文从文学与文化的交往互动关系出发,以“文学中的时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20世纪初德语文学代表作品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和魔山,分析文学对时间进行的想象和构型及其意义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学中的时间”与该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交流,即文学吸收和呈现非文学领域的时间观、乃至历史观,并且在吸收他者的基础上转化、反思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时间形态和历史意识. 把考察“文学中的时间”切入点放在20世纪初,是因为该时期西方对历史和文明进程的反思达到一个空前的*,表现出对时间意识更高的敏感度,时间意识与历史意识紧密关联,成为显性话语,鲁道夫,温道夫(Rudolf Wendorff)把时间问题称为“世纪之交的魔咒”1.该时期,物理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对时间的认识和研究有了新的范式突破,时间不再是一个恒定的范畴性概念,而是具有相对性,主观性.这种突破为文学对时间的想象开启了广阔空间.柏格森提出的内在时间打开了人被忽视的真实的生命时间,时间不再是康德意义上对感性直观进行加工的先验认识范畴,它本身就是人和生命本身,人存在的本质就是时间性.内在时间是动态的,直接关涉生命体验、人的感性经验.柏格森的内在时间强调的是人的存在感受、非理性的直觉、生命力,因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天然近邻,对20世纪初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论文所选取的文学文本对关于时间的理论有不同程度的折射.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德语文学对审美时间表现出更为自觉的凸显.“瞬间”“现在”和人无限延展的主观时间成为进入文学话语的核心时间形态,这不仅是文学表达内容上的新变化,也是美学形式和诉求的范式转变.一方面,它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精神思想各领域对人的内在主观时间的深入发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语境关联,另一方面,纯粹时间形态也契合了美学自治的要求. 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核心的时间形态是无时间的绝对现在.它是对抗外部世界加速和分裂进程的一种审美时间,并首先与马尔特的创作宗旨有关.对口述、图像的模仿和潜入回忆是他的创作技巧和宗旨.以文字为媒介的叙述一方面具有延宕人与物之间时空链接、切断人与世界之间直接经验感受的遮蔽作用,另一方面马尔特的文字正是要对抗对直接经验的遮蔽:通过文学书写赋予文字以述行功能,演示被压抑、被隐藏的感官经验,还原经验的当下在场性,书写过程是死亡、恐惧等不可化约的生存经验自我呈现和生成过程,文字不为它们设定任何确定的概念,也不给出任何祛魅的解释,所以文字所做的是还原,而不是界定.文字借用图像和述行的手段,摆脱主客二分的能指所指框架,实行“展示”的功能.书写还是通过诗学手段重新找到已然远去的总体性世界.文本自身探讨叙述问题,因此,如何叙述/表达/再现不仅是美学形式,也成为小说自觉反思的内容.马尔特在写作中所竭力所达到的,一种对真正“叙述”的尽力模仿,目标是还原那些不可化约的生存经验,是一种指向原初“叙述”的演示,而最原初的那种“叙述”在现代中已经无人能会.其根本原因是总体性意义的缺失,本质上就是卢卡奇意义上的先验的无家可归状态.马尔特通过书写回忆,试图在诗学的世界中重新建立起己然消散的总体性,回忆是马尔特的诗学手段,也是内容,时间性在马尔特的诗学时空中是被剔除的,他所崇尚的完整性是鲜明、不证自明的绝对在场性,不受时间约束.然而,这种诗学设想是一种美学的幻象,并不能让缺失的意义再次绝对在场,是一种不确定、不在场的在场. 魔山的核心时间形态是停滞的现在.疗养院、结核病作为20世纪初西方社会突出的时代现象,进入文学文本中;魔山以疗养院密闭的生活为出发点,吸纳了非文学领域的社会意识以及时代形势,在此基础上凭借文学的虚构和转换,形成文本自身内部的语义结构、反思立场和特有的文学时空.汉斯以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精神冒险和思想升华中推进对生命的认识.同时,魔山停滞的时间感也集中表现了现代人忧郁的精神气质;现代性下宗教和形而上学的终极意义瓦解之后,面对虚无和意义的真空,现代人必须自己去寻找生存的完整意义,这种难以回到过去、又无法到达终极意义的状态,在汉斯那里最终体现为不确定、漫无目的地等待,未来这一时间向度关闭.魔山停滞的时间形态也是对山下平原价值体系的悬置和质疑;疗养院散漫的生活和时间利用方式,在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眼中是“恶”、疾病、愚蠢,而停滞时间形态正是对这种单一价值体系的冲破和补充,个体的主观时间体验凸显,摆脱了被工具化、目的化的社会时间、历史时间,也为个体的修养开启了新的可能. 通过对两个典型文本的考察可以发现,20世纪初期,文学对时间的探讨涉及诸多层面.文学作为媒介,吸纳和呈现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深入表达人的内在时间和意识结构;另一方面,文学更加凸显自身的自主性,通过文学想象的转换,建构出独特的空间化时间形态,文学在自身的审美时间基础上形成自身的认识和世界观,对启蒙以来时间加速现象和线性进步观进行悬置和反思. 1953年创刊的世界文学是中华人民 _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刊物.50余年来,世界文学积极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选取世界文学(1953-xx年)为研究对象,视德语文学翻译为一整体,通过运用描述性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展现德语汉译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状态,揭示其成因并说明其嬗变.另外,通过对世界文学中德语文学翻译的梳理,也可以对德语文学在新中国的汉译发展轨迹有一个初略的了解. 对xx年至xx年我国德语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盘点,通过分析和梳理,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德语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并不平衡.总体上讲,以作家作品研究为盛,理论研究薄弱,点上研究较多,但系统研究欠缺.本文在对成果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随着时*展,不同国家与文化间的交往与联系更加频繁与紧密,这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德语移民文学是由有移民背景的作家用德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与移民生活及异文化社会息息相关的,它以其视角多样性、主题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德语文学,并已经在德国境内的德语教学领域中得以广泛运用. 德语移民文学是否能在中国德语文学课堂中也取得一席之地是否能促进德语作为外国语的教学实践是否可能在中国德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作用 首先分析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以及中国德语文学课的概况,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德语移民文学内蕴的跨文化潜能,并假设以此为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作者以叙利亚籍移民作家Rafik Schami以及中国籍移民作家罗令源所创作的两篇风格迥异又各具代表性的小说:DerKummer des Beamten Muller和Nachtschwimm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缆井施工考核试卷
- 纤维素纤维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罐头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考核试卷
- 照明器具的热管理技术研究考核试卷
- 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考核试卷
- 罐头食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策略考核试卷
- 木地板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考核试卷
- 绿色编织工艺在环保生活用品考核试卷
- 婚姻稳定保障协议书:忠诚与责任承担
- 传统园林技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南农业大学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
-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设计
- GB/T 29602-2013固体饮料
- 食品中天然有毒物质与食品安全精课件
- 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解读课件
- 信息经济学-信号传递:斯宾塞劳动市场模型课件
- 创伤急救-止血、包扎课件
- 猪肉品质及其营养调控
- 小学数学 西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部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