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关于森林培养的优秀论文范文【10篇】_第1页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关于森林培养的优秀论文范文【10篇】_第2页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关于森林培养的优秀论文范文【10篇】_第3页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关于森林培养的优秀论文范文【10篇】_第4页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关于森林培养的优秀论文范文【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关于森林培养的优秀论文范文【10篇】 本文选择我国浙江绿茶产区为主的代表性茶园,包括不同理化性状、茶园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等典型土壤为研究材料,以不同生产力水平和植茶年龄茶园,及附近森林和蔬菜土壤为重点,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培养相结合,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微生物分析技术,对茶园上壤微生物量、硝化作用强度、硝化微生物的种类及N2O释放特点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浙江75个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C)在38.1-607.2mg/kg之间,平均为208.1mg/kg;微生物量C占总有机C的比例在0.21%-4.55%之间,平均为1.25%.微生物量氮(茚三酮反应态N)在1.76-76.14mg/kg之间,平均为20.67mg/kg;微生物量N占全N的比例在0.26%-9.09%之间,平均为1.80%.微生物量磷(P)在未检出到60.07mg/kg之间,平均为14.93mg/kg;微生物量P占全P的比例在0-10.20%之间,平均为3.06%.与多数耕地或森林土壤相比,茶园土壤微量物量C和N,以及微生物量C占总有机C的比例和微生物量N占全N的比例均偏低,但微生物量P与其它土壤相当,微生物量P占全P的比例高于其它土壤. 2.茶园土壤微生物量受生产力水平、植茶年龄、pH、施肥量和茶树种植模式的显著影响.随着茶园生产力水平和植茶年龄的提高,土壤pH明显降低,有机C、全N、全P和有效态营养元素含量显著提高.微生物C、N和PLFAs含量表现为森林,低产,高产,中产茶园:土壤微生物C和ATP含量表现为50年,9年,森林,90年生茶园,微生物量N及微生物量N占全N量的比例表现为森林9年,50年,90年生茶园.茶园土壤pH低是导致微生物量少和生长代谢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除微生物量P外,微生物量C和N、微生物商、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和代谢商均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适量施P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P,但过量施N降低微生物量C和N含量;随着茶园施氮量的提高,土壤微生物商C、N和P均呈极显著降低的趋势.对磷酯脂肪酸(PLFA)的分析表明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茶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树龄的增加呈连续有规律的变化;PLFA标记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茶园土壤PLFA标记真菌和细菌的比例显著高于森林土壤,且PLFA标记真菌与细菌比例与代谢商呈显著负相关(R2等于0.93,p,中产,低产茶园.施肥对土壤硝化速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施N量的提高,土壤硝化作用随之增强,氮肥是刺激和促进硝化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重要因素.加入到蔬菜土壤的NH4+被迅速硝化,使土壤硝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表现为一级动力学方程,而加入到茶园和森林土壤中的NH4+被逐渐缓慢硝化,在35天的培养期内硝化的NH4+占60%80%,硝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呈直线方程.适当降低茶园施N量,平衡供应土壤养分对于提高N素利用率,减少土壤NO3-N积累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净硝化速率表现为有机茶园,常规茶园,荒芜茶园,不同植茶年龄土壤的总硝化速率表现为50年,90年,9年生茶园,森林.土壤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O3后,总硝化速率没有随pH的提高而增加. 5.导致酸性茶园土壤具有较强硝化活性的主要微生物是硝化古菌,而非硝化细菌.传统培养法没有检测到高生产力水平茶园土壤氨氧化细菌.DNA检测表明茶园土壤中硝化古菌(AO A) amoA基因拷贝数在5.5,104至2.4,107/g之间,平均为1.36,107/g,茶园土壤明显高于森林土壤;土壤硝化细菌(AOB) amoA基因拷贝数在未检出至4.40,106/g之间,平均为1.20,106/g.土壤硝化势与硝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但与硝化细菌amoA基因拷贝数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pH与硝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与硝化细菌amoA基因拷贝数却呈极显著正相关(p,中产,低产茶园和菜园,森林土壤.土壤N20释放速率的年周期变化与气温(地温)变化一致.随着施N量的提高,N20释放速率显著增加.茶园土壤N20-N占施N量的比例在1.43%-3.44%之间,平均为2.28%.N20释放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与施N量存在一定的正交互作用,上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释放的N20也显著高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但pH对土壤N20释放速率的影响不大.土壤中添加杀菌剂会明显降低N20释放速率,N20释放速率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释放的N20主要是生物反硝化产生的.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作为凋落物(litter)的分解者具有矿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与循环的主要动力,是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成立的必不可少的生物类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包括酵母菌(yeast)在内的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量最大的类群.具有发酵功能的酵母菌,是以芽殖或裂殖方式繁殖的单细胞真菌,其发酵产物及菌体均可被植物或其他微生物利用,同时,又是生物化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材料,而成为微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对酵母菌的种类研究所鉴定的酵母菌数量呈现迅猛增加的态势,而对酵母菌的生态作用,尤其是酵母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的不多.长白山是我国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拥有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nsis forest)、云冷杉林(Picea and Abies forests)、岳桦林(Betula ermanii forest)多种林型,代表了欧亚大陆的东北部典型的自然植被特征.本文以长白山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微平板、GC-MS、HNMR、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与方法,对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山杨林(Populus davidiana forest)、云冷杉林、云冷杉林-岳桦林过渡带以及岳桦林六个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的分布、功能多样性以及酵母菌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长白山主要林型酵母菌分布具有典型的特征,在垂直分布符合线性回归模式,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等于12.20683-0.35143x(x为土壤深度,cm,y为酵母菌数量取对数的值),基于绘制的森林土壤酵母菌的分布模式图,可以看出土壤酵母菌剖面层的垂直分布符合“针颈”状漏斗式分布模式,且主要集中在土壤半分解层(土壤发酵层)和表层土壤.从水平分布上来看,由于受环境异质性制约,森林土壤酵母菌的水平分布不是均匀的,根据分布图式,呈现“云状”分布.根据野外观测结果的统计,长白山森林土壤酵母菌数量分布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7月最为丰富,到8月、9月呈现下降趋势,而10月又出现明显上升趋势.(2)森林酵母菌的发酵功能具有特异性(funtional specificity).通过研究发现,作为白桦林、山杨林酵母作为阔叶次生林酵母菌具有相似的发酵特性,云冷杉林和云冷杉-岳桦林在树种组成上都含有针叶树种的成分,它们的土壤酵母菌也表现出了相似的发酵特性.通过响应面设计实验,确定了森林酵母菌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2,水分175%、接种量7%时,降解率达到9.16%.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霉菌与细菌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酵母菌(1个类群)、霉菌(1个类群)、酵母菌+霉菌(2个类群)、酵母菌+霉菌+细菌(3个类群)四个层面存在分解率随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增加而出现递增的趋势.在四个组合模式下的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有四个层次的体现,可以把凋落物的组分对应地也分为3个区:易分解区、较难分解区和难分解区.发现森林凋落物发酵层酵母菌(Y-Yeasts)数量的变化受TMLY作用模式所驱动,在TMLY作用模式下,土壤发酵层温度(T-Temperature)、水分(M-Moisture)和现存凋落物(Litter)量三个因素的共同驱动,森林土壤发酵层酵母菌数量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以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土壤酵母菌对树皮的发酵与分解作用,结果表明,发酵产物的吸光度值(A275nm)下降率与树皮分解率呈正相关,森林土壤酵母菌有利于降解阔叶树的树皮,其中山杨树皮最易被降解,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土壤酵母菌之间分解树皮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趋势为:山杨林,白桦林,岳桦林,阔叶红松林酵母与云冷杉-岳桦过渡带酵母,并且存在针叶林树皮与阔叶树树皮分解的交互作用.(3)森林土壤酵母菌具有丰富的功能多样性(funtional diversity).基于Biolog法的功能多样性研究表明,森林酵母菌具有丰富的碳源利用功能,通过发酵产生丰富的VOC功能以及生成其它化合物的功能,这种转化功能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得以增强.在培养216h后平均每孔变化率(AWCD)的变化趋于稳定,AWCD在不同林型酵母菌的之间的差异显著,阔叶红松林、岳桦林和山杨林酵母属于代谢能力高的类群,而且山杨林酵母属于代谢最高的类群.基于GC-MS法的功能多样性研究表明,从发酵VOC产物中鉴定出216种化合物,体现了森林凋落物发酵产生VOC具有较高的丰富度,阔叶红松林、岳桦林和山杨林酵母具有相似的转化底物生成VOC的能力.通过HNMR法的功能多样性研究显示,含针叶树种的林分下的酵母菌具有相似发酵底物的能力,低海拔阔叶林具有相近的发酵模式底物的能力.基于UV-DPPH法的功能多样性研究表明,认为发酵能力的顺序为山杨林,白桦林,岳桦林、云冷杉-岳桦林过渡带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山杨林与白桦林具有相近的发酵功能,阔叶红松林与岳桦林具有一致的发酵功能.(4)从森林土壤发酵层分离出三株功能性酵母,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以植物蜡质为培养基筛选的蜡质分解酵母L1(Cryptocous musci),分别在玉米(Zea mays)秸秆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叶表面进行分解试验,发现蜡质降解酵母能够降解植物表皮蜡质的某些成分,使得致密的蜡质表皮的最外层形成疣状凸起,这些疣状凸起是由茎块状颗粒堆砌而成的,这样,植物的蜡质层开始逐层变为由茎块状颗粒堆砌而成的松散层,易被混合菌分解与转化.以红松树皮提取物为碳源筛选的H1酵母菌(Kuraishia capsulata),分别以蒙古栎叶水提取物和红松树皮水提取物为底物进行发酵试验,以红外光谱(IR)检测产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发现这种酵母具有转化红松树皮单宁的能力,而对蒙古栎叶中的单宁影响不大,说明这种酵母不仅表现出转化单宁的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蓝靛果(Lonicera edulis)鲜果汁为培养基筛选的DG1酵母菌(Cyberlindnera sp.),具有降低环境酸度的效果.(5)发现以酵母为先导的森林凋落物降解模式.森林凋落的分解是以酵母菌为先导分层进攻凋落物的蜡质层,在多菌种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分解,然后再由酵母菌逐层破坏凋落物蜡质实现凋落物的分层降解.正是由于存在分层分解的模式,使得森林凋落物的起始阶段成为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以关联酵母菌的发酵利用糖类、苷类、酸类、氨基酸类等物质,转化单宁类物质,产生胺类、烷烃类、烯烃类等VOCs组分,VOCs进入发酵层被植物或微生物利用,以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作用,驱动土壤的碳素循环.本研究基于多种方法对酵母菌功能多样性,降解植物蜡质,转化树木单宁以及降低环境酸度的3个功能性酵母菌的分离与功能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获得了对森林土壤酵母菌分布及功能方面的深入理解与进一步认识.森林土壤酵母菌具有典型的分布特征和多样化的功能特性.森林土壤酵母菌主要分布于森林土壤发酵层中,利用凋落物中的可溶性糖类、分解凋落物的蜡质以破坏凋落物的自然防御体系,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将新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引入到实验中,丰富了研究内容,绘制了森林土壤酵母菌剖面层垂直分布的“针颈”状漏斗式模式图与代表酵母水平分布特征的酵母云图.发现了酵母菌与霉菌和细菌协同降解凋落物的模式,境因子的驱动下的TMLY作用模式,以酵母为先导的森林凋落物分层降解模式.能够发展森林土壤酵母菌生态理论,有效进行土壤酵母菌生态学的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也为其它生态系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对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研究,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方法创新,建立了基于GC-MS等多种法对森林土壤酵母菌的功能多样性评价.2)成果创新:绘制了森林土壤酵母菌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发现了森林土壤酵母菌剖面上的垂直分布符合“针颈”漏斗式分布模式,以土壤发酵层酵母菌“云”状分布图,描述了土壤酵母菌平面分布状况,估测了长白山每公顷森林土壤发酵层酵母菌拥有2.725.19,1012个酵母菌(CFU),发现了森林土壤发酵层酵母菌(Y)数量分布受土壤发酵层温度(T)、水分(M)和现存凋落物量(L)所驱动的TMLY作用模式以及以酵母为先导的森林凋落物分层降解模式. 论文在查阅大量中外城市林业/森林研究文献、相关学科对城市植被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林业引进、发展的现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首次就城市、城市化与中外城市林业,中外城市林业产生和发展,中外城市林业的绿化实践,中外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中外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中外城市林业的组织保障体系6个方面展开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中外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21世纪制约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3大瓶颈、探索中前进的 _的城市林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中外城市林业的比较研究,以世界的眼光,本文前瞻性的明确和阐明了中国城市林业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城市林业理论,特别是回答和解决了 _城市林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绿化实践、行政管理体制、法制法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措施: 理论研究上,探讨了制约21世纪 _城市林业建设的三大瓶颈,其中土地是 _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瓶颈,资金是推动 _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机制是 _城市林业高效有序运行的保证,提出了城市林业是一门横断学科的观点,因为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对象、范畴、层次、问题和关系的多学科特点和超越各单独学科范畴的特点来看,城市林业不是原有学科的水平交叉,而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与提高, 绿化实践上,探讨了加强和改进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5项对策:以规划为龙头,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建设,依法治绿,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化兴绿的良好氛围,建绿与护绿并举,树立“近自然”森林和生态绿化的理念, 人才培养上,探讨了如何建设具有 _的城市林业高等教育体系,并对拟议中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2种对策,一是对风景园林专业进行“城市林业化”改造,二是直接创办城市林业本科教育,并借鉴欧美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结构体系, 科学研究上,提出了从5个方面加强和提高城市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主张,一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学中心,二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基地,三是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平台、开展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 在21 世纪中国,发展林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完成此项任务关键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政策.因此,认真研究和借鉴历史上的林业政策就成为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本论文运用 _的方法,分别清前期、晚清、民国和 _四个历史时期,从 _、森林生态、林业思想、科技教育、林业经济、法律法规、机构设置等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对林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历史时期林业政策的特点,并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 _经验教训,得出了今后制定林业政策的几个原则. 受季节性冻融影响明显的高山/亚高山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作为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必然改变高山/亚高山地区的季节性冻融过程,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态系统地下/地上过程,从而对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施加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者.这意味着,全球变暖可能通过对冬季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而深刻影响到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过程.但迄今为止,有关高山/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季节性冻融及暖冬响应的研究还鲜见报道,这不仅限制了对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完解,也不利于更好的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生态过程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本文以受季节性冻融影响明显的川西高寒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1)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同步研究季节性冻融不同关键时期下,岷江冷杉原始林(PF)、岷江冷杉红桦混交林(MF)及岷江冷杉次生林(*)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中的土壤微生物与生化特性;(2)通过自然环境梯度实验,将于高山森林(N T,海拔3580m)采集的土柱分别置于原位培养、海拔3300m(T2,理论增温2)和3000m(T4,理论增温4)的林地,以研究气温增加对高山森林上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微生物与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理解高寒森林生态系统对季节性冻融及其变化响应提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随土壤的冻结-融化,3个森林群落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生物量氮(MBN)、生物量磷(MBP)含量及三者的比例(MBC:MBN、 MBC:MBP和MBN:MBP)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MBC和MBP含量及MBC:MBN以冻结期最低,MBN含量,MBC:MBP和MBN:MBP以深冻期最低. 2.3个森林群落OL和MS的细菌和真菌rDNA基因拷贝数也随土壤冻结-融化过程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以土壤冻结后最低.OL中古菌的rDNA基因拷贝数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但冷杉原始林(PF)和冷杉次生林(sF)的古菌的rDNA基因拷贝数在MS中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土壤冻结期最高.同时,各森林OL的细菌rDNA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MS,但OL的古菌rDNA基因拷贝数在土壤冻结期和深冻期则显著低于MS,而OL的真菌rDNA基因拷贝数从生长季节到深冻期均低于MS.此外,冻结过程显著降低了OL和MS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提高了优势度,但随后的融化过程又增加了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了优势度.OL中古菌群落多样性表现出与细菌相似的变化动态.然而,冻结过程使原始冷杉林(PF)的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呈上升趋势. 3.随土壤冻结-融化过程,sF和MF群落两个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均呈降低趋势,PF群落呈先升高后降低.3个森林群落OL和MS的硝态氮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OL以深冻期最高,MS以融冻期最高.各森林群落OL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MS,且随土壤季节性冻融过程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冻结期最低.同时,各森林群落两个土层的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拷贝数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氨氧化细菌(AOB)的amoA基因拷贝数深冻期最低,氨氧化古菌数量(AOA)的amoA基因拷贝数则以冻结期最低.此外,PF群落的AOA数量多高于:AOB,而sF群落的AOA多低于AOB. 4.与对照(NT)相比,气温增加2处理(T2)使两个土层的月平均温度明显下降,而气温增加4处理(T4)则月平均温度明显上升.T2处理使OL和MS的土壤冻融循环次数分别减少了日次和8次,T4处理则使L壤冻融循环次数分别减少了1次和3次.但土壤冻融期间内,各处理土壤温度明显波动,以T4处理的最为明显.在土壤冻结期,T4、T2和NT处理OL的平均上壤温度分别为一0.17,1.21、1.17,0.90、0.65,0.97;MS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一0.06,0.99、0.52,0.76、0.08,0.72.C.在土壤融化期,T4、T2和NT处理OL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2.04+2.11、0.3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