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心理论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依赖心理论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依赖心理论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依赖心理论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依赖心理论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要:根据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因社会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征的不同,所赋予的社会分工和角色也不同,造成了大学生手机使用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恋爱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使用与其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存在一定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探析;手机依赖 1674-9324(xx)32-0154-02 大学生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由于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独特性,在手机使用上具有明显区别其他群体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手机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同学由于过度使用手机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现在的大学课堂每节课上都可能听到手机铃声,尤其是一些公共课和选修课。在喧闹的走廊、食堂,安静的图书馆、教室,还有校园的其他角落,我们都经常会看到手机不离手的现象。而且有些学生会不自主地翻看手机等。以上几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手机依赖使用主要表现为对手机的过分依赖。根据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如果符合以下一半或以上条件时,表明你已经产生手机依赖心理了:出门如果忘带手机就会心神不宁,有落寞感或总想着手机;手机没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常把手机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即使睡觉时也放在身边;经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在开会或要求静音的其他场合,会下意识地悄悄查看手机;经常会感觉自己手机在震动或者在响,其实没有或者是别人的手机在响;如果手机铃声长时间不响或来电明显减少,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心烦意乱;在与人沟通时过分依赖手机,明明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却要发短信或打电话。 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华中地区某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300名。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95.7%。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34人;理科226人,文科61人;独生子女80人,非独生子女207人;城镇98人,农村189人。生活费用300500元63人,500800元133人,8001000元65人,1000元以上26人。 2.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编制的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根据相关研究提出的诊断手机依赖使用的标准及症状表现编制而成。 3.实施过程。调查方式:抽取的大学生分批次集中进行团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并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全部理由。对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使用SSPS17.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1.大学生手机使用一般情况。调查发现,在287份有效问卷中,有230名学生(80.1%)认为手机对自己非常重要,只有19.9%的学生认为手机不是那么重要。平均每月发短信的条数300条以下的占57.8%,300500条的占28.9%,500条以上的占13.3%。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10小时以下的占77.7%,超过11小时的占22.3%。 2.大学生手机重要性的差异 表3.2表明:大学生手机的重要性在性别和恋爱状况这两个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1.大学生病理性使用手机的一般情况。本研究调查的287名大学生中,仅有19.9%认为手机对自己不是非常重要,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求,手机信息量较大,传递比较方便快捷,任何一重大事件和消息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广的范围在手机用户中传播开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就需要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 2.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恋爱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手机依赖使用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显示,在性别方面,手机在男女生之间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男女生在担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中依然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是否恋爱方面方面,手机重要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专业方面,手机对理工科和文科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心理和躯体症状方面也不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大学也逐渐综合化,学生的各项发展也全面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社会文化。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认知内驱力和信息焦虑引发的缺失感所引发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现象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社会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征的不同,所赋予的社会分工和角色也不同,造成了大学生手机使用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恋爱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了显著差异,且大学生手机依赖使用与其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 _: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382.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