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烈论文关于清王尔烈交游述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王尔烈论文关于清王尔烈交游述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王尔烈论文关于清王尔烈交游述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王尔烈论文关于清王尔烈交游述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王尔烈论文关于清王尔烈交游述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尔烈论文关于清王尔烈交游述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杨瑶 (辽阳博物馆,辽宁辽阳111000) 摘要:王尔烈是清乾嘉时期辽城第一才子,以词翰书法闻名于世,纵观一生可谓交游广泛。其交游对象大致可分为同窗、同乡、同年、同僚等群体。本文对王尔烈的交游行迹进行述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他的生平经历、诗词创作、书法作品及其在清代官场的地位。 关键词:王尔烈;朋友;千山诗集;寿屏 :K249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xx)05-0152-02 王尔烈(17271801 年),字君武,又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人(现辽宁省辽阳市)。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历陕西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通正使司参议等职,嘉庆四年(1799 年)以大理寺少卿致仕,掌沈阳书院。王尔烈待人十分真诚,因此一生也结识了众多好友。辽阳州乡土志载:王尔烈“少承家训,性行纯静,笃于孝友。”1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三月下旬,王尔烈写信向友人发出游千山约。四月四日,王尔烈同亲朋好友相聚,包括蓬莱的王浩、迁安的徐培基,济南的李玫、同郡的杨时华、赵学泗、石琮、金灿章等,共计八天同游千山的龙泉寺、祖越寺、普安观及南泉庵等地。此次千山游共有十二人,其中有王尔烈的好友六人,并留下了诗作。石琮,字瑞昌,辽阳人,盛京礼部教习,同游千山有诗狮子峰卧象峰普安观五佛顶香岩寺雪庵塔六首。赵学泗,字文源,岁贡生,辽阳人,同游千山有诗狮子峰五佛顶普安观三首。金玫,字灿章,辽阳人,同游千山有诗观音阁一首。杨时华,字君实,辽阳人,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游千山有诗香岩寺一首。李玖,字龙文,山东济南人,同游千山有诗纪游一首。王浩,字润溥,山东蓬莱人,同游千山有诗纪游一首。徐培基,字淳叟,直隶迁安人,同游千山有诗纪游一首2。 王尔烈在青少年时曾到千山游学,在那里结识很多同乡异郡前来求学的伙伴,三十多年后,已过天命之年的王尔烈和儿时伙伴故地重游,不禁感慨万千,寄景生情,赋诗多首来纪念曾经寒窗苦读的青葱岁月。可以说千山诗集是王尔烈与年少时伙伴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最好见证。 王尔烈母亲刘氏,辽阳州庠生刘凤祥之女,敕封孺人,后诰封恭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王母刘氏八十九岁,王尔烈提前一年为母亲举办九十寿庆,其亲朋好友为王母祝寿敬献一架寿屏,该寿屏是由黄花梨木雕刻而成十二扇围屏。寿屏首题“恭祝诰封太恭人王年伯母刘太恭人九十荣寿序”,尾扇落款“时龙集乾隆五十有三年岁次戊申七月庚申吉旦”,中间十扇前七扇书写寿序,后三扇书写题赠者官职姓名。此次祝寿者共有148 人,按与王尔烈的关系,分为年眷侄、寅眷侄、同乡、门下晚生、同宗五种关系列名。寿屏上的祝寿者,不仅署名还署有官职,按官职大小排列名次,有右侍郎一人、少卿三人、给事中二十四人、御史五十二人、侍读一人、侍讲二人、编修十二人、庶吉士三人、检讨一人、副使学政一人、中书一人、郎中十一人、主事十二人、司指挥一人、知府四人、同知一人、尚书一人、左都御史一人、洗马一人、知县五人、生员二人、教谕一人、通判二人、太学生一人。从这些祝寿者的官职来看,上至一品礼部尚书,下至七品知县,基本上囊括了清朝政界的达官显宦和学界的名流才子,而这些人能够在寿屏上署名,必然和王尔烈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既说明了在乾嘉时期王尔烈的才学、人品得到了上层人士的认可,又表明王尔烈为人豁达、待人真诚、交友广泛。在这些人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寿序撰者邵晋涵。邵晋涵(17431796 年),字与桐,号南江,浙江余姚人。曾任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教习等职。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45 岁的王尔烈进京参加礼部的会试,结识了同来参加科考的29 岁的邵晋涵,在此会试中,邵晋涵名列第一,王尔烈考中102 名贡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王尔烈和邵晋涵一起任四库全书馆编修官,共同参与编撰四库全书。王尔烈和邵晋涵既是同科又是同僚,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邵晋涵曾多次为王母作寿序,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王母八十寿诞时邵曾撰文祝寿,邵还许诺王母辞世后在“人瑞牌坊”上题写颂词。这些都表明王、邵二人是非常亲密的忘年交。 嘉庆元年(1796 年) 正月二十三日是王尔烈的七十寿诞,其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寿并恭赠他一架百寿屏,该寿屏上共计125 人,用真草隶篆各种字体在126 张方形泥金纸面上写下百余幅“寿”字和吉祥图、祝寿词。祝寿者多为达官显宦和学界名流,诸如刘墉、纪昀、翁方纲、程伟元、王念孙、英和等。从寿屏的形制和内容上看,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规模宏大且有十分隆重的祝寿活动,能在寿屏上留下墨迹之人,应该和王尔烈的关系比较亲密。其中有三十人是当年曾参加王母寿庆活动的同僚,可见这些人与王尔烈的友情更为深厚。其中有一位挚友,张百龄,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奉天、顺天府府丞。王尔烈任翰林院编修时,曾为同僚百龄先生书写行楷书册页明王安道游华山记,该册页是明代王履始入华山至西峰记的节选,整幅作品大约一千二百字,以行楷书体书写。王尔烈书法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清乾嘉时期“推为辽城第一书家”1,辽阳县志也称“至今中外人获其墨迹更如拱璧”3。王尔烈的书法造诣颇深,其墨迹更是一字难求,王尔烈能为百龄先生书写上千字的册页,可见王尔烈十分看重二人的情谊。 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至五十五年(1790 年),王尔烈先后为故友常纪和慈惺圃的遗作爱吟草爱吟前草慈惺圃寄常理斋诗歌集录爱吟草作序和题跋。 常纪(1728-1773 年),字铭勋,号理斋,祖籍山西,乾隆九年(1744 年)中举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中进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金川藩叛乱开始,常纪任崇庆知州。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年六月,常纪在降蛮叛乱中身受重伤,死于昔岭。其人性格慷爽,文思清拔,有爱吟草爱吟前草诗集。常纪家住盛京城北的栖霞堡,其人相貌奇伟,性格慷慨豪爽,又工诗文,其文思清拔,尤嗜吟咏。因此在奉天府内声名远播,此时的王尔烈早闻其名,对常纪十分仰慕。后通过同窗高惟钦、慈惺圃的介绍认识了常纪。此后,王、常二人经常在一起结伴出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常纪入京参加殿试、乾隆三十一年(1756 年)常纪进京谒选铨曹时,都由王尔烈相随相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常纪卒,王尔烈得知后痛心不已。常纪的弟弟常显斋,请王尔烈为其兄长常纪墓门书写大字,王尔烈“欣然为之,薰沐敬题,署名于后”41313。乾隆四十一年(1776)冬,王尔烈前往常纪墓前祭奠“至墓所,则已穹碑屹然,翁仲华表,森严壮观矣。再拜哭奠,为欷久之”41313。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为常理斋作校刻常理斋爱吟草序(简称爱吟草序)41313。爱吟草是常纪乾隆三十一年(1756)以来,赴选入都,至西充所作。常纪死后,王尔烈从其子常承武手中得到一些残存的诗稿,爱吟草经校理后刻印问世。常纪的爱吟草诗集一经刊刻后,陆续传颂到京师,后天下盛传,这一方面由于常纪忠烈阵亡受到朝廷的褒奖,使他的诗歌倍为时人所重,另一方面由于王尔烈极度揄扬“惟恐其烈迹淹没,义形笔墨,其于友谊亦笃矣哉。”41313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王尔烈作续刻常理斋爱吟前草序。乾隆五十年(1785 年)王尔烈好友慈惺圃卒,慈惺圃和常纪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诗友。在慈惺圃遗物中发现了近百首常纪的诗稿,且都是爱吟草中没有辑录的。这些诗文是常纪“丁丑(1757 年)榜后,需次里居,朋友唱酬,流连景物之作。字多蝇头小草,间有阙残,知未为定稿也。而其中深情雅韵,发于自然,足以见胸怀之洒落,学养之深纯。”41315王尔烈将这些诗文辑录成集,另为一卷,为别前刻以爱吟前草命名。看到爱吟前草的诗文,又勾起王尔烈对好友常纪的思念之情“余亦如逢故友于数十年之前。每读一篇,三叹不忍释手。”41315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夏,王尔烈作附刻慈惺圃寄常理斋诗序,慈惺圃,字奉峨,号惺圃,盛京城北的栖霞堡人,与常纪是同乡、同学,与王尔烈也是同学、挚友。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进士,官农曹。乾隆五十年(1785 年)卒于京邸,常纪之子前来吊唁,将散放在庭院准备焚烧的纸堆中,检得爱吟草及张洲所撰的殉节录及慈惺圃所写悼念常纪的八首诗。王尔烈将慈惺圃所写关于常纪的诗辑录成册而附刻之。常纪的爱吟草及殉节录,流传到京师后,许多的达官显贵、名人学士传阅后无不欣赏赞叹,欣然为其题跋多达数十篇。王尔烈为了“使理斋之才华气节,煊赫如昨日事,岂偶然与!故是录也,可以上承昭忠慰忠之表章,可以下为孝子贤臣之风励”41333。将他人所写爱吟草的题跋不以官阶科第为后先,随收随录,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夏,完成集录题跋序。 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王尔烈应孙一樵子孙世台之邀,为孙一樵遗诗书稿题跋。在题跋*绍了孙一樵的生平和功绩以及诗稿成因。题跋中提到:孙一樵亲师敬友,好学不辍,举孝廉以“孝廉方正科”的身份取得举人的资格,后铨补蜀郡灌县,任期十年,因治理有功升迁山西苛岚州知州,后调任山西朔州知州,在朔州署因病去世。该诗稿是孙一樵在四川任职是所作“跋涉山水,到处歌之咏歌,皆有寄逸之思。及朋友离合,流连缱绻,咸出肝胆,尤语真音雅。其他闲情逸致,随意所拈,亦有别趣,足以观其胸怀。非风尘俗吏之可比矣!”王尔烈受孙一樵子孙世台之邀“收遗稿付余,乞为评点,余始得畅读,惜阙略不知几许矣。因书数行以为跋云。”从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王尔烈先后给好友孙一樵写两封复信;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和五十九年(1794 年),又有写给孙一樵之子孙世台的复信。从书信的内容可知,王孙两家为世交,关系非常亲密。孙一台要参加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举行的会试考试,此时王尔烈在京城任通政使司参议,新年之前,王尔烈收到孙一樵仆人赵福进京带来的书信,信中可能提及儿子孙一台进京赶考之事、询问了王尔烈的近况及挂念王母身体状况并问安。 因此在二月五日,王尔烈给孙一樵写的信中回复到“想世台当即公车入都,一切再为面致也。弟于正月廿六日得旨,补授通政司参议”“家母去冬微有不安,今渐愈,承问,谢谢!5”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其为参加三月恩科会试,提前来到北京拜见了王尔烈,呈上孙一樵的书信。二月十七日王尔烈又给孙一樵写了一封复信。信中称赞“才器不凡,此科必蜚鸣得志”5因此提前祝贺,自己现任顺天府府丞,负责申送生童等事,今年又是母亲刘氏九十大寿之期或许能得到皇上的恩典赏赐。”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孙一樵逝世后,王尔烈同孙家的联系并没有中断,而是继续和孙世台保持通信,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七月二十五日,王尔烈给孙世台回了一封复信。信中提到慈士衡欲回归故里奉天府参加县、府学的录科考试,以便获取参加乡试资格,故王尔烈在信中回复到“一切考事俱不知如何*”。乾隆六十年(1795 年),王尔烈为故友慈惺圃之子慈士衡的乡试、婚姻等事给孙士台回信。慈士衡是慈惺圃之子,又是孙一樵之子孙世台的女婿。慈士衡、孙一樵都是王尔烈的挚友。从王尔烈同孙氏父子复信的内容看,多提及双方的亲人朋友之事,信中的句句问候、叮咛和祝愿,更像是亲人之间的一封封家书。 王尔烈在他七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都有朋友相知相伴,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