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关于哲学辩证哲学的对话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哲学论文关于哲学辩证哲学的对话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哲学论文关于哲学辩证哲学的对话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哲学论文关于哲学辩证哲学的对话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哲学论文关于哲学辩证哲学的对话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论文关于哲学辩证哲学的对话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雇佣劳动者”的矛盾完全不一样,怎么能够同日而语 桂:如果你读一读矛盾论,看到“矛盾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你该不会跳起来吧 翟:矛盾论也读过,但我觉得那与纯粹的哲学和逻辑也许没有太大的关系。 桂:那是因为你受亚里士多德先人为主的逻辑观念影响太深了。其实,古代中国人与外国人所理解的矛盾也是有很大差别的。韩非子的“矛盾”,具有本体论含义,是真刀*的对立,水火不相容。后来却被用来刻画逻辑矛盾。 _用德语说的“矛盾”(Wider-spruch)原意是“相反的话语”,属于语言和认识论的层次。邓晓芒在讲“ _的辩证逻辑”时就讲过这一点。我认为,其实辩证法的论断里的“辩证矛盾”在形式逻辑作用上,并不自相矛盾。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相容性,作为一种激进的非经典逻辑(变异逻辑)与经典逻辑的相容性,这就像非欧几何与欧氏几何是相容的一样。欧氏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黎曼几何,没有谁对谁错的理由,三者都对。坚守欧氏几何立场的人,也许会说非欧几何其实“直线不直、平行线不平行”。 潘:张老师和桂老师对辩证法、辩证逻辑的历史发展、细微差别都有过精细研究。翟老师也做过很多批判性深思,但 _作过专门研究。说句老实话,我对辩证法缺乏好感,在这一点上,我与翟玉章站在同一阵线。桂老师也曾经叫我参与辩证逻辑(形式语义学)研究,不过我在情感上一直是抵制的。 桂:嗨,这需要解释。是请潘天群帮忙,而不是强制他接受辩证逻辑。朱志方以分析哲学学者的立场说过,辩证法家在朴素语义与语用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惜一直没有很好的形式句法学和形式语义学与之配套。我想,既然潘天群能够建构“怀疑”、“希望”的逻辑。在语义学上做过精细的分析,并且格雷林的哲学逻辑也能够分析不同的“必定性”,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矛盾”进行语义分析既然潘天群能够建立有关“怀疑”的形式语义学,形式技巧那么高超,我们大家都不如他,为什么不能请他帮忙建立有关“辩证法矛盾”的形式语义学 潘:就我而言,情感上不能接受,形式技巧上又太困难。况且在我看来,对“矛盾”是不可能建立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可能世界。 桂:da Costa早就考虑到这一点,不是可能世界语义学,而是集合论、模型论语义学。 潘:现在是自由讨论,我可以明确表态,我不同意你们理想中的“本义辩证法”与“教科书辩证法”可以有严格区分,我认为它们两者是高度的“家族类似”的,都是从同一条历史线索上传承下来的,根本上说是同一个东西。列宁的辩证法不是很喜欢强调“矛盾”和“斗争”吗桂老师,列宁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桂:我倒很赞成潘天群的实际做法。这样,他的反对才保持了足够的锐气,原汁原味,旗帜鲜明!翟老师让我事先发材料给他,出于潘天群同样的理由,起先我不大愿意(就怕影响他、干扰他的原有思路),但后来不得已还是给了。结果今天听翟老师的发言,就真的觉得锋芒有所软化、削减,不如那天的尖锐抨击那样带劲了。 翟:反对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是真诚地来学习的,当学生,如果真能使我心服口服,我愿意改宗,脱胎换骨,反戈一击,支持辩证法。 潘:在我看来,“辩证法”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一件难以洗净的衣服,桂老师、张老师却都希望把它洗干净。你们说 _、邦格所批判的辩证法只是 _所曲解的辩证法。然而依我看,其实辩证法可能就是这个东西。马克思、 _的辩证法可能真的是好东西,但应当换一个好的名词,别叫辩证法了,例如像苏格拉底那样叫做“论辩术”好了。 桂:我很赞成恢复“辩证法”的原意。其实一开始还是得比较好的,后来语用上的效果不好则是另一个理由。“Dialectics”一词,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更多包含“对话”、“论辩”的含义,原来的意思是“论辩术”。辩证法就是通过论辩来揭示和证明真理的策略。我赞成,回到辩证法的祖师爷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去!留学日本的学者汪荣宝、叶澜合编新尔雅(1903年,上海明权社),表明19-20世纪之交,用日文汉字翻译的西方术语,已经密集地出现在中国学者的著作中。相比较,中国人所说的“辩证法”则更多具有“相反相成”的含义等。梁启超、蔡元培等前辈,都开始用“阴阳、通变”思维模式的眼光,对西方辩证法进行中国化的解读。瞿秋白、李达、艾思奇等人都曾经做得不错。但到后来辩证法被庸俗化之后就完全变味了,那样的辩证法就变成令人讨厌的东西。 翟:从古希腊的渊源看,通过对话,发现矛盾、揭露矛盾,来证明真理。“发现矛盾”,从苏格拉底开始,到康德(“二律背反”),甚至在 _那里,都是消极的:矛盾是思想的病态,是需要加以治疗的东西。到了马克思之后,才变成积极的、正面的了。 桂:我也很赞成“矛盾”二字的改名。这个名称确实不好,应当改掉。再怎么说,矛盾二字容易引起逻辑上不协调的联想,理由多多。辩证法研究者美国家A小巴姆在两极性、辩证法和有机性(1988)一书的近300页的篇幅中,有意回避Contradiction(矛盾)一词,而用Polarity(两极性)来替代。(张插话:“两极化思维”=教科书对形式逻辑进行攻击时的用语。“两极性”=恩格斯所讲的磁铁两极不可分割,是用实例解释辩证法的特征,是反对两极化的。)台湾学者林国雄在经济学论著中竭力批评“矛盾”一词的误用,却很喜欢周易的“阴阳逻辑”。原子物理学家玻尔喜欢使用“互补性”来刻画“相反相成”、互补又互斥,他的用黎曼曲面表示的互补性语义模型就竭力避开逻辑矛盾。 潘:如果辩证逻辑具有清晰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它在形式化之后,也就变成了,变成了应用逻辑,因为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辩证逻辑真的形式化,那就变成形式逻辑了。 桂:你这是想采用自然主义方式把辩证逻辑解构掉了。其实在我看来,它不是变成科学,而是变得像博弈论那样的互依决策逻辑、处理矛盾的逻辑。我有一本书,就叫做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是美国学者RB迈尔森所著。你不会否认,博弈论能用简明而严谨的形式结构来刻画诸领域中相对复杂的思维要素,所以它具有明显的逻辑、策略论的功能,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我要强调的是,这不是普通逻辑,而是竞争与合作的逻辑,协调矛盾与冲突的逻辑。博弈论在搜索最优策略时所采用的新颖结构模型,以及对局中人为争夺最大效益(或最小损失)而进行的理智竞争所作的逻辑分析,你可不要吃惊,采用解释学观点,转换一个视角,按照我的解读,它实质上为“矛盾分析”策略提供了崭新的系统化的逻辑技巧,为“辩证逻辑”提供了新式的句法框架与概念模式,使得它变得更具可操作性、更加程序化和精细化。 翟:我在不遗余力地追求逻辑确定性。可是桂老师你却处处进行后现代式的解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