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目目 录录 一、稀料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2 二、胶水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6 三、油漆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8 四、汽油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11 五、柴油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14 六、乳化油、液压油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16 七、工业酒精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18 八、盐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21 九、硫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24 十、草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27 十一、火碱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30 十二、乙炔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33 十三、井下使用电焊、气焊、喷灯焊接有关规定 .38 十四、火工品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41 十五、84 消毒液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52 1 稀料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稀料成分一、稀料成分 稀料是一种从石油中直接馏分出的、不溶于水的、油漆涂装生 产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能够散发出花香、油漆的气味, 人们常常叫它“香蕉水”,它的正式名称叫稀释剂或溶剂油。主要成 分由苯、甲苯、二甲苯、丁酯等各种有机化合物组成。列如: 1、醇酸稀料:通常按以下的方式配比:乙酸正丁酯 15,乙 酸乙酯 15,正丁醇 1015,乙醇 10,丙酮 510,苯 20,二甲苯 20,然后将其充分混匀即可。 2、聚酯稀料:主要有二甲苯、甲苯、醋酸丁酯等配制而成。 3、硝基漆的稀料:主要有乙酸正丁酯 20,乙酸乙酯 20, 正丁醇 1015,乙醇 5,丙酮 510,甲苯 40,高级品中 另加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5-10%,甲基异丁酮 10%。 二、稀料的危害二、稀料的危害 (一)它同汽油一样,属易燃易爆危险品。在运输、使用、储 存过程中,如果忽视稀料的安全管理,则很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稀料的冰点为零下 116,沸点为 34.6,闪点为零下 45,爆 炸极限为 1.8536.5。稀料极易挥发,在短时间内挥发的油气可 以扩散到数米以外乃至数十米,如果遇到火种,即可着火。 (二)稀料的另一个特点是绝缘性较强,很容易产生静电。如 果用塑料桶盛装稀料,反复摇晃后,内部可产生高达 15000v 的静 电,一旦放电,即可酿成火灾。 2 (三)稀料对塑料还有软化作用,塑料容器盛装稀料过久,就 会软化破损,因而引发火灾的可能性就更大。 (四)长期接触稀料对人体的危害 1、大量研究资料证实,稀料中的有毒物质可致生育畸形。 2、稀料中的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挥发出的物质对眼 睛、皮肤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经常接触会使皮肤脱脂变干燥、 脱屑,有的会出现过敏性湿疹,长期吸入会导致障碍性贫血、白细 胞血小板减少,造成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引发血液病,诱发白血病, 甚至致癌。 3、吸入的稀料长期蓄积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导致大脑细胞受 损,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等) ,引 发慢性溶剂中毒综合症、神经性精神功能紊乱等,使儿童智力降低。 4、女性较男性敏感,可致月经异常,妊娠并发症增多。 5、如果人员误饮稀料,后果极其危险,可导致人体血液中毒、 肾脏、肝脏等器官损坏,损伤神经系统,危及生命,目前国内对误 喝稀料中毒人员没有有效治疗措施,中毒人员九死一生。 三、储存、运输、使用规定三、储存、运输、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一般不储存稀料,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存放场所不得有火源,设置醒目的“严禁烟火”的警示标志, 安装的电器设备必须防爆。 3、不得与其它易燃易爆物品混存。 3 4、不得用塑料容器盛装,应使用金属容器,且与地面接触良 好,以导除静电电荷,防止火灾发生。 5、存放场所必须通风良好,备有足够的灭火材料,即:干粉、 二氧化碳、卤代烷灭火器、沙土等。 6、存放场所必须由专人负责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处理。 (二)领取、使用 1、各部门领用稀料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 用。 2、各部门使用稀料前,部门负责人必须对使用班组及实际操 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稀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危害, 掌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措施,未经培训人员不得 擅自接触和使用。 3、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稀料,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4、各使用班组由班组长负责指定专人管理,谨慎运输和携带, 全程监护,不准乱拿乱放,严格执行领退手续,不准职工私自存放, 在稀料使用过程中不涉及人员严禁接触、接近、拿用。 5、领用稀料必须用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密封可靠的专用铁质 容器盛装,严禁用饮料瓶、塑料壶等容器盛装;领用时谨慎倒取, 防止溅、洒,不得野蛮装卸,应轻装轻卸,防止摩擦、震荡,已用 完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人交库房处理,不准 乱放乱扔。 4 6、在使用中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外小心,防止不 慎溅入眼睛、口鼻等。 7、使用稀料清洗涂装工具时,应谨慎小心,防止摩擦产生静 电而引发火灾。 8、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不得有火源,电器设备必须防爆, 严禁在温度超过 28、通风不良、附近有火源的地点使用、存放。 9、使用场所应配备足够的干粉、二氧化碳、沙土等灭火器材。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5 胶水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胶水主要成分一、胶水主要成分 胶水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胶粘能力强,应用面很广的粘合剂, 主要由溶剂、胶片、树脂组成。其溶剂中大多含二氯乙烷、混苯、 苯、正己烷、二氯甲烷、甲苯、醋酸乙酯、丙酮、丁酮等有毒成分。 二、胶水的危害二、胶水的危害 1、胶水具有可燃性。 2、长期接触会引发接触性皮肤色素消失。 3、胶水及其蒸汽易刺激眼睛和呼吸道。 4、长时间吸入可发生肺部疾患,影响神经系统和损害肝脏等。 三、储存、使用规定三、储存、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一般不储存胶水,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存放场所不得有火源,并设置醒目的“严禁烟火”的警示标 志。 3、不得与其它易燃易爆物品混存。 4、存放场所必须通风良好,备有符合要求的足够的灭火器材。 5、存放场所必须由专人负责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处理。 6 (二)领取、使用 1、各部门领用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用。 2、各部门使用胶水前,部门负责人必须组织使用班组及实际 操作人员学习胶水安全使用技术说明书,使他们了解胶水的物理性 质、化学性质及其危害,掌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 措施,未经培训人员不得擅自接触和使用。 3、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胶水,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4、各使用班组由班组长负责指定专人管理,谨慎运输和携带, 全程监护,不准乱拿乱放,严格执行领退手续,不准职工私自存放, 在使用过程中不涉及的人员严禁接触、拿用。 5、领用胶水必须使用符合规定的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密封可 靠的专用容器盛装;不得野蛮装卸,应轻装轻卸,防止重压和倾倒, 用完后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人交库房处理, 不准乱放乱扔。 6、在使用中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外小心,防止不 慎溅入眼睛、口鼻等。 7、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不得有火源,电器设备必须防爆, 严禁在通风不良、附近有火源的地点使用、存放。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7 油漆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油漆的主要成分一、油漆的主要成分 油漆是一种粘稠油性颜料,未干情况下易燃,不溶于水,微溶 于脂肪,可溶于醇、醛、醚、苯、烷,易溶于汽油、煤油、柴油, 能牢固覆盖在物体表面,起保护、装饰、标志和其他特殊用途,有 刺激性气味的化学混合物涂料。主要成分有:成膜物质(合成高分 子树脂、天然树脂、改性油脂等) 、颜料、染料、助剂、有机溶剂 (各种有机溶剂里大多含有苯) 。 二、油漆的危害二、油漆的危害 (一)油漆是一种易燃危险品,在运输、使用、储存过程中, 如果忽视油漆的安全管理,则很容易造成火灾事故。 (二)油漆有机溶剂中的苯及苯系物对人体的危害 1、苯及苯系物被人体吸入后,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会 影响人体造血功能,使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减少,使再生障碍 性贫血患率增高;还可导致女性月经异常,胎儿的先天性缺陷等。 2、人在短时间内吸收高浓度的甲苯、二甲苯时,会出现中枢 神经系统麻醉症状,轻者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 糊,严重者会出现昏迷,以致死亡。 3、苯对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经常接触苯,皮 肤会因脱脂而变干燥、脱屑,有的出现过敏性湿疹。 三、储存、使用规定三、储存、使用规定 (一)储存 8 1、库房一般不储存油漆,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存放场所不得有火源,设置醒目的“严禁烟火”的警示标志。 3、不得与其它易燃易爆物品混存。 4、存放场所必须通风良好,备有符合要求的足够的灭火器材。 5、存放场所必须由专人负责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处理。 (二)领取、使用 1、各部门领用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用。 2、各部门使用油漆前,部门负责人必须组织使用班组及实际 操作人员学习油漆的安全使用技术说明书,使他们了解油漆的物理 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危害,掌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 护措施,未经培训人员不得擅自接触和使用。 3、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油漆,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4、各使用班组由班组长负责指定专人管理,谨慎运输和携带, 全程监护,不准乱拿乱放,严格执行领退手续,不准职工私自存放, 在使用过程中不涉及人员严禁接触、拿用。 5、领用油漆必须使用符合规定的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密封可 靠的专用容器盛装;不得野蛮装卸,应轻装轻卸,防止重压和倾倒, 用完后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人交库房处理, 不准乱放乱扔。 9 6、在使用中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外小心,防止不 慎溅入眼睛、口鼻等。 7、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不得有火源,电器设备必须防爆, 严禁在通风不良、附近有火源的地点使用、存放。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10 汽油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汽油主要成分一、汽油主要成分 汽油是一种由石油分馏或重质馏分裂化制得的,透明的、无色 至淡黄色液体,主要是由 C4C10 各族烃类组成。馏程 30 205,空气中含量为 74123gm3时遇火爆炸。易燃烧,热值约 为 44000kJ/kg。 二、汽油的危害二、汽油的危害 (一)汽油是一种极易燃危险品,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 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 回燃。燃烧后会产生一氧化碳有害气体。在运输、使用、储存过程 中,如果忽视安全管理,则很容易造成爆炸、火灾事故。 (二)对人体的危害 1、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2、急性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轻度中毒症状有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高浓度吸入出现 中毒性脑病;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 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精神 病。液体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3、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症状类似精神 分裂症;皮肤损害。 4、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11 5、长时间皮肤接触可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甚至灼伤。 6、吞咽引起急性胃肠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症状, 并可引起肝、肾损害。 三、使用规定三、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不得储存汽油,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临时存放点安装的电器设备必须防爆,不得有高温、火源, 必须设置醒目的“严禁烟火”的警示标志。 3、临时存放不得与其它易燃易爆物品混存。 4、临时存放点必须通风良好,备有符合规定的足够的灭火器 材。 (二)领取、使用 1、井下作业严禁使用汽油。 2、各部门领用汽油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 用。 3、各部门使用汽油前,部门负责人必须对使用班组及实际操 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汽油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危害, 掌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措施。 4、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汽油,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5、各使用班组由班组长负责指定专人管理,谨慎运输和携带, 全程监护,不准乱拿乱放,严格执行领退手续,不准职工私自存放, 在汽油使用过程中不涉及人员严禁接触、拿用。 12 6、领用汽油必须用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密封可靠的专用铁质 或玻璃钢之类的容器盛装,严禁用饮料瓶、塑料壶等盛装。用完后 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人交库房处理,不准乱 放乱扔。 7、在使用中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外小心,防止不 慎溅入眼睛、口鼻等。 8、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不得有高温、火源,电器设备必 须防爆,严禁在通风不良、附近有高温、火源的地点使用、存放。 9、从容器中取出时,应使用油泵,切勿用口吸出。 10、使用场所应配备足够的符合规定的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 和沙土等灭火器材。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13 柴油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柴油的成分一、柴油的成分 柴油又称油渣,是石油提炼后的一种油质的产物。它由不同的 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含 1022 个碳原子的链烷、 环烷或芳烃。它的化学和物理特性位于汽油和重油之间,沸点在 170390之间,比重 0.820.845kg/L。 二、柴油的危害二、柴油的危害 (一)柴油蒸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 高温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容器温度、内压 增大,有开裂爆炸的危险。在运输、使用、储存过程中,如果忽视 安全管理,则很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二)对人体的危害 1、侵入途径:皮肤吸收、呼吸道吸入。 2、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发生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 斑、水疱、丘疹。 3、吸入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储存、使用规定三、储存、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不得储存柴油,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临时存放点安装的电器设备必须防爆,不得有高温、火源, 必须设置醒目的“严禁烟火”的警示标志。 3、临时存放不得与其它易燃易爆物品混存。 4、临时存放点必须通风良好,备有符合规定的足够的灭火器 14 材。 (二)领取、使用 1、各部门领用柴油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 用。 2、各部门使用柴油前,部门负责人必须组织使用班组及实际 操作人员进行学习,使他们了解柴油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危 害,掌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措施,未学习人员不 得擅自接触和使用。 3、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柴油,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4、各使用班组由班组长负责指定专人管理,谨慎运输和携带, 全程监护,不准乱拿乱放,严格执行领退手续,不准职工私自存放, 在柴油使用过程中不涉及人员严禁接触、拿用。 5、领用柴油必须用符合要求的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密封可靠 的专用容器盛装;不得野蛮装卸,应轻装轻卸,防止碰撞、震荡、 倾倒,用完后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人交库房 处理,不准乱放乱扔。 6、在使用中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外小心,防止不 慎溅入眼睛、口鼻等。 7、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不得有高温、火源,电器设备必 须防爆,严禁在通风不良、附近有高温、火源的地点使用、存放。 8、从容器中取出时,应使用油泵,切勿用口吸出。 9、使用场所应配备足够的符合规定的灭火器材。 15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16 乳化油、液压油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储存一、储存 1、存放场所不得有高温、火源,设置醒目的“严禁烟火”的警 示标志。 2、不得与其它易燃易爆物品混存。 3、存放场所必须通风良好,备有符合规定的足够的灭火器材。 4、存放场所必须由专人负责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处理。 二、危害二、危害 1、乳化油、液压油未被评为易燃物,但会燃烧,燃烧产生一 氧化碳,如不加强管理可能引发火灾。 2、长期接触可引发皮肤过敏。 三、使用注意事项三、使用注意事项 1、各部门领用乳化油、液压油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 不得擅自领用。 2、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乳化油、液压油,由部门负责人负 责安排专人管理,监督使用。 3、避免与火焰、烟火或者高温物体接触,同时注意不要无故 使其产生蒸气。 4、应在常温下使用,且注意不要混入水和其他杂物。 5、作业时应当穿不产生静电的工作服、工作鞋。 17 6、由于石油制品产生的蒸气比空气重,所以常常容易滞留。 因此,应当注意通风换气、禁止烟火。 7 、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接触皮肤或者进入眼睛、口鼻,因 此应佩戴防护用具。 8、存放及使用地点保持良好通风,尽量避免使其产生雾气, 以防人员吸入。 9、从容器中取出时,应使用油泵,切勿用口吸出。 10、盛装容器应密封可靠且具有明显标志。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18 工业酒精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工业酒精成分一、工业酒精成分 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 96%乙醇和 1%甲醇,纯度一般为 97%和 99%。甲醇化学式为 CH3OH,是无色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通常 呈液体,凝固点-114、沸点 64.7、密度 0.7914g/cm3(20) 、 能溶于水和很多有机溶剂。甲醇很轻、挥发度高、无色、易燃,通 常用作溶剂、防霜剂、燃料或中和剂。 二、工业酒精危害二、工业酒精危害 (一)可燃烧,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二)对人体危害 1、甲醇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 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 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 2、急性中毒症状有:头疼、恶心、胃痛、倦怠、视力恍惚以 至失明,甚至导致呼吸中枢麻木而死亡。 3、慢性中毒反应为:眩晕、昏睡、头痛、耳鸣、现力减退、 消化障碍。甲醇摄入量超过 4 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误服超过 10 克就能造成双目失明,饮入大量(30 毫升以上)造成死亡。 4、甲醇在体内不易排出,蓄积在体内会氧化生成有毒性的甲醛、 甲酸。 5、甲醇的中毒机理:甲醇经人体代谢产生甲醛和甲酸,然后 对人体产生伤害。常见的症状是,先是产生喝醉的感觉,数小时后 19 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线恍惚。严重者会失明,乃至丧命。失明 的原因是甲醇的代谢产物甲酸会累积在眼睛部位,破坏视觉神经细 胞。脑神经也会受到破坏,产生永久性损害。甲酸进入血液后,会 使组织酸性越来越强,损害肾脏导致肾衰竭。 三、储存、使用规定三、储存、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一般不储存工业酒精,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 买。 2、存放场所需要选择密闭性好能的,不会因外部条件腐蚀而 发生泄露的容器,放在露天场所时,使用铁制容器盛装,并在外层 刷一至三层反光反热的浅色涂料。 3、用小容器盛装必须放置在隔绝明火的阴凉通风处;用大型 容器盛装应该放置在外部较大空地,并在附近设置消防水阀。 4、不得与其它易燃易爆物品混存,且存放处杜绝高温、明火, 严禁吸烟,绝缘静电,所有与电和火有关的操作都需要谨慎。 5、存放场所必须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6、存放场所必须由专人负责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处理。 (二)使用 1、各部门领用工业酒精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 自领用。 2、各部门使用工业酒精前,部门负责人必须对使用班组及实 际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工业酒精的物理性质、化学性 20 质及其危害,掌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措施,未经 培训人员不得擅自接触和使用。 3、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工业酒精,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 专人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4、各使用班组由班组长负责指定专人管理,谨慎运输和携带, 全程监护,不准乱拿乱放,严格执行领退手续,不准职工私自存放, 在工业酒精使用过程中不涉及人员严禁接触、拿用。 5、领用工业酒精必须用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密封可靠的专用 容器盛装。用完后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人交 库房处理,不准乱放乱扔。 6、在使用中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外小心,防止不 慎溅入眼睛、口鼻等。 7、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不得有高温、明火,严禁在通风 不良、附近有火源的地点使用、存放。 8、使用场所应配备足够灭火器材。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21 盐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盐酸成分一、盐酸成分 盐酸,学名氢氯酸,是氯化氢(化学式:HCl)的水溶液,是 一种强酸,浓盐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因此盛有浓盐酸的容器打开 后能在上方看见酸雾,那是氯化氢挥发后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产 生的盐酸小液滴。盐酸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在一般情况下,浓盐 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在 38%左右。 二、盐酸危害二、盐酸危害 1、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 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 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形成溃疡,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 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 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2、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三、储存、使用规定三、储存、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不得储存盐酸,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临时存放处必须阴凉、通风,温度不超过 30,相对湿度 不超过 85%。 3、存放容器必须保持密封,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可) 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4、临时存放处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器材。 22 5、包装方法:耐酸坛或陶瓷瓶外配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 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配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 或螺纹口玻璃瓶外配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 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配普通木箱。 6、废弃处置方法: 用碱液石灰水中和,生成氯化钠和氯化 钙,用水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二)使用 1、各部门领用盐酸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 用。 2、各部门使用盐酸前,部门负责人必须对使用班组及实际操 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盐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危害, 掌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措施,未经培训人员不得 擅自接触和使用。 3、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盐酸,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4、各使用班组由班组长负责指定专人管理,谨慎运输和携带, 全程监护,不准乱拿乱放,严格执行领退手续,不准职工私自存放, 在盐酸使用过程中不涉及人员严禁接触、拿用。 5、领用盐酸必须用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专用容器盛装。使用 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 胶耐酸碱手套,严禁与皮肤直接接触。 6、使用现场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 气中,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 23 7、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8、使用现场必须备有碱性物质(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 等) ,设置消防管路并保证运行可靠。 9、用完后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人交库 房处理,不准乱放乱扔。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24 硫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硫酸成分一、硫酸成分 硫酸,化学式为 H2SO4,是一种无色无味油状液体,高沸点难 挥发,在任何浓度下与水都能混溶并且放热的强酸。硫酸的应用很 广泛,而且具有很大的工业用途,其应用包括汽车铅酸蓄电池、肥 料、炼油厂及化学合成剂。硫酸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是常见的强 酸之一。 二、硫酸的危害二、硫酸的危害 (一)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与易燃物(如苯)和可燃 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遇电 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 发生爆炸或燃烧,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有害气体。有强烈的腐蚀性和 吸水性。属中等毒性。 (二)对人体危害 1、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2、蒸气或雾气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 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 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3、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的烧伤以至形成溃疡,严重者可能有胃 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 4、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甚至毁容,愈后癍 痕收缩影响功能。 5、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甚至失明。 25 (三)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三、储存、使用规定三、储存、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不得储存硫酸,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临时存放处必须阴凉、通风,温度不超过 35,相对湿度 不超过 85%。远离火种、热源,设置醒目的“严禁烟火”的警示标志。 3、高低浓度硫酸,一般用玻璃瓶或衬搪瓷的容器盛装,稀硫 酸可用玻璃钢容器盛装,浓硫酸可用碳钢罐盛装,并保持容器密封, 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碱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 4、临时存放处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器材。 5、临时存放必须备有足够的灭火材料。发生火灾时严禁用水 流冲击,以免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热量而发生喷溅造成人员伤害。 6、临时存放处的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知硫酸的特性和 安全管理常识 。 7、临时存放必须由专人负责对储罐巡回检查,发现跑、冒、 滴、漏等隐患及时汇报、处理。 8、废弃处置方法:缓慢加入碱液石灰水中,并不断搅拌, 反应停止后,用大量水冲入废水系统。 (二)领取、使用 1、各部门领用硫酸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 用。 26 2、使用单位每次使用前必须制订针对性的专项安全措施,经 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领取使用。 3、各部门使用硫酸前,部门负责人必须对使用实际操作人员 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危害,掌握 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措施,未经培训人员不得擅自 接触和使用。 4、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硫酸,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5、各使用单位必须指定专人管理,谨慎运输和携带,全程监 护,不准乱拿乱放,严格执行领退手续,不准职工私自存放,在硫 酸使用过程中不涉及人员严禁接触、接近、拿用。 6、领用时要细心、缓慢,防止损坏容器,发现渗漏及时处理; 领用容器必须用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密封可靠的符合规定专用容器 盛装;用完后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人交库房 处理,不准乱放乱扔。 7、操作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具,严禁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 外小心,防止不慎溅入眼睛、口鼻等。 8、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不准吸烟,远离火种、热源,远 离易燃物、可燃物;使用时避免与还原剂、碱类、碱金属接触。 9、使用场所应配备足够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等灭火器材。 发生火灾时严禁用水流冲击,以免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热量而发生喷 溅造成人员伤害。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27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28 草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草酸成分一、草酸成分 草酸,即乙二酸,最简单的有机二元酸之一。结构简式 HOOCCOOH。它一般是无色无味透明单斜片状或棱柱体结晶或白 色粉末,在高热干燥空气中能风化。熔点 101102(187,无水)。 150160升华。1g 溶于 7ml 水、2ml 沸水、2.5ml 乙醇、1.8ml 沸 乙醇、100ml 乙醚、5.5ml 甘油,不溶于苯、氯仿和石油醚。 0.1mol/L 溶液的 pH 值为 1.3。相对密度(d18.54)1.653。低毒。 二、草酸的危害二、草酸的危害 (一)草酸可燃,有毒,具有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成份可致 人体灼伤。它的成分遇明火、高热可燃,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 化碳;加热分解产生毒性气体。 (二)健康危害 1、草酸成份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其粉尘或浓溶液可 导致皮肤、眼睛或粘膜的严重损害。口服腐蚀口腔和消化道,出现 胃肠道反应、虚脱、抽搐、休克而引起死亡,肾脏发生明显损害, 甚至发生尿毒症。 2、草酸在人体内不容易被氧化分解掉,经代谢作用后形成的 产物,属于酸性物质,可导致人体内酸碱度失去平衡,吃得过多还 会中毒。 3、而且草酸在人体内如果遇上钙和锌便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 不易吸收而排出体外,影响钙与锌的吸收。 29 4、过量摄入草酸还会造成结石。 三、储存、使用规定三、储存、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不得储存草酸,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存放场所必须阴凉、干燥、通风良好。 3、储存必须保持容器密封,远离火种、热源,与碱类、碱金 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存。 4、存放场所必须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合适的收 容泄漏物的器材。 5、存放场所必须由专人负责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处理。 (二)领取、使用 1、各部门领用草酸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 用。 2、各部门使用草酸前,部门负责人必须对使用班组及实际操 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危害,掌 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措施,未经培训人员不得擅 自接触和使用。 3、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草酸,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4、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5、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 套。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外小心,防止不慎溅入眼睛、 30 口鼻等。 6、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 吸烟。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碱类、碱金属接触。使用的电器设备 必须防爆。 7、用完后的盛装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必须交所辖单位,由 单位负责人安排交库房处理。 8、使用场所应配备足够灭火器材。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31 火碱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火碱成分一、火碱成分 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常温下是一种 白色晶体,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 酞变红。1g 溶于 0.9ml 冷水、0.3ml 沸水、7.2ml 无水乙醇、4.2ml 甲醇,溶于甘油、水、乙醇时或溶液与酸混合时产生剧热。溶液呈 强碱性,相对密度 2.13,熔点 318,沸点 1390。氢氧化钠是一 种极常用的碱,是化学实验室的必备药品之一。 二、火碱的危害二、火碱的危害 (一)该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 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加热可能产生有害 的毒性烟雾。 (二)健康危害 1、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2、皮肤、眼睛与火碱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严重造成永久性 伤害(如疤痕)或失明。 3、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三、储存、运输、使用规定三、储存、运输、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库房不得储存火碱,使用单位提前做计划,按需购买。 2、存放场所必须干燥清洁,注意防潮和雨水浸入。 3、存放应与易燃、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 32 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4、包装方法:小开口塑料桶;塑料袋、多层牛皮纸外加木板 箱。 5、废弃处理方法: 废弃的氢氧化钠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可 以利用酸性中和,如盐酸、硫酸等。 (化学方程式为 2NaOH +H2SO4=Na2SO4+2H2O、NaOH+HCl=NaCl+H2O) 。 (二)领取、使用 1、各部门领用火碱必须严格执行领用审批制度,不得擅自领 用。 2、各部门使用火碱前,部门负责人必须对使用班组及实际操 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火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危害, 掌握使用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和劳动防护措施,未经培训人员不得 擅自接触和使用。 3、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火碱,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专人 管理,严格领退,监督使用。 4、领用火碱必须用标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小开口塑料桶或塑料 袋、多层牛皮纸外加木板箱盛装。 5、使用场所应通风良好,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用完的盛装容器如数交回所辖科室,由科室责任 人交库房处理,不准乱放乱扔。 6、操作人员工作时应穿戴工作服、口罩、防护眼镜、橡皮手 套、橡皮围裙、长筒胶靴等劳保用品。应涂以中性和疏水软膏于皮 肤上。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 33 呼吸器,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7、在使用中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要格外小心,防止不 慎溅入眼睛、口鼻等。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34 乙炔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一、乙炔成分一、乙炔成分 乙炔,俗称风煤、电石气,在室温下是一种无色、极易燃的气 体,纯乙炔是无臭味的,但工业用乙炔由于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 杂质,而有一股大蒜的气味,主要作工业用途,特别是烧焊金属方 面。主要成分为炔烃化合物。 二、乙炔危害二、乙炔危害 (一)在液态和固态下或在气态和一定压力下有猛烈爆炸的危 险,受热、震动、电火花等因素都可以引发爆炸,因此不能在加压 液化后贮存或运输。 (二)对人体危害 1、吸入一定浓度后有轻度头痛、头昏。 吸入高浓度时先兴奋、 多语、哭笑不安,继而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嗜睡。 严重者昏迷。 2、乙炔急性毒性主要是因为高浓度时置换了空气中的氧,引 起单纯性窒息作用,缺氧是主要致死原因。 3、急性毒性:纯乙炔属微毒类,具有弱麻醉和阻止细胞氧化 的作用。高浓度时排挤空气中的氧,引起单纯性窒息作用。乙炔中 常混有磷化氢、硫化氢等气体,故常伴有此类毒物的毒作用。人接 触 100 mg/m3能耐受 3060 min,20%引起明显缺氧,30%时共济 失调,35%下 5 min 引起意识丧失,含 10%乙炔的空气中 5 h,有轻 度中毒反应。 35 4、亚急性和慢性毒性:长期吸入非致死性浓度本品,出现血 红蛋白、网织细胞、淋巴细胞增加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尸检有支气 管炎、肺炎、肺水肿、肝充血和脂肪浸润。 三、储存、使用规定三、储存、使用规定 (一)储存 1、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场所。 2、存放场所远离火种、热源,温不宜超过 30,与氧化剂、 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3、存放场所备有足够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等灭 火器材。 4、存放场所必须由专人负责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处理。 (二)使用 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严 格遵守操作规程。 2、各部门需要气焊作业时必须由车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严禁非专业人员操作。 3、使用场所必须通风良好,不得有高温、火源,工作场所严 禁吸烟,严禁在通风不良或附近有高温、火源的地点使用,使用场 所必须配备符合规定的足够的灭火器材。 4、在运输过程中,必须由专人负责,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 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5、在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防止气体泄漏,以防人员吸入, 36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 四、氧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四、氧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的检查 1、乙炔气瓶、氧气瓶、胶管接头、阀门的紧固件应紧固牢靠, 不准有松动、破烂和漏气。氧气及其附件、胶管、工具上禁止粘油。 2、软管有漏气、老化、龟裂等现象,不得使用。管内应保持 清洁,不得有杂物。 (二)操作步骤 使用乙炔气瓶气焊(割)的操作步骤: 1、将乙炔减压器与乙炔瓶阀,氧气减压器与氧气气瓶阀,氧 气软管与氧气减压器,乙炔软管与乙炔减压器,氧气、乙炔软管与 焊(割)炬均可靠连接。 2、分别开启乙炔瓶阀和氧气瓶阀。 3、对焊(割)炬点火,即可工作。 4、工作完毕后,依次关闭焊(割)炬乙炔阀、氧气阀,再关 闭乙炔瓶阀、氧气瓶阀,然后拆下氧气、乙炔软管,并检查清理场 地,灭绝火种,方可离开。 (三)操作注意事项 1、焊接场地,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应备有消防器材,有 足够的照明和良好的通风。 2、乙炔瓶、氧气瓶周围 10m 范围内,禁止烟火。乙炔瓶与氧 气瓶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5m。 37 3、操作人员的防护工作服,上衣不得掖入裤内,裤脚不得卷 边,鞋口不得扎在裤脚外。 4、检查设备、附件及管路是否漏气,可用肥皂水试验,周围 不准有明火或吸烟。 5、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使用氧气时,必须妥善安放,防 止倾倒。有室外作业时,要把氧气瓶安装在凉棚内,避免阳光强烈 照射。 6、氧气瓶一般应该直立放置,个别情况需卧置时,瓶颈要稍 微搁高一些。 7、氧气瓶、乙炔瓶上严禁沾染油脂。不允许用带有油脂的手 套搬运氧气瓶、乙炔瓶。 8、氧气瓶必须用手或扳手旋取瓶帽,禁止用铁锤等铁器敲击。 9、旋开氧气瓶、乙炔瓶阀门不要太快,防止压力气流激增, 造成瓶阀冲出等事故。 10、氧气瓶嘴不得沾染油脂。冬季使用,如瓶嘴冻结时,不许 用火烤,只能用热水或蒸气加热。 11、不要把氧气瓶内的氧气全部用净,最后至少要剩 0.05Mpa 的氧气。 12、乙炔瓶不能遭受剧烈的震动和撞击,以免瓶内的多孔性填 料下沉形成空洞,影响乙炔的存储。 13、乙炔瓶在工作时应直立放置,防止丙铜随乙炔流出,以免 发生危险。 38 14、乙炔瓶表面温度不应超过 30400 ,温度过高会降低 丙铜对乙炔的溶解度,造成瓶内乙炔压力急剧增高。 15、减压器与瓶阀连接必须可靠,严禁漏气,避免发生爆炸事 故。 16、不能把乙炔瓶里的乙炔全部用完,最后应剩 0.1Mpa 的乙 炔气体,并将气瓶阀关紧。 17、开氧气或乙炔阀门时禁止撞击,防止产生火花。 18、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关紧氧气阀和乙炔阀,不准将焊(割) 炬放在容器内或工作台下。 19、乙炔管堵塞时,严禁用氧气压缩空气吹除。 20、发生回火时,先关氧气阀,后关乙炔阀;乙炔管着火时, 可采用弯折管的方法,将火熄灭。 21、对受压容器、密闭容器、各种油桶、管道及粘有可燃液体 的工件进行焊(割)前,必须事先除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 质,解除容器及管道的压力,消除容器密闭状态(敞开口、旋开盖) ,再进行工作。 22、 在焊接、切割密闭空心工作时,必须留有出气孔。在容 器内焊接,外面必须设人监护,并有通风措施。禁止在已刷好油漆 或喷过塑料的容器内焊接。 23、 高处焊接时,要采取安全措施,地面有人监护,下放的 易燃、易爆物品必须移出 10m 以外。 24、 工作结束,检查清扫工作场地,灭绝火种,方可离开。 39 本规定与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部 门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务院及上级规定执行。 40 井下使用电焊、气焊、喷灯焊接有关规定 1、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 如果必须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进风巷和井口房内进行电焊、气焊 和喷灯焊接等工作,每次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并遵守煤矿安全规 程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 2、煤层中未采用砌碹或喷浆封闭的主要硐室和主要进风大巷 中,不得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 3、井下确需要电焊、气焊、喷灯焊接作业时,作业单位必须 提出书面申请,经分管领导批准。申请单位是电焊、气焊项目的安 全责任主体,全面负责电焊、气焊、喷灯焊接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4、作业单位每次施焊都必须制订针对性的专项安全措施,施 焊安全措施必须由机电、通风、安全等部门审查,主管通风领导签 字,再经矿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5、一个措施只能在一个地点使用一次,严禁使用“通用”措施 或同一地点多次使用同一个措施。 6、井下施实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作业时火种只能使用火柴, 不准使用打火机或其它火种,火柴必须由瓦检员或专职监管人员携 带和保管,入井和升井都必须向井口检查人员汇报火柴使用情况。 7、施实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作业时作业现场必须有一名矿 级领导跟班,对作业现场进行全面指挥和协调。 8、井下电焊、气焊开始到结束,现场负责人、喷洒水人员、 41 瓦检员、安全员必须在现场全程监管;电焊、气焊操作人员必须携 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在电焊、气焊作业前悬挂在作业现场, 瓦斯浓度超过 0.5%时严禁作业。 9、施实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作业结束后,电焊、气焊、喷 灯焊接等设备必须全部及时升井。 10、电焊、气焊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未取 得电焊、气焊作业资格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井下电焊、气焊作业。 11、施焊作业人员必须佩带专用手套、焊帽或专用防护眼镜, 衣领袖口必须全部扎紧。 12、焊接设备必须完好。各种气瓶连接处、胶管接头、减压器 等,严禁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牙刷刷毛调配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络筒工艺改进方案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石膏煅烧熟化时间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特种底盘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电器组装工艺质量管理体系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隔音板安装规范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车辆内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焊工安全理论试题(附答案+解析)
- 盐水结晶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国学经典期末试题及答案
- 风管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贵州省情》课程教学大纲
-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
- 汽轮机汽封系统
- 《大随求陀罗尼》罗马拼音与汉字对照版
- 中国人健康大数据2023年
-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互助金申请表
- 宾馆饭店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标准
- GB 16869-2005鲜、冻禽产品
- 材料科学基础(全套429张课件)
- 整机部整机出货检验重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