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范文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写_第1页
★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范文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写_第2页
★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范文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写_第3页
★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范文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写_第4页
★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范文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范文副主任医师论文摘要写 背景: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由多种病因、不同类型肾小球的疾病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征.本病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病程长,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该病属于中医学“水肿”、“腰痛”、“虚劳”、“慢肾风”的范畴,中医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明显的疗效,近年来医学界对中医治疗本病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周鹰副主任医师自一九八三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系毕业以来,始终位于中医临床、带教第一线,对中医之道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对临床疑难杂病,如糖尿病、肾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等,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目的:周鹰副主任医师自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始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医、教、研三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曾任中国特*疗大全第二分册编委,科技部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现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周鹰老师倡导中医教育应包括基础教育及临床教育两个方面.大学提供的基础教育是基础,老师临床带教则是学生能否真正“走进中医”的关键.因此,临床跟师学习中医定性、定量的思路及方法尤为重要.中医的“证”,涵盖了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地区、病程、治疗过程及治疗反应,饮食好恶,发病诱因等等,故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的病机不同,同一病人不同病程的病机亦不相同.大要在于学人善思,以意求之.本文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切入点,深入总结周鹰副主任医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证治思路,以期能取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功. 方法及结果: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将现代中医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做一概述.病因病机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核心,病机确立,治法即出.故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有主张以邪实为主者,认为湿热成毒、血分郁热、瘀血停滞、风邪袭络以及药毒侵犯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决定因素.有主张以正虚为主者,一般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脾肾亏虚为主,而急性肾炎以肺肾为主.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医家,持正虚邪实,标本皆病论.正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血、精、阴、阳的亏损,标实主要是外感、水湿、瘀血、湿热、热毒等. 第二部分:通过对周鹰副主任医师论文的收集分析总结,跟随周老师门诊抄方求教,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回顾性原始病例的信息录入,总结了周鹰副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证经验及学术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周鹰副主任医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特点的认识: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病机在于脏腑不足,邪气内困.脏腑不足,以脾肾亏虚为主,兼损及肺,气血、阴阳及精血均不足,邪气内困,以湿热胶结,湿困血瘀,肝气偏旺,邪风侵袭为主.临证之际,须去伪存真,寻找主要矛盾,审时度势,判断孰主孰次,孰轻孰重,以求定性定量符合客观实际. 2.周鹰副主任医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证治思想:从病机的角度,临床所见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反复不愈者,或为肾阳不足,阳不化气,或为肾失封藏,或为湿热胶固,或为饮食壅腻.临床上,这四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的病程中,各有所侧重而已.故治疗上,宜分别采取温肾助气化、温燥勿伤阴,酸收敛精微、收敛勿留邪,清热化湿气、寒凉勿折阳,饮食宜清淡、尤忌高蛋白等治疗方法. 3.周鹰副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独特用药分析:现代人体质壅腻,气血不畅,慢性病人正虚而邪恋,故用药须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周鹰老师始终倡导遣方用药以气血流通为贵,气血流畅,正可养,邪可去.虽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有精微不固之候,而见血尿、蛋白尿迁延不愈,故虽用收敛精微药物,亦须兼备流通之力,如山萸肉、生龙牡等.慢性疾病的调治需要持之以恒,自有滴水穿石之功.反复的功能失调,导致机体自组织、自协调能力下降,长期功能失调最终导致结构病变.因此,疾病的恢复以功能恢复在先,而结构恢复滞后.在临床上,病人理化指标开始呈现正常,提示其功能开始恢复,但不表示患者结构的恢复,故需要继续坚持服药,促进机体自我恢复. 4.周鹰副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基本处方分析:治疗时,主要分为五大类别,分型论治,随证加减.如补脾填精除湿汤针对脾肾不足,精微亏损,湿热内盛者,温脾暖肾去水方针对脾肾阳虚,气化不足,水湿内停者,滋阴凉血固肾方针对阴虚内热,热伤血脉,精微外泄者,益精祛瘀通络方针对精血亏损,瘀血内停,正虚邪恋,迁延不愈者,以及清宣风热连花汤针对邪风侵袭,病乃加重者.另外,尚须根据不同病机适当辅以中成药,以巩固疗效.临床所见,*型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多有相互兼夹,故治疗时应根据病情不断化裁. 结论:周鹰副主任医师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明辨病机,运用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所见,绝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和临床控制.甚至有一部分患者临床控制后,虽反复上感发热,但尿检仍然保持正常者. 周鹰老师倡导,在临床治疗上,分析病机,判别疾病的属性是治疗的基础环节,鉴别用药,因人定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周鹰老师的经验,可以发现他深厚的中医功底,广博的人文社科学识,并能运用现代医学之长,使西为东用,拓展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通过其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使我们能窥见中医大道之一斑,并通过临床病例的收集而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复兴在于中医思维的复兴.只要我们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这种思维,临床上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相信通过进一步周鹰老师治疗其他内科疑难杂病的证治经验,会使更多的中医学子步入中医学的殿堂,从而将为振兴中医,振兴优秀中华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就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主治医师临床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介绍了评估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内容及具体做法 ,包括查房能力考核、手术能力或专科特殊检查能力考核、病历质量评估等.并对建立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临床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作了讨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变化极大地威胁到医学的本质与价值观念.医学专业受到政府、市场以及行业自身越来越强大的影响,由于医疗导向失策、医学的物化、医患利益冲突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医务人员义利观有所改变,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使医师职业精神的弘扬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内关于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晚,多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解几乎限定在医师职业道德这一层面,医师职业精神的形成主要依靠医师自律和行业自治.然而,医师职业精神作为医师群体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其不仅仅停留于道德和观念层面,还同时受制于物质和制度等因素.在医师职业精神的建构过程中,不能仅仅强调个体内在德性的塑造,还应注重其物质和制度等外在环境建设,其中包括医院薪酬管理制度.薪酬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与保障,个体对于薪酬的态度和反应会严重影响他们对组织的感情和行为.相关研究显示,薪酬满意度是研究薪酬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纽带,其对个体与组织的直接作用效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科学合理地制定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提高医师薪酬满意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激励作用,促进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提升医疗机构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医改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讨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的关系,为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探讨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论关系, (2)利用相关问卷量表测量国内临床医师的薪酬满意度与职业精神水平, (3)从相关实证数据研究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的关系, (4)提出提高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及医师职业精神的相关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从儒家*、制度*以及德性*等角度探讨医师职业精神构建的相关理论,同时研究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论关系.其次,对美国学者赫尼曼(Heneman)和希沃布(Schwab)1985年编制的员工薪酬满意度量表(PSQ量表)进行适当修正,并用来测量国内临床医师的薪酬满意度.在相关问卷基础上,编制中国文化背景下医师职业精神测量问卷,对国内临床医师的职业精神进行测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医院的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样本数据进行质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变量间关系检验.最后,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国内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及职业精神的建议与策略. 研究结果 本研究理论部分研究表明:在儒家*视域下建构医师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儒家义利思想为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师薪酬与职业精神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洞见,医师职业精神的建构应重新置于一个既重视对医师德性培养而又兼顾医师的合理利益追求的道德视野之中,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师职业精神;当前国内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化建设及薪酬制度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制度*视域下建构医师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薪酬制度是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才能提高临床医师的薪酬满意度,较高的薪酬满意度反映了制度的合理性,可以促进医师职业精神建设.德性*与制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医师职业精神建构过程中,应实现制度*与德性*的相互转化与相互契合,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提高薪酬满意度,同时也可以促进内在德性水平的提高,促进医师职业精神的建构. 本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人口特征的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差异方面,不同性别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加薪、福利、薪酬管理满意度与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女性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福利、薪酬管理满意度和总体薪酬满意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存在,但在加薪满意度上具有显著差异,30岁以下组、41岁以上组加薪满意度均显著高于30-40岁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10、0.015),而30岁以下组与41岁以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等于0.863).不同工作年限、不同科室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加薪、福利、薪酬管理满意度与总体薪酬满意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存在.除加薪满意度外,不同学历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福利、薪酬管理满意度与总体薪酬满意水平间均有显著差异,在薪酬水平满意度上,中专及以下组显著低于本科组、研究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12、0.008),大专组显著低于本科组、研究生组(P等于0.035、0.020);在福利满意度上,中专及以下组显著低于大专组、本科组、研究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29、0.000、0.000),而其他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薪酬管理满意度上,中专及以下组显著低于大专组、本科组、研究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21、0.000、0.000),而其他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中专及以下组显著低于本科组、研究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1、0.000),大专组显著低于研究生组(P等于0.028).不同职称的临床医师在福利、加薪和薪酬管理满意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而在薪酬水平、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在薪酬水平满意度上,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显著低于主任医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3、0.001);在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也显著低于主任医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5、0.026).除福利满意度外,不同级别医院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加薪、薪酬管理满意度与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在薪酬水平、加薪满意度和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一级医院组均显著低于*医院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5、0.011、0.005);在薪酬管理满意度上,一级医院组均显著低于二级医院组、*医院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5、0.030). 在不同人口特征的临床医师职业精神差异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科室、不同级别医院的临床医师在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自律与总体职业精神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工作年限的临床医师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自律与总体职业精神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职业行为水平上有显著差异,5年及以下组职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11-15年组、16年以上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40、0.020),而与6-10年组差异无显著性(P等于0.080);6-10年组与11-15年组、16年以上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等于0.930、0.780),11-15年组与16年以上组差异无显著性(P等于0.950).不同职称的临床医师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自律与总体职业精神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职业行为水平上差异显著,住院医师组职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副主任医师组,差异有显著性(P等于0.040),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在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关系方面,薪酬水平满意度与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自律及总体职业精神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等于0.107、0.113、0.137、0.129,P等于0.013、0.045、0.046、0.045),福利满意度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自律及总体职业精神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等于0.272、0.201、0.106、0.100、0.210,P等于0.016、0.039、0.040、0.044、0.035),加薪满意度与职业技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等于0.108,P等于0.031),薪酬管理满意度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自律及总体职业精神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等于0.108、0.112、0.139、0.150、0.188,P等于0.035、0.029、0.045、0.032、0.048). 在薪酬满意度各维度对医师职业精神的预测力方面,薪酬水平、福利和薪酬管理满意度对职业态度水平具有预测能力,其中薪酬管理满意度的预测能力最好;福利和薪酬管理满意度对职业行为水平具有预测能力,其中薪酬管理满意度的预测能力最好;薪酬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对职业技能水平均具有预测能力,其中福利满意度的预测能力最好;薪酬水平、福利和薪酬管理满意度对职业自律具有预测能力,其中薪酬水平满意度的预测能力最好. 研究结论 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由薪酬水平满意度、福利满意度、加薪满意度及薪酬管理满意度四个维度构成.临床医师职业精神由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自律四个维度构成.不同人口特征的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及其职业精神存在部分差异.薪酬满意度各维度与医师职业精神呈部分正相关,且薪酬满意度对医师职业精神各维度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本课题就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主治医师临床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改变部分医师片面地认为科研水平即是临床学术水平,忽视临床能力在职称评审中作用的倾向,提高对临床能力的重视程度.指标体系对主治医师临床能力的评估着重于临床能力综合运用素质和业绩积累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为职称评审工作中临床能力的判断提供了较明确的参考依据.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73名指标体系构建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及权威性分析.第二部分采用特尔菲法(Delphi)与列名小组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主治医师临床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项目、内涵、权重和权值及评分方法,经专家咨询后,形成一个两级结构指标体系(级指标5项;级指标13项),其中包括了评价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内容及具体做法(包括查房能力考核、手术能力考核或专科特殊检查+多站考核、病历质量评分).第三部分随机抽取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xx年36名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主治医师,采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其临床能力的评估实测,量化评分后得出临床能力总积分.实测结果可以较真实、较公正地反映出拟晋升人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员的临床能力实际倩况,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第四部分是讨论本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设置思路和意义;建立指标体系的作用;在课题设计和实施阶段出现的难点;以及在建立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主治医师临床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主治医师临床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改变部分医师片面地认为科研水平即是临床学术水平,忽视临床能力在职称评审中作用的倾向,提高对临床能力的重视程度.指标体系对主治医师临床能力的评估着重于临床能力综合运用素质和业绩积累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为职称评审工作中临床能力的判断提供了较明确的参考依据.文章采用特尔菲法(Delphi)与列名小组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主治医师临床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项目、内涵、权重和权值及评分方法,经专家咨询后,形成一个两级结构指标体系(级指标5项,级指标13项).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 _目前合理用药研究的不足以及全球合理用药研究关注的焦点,对武汉市某*甲等医院全年门诊患者电子处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了解大型综合医院合理用药现状提供可靠的有代表性参考数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合理用药现状,掌握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WHO/INRUD处方指标分析方法以及ATC/DDD药物利用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抽取某*甲等医院xx年近百万门诊患者的电子处方信息,对医院门诊病人处方用药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同时对上呼吸道感染、5岁以下儿童腹泻、高血压和糖尿病四种常见病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病种针对性分析.本研究主要分析指标为门诊患者单次就诊用药个数、处方费用、注射剂使用比例、抗生素使用比例、激素使用比例、抗病*物使用比例以及抗高血压和降糖药物的使用频度等.在统计分析过程中,使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构成比及率等对门诊患者基本特征和处方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患者基本特征和就诊医生职称不同采用2检验、 t检验等对各处方指标进行分组比较,最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门诊患者单次就诊用药个数和处方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处理工作都应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门诊患者总体用药情况.本研究主要对990029位门诊患者处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38.77,标准差为19.97,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占44.79%和55.21%,自费和医保患者分别占95.45%和4.55%.门诊患者就诊医务人员职称分布主要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分别占31.76%、31.51%及31.77%.门诊患者单次就诊平均用药个数为2.50,抗生素使用比例为24.31%,激素使用比例为17.33%,注射剂使用比例为23.70%,单次就诊平均处方费用为581.14元,中位数为293.4元.患者性别、年龄、付费方式、就诊科室和医生职称不同,其处方指标有明显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单次就诊发生高处方费用和过多联合用药的可能性增加,OR值分别为1.52和1.09.随着年龄的升高,门诊患者发生高处方费用和过多联合用药的可能性增加.与医保患者相比,自费患者单次就诊发生高处方费用和过多联合用药的可能性增加,OR值分别为2.00和1.52.不同科室之间,内科门诊患者发生高处方费用和过多联合用药的可能性最大.不同职称医生之间,副主任医师开具的处方发生高处方费用和过多联合用药的可能性最大. 2、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用药情况.本研究*有31909位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门诊患者单次就诊平均用药个数为2.56,抗生素使用比例为64.05%,激素使用比例为16.62%,抗病*物使用比例为10.45%,注射剂使用比例为43.89%,单次就诊平均处方费用为254.25元,中位数为171.40元.患者性别、年龄、付费方式和就诊医生职称不同,其处方指标有明显差异. 3、门诊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用药情况.本研究*有1749位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门诊患者单次就诊平均用药个数为2.52,抗生素使用比例为25.52%,抗病*物使用比例为5.91%,注射剂使用比例为25.50%,单次就诊平均处方费用为102.29元,中位数为79.80元.患者年龄和就诊医生职称不同,其处方指标有明显差异.不同性别和付费方式患者的处方指标差别不明显. 4、高血压患者用药情况.本研究*有28788位高血压患者,门诊患者单次就诊平均用药个数为3.28,单次就诊平均处方费用为530.84元,中位数为370.55元.研究*有6大类40种抗高血压药物,钙拮抗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受体阻滞剂是最常用的三类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率分别为35.85%、30.28%和20.07%.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是使用频度最高的5种抗高血压药物,其限定日费用在40种抗高血压药物中的排序分别为21、23、27、18和22,属于经济适中类药物. 5、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本研究*有8986位糖尿病患者,门诊患者单次就诊平均用药个数为2.88,单次就诊平均处方费用为701.02元,中位数为491.1元.研究*有7大类18种降糖类药物,胰岛素、磺脲类促分泌药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最常用的三类降糖药物,使用频率分别为26.43%、18.27%和15.47%.胰岛素注射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是使用频度最高的5种降糖药物,其限定日费用在18种降糖药物中的排序分别为4、17、16、9和14,属于经济适中类药物. 结论和建议 门诊患者单次就诊平均处方费用过高,处方用药指标与合理水平尚有差距,医师职称类型和患者付费方式对医生处方行为有显著影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现象,小儿腹泻、高血压和糖尿病治疗基本符合临床治疗指南.有必要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医院的实施范围,降低患者门诊疾病经济负担.医院应该对医师处方行为进行定期监督评价,尤其是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处方重点关注,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控制药物不合理使用.另外,有必要以前瞻性设计现场调查的方式对门诊患者处方指标进行研究. 创新和局限性 首先,本次研究对象选择和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合理用药是目前卫生政策领域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是国内首次抽取年门诊量超过百万的*甲等特大规模医院整年的门诊患者电子处方信息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其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研究在综合分析门诊患者处方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首次同时对多种常见病用药情况分病种研究.另外,与已有研究只分析处方用药不同,本研究首次立足大样本数据对医生处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创新性结论,如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在*甲等医院,副主任医师开具处方中处方用药个数以及药品费用明显高于其他医师.另外医保患者处方用药个数和费用远低于自费患者的发现也为进一步了解医生处方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依据. 研究不足和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现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结论在推广到其他医院时需要考虑到医院级别和规模对数据结果的影响.另外,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由于缺少患者病史、疾病严重程度等重要数据,在分析处方用药是否合理时只能根据临床指南从宏观层面加以评价,而不能针对单张处方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由于缺少患者服药时间等信息,本研究在计算ATC/DDD药物利用指标是只能初步计算用药频度,限制了进一步对DDD/100病人/天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为了充分发挥(副)主任医师在病历质控中的主体作用.分析(副)主任医师查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查房中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平、未认真审阅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记录、忽视亲自向患者告知重要事项、甚至未能履行查房职责.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副)主任医师在病历质控中的主体作用,如制定岗位职责、定期进行查房提出对诊断治疗的意见、审阅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记录等.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医疗安全. 目的:了解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急诊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现状,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使用特点,为急诊患者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xx年11月12月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急诊内科接诊的使用抗菌药物的成年患者(包括收住急诊ICU患者),按照年龄阶段分组统计,将纳入资料按年龄以十岁为一年龄段分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化验、检查、初步诊断、使用具体抗菌药物、合用抗菌药物及二者使用途径、剂量和患者预后情况等资料;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患者年龄及其性别分布情况;统计各系统感染性疾病及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一步探讨常用抗菌药物使用及其不合理使用情况,分别对抗菌药物联用、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使用特点、头孢菌素各代之间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对使用抗菌药物常用依据实验室化验(包括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血前降钙素原等)、影像学检查及细菌学培养进行研究分析,深入探讨急诊各级别医师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差异.资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纳入研究资料共6384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9%,平均年龄39.5,2.03岁,其中20-59岁为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集中组,占总数69.6%;20岁以下及90岁以上年龄组病例数相对较少,仅占病例总数的6.4%;而20-29岁组所占比例最大,约为24.2%;其次为30-39岁组,为21.5%;40-49岁组排第3位,占12.8%.就性别区分,男性2850例,女性3534例,男女比0.81:1.急诊内科使用抗菌药物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分别占65.07%,22.08%,3.33%,而呼吸系统感染占绝对优势.急诊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在有无基础病史、使用较高级别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及住院方面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急诊内科使用抗菌药物前三位为阿奇霉素(25.41%)、克林霉素(17.17%)和左氧氟沙星(16.78%);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使用率达27.96%,具体如下:头孢二代使用率最高,为67.43%,其次为头孢三代,占30.42%,头孢一代仅占2.15%.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指征用药者与无指征者具有明显差异(P,0.01).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中多数为发热患者,在3991例发热患者中使用率为94.56%,其中有指征用药者与无指征者分别占93.06%和6.94%.据细菌学检查发现,我院急诊内科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42例),肺炎克雷伯菌(28例),大肠埃希菌(24例),鲍曼不动杆菌(20例)等,分别占16.9%,11.9%,10.2%,8.4%;药敏检查显示头孢菌素类对病原菌敏感度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喹诺酮类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包括使用品种不当者占4.12%,不必要或不合理联合用药占25.15%,大剂量使用者占15.88%,用法用量不合理者占20.20%,频繁换药者占10.93%,选用溶媒不合理者占18.55%,长期用药者为5.15%.急诊各级别医师中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无指征用药分别为57.93%,28.67%,10.10%,3.30%.而抗生素级别使用,一级抗生素:医师使用2771例,占49.56%,主治医师使用2227例,占39.83%,副主任医师使用487例,占8.71%,使用106例,占1.89%;二级抗生素:医师使用689例,占44.51%,主治医师使用566例,占36.56%,副主任医师使用217例,占14.02%,主任医师使用76例,占4.91%;各级别医师使用各级抗生素差别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1抗菌药物仍为急诊科感染患者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其不受性别影响,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2急诊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仍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主,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尤甚.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以静脉给药为主,但存在选用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及联合应用抗生素证据不充分等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4急诊就诊的老年患者住院率、使用高级别抗菌药物及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患者.5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依据仍主要在血、尿、便三大常规及影像学检查上,细菌培养者极少;细菌培养检查可有效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6高年资高职称医师使用抗菌药物较为合理. 目的总结吴大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疾病经验.方法通过吴大斌副主任医师诊治脾胃疾病医案的分析,总结吴大斌副主任医师脾胃疾病论治的特色.结果吴大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疾病,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升降气血阴阳,认为调气血就是调脾胃,并选择适合的经典名方药治疗.结论吴大斌副主任医师对治疗脾胃疾病的治疗,善于从整体调节着手,重视脾胃升降气血阴阳调理,临床遣方用药,屡获奇效.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前列.从20世纪中叶起美国开始进行宫颈细胞学的筛查,曾是引起女性死亡最常见癌症的宫颈癌,现在在女性癌症死因中排第14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约45万新发宫颈癌病例,中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数约占世界总发病数的1/3.全球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数据均证明,几乎所有子宫颈癌病例(99%)都与*感染人*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有关.年轻女性宫颈鳞状上皮正常替代柱状上皮为鳞状上皮化生,而此化生的过程有利于HPV的复制,导致年轻女性HPV感染率高.HPV有高危型与低危型,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目前世界公认的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模式是: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宫颈癌.结合吸烟、多产多孕、口服避孕药、免疫抑制等可能有关的刺激因素,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可能在10年间进展为子宫颈癌.如此漫长的癌变前期为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提供了良好的时间条件,为了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及早发现和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非常重要.目前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宫颈细胞学筛查,发现异常结果或临床存在可疑症状,进一步转诊*镜检查,根据*镜检查结果,必要时行宫颈活检或直接行诊断性锥切术,最终得以明确诊断,及早干预,阻止癌前病变发展为癌. *镜是运用光源照射将宫颈及下生殖道放大10-40倍进行直接观察,以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病变.*镜由德国的Hans Hinselmann在1925年首创用于临床筛查宫颈病变.40年*始,利用巴氏涂片的细胞学检查技术开始应用,这两者被视为等同的筛查方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临床工作人员逐渐发现:*镜与细胞学检查已成为两种相辅相成的辅助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方法.*镜检查是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步骤之一,*镜检查的结果直接影响到随后的诊疗方案的实施.因*镜图像的判读具有一定主观性,近年来,*镜检查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们质疑.事实上,影响*镜检查对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准确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的因素有年龄、孕产次、转化区类型及*镜医师及病理科医师的水平等.本文将对xx年1月至xx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因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电环锥切术(Loop E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致力于分析不同宫颈转化区类型对*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影响,并对其原因做初步的探讨. 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从xx年1月至xx年8月因细胞学异常或高危型HPV病毒阳性或外院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镜门诊,行*镜检查并进行宫颈活检(或其他医院宫颈活检病理经我院会诊)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并最终行宫颈电环锥切术患者资料共1384例.属以下情况者予以排除:既往有宫颈治疗病史(包括具有冷冻、微波、激光治疗、冷刀、锥切等治疗史),妊娠,肉眼即可见明显新生肿瘤.共有1156例患者纳入本回顾性研究.其中57例患者细胞学高度异常且*镜检查不满意,经患者知情同意直接行诊断性LEEP术,其余患者术前均在*镜指引下行宫颈活检. 1.2检验方法 1.2.1宫颈细胞学检查(TCT)采用辛柏氏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取材制片,制作完成的细胞玻片均由1名初级病理学专科医生初阅,1名以上病理学专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生复阅片或1名病理学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直接阅片.采用xx年TBS分级系统进行细胞学诊断. 1.2.2高危型HPV DNA检测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ybird Capture-2,HC-2)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对抗体捕获信号的放大和化学发光信号的检测,可同时检测13种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依据高危型HPV DNA定量分5组:,1000pg/ml. 1.2.3*镜检查本研究中*镜检查使用深圳金科威公司SLC-2000电子*镜.由我院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镜专科医生进行检查操作并记录图像,所有病例均按xx年国际宫颈病理与*镜联盟新公布的*镜术语将宫颈转化区类型分为3种:型:转化区完全位于宫颈管口以外,完整可见,范围可大可小.型:转化区位于宫颈管内,完整可见,也可部分在宫颈口外,范围可大可小.型:转化区位于宫颈管内的部分不完整可见,在宫颈口外的部分范围可大可小.根据图像结果,按国际*镜术语做出*镜诊断.结果分低度病变或正常组及高度病变组.低度病变图像表现特点为:淡薄的醋白上皮,出现慢,消失快;边界不规则;细小规则的镶嵌;细小规则的点状血管.高度病变图像表现特点为:厚的醋白上皮,出现快,消失慢;边界锐利;粗大的镶嵌;粗大的点状血管;病变内部边界线;脊样隆起;袖口状的腺窝开口.在*镜下发现上述异常,包括醋酸白色上皮、镶嵌、点状血管、异型血管等,可疑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在*镜指引下进行一点或多点活检.若*镜检查不满意者,TCT高度异常,则经患者知情同意,直接行诊断性宫颈锥切术,同时行宫颈管搔刮术. 1.2.4LEEP术LEEP手术均采用“牛仔帽”式两刀法,并行宫颈管搔刮术,标本标记为“宫颈锥切物”、“颈管锥切物”及“颈管搔刮物”.所有活检标本及LEEP术标本由副主任以上病理医师阅片及诊断.按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三组:低级别病变及正常、高级别病变、癌.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无序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其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HPV DNA结果所有病例中:HPV DNA结果,1000pg/ml190例,其他78例,外院高危型HPV定性检测阳性者145例. 3.*镜检查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共1156例,平均年龄38.2岁,平均孕2.9次,产1.5次.宫颈型转化区患者为621例,平均年龄35.7岁,平均孕2.8次,产1.4次;宫颈型转化区患者为335例,平均年龄39.2岁,平均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