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论文关于西南少数XX曲艺现状前瞻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曲艺论文关于西南少数XX曲艺现状前瞻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曲艺论文关于西南少数XX曲艺现状前瞻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曲艺论文关于西南少数XX曲艺现状前瞻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曲艺论文关于西南少数XX曲艺现状前瞻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曲艺论文关于西南少数XX曲艺现状前瞻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典艺;曲艺;民族艺术 :A :1674-9391(xx)03-0084-06 作者简介:韩利(1969-),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间音乐、二胡; 谭勇(1957-),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民间音乐、二胡。四川 成都610041 1953年9月,“中国曲艺研究会”成立,将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如俗讲、变文、讲唱、说书、古词等说唱艺术统称为“曲艺”。 1981年10月,中国曲协举办的座谈会上,时任主席陶钝明确指出:“曲艺是语言、音乐、表演三结合,并且以语言为主,以语言来说唱故事和人物的群众性艺术。”他认为:“这个定义比以前进了一步,以前的定义没有后半截。”他还说:“曲艺观众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陶钝的话表明,对曲艺内涵的定义有一个演变与固化过程。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以上定义其实更多是建立在汉族思维角度之上的。中国少数民族因地域、历史、语言、宗教、文化的影响而孕育出的曲艺形式更为多样性,内涵更为复杂。xx年,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命运一文中指出:“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曲艺是中国众多的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性和民间性的艺术门类之一。据中国曲艺志的不完全统计,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均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曲艺艺术形式,有些民族甚至拥有多个曲种形式。 55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各自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乃至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据中国知网(KI)的最新检索结果,从1915年至今,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文献不到500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有34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全文数据库有97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有5篇,而涉及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论文仅70多篇,论文的发文数量从xx年起呈较大的上升趋势。(见图1) 在这些文献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文科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命运1、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2;吴文科、蒋慧明、高苹共同完成的xx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3。文中提出了:“尊重曲艺艺术规律,矫正曲艺创演观念,强化曲艺文化传承、培养曲艺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曲艺当 展的主要任务。”云南省文联的杨庆隆分别撰写了少数民族曲艺与汉族曲艺比较初谈4、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 _与发展5、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6,探索少数民族说唱艺术区别于汉族曲艺的独特性,分析其与原始文化、宗教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李萍在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的文化特性基于田野考察的定性分析一文中,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曲艺资源“丰富”、“丰厚”、“丰美”等三个鲜明特性,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7。四川省戏剧创作中心的严西秀撰文曲艺现代化,把四川曲艺现存的二十个汉族曲种和若干少数民族曲种,做了以唱为主、以说为主和载歌载舞分类8。涉及西南少数民族曲艺专题研究的文献,较为有价值的有:彭科伟浅论四川曲艺的保护与传承9;唐小林抢救舌尖上的遗产羌山采风录:一部独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民族志10;郎雅娟侗族曲艺艺术研究述评11;索朗次仁关于发展西藏民族曲艺事业的思考12、简论西藏民族说唱艺术(曲艺)品种13;吴莹;郑直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的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14;李汉杰云南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及类型15;石尚彬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16;进铨“津”是侗族曲艺的代表曲种兼与普虹商榷17;曲闻文艺“轻骑”驰云岭;18赞丹卓尕艺术家土登访藏族著名曲艺表演;19王芳礼简论布依族曲艺“分彭饶”与“分浪论”的文学特征。20 登载上述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文献的刊物包括:曲艺、中国音乐学、民族艺术、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民族音乐、民族艺术研究、西藏艺术研究、贵州民族研究、音乐时空、文化艺术研究、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云岭歌声、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等等。作者大多高校、艺术研究所,曲种一线表演者的研究文献目前几乎空白。虽然期刊学术发展趋势从xx年开始迅速增强,但研究文献数量依然不多,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目前已知的有100多种曲种,而真正进行专题文献研究的不到20篇,大多数的曲种无人问津。其次,文献内容大都是介绍性的,理论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再加上史料文献的缺失,发掘的不够,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更阻碍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良性发展。 xx年7月,*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第一次对少数民族曲艺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抽象的论证,初步搭起了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理论框架,其意义非常巨大。21 xx年8月,中国艺术报登载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五年(xx-xx)工作综述春风化雨牡丹绽放,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中国曲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国曲艺艺术研究基金,在10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应用性的课题中,就有少数民族曲艺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已立项,还拍摄了9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曲艺辙痕,为曲艺研究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中国曲协与辽宁科技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高等教育曲艺类本科专业教材。以上这些中国曲协的工作导向给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研究指明了道路,这一板块大有可为。 曲艺品种与其各自产生的地区方言关系密切,曲艺音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都是多民族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其中云南一省就有汉、彝、白、壮、傣、苗、回、藏、傈僳、哈尼、拉祜、佤、纳西、瑶、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独龙、基诺、蒙古等23个民族聚居,该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在我国首屈一指,世界绝无仅有。受云贵高原崎岖险峻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以及大迁徙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同一区域同一民族的不同成员也是相互隔绝、封闭性强,这些为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创立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条件。如图1中罗列的100多种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与跨国民族的曲艺曲种,复杂繁多,内容丰富,审美独特,除以说、唱方式来叙述传说、历史、史诗、故事、生产劳作等本民族宗教、民间文学及民间仪式内容外,歌与舞的存在是区别于汉族曲艺最突出的特点,再加上服饰、技法、道具的特色,西南少数民族曲艺闪烁出耀眼而独特的光芒。 1.目前涉及少数民族曲艺内容且较有影响的书籍(见表2)。 30多个少数民族集居在中国大西南(见图2),从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宗教信仰、服饰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民族曲艺曲种是如此丰富多彩,然而笔者仅仅检索出上面寥寥数篇的研究资料,事实上大多数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曲种处于几乎无人问津的状态。作者还认为仅从汉族或其它民族的曲艺框架来定义、研究这些曲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音乐、文本、舞蹈;曲种的独特性、差异性、丰富性;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社会功能以及在民族文化中担当的角色等等,都有待于去做深入细致地甄别、研究,其挖掘的空间非常之大。也许有些民族本身也在民族的融合中被同化,忘记了自己的这种文化身份,甚至他们对自己都不感兴趣了。也许由于语言的障碍,造成研究乏力。也许是生在其中的人们本来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或是不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传承与创新。国家一级编剧严西秀先生说:“曲艺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体系,曲种之间差异很大。”8少数民族曲艺是中国曲艺大花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更是复杂、动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这些曲种虽然各自的发展历程不同,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