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doc_第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doc_第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doc_第3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doc_第4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一、(2011合肥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庹其五 石 鸣 庹(Tu)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可是细想,又似乎不是庹其五喝茶的习惯。当然,似乎而已,也就是个感觉,所以虽存疑惑,也不再啰唆刨问。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清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一柱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1.庹其五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是常规题目,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有何特点”,其实形象的分析也就是性格特点的分析,把人物性格特征归纳出来,换个说法就是”分析”,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需要展开论述了,最好分条列出。 【参考答案】 庹其五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教师。淡泊随和,与世无争,喜欢喝茶,有清雅的生活情趣。有学问,喜欢吟咏诗句,令人钦佩,值得尊敬。书生气很浓,清高奇特,与众不同,说话有时让人难以理解。有独到的眼光,有热心肠,乐于帮助穷困山村发展茶树种植业。有豁达开朗的心胸,通过种植茶树寄托丧子之痛。 2.第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有什么作用? 【解析】 首先考生要明确”银杏树”的描写应该属于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还要结合所在篇章中的位置来作答。一般而言,环境描写指向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也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回答即可。再结合所在位置有所侧重,如本题中”银杏树”的描写更侧重于情节的展开。 【参考答案】 突出茶铺的环境特点;引出庹其五种茶的议论;侧面烘托他对茶的深情,为下文帮助山村发展茶业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3.第段庹其五反复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包含怎样不同的情感? 【解析】 有关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答时也有一定的模式,一般要兼顾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但本题已经明确了”情感”的内容要求,而且给出了两句话的具体情感内容是不一样的答题暗示。回到原文中,结合语境作具体分析,是解答的关键。同样一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既是作者情感思想表达的重点,也是命题者看重的命题点。多注意归纳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次表达了对茶的赞叹,以及对清雅生活的向往。第二次还饱含对儿子的怀念,对山村茶树种植业发展的欣慰。 4.”喝茶”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该题的设置更具”探究”的开放性,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化”“深刻意蕴”等侧重于主旨的探究角度来命题,考生更有选择和发挥的余地,也更能体现探究题的本质。 【答案示例】 (1)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通过庹其五喝茶的细节描写,如使用的茶叶、难懂的语言等,刻画了人物与众不同、清高的性格。通过庹其五喝茶使用茶叶的不同,含蓄地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富于变化。通过对茶客喝茶的描写,刻画了他们共有的淡泊、随和、宽仁等特点。 (2)使情节结构紧凑精巧。 小说以介绍庹其五茶客身份和喝茶的习惯开篇,以庹其五在茶馆冲饮远方寄来的新茶结束,中间多次描写他与茶客喝茶,喝茶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结构线索。庹其五的心境、人生态度的变化是小说的暗线,这条暗线也借人物有关喝茶的话语和心理而得以呈现。小说多次由喝茶引出其他内容,如人物的身世经历、帮助农村种茶等。喝茶在小说中起到了勾连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取材于”喝茶”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了当代人豁达开朗的心胸和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透过”喝茶”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应当将个人的情感投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小说中的”喝茶”还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丰厚的积淀,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追求:淡泊、宁静、和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深夜搭便车的女人 约翰西曼 20年前,我开出租车为生,这是一种适合我这种不想有一个老板管着的人过的生活。当时我没有意识到,其实那也是一种责任。 我开夜班车,于是我的出租车成了一个流动的忏悔室。那些不知姓名的乘客们坐上车,就在我身后讲述他们的人生。我遭遇过各式各样的乘客,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一个搭我便车的女人。 凌晨2:30,我开车到一座大楼下,大楼一片漆黑,只有一楼的一个窗户射出微弱的灯光。这种情形下,多数司机都是按一两下喇叭便开车离去。但我曾见过许多虚弱无力的人,坐出租是他们唯一能依靠的交通工具。除非我确实感到了危险的气息,否则我都要去敲敲门。我告诉自己,那个乘客可能是需要我帮助的人。 ”等一下。”屋里传来一个虚弱、苍老的声音。经过好一阵等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女人站在我面前,身着一件印花裙,头戴一顶帽子,帽子上别着一层面纱,活像20世纪40年代电影中的人物。 她身旁放着一个很小的尼龙手提箱。 ”你能帮我把箱子搬到车里去吗?”她问。我把手提箱放到车上,然后返回去扶那位老人。她挽住我的手,慢慢走向了车子,嘴里一直不停地感谢我肯帮助她。 ”这没什么,”我告诉她,”我只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我的母亲。” ”噢,你真是个好男孩。”她说。 我们坐进车后,她给了我一个地址。然后问道:”你能开车经过市中心那里吗?” ”那不是最近的路线。”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噢,我不介意。”她说,”我不着急,我要去一个养老院。” 我看了看后视镜,她的眼里有什么在闪烁。”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亲人了,”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的日子不长了。” 我平静地伸出手,关掉了计价器,问她:”你想走哪条路线?”后面的两个小时里,我们驱车穿过了整个城市。她指给我看一座大楼,她曾经做过那里的电梯管理员。我们经过了一个社区,她和丈夫新婚时就住在那里。她还让我在一个家具仓库前停了会儿车,那里曾经是个跳舞场,当她还是个女孩子时,曾在那里翩翩起舞。 有时她会叫我在某栋楼房或者某个街角减速,然后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盯着窗外的一片黑暗。当太阳的第一缕光芒穿过地平线时,她突然说:”我累了,我们走吧。” 我们沉默地驶往她给我的那个地址,那是家养老院。”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她一边问,一边伸手掏钱包。 ”一分钱都不用付。”我说。 ”你也得过日子呀。” ”我还会遇到其他的乘客。” 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我拥抱了她,她也紧紧地抱着我。 ”你为一个衰老的女人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她对我说,”谢谢。” 我握了握她的手,走向了那朦胧的黎明阳光。在我身后,门”嘭”的一声关上了。那是一个代表生命结束的声音。 那天我没有再载别的乘客。我漫无目的地行驶在大街上,陷入深深的思索:假如那个女人碰到一个脾气糟糕的司机,或者一个因为夜班即将结束而显得不耐烦的司机呢?如果我拒绝载她,或者当时只是鸣了一次喇叭就扬长而去呢? 我想这一生中还没有发生过比这个夜晚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习惯于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那些精彩的时刻。但精彩的时刻总是带着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外表,不知不觉来到我们的身边 5.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试简析他的三个主要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充满爱心:免费载老妇人绕道去养老院,搀扶老人上车,临别之前还主动拥抱安慰她。细心周到:看到深夜里一楼亮着灯,主动去敲门;细心观察老人的表情。助人为乐:帮老妇人拎箱子,主动告诉老人”那不是最近的路线”。感情丰富,爱思考:希望所有人都互相帮助,友善相爱;送走老妇人后陷入深思。 6.联系前后文,说说画线处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 老妇人深夜两点半动身,要绕道去养老院,她身着年轻时的盛装,是想趁着夜色的遮掩,重温自己的青春年华,回味一下曾经的美好岁月。 7.结合上下文,理解小说的两个关键情节。 (1)我为什么”平静地伸出手,关掉了计价器”? (2)”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我拥抱了她,她也紧紧地抱着我。”临别时两个人的拥抱表达了各自怎样的内心感受? 【参考答案】 (1)听到老人身患重病,孤身一人,”我”已决定不收车费。 (2)”我”拥抱老人,是出自同情,想给孤独的老者一点温暖和慰藉;老人拥抱”我”,是出自内心的感动,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 8.在小说结尾处有这样的一句话:”我想这一生中还没有发生过比这个夜晚更有意义的事情。”试结合全文,从两个角度探究故事所蕴涵的意义。(每个角度不少于40字) 【参考答案】 角度一(奉献):对别人提供一点帮助,做出一点奉献,可能会损失一点实际利益,却能收获精神上的充实。”我”免费载老人去养老院,帮助她实现了最后的愿望,自己内心里也收获了一份感动和自我肯定。 角度二(职责):工作不论高低贵贱,尽好自己的一份职责,都能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我”虽然只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但充满爱心,细心周到,对乘客尽职尽责,帮助一个孤独老人实现了进养老院前最后的愿望,同样感人至深。 角度三(生命):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是不可重复的奇迹、不可替代的神话,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老妇人”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妇女,但她在进养老院前仍然想回首一下过去,”我”也从中受益,思考自己应该怎样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角度四(关爱):身处社会之中,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和亲人得到关爱,那就得推己及人,伸出手来,主动关爱别人。”我”关爱老人,是希望别人也一样关爱自己的母亲;我关爱老人,也得到了老人温暖的拥抱与赞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一片白云 谢志强 他欣喜地听着羊圈传来的羊的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燃起火,炖上铜壶,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去。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渐渐近了,门框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关注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欢蹦乱跳呢,阿爸,它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脑子里还留着夜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 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来,羊等着你要上山吃草。 父女俩安静地吃着。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遮蔽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碎着糌粑。 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传来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羊圈充满着羊的气味。 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刀子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念祷着什么。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皮夹。羊毛稚嫩可爱地曲卷着,一绺一绺曲卷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舒展开来。 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他知道,它们冲着羊羔来了。阳光里,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徘徊。 随后,高阔的蓝天,出现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一个偌大的影子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濒临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 他卷起羔皮回屋。背后一片乱乱的鸣叫。乌鸦躲闪开了。不知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他把羔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田地,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羔皮。他走近,羔皮已微微缩皱。苍蝇惊慌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一位朋友来他家。喝着奶茶,俩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朋友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走。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回身,他收起了墙上那张羔皮。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得悠长而粗犷。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着峡谷。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恢复了峡谷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在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响过来。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 9.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 (1)女儿告诉父亲小羊羔冻死的消息。(2)父亲趁女儿外出放羊处理好羔皮。(3)父亲呼唤女儿,女儿在回应中回家。 10.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慈祥和善良,对女儿充满爱意。(2)敏锐细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3)坦然淡定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对苦难有超常的韧性和承受力。 11.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 (1)转移话题,不想让女儿沉浸在羊羔之死的事件中。(2)听到回应,认为女儿没有受羊羔之死的影响,内心感到欣慰。 12.(1)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情节平淡;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生命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示例】 作品围绕一只在暴风雪之夜冻死的小羊羔展开叙述,表现出生存的不易和艰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生与死的纠葛中,有一种超越死亡的执著和向往:人与自然在不断的抗争中达到的一种和谐。 面对死亡,却能表现温情,实则蕴涵着作者对生命有更高的认识,即生命要承受苦难和死亡,趋向更为博大的存在。 (2)有人说,读谢志强的小说,能感受其蕴涵着浓浓的诗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 虽然文中表现了生存的艰辛,但文中反复描绘羊群如同一片白云,给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生存的喜悦。尤其是小说结尾,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蓝天、白云、草原、山涧的小溪,一个牧羊的少女,正挥舞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奔向父亲。 小说中的蓝天、白云、羊群、岁月、儿童等构成了独特的意象世界,其中的意境、情绪营造了诗一样的氛围,不仅给人难得的精神享受,还让读者深思生命的升华、超脱和传承。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号,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哗的声响天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5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也就不错了。”唉,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到,又留心听着外面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冉娜走出门,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东西叩打着街坊的小屋门,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孩子虽然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让我进去看看她。”冉娜敲了敲门。没有人应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开了门,冉娜走进了屋。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街坊安静地、一动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就在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小胖脸蛋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起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睡得香甜而酣畅。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包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的孩子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一声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了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事?我现在还怎么敢看他的眼睛?”冉娜惶恐不安地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咸咸的海水味道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被剐破了的渔网走进小屋,说道:”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呀,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渔网也被剐破了。情况很坏呀!我告诉你,碰上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有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什么事了我在家里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吗,”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还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严肃而忧虑。他不时地搔搔后脑勺,说道:”得把他们抱过来,孩子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13.本文多次写到风,结合画线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第一处,突出环境的恶劣,暗示人物的心理,引出后文的情节。第二处,照应前文,同时引出冉娜去看望邻居的情节。第三处,照应前文,暗示冉娜此时心里的不平衡,同时转换故事情节。 14.小说的女主人公冉娜在抱回孩子后,作者细致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表现了女主人公当时的矛盾与担忧;(2)在矛盾中凸显冉娜善良的品格;(3)为后面的情节设下悬念,引人入胜;(4)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15.按顺序概括小说的情节,并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效果。 【参考答案】 小说情节:冉娜在风雨之夜焦急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并交代其家处境的艰难;冉娜探望邻居并抱回邻居留下的两个孤儿;冉娜在矛盾与担忧中等待丈夫的归来;丈夫回来后试探冉娜,商量孤儿的解决办法。(大意对即可) 效果:将人物一步步置身于更加艰难的处境中,更能凸显人物的品格,也使情节更加曲折,更富有艺术性。 16.浙江湖州市德清新市古镇的老人陆松芳,从小丧父,母亲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才得以抚养他长大。他靠拉煤为生,租住简陋的房屋,自己省吃俭用,却在汶川地震后将自己的积蓄11 000元捐给了灾区。结合本文的冉娜夫妇,探究穷苦的人何以在别人面临困境的时候,能不顾自己的处境,果断地伸出援助之手。 【参考答案】 (1)穷困不会抹杀人的同情心及良知;(2)身处穷困的人更能体会生活的艰难;(3)身处穷困的人需要救助,更懂得救助对于困境中的人是怎样的重要;(4)他们更懂得互帮互助的重要;(5)他们知道生存的不易,对别人的点滴恩惠,也会心存感恩。(言之成理即可) 大家网高考论坛专题五第一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野花为谁开 曾纪鑫 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山道上,没有风声、虫鸣、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 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不觉吟诵道:”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 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草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润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 于是,我不禁想到了一个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 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 1.为什么道旁的一朵野花会引起作者的”惊叫”?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段,要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如第段的”寂寞”“沉默”等词,这些词为野花的出现作了铺垫。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1)我们在寂寞蜿蜒的山路上沉默地走着,野花的出现打破了这寂寞。(2)它独自开在草丛、树木、藤蔓之间,展示着生命的灿烂。(3)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令人心摇摇荡,神思翩跹。 2.本文第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艺术手法、内容和情感。首先要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最后体会作者对野花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第段采用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由作者的思绪可知,作者对野花生存的价值作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对于一朵野花盛开的意义,作者先后有哪些不同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野花盛开的意义的探讨是整个语段的核心,从全篇来看,作者思想的变化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词为界。前面是作者最初的想法,不成熟,不深刻;后面是作者深入的思考,认识到野花存在的本质意义。 【参考答案】 (1)原先,作者认为寂寞的野花只有得到别人的欣赏才有意义,所以不愿撇下它,把它掐断带走了。(2)后来,作者感悟到野花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生命本身,在于它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因此为掐断它而懊悔。 4.在文末,作者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一朵野花,请探究其中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佛祖的这个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语段的核心部分就是对野花价值的探讨,所以在理解这个佛教故事时要紧紧抓住野花的价值。 【参考答案】 (1)一花一世界,一朵花的开谢暗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和世事轮回。(2)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野花,表现了野花开谢的自我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 干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文人墨客,为什么对红叶有着说不尽的情愫呢?并且都带有褒义?因为他们由此想到了人生,红叶在上,人生有何可叹?原本人世间美好的赞誉,往往是世人赠予的或是追认的,而不是绞尽脑汁去讨要的,明抢暗夺的。 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很可悲的。 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望,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着,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夜晚,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了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清晨五时,我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上,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场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5.本文第一段中,我读到的”枫叶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第一问,理解”枫叶内心的独白”,实际上是讲作者对枫叶飘落的认识。作答时,需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枫叶的语句,如”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等,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独白”的内涵。第二问,”我”的灵魂由灰变红,实际上是我的思想认识在升华,需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认识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第一问:枫叶坦然面对凛冽的秋风时,视下落为天律而欣然接受,无留恋,无所求。第二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产生的灵魂的变化,”灰色”是指”我”为红叶的飘落而忧伤,更深层的是指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红色”是指”我”受到自然的洗礼,看淡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6.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请对这一段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寻找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运用艺术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不带一丝忧伤”等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枫叶人格化,刻画出枫叶的睿智深沉及飘落时的安然快乐的形象,生动传神,表现出”我”对枫叶肃然起敬,为下文”我”的灵魂变色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枫叶飘落时安然、不带一丝忧伤的神态,并把它比喻成欣然归来的行僧和一袭袈裟,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下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7.文章第四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用意?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概括水鹿出现时的具体情景,然后考虑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与上下文的联系。 【参考答案】 (1)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植物,也有美丽的动物,环境优美,令人陶醉。(2)”我”纵情演唱,水鹿竖耳聆听,这一场景为作者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8.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清文中两处”万物之灵”的含义,并联系作者提供的语境,思考作者说法变化背后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由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思想是可贵的。(2)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是以帝王将相为代表,贪生恶死,无视自然规律,在作者看来,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杰出睿智,这是可悲的。(3)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人自视为万物之灵,但结果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红叶落得安然,飘得诗意,无半点忧伤,这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及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中国之美 (美)赛珍珠 这就是中国! 她的美是那些体现了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历代贵族的艺术追求的古董、古迹,这些古老的东西,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正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堵临街的灰色高墙,气势森严,令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有合适的钥匙,你或许可以迈进那雅致的庭院。院内,古老的方砖铺地,几百年的脚踏足踩,砖面已被磨损了许多。一株盘根错节的松树,一池金鱼,一只雕花石凳。凳上坐着一位鹤发长者,身着白色绸袍,宝相庄严,有如得道高僧。在他那苍白、干枯的手里,是一管磨得锃亮、顶端镶银的黑木烟袋。倘若你们有交情的话,他便会站起身来,深鞠几躬,以无可挑剔的礼数陪你步入上房。二人坐在高大的雕花楠木椅子上,共品香茗;挂在墙上的丝绸卷轴古画会让你赞叹不已,空中那雕梁画栋,又诱你神游太虚。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 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著名中国现代画家的画室。看着那一幅幅广告画,一幅幅俗套的健美女郎像和那用色拙劣的海上落日图,我的心直往下沉一堆粗制滥造的油画!但是在画室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发现了幅小小的水彩画。那是一条村巷,在夏日的黄昏的阵雨中,弥漫着淡蓝色的雾,一些银灰色的斜线划过画面。从一座让人感到亲切的小屋的窗口,闪出微弱的烛火。一个孤零零的人手撑油伞踽踽独行,湿漉漉的石块上投下了他那摇晃的身影。我转过身来,对画家说:”这是最好的一幅。” 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 ”你真这么看?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以前每天都看到的故乡街巷,但是,”画家叹息一声,”这是我为消遣而画的,这画不能卖掉。” 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一直都在为一口饭而终日辛劳,但我知道,无论如何,人不能仅靠植物生活。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些大家都能自由享用的美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大自然。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对我的中国老师讲了,他随口讲了一句:”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我想是这样的。 然而,我相信我的园丁昨晚美餐了一顿。当时,他在草坪上快活地干活。我则坐在竹丛下沉思。突然,一片奇异的光彩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抬头一看,西天烧起了绚丽的晚霞,令我心驰神往。 ”噢,看哪!”我喊道。 ”在哪儿?在哪儿?”园丁紧紧抓住锄把儿叫道。 ”在那儿。看那颜色有多美!” ”哦,哪呀!”园丁却不胜厌恶地说,弯下腰去接着修整草坪。”你那样大声喊叫,我还以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爱美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国老师说的那句话绝对正确,那我该怎样解释下列情况呢?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可怜的寡妇中更可怜的一个,整日里靠辛辛苦苦为人缝衣换碗饭吃,然而,她桌上那个有缺口的瓶子里,整个夏天都插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鲜花。当我硬是送她一个碧绿的小花瓶时,她竟高兴地流出了眼泪。 还有那个小小的烟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齿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乐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农夫,让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长着。还有那些街头”小野孩儿”,也常常害羞地把脸贴在我门上,向我讨一束花儿。 不,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尽管困苦的生活有时会将它扼杀,但它却是永生不灭的,有时它会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里茁壮成长,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住进皇宫与皇帝共进晚餐也远非人生之最大乐趣。他们知道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9.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国之美”这一题旨逐层展开文章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把握文章思路,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本文没有明显的线索,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概括段落大意,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本文段落大意、行文思路还是很明显的。第一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围绕”中国之美”的话题写了以下几个片段:第一层是以”雅致的庭院”为例来说明中国之美的古典之美”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再用”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引出下文,写了画家卖画的事例,强调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放弃追求真正的美,或经济利益导致了人们对美的忽视。接着用”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的议论承上启下,转入第三层,列举了一位老师、园丁、老店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美与物质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发出呼唤:”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审美情趣应该从小培养。 【参考答案】 作者从古典之美的衰落写起;转入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利益导致对美的忽视;之后正反举例,说明物质与美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呼吁从小加强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10.文章画线处有两处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描写内容、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该题的指向非常明确:比较两处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而且还明确要求是从描写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有如此明确的题意,也就降低了难度。内容的比较很容易,语言特征要难一些,但主要还是看考生平时的积累。可以借助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来回答。艺术鉴赏,诗歌、散文有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第一处描写古老的庭院,表现沧桑典雅的特点;语言朴素简练,极为俭省。第二处描写黄昏的雨巷,表现朦胧、淡雅的特点;语言相对细腻,色彩对比鲜明。 11.阅读相关段落,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画家先”明朗”后”叹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园丁的”快活”和”厌恶”反映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看似是对个别词语的理解,其实是对重要文句深层含意的理解,也是对文中所涉及的人物精神世界的体会。第(1)题中画家心情”明朗”很显然是因为有人对自己画作的欣赏,遇到了艺术的知音,但面对吃饭问题又不得不”叹息”起来。第(2)小题中园丁”快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