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东盟东盟东盟东盟生产网络形成动因研究生产网络形成动因研究生产网络形成动因研究生产网络形成动因研究 杨永华杨永华杨永华杨永华1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国-东盟生产网络影响因素的基本模型。模型分析 表明:中国-东盟生产网络的形成由分割生产节省的成本和服务联系成本决定。 分割生产节省的成本由两国的要素成本(工资)差距决定。服务联系成本与分割 程度正相关,且相互影响,服务联系成本下降使分割程度加深,而分割程度加深 使服务联系成本增加。 本文应用中国与东盟六个主要伙伴国 1997-2012 年的面板 数据得出的实证结果支持理论预期。 关键词 国际分割生产 中国-东盟 生产网络 一一一一、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中国的出口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近年来,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一 直保持在 95%,且制成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所有货物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而 当前制成品生产的一个最基本的现象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工序、不同的区 段、不同的零部件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进行,从而形成了同一个最终产品由 不 同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厂 商 共 同 参 与 完 成 的 国 际 分 割 生 产 (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 国际分割生产意味着, 参与的国家或地区只需从事生产一个产品内部一个或 几个工序、部件的生产,不发达的国家也可以参与较为高级的产品的某些生产环 节,这就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进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彼此之间比 较稳定的分工关系。由于国际分割生产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的,在这国 际分割生产体系中,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只是该产品生产的 某一环节,而且往往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段生产过程,只不过是产品的最后组 装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对这种分割生产有更大的依附 性。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深度地参与到国际分割生产体系中,然而,国际分工生 产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有利机遇的同时,又给中国提出了新的难题。在参与 国际分割生产过程中,中国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导致中国对国际分 割生产体系和跨国公司的“流程式订单”有很大的依附性,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 缺乏市场“弹性” ,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适应市场需求以及随市场应变的能力, 只有依附他国的生产体系才能生存和延续。 自 19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生产网络,这一 1杨永华: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650500 电子邮箱:yhyang2003 2 生产网络的出现,对本地区的国际分工模式、经济一体化前景以及在世界经济中 的角色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产品内垂直分工的盛行,东南亚在全 球的经济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并且因为其完善的生产共享网络和迅速增长的区 域内零部件贸易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形成了东南 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独特形式。东南亚区域生产网络的运行,刻画出整个东南亚地 区崭新的经济面貌。因此,中国如何通过参与东南亚区域生产网络,提升自己在 国际分割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是一个值得探讨问题。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发展差距较小,因此,与东盟国家构建国际分割生产体 系,可以促使中国产业链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 分割生产的依赖。经过多年合作,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分工也有一定的基础,即中 国从东盟进口生产要素资源和中间产品,然后在本地加工和再创造,互补特征明 显。为此,在目前情况下,区内各国当务之急是积极协调区内产业结构,制订、 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使区域内的 上下游产业分工合理,在保证必要的竞争以促进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结构 重叠,避免恶性竞争,增强经济互补性和竞争力。因此,如何通过中国和东盟之 间的合作,促进中国和东盟国际生产网络的构建也就构成了值得深入研究的课 题。而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的是中国和东盟生产网络形成的动因。 二二二二、相关文献相关文献相关文献相关文献 Jones 和 Kierzkowski(1990) 的研究构建了分割生产的分析框架,第一次关 注了国际分割生产(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现象。他们把生产 过程分离开来并散布到不同空间区位的生产活动称为分割生产(fragmented production),当生产区段跨国配置时就变成国际分割生产。此外,还有许多学 者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一现象,如产品内分工(Arndt,1997, 卢锋,2004) 、 外包(Grossman 和 Helpman,2005)、垂直专业化(Hummels et al.,2001) 、全球生 产共享(Feenstra 和 Hanson,2001) 、全球生产网络(Ernst 和 Kim,2002)等, 并做了深入研究。 (一一一一)国际分割生产国际分割生产国际分割生产国际分割生产动因的研究动因的研究动因的研究动因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国际分割生产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关于国际 分割生产动因的理论解释主要集中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拓展、 基于跨国公司理论 的分析和基于国际分割生产空间组织成本视角的分析三个方面。 (1)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的是最终产品贸易, 没有将国际分割生产和中 间品纳入其分析框架, 但比较优势理论仍然可以用于解释分割生产的动因(卢锋, 3 2004)。比如,同一产品在不同生产工序上存在着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度的差 异,导致各个国家或地区问的要素价格水平形成较大差距,这是推动国际分割生 产的重要因素。把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到不同国家生产是由比较优势引起的,包 括李嘉图式的比较优势即生产率优势和 H-O 式的比较优势即以要素价格差异为 基础的禀赋差异(Jones and Kierzkowski 2001)。 其次,在国际分割生产过程中,生产基地往往被设在靠近消费者市场或投人 品供应地的区域,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获得集聚效应。因此,Krugman 以规模报 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的新空间经济理论常被用于对国际分割生 产进行解释。如 McLaren(2000)研究了跨国公司的分割生产整合对产业集群形成 的影响。认为分割生产整合会缩小中间投入品的市场选择范围,使得在一些国家 (或地区)形成不同的产业体系或产业集群。中间投入品生产者的地理集聚可能 会引起集聚效应或网络外部性,比如溢出效应,人力资本集聚或临近核心地带的 调查的便利性(Krugman 1991)。 (2)基于跨国公司理论的分析 跨国公司是对国际分割产生进行理论解释的另一视角。如 Burda 和 Dluhosch(2002)提出了一个生产分割内生化的模型, 考察了贸易壁垒降低和要素 流动同分割生产之间的关系。 认为分割生产是垄断竞争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 中成本竞争的结果。Arndt 和 Kierzkowski(2001)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 达国家跨国公司发现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等业务分离出去和全球采购更 加有效益,由此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到全球价值链条中的机会,但这种融入 一般都是从介入全球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环节开始的(张辉,2005)。Grossman 和 Helpman(2005)研究了跨国公司外包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认为外包程度取决于 投入品供应商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在两个市场上的相对搜寻成本和定制投入品的 相对成本以及各国的契约环境性质。 (3)基于分割生产空间组织成本视角的分析 国际分割生产过程中,中间品反复地在不同国家之间进出口,贸易壁垒(关 税或运输成本)的降低将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成本降低。Deardorff (1998)认 为贸易壁垒的下降是分割生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分割生产空间组织成本成为对 国际分割生产的进行解释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其中,贸易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几十年中,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国际分割生产的迅速增长 (Hummels, Rapoport 和 Yi,1998;Hummels,Ishii,Yi,2001;Athukorala,2006);(盛 文军、廖晓燕,2002)也认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 与各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削减关税、相互开放市场,这些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 投资的政策措施和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割生产的发展。同时,最近几十年, 4 由于亚太地区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扩大了全球市场容 量,为跨国公司国际分割生产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生产过程的性质看, 国际分割生产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生产过程的 不同阶段能够在空间上实现分离, 而技术的发展是保证生产过程实现空间分离的 必备条件。另外,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地理 协调成本,这也是促进国际分割生产发展的另一种技术因素(Jones 和 Kierzkowski)。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割生产,中国成功地崛起为贸易 大国和世界制造工厂。许多学者也展开了对国际分割生产的多方面的考察。这些 研究遵循了国外文献的研究路径,主要关注国际分分割生产的动因(林毅夫等, 2004) ,国际分分割生产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和国际竞争力的影 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以及中 国应对国际分割生产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研究(王爱虎和钟雨晨,2006;卢锋, 2007) 。近来,也有文献开始探讨国际分割生产对生产率的影响(徐毅和张二震, 2008) 。 (二二二二)国际分割生产与东亚国际分割生产与东亚国际分割生产与东亚国际分割生产与东亚、东南亚生产网络的研究东南亚生产网络的研究东南亚生产网络的研究东南亚生产网络的研究 (1)关于国际分割生产、集聚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egional FTAs)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能各国专业 化生产更多的零部件,促进零部件的贸易(Burton,Tseng and Kang 2006) 。因此, 属于一体化区域的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会更多, 不仅是因为一体化成员国之间 的贸易壁垒较低, 而且是因为跟其他成员国贸易比非成员国国家可以认为是更安 全或者遭遇中断或受限制的可能性更小(Yeats 2001)。徐康宁、陈健(2007)的 研究认为国际分割生产加强了地缘关系的紧密化,促进区域之间的经贸往来,并 讲究更为合理的生产布局和市场布局,使某些产业集聚于某些区域。在生产活动 随着国际分割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的同时, 某些产业在许多国家和区域的集聚 现象也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例如,电子产品在区域布局上特别集 中于东亚地区(UNCTAD, 2002) 。 Jones and Kierzkowski(2003)认为,随着国际运输、通讯、交流等服务 成本的下降,使得产品的不同生产区段能够放到不同的区位进行生产,以充分利 用当地的要素禀赋优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服务联系具备规模报酬 递增的性质,使生产区段放在更多的区位进行生产。而如果某些生产区段也具备 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将有可能使得特定的生产区段形成集聚以最大限度的利用 规模经济。 钱学锋 (2009) 认为分割生产的区段至少可以通过两个渠道产生集聚。 一个渠道是服务联系的报酬递增性。 那些采用适当的政策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服 5 务联系成本的区位将会吸引大量不同企业的生产区段进入,从而形成集聚。另一 个渠道是企业间分割生产有地理上接近的意愿。 上下游企业的临近能够便利的获 得中间投入品,享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外溢以及其他各种外部性。这样,企业间分 割生产可能因为某个区位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而倾向于定位在该区位, 从 而也形成了集聚。集聚又会降低生产区段之间的服务联系成本。因此,一旦集聚 形成,将会进一步增强区位优势,更多的生产区段也将被吸引过来,累积循环效 应将会发生。 (2)国际分割生产与东亚、东南亚生产网络的研究 尽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国际生产网络,在东南亚,有一个很 清晰的以国际分割生产形式的区域分工和不同国家专业化于不同的价值链增值 活动(Yeung, 2001;Arndt and Kierzkowski, 2001; Cheng and Kierzkowski, 2001)。在过去 20 年,美国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在东南亚的区域国际分割生产的组 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enderson, 1989; Doner, 1991; Hatch and Yamamura, 1996; Hatch, 2000;McKendrick et al.,2000;Yusuf et al., 2004)。东亚 国际分割生产网络的发展,是由于贸易自由化措施,特别是中间品、半导体和汽 车零部件关税单方面的削减(Graulier,2006) 。张帆(2003)认为,目前东亚国际 分工体系正逐步向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区域分工体系过渡, 这种分工体系的特点是: 宏观上,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东盟诸国与中国之间的相互水平 分工关系正在增强并最终将占据主导地位;在微观上则存在着以日本、NIEs 跨国 公司为核心的、在东亚地区构建的网络化跨国生产体系。 有学者基于东亚的事实, 对国际分割生产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 研究。 在东亚, 国际分割生产与产业集聚现象相伴而生 (Ando and Kimura, 2007) 。 Kimura and Ando(2003)利用日本跨国公司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日本跨国公 司在东亚的投资特征,他们发现,日本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内部化零售贸易活动来 为当地的子公司提供配套服务网络, 而这正是日本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东亚努力 构建产业集群的表现。Ando and Kimura(2007)以一家日本电子机械行业的跨 国公司在东亚和美国的国际分割生产为例, 发现该跨国公司的某些生产区段集聚 于某些区位,比如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由于服务联系成本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企 业间地理临近的好处,出现了集聚现象。这种集聚可能是这家日本跨国公司的多 个子公司之间的集聚, 也可能是该跨国公司与其他提供配套的跨国公司的子公司 以及当地企业的集聚。而且,集聚一旦形成将会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吸引更多 跨国公司进入。因此,国际分割生产和集聚的共同塑造了东亚的国际生产网络。 综上所述, 国内外现有文献为我们理解国际分割生产的决定因素提供了深刻的洞 见。但是,但是在国际分割生产下中国-东盟生产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待深入 研究。 6 三三三三、中国中国中国中国- - - -东盟生产网络影响因素的基本模型东盟生产网络影响因素的基本模型东盟生产网络影响因素的基本模型东盟生产网络影响因素的基本模型 假设A国和B国是从中国和东盟国家中任选的两个国家, 国家A和B均有两种生 产要素,非熟练劳动力L和熟练劳动力H,A国是熟练劳动力H丰裕的国家,B国是 非熟练劳动力L丰裕的国家。两个产业,一个生产同质产品的产业(即农业)和 一个生产差异性产品的产业 (即制造业) 。 A国的技术先进, B国的技术相对落后, 假设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 2,A国的效率高于B国。因此,A国的劳动力工资高 于B国,其中,分别是非熟练劳动力L和熟练 劳动力H在A国和B国的工资。 (一) 基本假设与变量说明 参照 Dixit-Stiglitz (1977)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农业生产的是同质产品 0 x ,制造业生产的是 M 种差异性产品),( 21M xxxXK=。假设同质产品 0 x 是不可 分割生产的产品,差异性产品),( 21M xxxXK=是可分割生产的产品。 参考 Dixit 和 Grossman(1982)和 Kohler (2003)的方法,企业生产同一产品的 过程可以分成许多连续的生产阶段。 这些生产阶段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还是通过市 场外包若干生产阶段, 完全取决于垂直一体化和外包带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的收益和成本的对比。 当其中几个生产阶段已经分割到企业在国外的子公司或者 外包给国外的其他企业时,就形成了国际分割生产。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企业国际 分割生产的收益和成本,但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国家之间的要素价格差异,企业 通常按照生产阶段的要素密集度与各国要素禀赋,把生产区段在国家之间配置, 比如,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分配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而把资本密集型的 生产阶段分配到资本成本低的国家,以降低其生产成本。 于是,A 国的企业 m(1mM)生产产品 m x 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一系列连续 的阶段,而这些连续的阶段可以分类为两个区段 3:一是非熟练劳动力 L 密集投 入区段(为了叙述方便,以下简称 L区段) ,如产品的组装和装配活动;二是 非熟练劳动力 L 和熟练劳动力 H 共同投入区段(简称 LH区段) ,如一些中间投 入品的生产。假设这两个区段都是必需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使不同区段相 互替代。 假设L区段中L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在这区段生产过程中,A和B两国的 生产者拥有相同的技术,即两国技术无差距。B国是非熟练劳动力L丰裕的国家, 且,所以B国在L区段上具有优势,故A国会把L区段分割到B国进行 生产。LH区段要同时需要L和H的投入,一方面,由于,所以A 2 参考了 Baldwin 和 Roberd-Nicoud (2007)的假设。 3 Grossman, G.和 E. Rossi-Hansberg (2008)把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成非熟练劳动力密集任务(L-tasks)和熟练 劳动力密集任务(H-tasks),本文参考了此方法。 7 国会把LH区段的部分环节分割到B国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在这一区段中A和B 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的差距,A国的技术比B国先进,即使由于前面L区段的 分割导致B国要素价格上升,A国会把LH区段分割到B国,因为伴随着A国的LH 区段分割到B国,A国会把其技术与B国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所以高技术水平的A 国把LH区段分割到低技术水平的B国是有利可图的。综合以上分析,企业m将所 生产产品 m x 的L区段和LH区段的部分环节分割到B国,但是任何一个区段都 不可能从B国分割到国A。正如Bloom 和 Van Reenen( 2007)所认为的那样:从技 术落后国向技术先进国分割生产是不经济的, 因为即使技术落后国拥有技术先进 国同样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国在技术、制度或管理效率上与技术先 进国仍存在着差距。 A 国把两个区段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区段,或者把任一个区段中的某一部分 分割到 B 国是为了利用 B 国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正如许多 学者所强调的,生产过程的分割并不是无成本的。企业通过把其生产过程分割成 若干区段,配置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从而优化其最终产品的生产。这样做虽然可 以直接节省生产成本,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额外的成本把这些生产区段联系和协 调起来,即需要 Jones-Kierzkowski 式的服务联系成本,包括协调成本、运输成 本、通讯成本、管理成本和金融服务成本,因此,国际分割生产虽然降低了生产 的边际成本但提高了服务联系成本, 从而需要对服务联系成本和分割生产节省的 成本进行平衡取舍(Jones and Kierzkowski, 1990, Jones, Kierzkowski and Lurong , 2005)。这些变量共同决定了 A 和 B 两国的国际分割生产状况及其影响,而这些 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需要深入分析。 企业 m 生产产品 m x 有连续的两个区段,假设生产一单位产品 m x 分别需要这 两个区段各一单位的投入。于是,在 B 和 A 两国生产一单位同一种产品 m x 所需 要的 L 和 H 的最小边际投入量 A Lm a和 A Hm a, B Lm a和 B Hm a,可以表示为: Mmaaaaa ALHAALHALA HmHmLmLmLm =+=1其中,, (1) Mmaaaaaa BHBLHBBLHBLB HmHmHmLmLmLm +=+=1其中,, (2) 其中 AL Lm a表示 A 国在生产一单位产品 m x 的 L区段中生产要素 L 的投入量, ALHALH HmLm aa,分别表示 A 国在生产一单位产品 m x 的 LH区段中生产要素 L 和 H 的投 入量。 BL Lm a, BLH Lm a和 BLH Hm a分别表示 B 国对应的指标。根据前面的 A 和 B 两国在 L 区段拥有相同技术水平的假设,显然有: BLAL LmLm aa=,而在 LH区段和 H区 段 A 和 B 两国存在着技术差距, 假设技术差距为,1, 则有: ALHBLH LmLm aa= 和 AHBH LmHm aa= 4。 A 国企业 m 生产产品 m x 的某些区段可以在国内完成也可以在国外(B 国)完 4 参考 Baldwin and Roberd-Nicoud (2007)和 Grossman and Rossi-Hansberg (2008)对技术差距的假设方法。 8 成, 在 B 国完成时, 可以通过 A 国企业 m 在 B 国建立子公司完成这些区段的生产, 也可以外包给 B 国的企业来完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先忽略 A 国企业在 B 国内 完成这些区段的组织方式, 假定这些区段不管在海外子公司内部进行还是外包给 国外的企业,需要投入的要素量是相等的,而所需要的要素投入量是由区段性质 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决定的。有些区段是很难分割到国外去的,分割的成本反映了 分割的难度,如果分割出去的区段不同或分割出去的区段的长度不同,则所产生 的成本也不同,因此,在分析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 L区段的中国-东盟分割模型 按照参考 Dixit 和 Grossman(1982)和 Kohler (2003)的方法,假设 A 国企业 m 生产产品 m x 的 L区段可分为 j 阶段,j 是取值范围为0,1的一个连续变量, j 从 0 到 1 增长时,生产从上游到下游方向进行,直到 j1 时, m x 的 L区段 生产完成。假设分割的服务联系成本是冰山成本类型的 5,若在 A 国企业在国内 完成一单位的 L区段需要 AL Lm a单位的成本(L)投入,分割到 B 国后则需要 )(La AL Lm 单位的成本(L)投入,其中1)(L,表示 A 国的企业 m 把其生产产 品 m x 的整个 L区段分割到 B 国所产生的服务联系成本。假设 L区段中 j 阶段 在国内一单位需要 AL Lmj a单位的成本(L)投入,则在 B 国需要)(ja AL Lmj 单位的成 本(L)投入,其中,1)(j,且有djjL j = = 1 0 )()(, = = 1 0j ALAL djaa LmjLm , = = 1 0j BLBL djaa LmjLm ,因此有djaa ALAL LmLmj =,djaa BLBL LmLmj =。根据前面的假设 BLAL LmLm aa=, 有 BLAL LmjLmj aa=, 故L 区 段 中j阶 段 在S国 需 要 djjaja ALAL LmLmj =)()(单位的成本(L)投入。假设)( j是关于 j 的非递减 的函数,即0/ )(jj,当 j 从 0 到 1 增长时,分割的服务联系成本是增加的, 因此,分割也应该沿着 j 从 0 到 1 增长的顺序进行,显然,1)0(=,j0,意 味着分割没有发生,也就没产生相应的服务联系成本 6。 根据前面的假设,我们有 BA ww,即 BA ww)0(,因此,A 国企业把 生产的 L区段或其中一部分分割到 B 国生产是可以增加企业利润的,因为 A 国 的企业在 B 国利用比母国成本低的非熟练劳动力 L。当然这会产生一定的分割成 本,分割成本因分割的区段或阶段而不同。假设 A 国企业会把 J 部分的 L区段 分割到 B 国,而边际分割点 J 的取值是由 A、B 两国的工资和分割成本共同决定 的,J 应满足: B BL A AL waJwa LmJLmJ =)( 5 Kohler (2003) 、 Baldwin and Roberd-Nicoud (2007) 和 Grossman and Rossi-Hansberg (2008)都假设分割的服 务联系成本为冰山成本类型。 6本文关于服务联系成本的具体函数的假设与 Grossman and Rossi-Hansberg (2008)有区别,后者先假定了一 个与分割阶段 i 正相关的基元函数 t(i), 再把服务联系成本假定为t(i),不如本文的假设容易理解。 9 即 B BL A AL wdjaJwdja LmLm =)( 即 BA wJw=)( (3) 对于任意的点 1 J0,1,若有JJ )( 1 即 BA wJw)( 1 假设 A 国企业把 J 部分的 L区段分割到 B 国时,并没有引起 A、B 两国非 熟练劳动力 L 和熟练劳动力 H 的工资变化。显然,A 国企业 m 通过国际分割生产 一单位产品 m x , 其满足成本最小的边际分割点 J 是 A、 B 两国生产差距的增函数。 分割生产后,增加一单位产品 m x 所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为: AA 0 B 1 A hww)(w+= = ALHALH J j BL Jj AL m HmLmLmLm aadjjadjac 即 AA 0 B B A hw)(ww)J1(+= = ALHALH J j LAL m HmLmLmLm aadjjaac (4) 上式右边第一项表示的是 L区段在母国(A 国)完成的部分(1J)所花 费的边际成本。 把(3)式和 BLAL LmLm aa=代入(4) ,则有 AAA hw)J(w+= ALHALHAL m HmLmLm aaac (5a) 其中, ) J ( )( 1)( 0 djj JJ J j= += (6a) (5a)式表示的是 A 国企业 m 生产一单位产品 m x,通过国际分割生产后, 在既定一单位产出的约束条件下的最小的总投入成本。式中右边第一项表示在 L 区段的投入成本,第二项表示在 LH区段的投入成本。 因为在 L区段无分割生产时, L区段的边际投入为)0(wA AL Lm a, 1)0(=,分割生产时, L区段的边际投入为)J(wA AL Lm a,其中 J1。则 ) J ( )() J ( )J ( ) J () J ()J ( 1 )( 0 2 2 djj J J J j= = += (6b) 因为1)(j,所以0)( 0 = djj J j ,0)(J,而且0/ )()(=jjj,所 以有: 0 )( 是促使L区段分割的重要因 素。A、B两国的非熟练劳动力L的工资差距对降低其生产成本的作用,可以证明 如下: 对(5b)式两边分别关于 A w, B w求偏导,可得: Ja w c AL A m Lm = ,djja w c J j AL B m Lm = = 0 )( (5c) 因为0 AL Lm a,0J,0)( 0 = djj J j ,因此0 A m w c ,0 A m w c 说明当 B w给定时, A w越高,分割节省的生产成本 m c越大,0LH,表示 A国企业m把其生产产品 m x 的整个LH区段分割到B国所产生的服务联系成本。假 设LH区段中的第k阶段在国内一单位需要 ALH Lmk a单位的L投入和 ALH Hmk a单位的H投 入,在B国则需要)(ka ALH Lmk 单位的L投入和)(ka ALH Hmk 单位的H投入,其中, 1)(k,且有dkkLH k = = 1 0 )()(,dkaa k ALHALH LmkLm = = 1 0 , dkaa k ALHALH HmkHm = = 1 0 。假设LH区段分为k阶段,每个阶段的L投入量和H投入量 是相等的,即对于任意的 k 和 k 0,1,有 ALHALH kLmkLm aa =, ALHALH kHmkHm aa =,因此 有,dkaa ALHALH LmLmk =,dkaa ALHALH HmHmk =。由于在LH区段分割生产过程中不仅 存在分割的服务联系成本,且在LH区段A和B两国存在着技术差距,即 7 参见 Jones and Kierzkowski(1990)和 Jones, Kierzkowski and Lurong (2005)。 12 ALHBLH LmLm aa=,故LH区段中k阶段的生产在A国需要dka ALH Lm 单位的L投入和 dka ALH Hm 单位的H投入,在S国使用S国的技术和要素进行生产,则需要 dkka ALH Lm )(单位的L投入和dkka ALH Hm )(单位的H投入。 假设)(k是 关于k的非递减函数,即0/ )(kk,当k从0到1增长时,分割的服务联系成本 是增加的,因此,分割也应该沿着k从0到1增长的顺序进行。显然,1)0(=,k 0,意味着分割没有发生,也没产生分割的服务联系成本。 根 据 前 面 的 假 设 , 我 们 有 BABA hhww,, 即 BA ww)0(, BA hh)0(,因此,A 国企业把生产的 LH区段或其一部分分割到 B 国生产, 是为了利用比母国成本低的非熟练劳动力 L 和熟练劳动力 H,当然也会产生一定 的分割成本,分割成本因分割的区段或阶段不同而不同,而且由于 LH区段 A、 B 两国的技术水平不同,完成同一生产区段所需要的单位要素投入量也不同。假 设 A 国企业把 K 部分的 LH区段分割到 B 国,而分割点 K 的取值是由 A、B 两国 的工资、分割成本和生产技术水平共同决定的, K 应满足: )( B ALH B ALH A ALH A ALH hawaKhawa HmKLmKHmKLmK +=+ 即)( B ALH B ALH A ALH A ALH hawaKhawa HmLmHmLm +=+ (7) 对于任意的 1 k0,1,若有Kk + (8) 假设A国企业会把K部分的LH区段分割到B国进行生产。显然,A国企业m通 过国际分割LH区段生产一单位产品 m x ,其满足成本最小的边际分割点K是A、B 两国生产差距的增函数。假设进行LH区段分割生产时,L区段已经从A国分割 到B国进行。 此时再分割K部分的LH区段, 则分割生产后, 增加一单位产品 m x 增 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为: = += 1 A 0 B )h()(w)( Kk ALH A ALH K k B BLH B BLHAL m dkawadkhawaLac HmLmHmLmLm )h)(1()()h(w)( 0 BBA ALH A ALH K k ALH B ALHAL m HmLmHmLmLm awaKdkkawaLac+= = (9) 其中, (1K)表示的是 L区段在母国(A 国)完成的部分。把(27)式代 入(29)式,则有 )h)(w)( AB += ALH A ALHAL m HmLmLm awaKLac (10) 其中, )K( )( 1)( 0 = += K k dkk KK。 (30)式表示的是 A 国企业 m 生产一单位产品 m x ,通过国际分割整个区段 的 L区段和部分的 LH区段生产后, 在既定一单位产出的约束条件下的最小的 13 总投入成本。式中右边第一项表示在 L区段的投入成本,第二项表示在 LH区 段的投入成本,第三项表示在 H区段的投入成本。 假设A国企业通过国际分割整个区段的L区段和部分的LH区段在B国生 产时, 先不考虑 A、 B 两国非熟练劳动力 L 和熟练劳动力 H 的工资变化, 即假定 A w, B w, A h, B h不变。因为在 LH区段无分割生产时, LH区段的边际投入为 )0()h( A + ALH N ALH HmLm awa,1)0(=,分割生产时, LH区段的边际投入为 )K(wA AL Lm a,其中 K1。则 )K( )()K( )K( )K()K()K( 1 )( 0 2 2 dkk K K K k= = += (10a) 因为1)(k,所以0)( 0 = dkk K k ,0)(K,而且0/ )()(=KKK, 所以有0 )( 是促使L区段分割的 重要因素, BA wLw)(导致了整个L区段的分割。而在LH区段A、B两国生 产率是存在着差距的,因此决定边际分割点K的因素不仅有A、B两国的要素价格 差异,还有生产率差异。分割生产时A、B两国非熟练劳动力L的工资差距对降低 14 生产成本的作用,可以按如下证明。对(31a)式两边分别关于 A w, B w, A h, B h 求偏导,可得 Kaa w c ALHAL A m LmLm += )()( 0 dkkaLa w c K k ALHAL B m LmLm = += Ka h c ALH A m Hm = dkka h c K k ALH B m Hm = = 0 )( (11b) 因为0 AL Lm a,0 ALH Lm a,0 ALH Hm a,0K,1)(L,0)( 0 = dkk K k , A w, B w, A h, B h均为正,因此0 A m w c ,0 A m h c ,0 A m w c 说明当其他变量 (包括 B w) 给定时, A w越高, 分割节省的生产成本 m c 越大,0 A m h c ,当其他变量(包括 B h)给定时, A h越高,分割节 省的生产成本 m c越大,0 ALH Lm a,0 ALH Hm a,0)( 0 = dkk K k , B w, B h均为正,因此0)4( 05.0 2 12.59,所以拒绝原假设,比较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更 合适。 表9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LOG(EXP) 系数 t 值 C -23.99139 -9.167186 ?RE 0.000317 3.713169 LOG(?GDP ) 1.767261 17.33406 ?RPGDP 0.369708 5.003202 ?RPGNI -0.379337 -5.699784 Fixed Effects (Cross) _I-C -1.798942 _M-C 0.485416 _P-C 0.067880 _T-C -0.503644 _V-C 0.494093 _S-C 1.255196 R2 0.958211 F 219.1091 观测值 96 注注注注:面板回归所用的软件是 Eviews8.0。 表10 F检验 Effects Test Statistic d.f. Prob. Cross-section F 42.709207 (5,86) 0.0000 通过对表5.7中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 结果因为F42.71)4( 05.0 2 12.59,所以拒绝原假设,比较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更 合适。 23 (三三三三)模型回归结果模型回归结果模型回归结果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进行计量检验的目的是,以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 国、越南和菲律宾六个的零部件进口和出口作为因变量,分析不同的因素对零部 件进口和出口(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模型检验的结果如表7和表9所示。所有 变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说明这些变量均是影响中国-东盟生产网路 的关键因素,对决定中国-东盟的生产网络重要影响。 东盟各国货币相对于人民币的价值对中国从东盟进口的零部件的影响方向 为负。 意问着东盟各国货币相对于人民币的价值越低, 中国进口的零部件也越多。 东盟国家的货币相对贬值1%,我国进口的零部件就增加1.8%。中国的国内生产总 值对中国从东盟进口的零部件的影响方向为正,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 中国进口的零部件就增加1.37%。 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人均GDP对中国从东盟进口 的零部件的影响方向为正,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人均GDP每增加1单位,中国从东 盟进口的零部件就增加0.49单位。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人均GNI对中国从东盟进 口的零部件的影响方向为正,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人均GNI每增加1单位,中国从 东盟进口的零部件就增加0.42单位。 东盟各国货币相对于人民币的价值对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零部件的影响方向 为正。 意问着东盟各国货币相对于人民币的价值越高, 中国出口的零部件也越多。 东盟国家的货币相对升值1%,我国出口的零部件就增加0.3%。东盟国家的国内生 产总值对中国向东盟的零部件出口的影响方向为正,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 1%,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零部件就增加1.77%。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人均GDP对中国 向东盟出口的零部件的影响方向为正,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人均GDP每增加1单 位,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零部件就增加0.37单位。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人均GNI对 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零部件的影响方向为负, 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人均GNI每增加1 单位,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零部件就减少0.38单位。 小结小结小结小结 本文从国际分割生产视角比较深入地分析了中国-东盟生产网络影响因素, 并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六个主要伙伴国 1997-2012 年的面板数据进 行了实证检验。 首先,文献研究表明: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拓展的视角,认为把产品的生产 过程分割到不同国家生产是由比较优势引起的, 包括李嘉图式的比较优势即生产 率优势和 H-O 式的比较优势即以要素价格差异为基础的禀赋差异。此外,生产过 程的分割引起中间投入品生产者地理集聚。基于跨国公司理论的分析,认为跨国 24 公司外包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认为外包程度取决于投入品供应商的国内外市场 需求、 在两个市场上的相对搜寻成本和定制投入品的相对成本以及各国的契约环 境性质。基于国际分割生产空间组织成本视角的分析,认为贸易成本下降是国际 分割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降低 了地理协调成本,这也是促进国际分割生产发展的另一种技术因素。 其次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国-东盟生产网络影响因素的基本模型。模型分析表 明:中国-东盟生产网络的形成由分割生产节省的成本和服务联系成本决定。分 割生产节省的成本由两国的要素成本(工资)差距决定。服务联系成本与分割程 度正相关,且相互影响,服务联系成本下降使分割程度加深,而分割程度加深使 服务联系成本增加。 最后, 本文应用中国与东盟六个主要伙伴国 1997-2012 年的面板数据得出的 实证结果基本支持理论预期。 附录附录附录附录A A A A 零部件零部件零部件零部件产品产品产品产品编码编码编码编码 E1 包括在SITC7和SITC8里的代表零部件的225种SITC Rev.3分类的五位码的产品编码 71191 71192 71280 71319 71331 71332 71391 71392 71491 71499 71690 71819 71878 71899 72119 72129 72139 72198 72199 72392 72393 72399 72439 72449 72467 72468 72488 72491 72492 72591 72599 72689 72691 726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子科技公司招聘笔试预测试题集锦
- 2025年殡葬礼仪师中级考试试题分析及答案
- 2025年徐州市中考地理生物合卷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复习题及答案一
- 2025年残联干事招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题库
- 2025年村级红白理事会招聘考试趋势分析与预测
- 2025年高校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与备考策略指南
- 2025年物流公司仓储管理员招聘面试技巧与问题解析
- 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财务管理准则实战模拟题集详解
- 2025年前端开发进阶之路模拟题集与答案解析
- 度假村项目策划书
- 黑龙江小学生诗词大赛备考试题库400题(一二年级适用)
- 《HSK标准教程1》第4课课件
- 混凝土裂缝处理的讲座
-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一 溶解热的测定
- 茂县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报告
- 保安员在岗培训法律-2
- 初中英语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应用文篇
- GB/T 20671.1-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
- 熵权法教学讲解课件
- 医师病理知识定期考核试题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