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论文关于坚守新闻性的底线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底线论文关于坚守新闻性的底线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底线论文关于坚守新闻性的底线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底线论文关于坚守新闻性的底线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底线论文关于坚守新闻性的底线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加强了确保新闻真实性、制裁和防止虚假失实新闻的措施,重要的文件如新闻出版总署xx年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就记者采访规则、新闻机构管理职责、虚假报道处理规则等作出规定,形成比较完整的新闻专业规范。主管部门还多次对虚假报道的典型事件作出处理并通报。我修订新闻传播法教程时在两个部分予以反映: 一是在有关新闻记者权利的章节内加强了记者社会责任的论述,添加了对 _负责、对受众负责和对报道对象负责的内容,其中突出了坚持真实报道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四版)举了xx年影响很坏的“国税47号公告假新闻”事件来说明“如实报道”的错误。这个伪公告8月8日发布在一家网络论坛上,8月13日广州日报在显要位置刊发了公告的内容并进行解读,当晚央视新闻频道作了报道,14日 _作了报道,15日 _一篇报道也提到这个公告,并援引“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责任人”的说法作了解读。直至15日中午国税总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声明表示这个公告纯属伪造,方才得到澄清。网站上出现一个什么“公告”,是“真实的事实”吗媒体“如实报道”,“没有加工、篡改,也没有增删”,难道就是真实的报道吗这些权威媒体连打一个电话到国税总局核实一下都不干,结果是充当了造谣者的“传声筒”。后来*部门查获了杜撰“公告”的造谣者,给以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传谣的媒体也受到了处分或者舆论的严肃批评。 要求“采用权威渠道消息或者可证实的事实”进行报道并不过分。所谓“权威渠道”,是指法律规定或者社会公认可以对有关信息真实性负责的部门、单位或专门人士。如果信息不是权威渠道,媒体就必须自行证实。“规定”还特别要求“开展批评性报道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并在认真核实后保存各方相关证据”。这一条既强调了证据的重要性,也含有可以平衡报道各方不同信息和意见的意思。这些其实都是国际新闻界为确保新闻真实通行的惯例。这个“规定”在北京发布当晚即华盛顿的早晨,美联社即予报道,指出其中“很多规则在其它社会也是新闻部的正常程序”。 二是在新闻传播与人格权的有关章节,阐述了这些专业规范是衡量新闻报道发生侵权损害是否具有过错、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标准。 新闻侵害人格权行为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实行一般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损害事实发生后,有过错承担责任,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新闻侵权行为主要是过失造成。所谓过失,是指一种由于违背了行为准则而应该受到责难的心理状态,行为人对于损害应该存在某种注作用务,但是违背了这一义务,应该注意而未予注意。具体说,就是应该预见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发生损害后果,却未能预见(疏忽)或轻信可以避开(懈怠),结果造成了某种损害,所以应该承担一定责任。 由于新闻报道失实而造成侵害名誉权是最为常见的新闻侵权纠纷。怎样衡量新闻单位存在过错呢专业规范就是衡量的标准。过错属于主观要件,但是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他的想法、意图、心理、目的,旁人是无从得知的,只能从客观的可以感知的行为人的言论和行动来判断。新闻专业规范已经规定了媒体为保证新闻真实而必须履行的规程,但是没有履行,这就说明主观上存在着疏忽或懈怠。 举xx年央视“毒毛巾”节目案为例(这个案例虽然发生在新闻出版总署“规定”之前,但道理是一样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都是染料惹的祸所揭露的所谓“毒毛巾”,一是质检证明此毛巾并未使用国家禁用的有毒染料,二是张冠李戴,把被采访人说的一个名叫“海龙”的人误解为海龙棉织厂而横加生产“毒毛巾”恶名。厂主诉至法院,要求央视更正道歉,但法院仍以“企业对于媒体对其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的苛责应予以必要的容忍”为理由判决驳回厂主诉求。 新闻媒体与报道对象的侵权纠纷,同一般侵权纠纷是不同的:如果说通常的侵权 _件调整的仅仅是诉辩双方的民事关系,那么新闻报道引发的侵权纠纷,在法庭上虽然表现为媒体与报道对象的诉辩,但是它还涉及广大受众的权益。新闻报道的功能,首先是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然后才是对报道对象产生赋予或者贬低其社会地位的效果。内容虚假的侵权新闻,损害的不仅是报道对象的名誉权,而且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 按照侵权法理论,不同主体的注作用务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传播听来的未经核实的信息或推测的事实,那么新闻报道和评论则不可以。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是专业的新闻信息传播者,对于确保传播内容真实负有更高的注作用务。 所以,“规定”虽然只是一个规范性文件,不能归入法律文件之列,但它提供了衡量媒体注作用务的标准,自有其重要的司法价值。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业界往往要求对于新闻失实给以一定的宽容。新闻报道发生误差有时是难免的,对于轻微的失实不应动辄责以侵权。但是从根本上说,任何虚假信息对于他人和社会都会有一定损害或者至少是无益的, _不保护传播虚假信息的自由。对于专业的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还是应该更多强调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关于在侵权纠纷中如何保护 _,教程第四版重点说了另一理由,请看下一篇。 注释: 新闻晨报,xx-08-17 _,xx-04-16 Associated Press: China tries to rein in Inter with new threats, by 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