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护理论理学论文摘要范文护理论理学论文摘要写 近代湖南学者以崇奉理学,尤以恪守程朱著称.道咸以降,清王朝陷内忧外患之困境,当时学者又多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以匡时救世.湖南名臣辈出.太平军兴,促使湘军官绅集团乘时崛起,其核心人物多以书生将兵,建赫赫之事功.湘军将领以儒家学术为指导思想,以护教卫道为职志,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领域皆有建树,此世人所谓理学经世者. 左宗棠作为与曾国藩、胡林翼并名的湘军统帅,尤为理学经世的杰出代表.熟读儒家经典,尊奉儒家传统和圣人之道,勤苦积学以为救世之用;观照历史,立足现实而究心治安之术,这是湘军名臣共同体现的理学经世的线路与形态.左宗棠的理学经世之途,于此共同的线路和形态之外,又别有不同于他人之特殊路径,即“俭以广惠”之道. 左宗棠的“俭以广惠”,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行为实践.究其原因,既包含着深刻的儒家思想根源,也有其自身人生经验的体悟与积累.而其一生取与,皆准于义,以公是公非为判,则又使其廉俸的开支使用具有*与道义的正当性.本此思想精神,左宗棠一生克勤克俭,将自己绝大部分廉俸用之于国计民生和周恤佽助他人,独辟一条名实相符,言行一致,义利相宜的理学经世的特殊路径. 左宗棠“俭以广惠”的行为实践表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时间跨度大.从其未仕之前的利济惠人的经历,到中年步入仕途,在地方军政首脑任上的大量捐助活动,其时间跨度就是左宗棠一生数十年.二、涉及人事广.左宗棠的捐助既有济人助人的生活小事,也有关系国家利益的军国大事.数十年的捐助生涯,虽然没有一本详尽的账簿,但是从各种文献的零星记载汇集在一起,捐助活动的后面牵涉到众多、复杂的人事,反映出那个时代与社会的某些特殊性,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那段 _认识和了解. 左宗棠在廉俸开支使用的过程中常常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已,甚至公而忘私,人而忘已,同时又非常强调儒家亲亲以及人的*秩序.他的“俭以广惠”客观上存在一个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卑而高的路线图序,即:自奉养家赡亲济族佽助朋友故旧周恤部属、褒奖忠义兴教劝学、分润寒畯赈济抚恤、为民兴利军国邦交事务.这一路线图序,符合儒家 _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模式和内圣外王的理想路径.同时,也表现出左宗棠在近代千年变局的历史境遇下所孜孜追求的国家富强的中兴之梦. 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既是一种治学修身论,也是一种齐家之道,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儒家士人当中具有很深远的影响.比较而论,左宗棠“俭以广惠”论主张“用财之道,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其自奉也至薄,其待人也必厚”;“惟崇俭乃可广惠”.这种节俭用财之道,在包含齐家、修身的一层深意之外更多了一层治国平天下的实际操作意义,由一种以修身为主的崇俭论变成了一种经世济民之道,从而提升了诸葛亮的“俭以养德”论.同时,左宗棠的观点,将“德”的范畴扩充到“惠”的范畴,丰富了传统俭德观,具有理论维度和思想高度.为后世经世致用的思想和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丰富了儒家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俭以广惠”这一具有道德践履精神的观念在左宗棠一生安身立命中起着指导性作用,表现了他立身处事的思想导向与道德准则.从他的捐廉活动中可以观照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对于一个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日用人伦的指导意义. 左宗棠捐廉广惠的活动涉及到当时的许多人事.从人际关系上讲既有宗亲、朋友、僚属,也有众多的贫寒学子和广大的受灾百姓;从内容上讲,不只限于一般亲朋往来的馈赠,更多的是用于社会公益、慈善与赈济,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诸多方面,并与当时许多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联.通过对左宗棠“俭以广惠”身体力行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他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和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各种心态和精神活动,表现出他丰富的感情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使我们在了解左宗棠这一历史名人的精神面貌和风范的同时,加深了对其时社会人际关系与时代风貌的了解. 今人多有近代湖南所谓中兴名臣以书生将兵,以理学经世之说,然究竟如何理学经世,他们的事功与理学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却很少有具体的事例印证.从左宗棠的“俭以广惠”作为切入点,察其经世济民、文治武功、修齐治平的各个方面,从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可以管窥蠡测中兴名臣理学经世的整体风貌.作为自然经济土壤与具有浓厚文化意味的“耕读传家”的教育模式所培养起来的封建士大夫,左宗棠身上具有的传统儒家 _继承与开新二重性的鲜明特征和烙印,在清朝国门洞开,被迫由传统向近代嬗变的阵痛中,成为当时儒家官僚代表.他反映和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从旧的传统中蜕变更新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主流官员们的苦闷、彷徨、思考、调适、接受、改造、探索,是一种先觉与启萌. 左宗棠是一个时代巨子,他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的思想信仰,他的政治主张和施政方法,乃至他的性格情操,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又影响了 _.一方面,左宗棠以廉、俭率属,以仁、惠济民,他的“俭以广惠”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儒将之效”.他长期在西北执政,培养了一大批清正廉能的部属.这些部属在其身后长期主政陕甘、,在政策制度层面和人格精神层面都继承左宗棠的余风遗绪,从而使西北政局相对稳定,在晚近 _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使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保存完好.这是左宗棠和其后继者为国家民族立下的巨大功勋和留给后世子孙的巨大财富.另一方面,左宗棠“俭以广惠”的为官为人的精神人格,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撷取左宗棠生平廉俸的开支使用为研究课题,试图从一个学人较少关注的视角,来弥补左宗棠研究的一些空白和不足,扩展左宗棠研究的视野.方法论是 _的灵魂,本论文也尝试着方法论创新.互见法的使用对于同一类目而主旨不同的材料处理,使论文内容避免重复芜杂之弊也颇有裨益.本着对经济与文化互为影响,以及中国传统士人知识结构所包含道、学、术的三个方面的理解,本论文试图从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道、学、术的文化观照来剖析左宗棠俭以广惠的思想行为,来了解事理发展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同时将心态史与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相结合来考察左宗棠的博施广惠,得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左宗棠学术思想、个性特征、生平事业以及他所处时代的面貌和社会状态.同时,本论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和了解左宗棠的生平事迹,也可以促进和加深对其他湘军人物与近代湖湘文化的研究,甚至近代史的研究.此外,新材料的发现和搜集出来的相关文献材料也当有它的学术利用价值. 目的:比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应用于护理大专学生护理学导论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并探索在护理大专学生护理学导论课堂教学中采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对其评判性思维能力产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201*两个护理班共69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护理学生34人,对照班护理学生35人,并在实验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不同选择适合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而对照班则选择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书面理论考核、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hineseCriticalThinkingDispositionInventory,CTDI-CV)观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对护理学导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影响以及对护理大专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统计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1)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班护理学生总分成绩高于对照班护理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等于-3.289,p,0.01),其中实验班护理学生应用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护理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等于3.389,p,0.05).(2)CTDI-CV测试结果:教学前两组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总分和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这7个因子的测评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t等于-1.9140.173,p,0.05).而教学后实验班护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等于-3.256,p,0.05)和分析能力(t等于-1.459,p,0.05)外,其余5个因子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等于-2.876-2.066,p,0.05).教学后实验班护生达到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数明显增多,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等于2.652,105,0.05),而传统教学方法在时间安排合理项目上得分高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等于4.97,p,0.01),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则在剩余16个项目上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方法(t等于3.7910.54,p,0.01). 结论:在护理学导论中应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利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利于护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利于护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更多的护理教育者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获得更好的效果. 室宇是辞赋创作的重要题材,室宇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相当规模,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本论文以清前室宇赋为研究对象,以室宇赋的分类收集、为基础,运用文学分析与文化阐释、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了清前室宇赋的发展、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文化、艺术等对室宇赋的影响. 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共十章. 上编“清前室宇赋总论”属宏观研究.凡三章: 第一章清前室宇赋之发展脉络.“室宇”作为房屋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先秦文献中的室宇记载与室宇描写,表明室宇不仅外观形式和类型功能日渐变化,而且其文化意蕴也日渐丰富和发展.室宇作为抒发情志的媒介,出现在早期诗文中,屈原楚辞也有描写室宇的片断,这些为室宇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汉代,宫殿赋、京邑赋兴盛;魏晋时期,表现个体情感的私宅赋兴起;唐以后室宇赋种类繁滋,数量大增,其包蕴的情感也日趋丰富,在创作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第二章清前室宇赋之思想文化关联.自唐*始,室宇赋中室宇的文人化色彩日渐浓厚.室宇的命名、环境选择、建筑及装饰等越来越浓烈地呈现出文人化的审美意趣.对室宇的审美和题咏旨趣体现出中国古代喜山乐水的风水观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崇礼重德的礼义制度等对室宇赋创作有密切关系. 第三章清前室宇赋发愤表志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特色.清前室宇赋以抒情写志为创作目的,在室宇审美和人生意趣上呈现出较量世俗、超逸高雅的特征,行文灵活多变,洒脱活络.在赋中室主道胜情泰的心境下,赋文体现出宁静、平和、纯美的虚构艺术. 中篇专论清前私宅赋.私宅赋以个人居所为描写对象,占室宇赋的绝大部分,最能彰显作家思想和个性,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篇以汉魏唐私宅赋形成宋私宅赋发展元、明私宅赋高峰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文士的生活心态等对室宇赋创作的影响,研究各个时期的室宇赋所呈现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共四章: 第一章汉唐私宅赋,集中分析了魏晋南北朝私宅赋的生命意识、山水情怀和唐代私宅赋的昂扬气势和淑世情怀. 第二章宋代私宅赋,联系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分析宋代私宅赋幽约深婉,内蕴深醇的意蕴美以及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赋中所呈现的文人风雅和悲感情怀,并联系理学思潮分析南宋室宇赋的理趣韵致之美,宋代室宇赋所体现的文风嬗变,并论述了金代私宅赋中儒道合流的整体态势和乐天委命思想特征. 第三章元代私宅赋,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元代私宅赋玩世遗荣,放情高蹈的思想特征、赋中隐者情怀的主要表现方式.选取典型作家进行个案分析,如耶律铸私宅赋园艺之趣与治业之情的有机交融;戴表元私宅赋循理而安、修身俟命的通达人生观;袁桷私宅赋的道家、道教意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探讨元代私宅赋“骚情汉势”的文体特征. 第四章明代私宅赋.明代“以孝治天下”,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施行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压统治,受其影响,表现孝思主题的赋文大量出现;作家在创作中呈现出通变达观的仕隐观念;赋文体现出强烈的理学色彩和雅俗共赏的审美倾向,明代复古运动和文学流派对私宅赋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篇为公共类室宇赋研究,共三章: 第一章教育类室宇赋.教育类室宇赋以学校为写作对象,有私学赋、官学赋等主要类型.本章分类探讨学校赋的类型及发展,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官学赋的政教性特征及形成原因,以学校赋中的儒者情怀为基础,探讨书院赋的兴起与宋明理学的关系,书院赋中浓厚的朱子情节和对理学传统的维护. 第二章游观类室宇赋.根据室宇的建筑形式和作者抒发的情感类别,分览胜感怀、品评名人、览古咏史、观政护边四种类型探析游观类室宇赋的思想内容.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庆赏宴乐、官吏考课、限韵作赋等与室宇赋创作的关系,探讨游观类室宇赋托兴抒怀的创作模式. 第三章公堂、宗教与礼制类室宇赋.公堂类室宇赋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功业之心、国家观念,体现出茂昭清德,仁形于心的执政特色.宗教类室宇赋以佛庙、道观等宗教室宇为依托抒写宗教情怀.礼制类室宇赋以礼制建筑为题材呈现出崇圣祭祖的情感特征. 综上,室宇既是家、国 _浓缩,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室宇赋是文人心态和社会 _生动展现,呈现出浓郁的情感色彩、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室宇赋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建筑密切相关,与作者的身世经历、中国古代政治、宗教思想、审美观念、社会思潮等更是紧密相联. 目的: 本研究立足我国临床心理护理现状,瞄准提升心理护理教育、培训质量及临床护士心理护理能力和水平的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及护理学专业发展对高素质优秀护理人才需求的特点,构建科学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测评工具,旨在为全面、客观、系统评价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提供辅助工具;为护理管理部门尽快掌握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状况,有效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护理相关培训,为提高护士心理护理能力和水平提供帮助;为护理学院根据临床需求开展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方法: 1.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当前国内外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测评工具的构建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2.以护理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大量相关文献为参考,拟定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访谈并结合文献资料,初步建立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问卷条目池. 3.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初始问卷. 4.运用初始问卷对286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采用离散趋势法、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法、Cronbach,sa系数法及因子分析等对条目进行分析与筛选,确立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问卷. 5.运用内部一致性分析、分半信度和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检验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测评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6.采用编制的问卷调查分析西安市三甲综合医院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现状. 结果: 1.通过专家函询、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法,确立了包含4个维度(心理护理知识、心理护理态度、心理护理行为、心理护理需求)、49个条目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测评工具.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理论总分为49245分;心理护理知识、心理护理态度、心理护理行为和心理护理需求四个维度理论分数分别为20100分、630分、1995分、420分.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的心理护理知信行总体水平越高、需求越大,反之亦然.经探索性因子分析,萃取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662%. 2.本研究构建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测评工具的总Cronbach,sa系数为0.939,心理护理知识、心理护理态度、心理护理行为及心理护理需求4个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929,0.803,0.917,0.825;分半信度为0.962;重测信度为0.868;内容效度为0.993. 3.西安市*甲等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问卷总分为171.86,30.09分,得分范围为100240分.心理护理知识维度得分为61.27,16.48分,得分范围为2398分;心理护理态度维度得分为26.20,3.78分,得分范围为1130分;心理护理行为维度得分67.33,13.68分,得分范围为3190分;心理护理需求维度得分为17.07,2.18分,得分范围为820分. 4.文化程度、职务及职业满意度是影响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的相关因素,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及科室之间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护士在心理护理知识水平和心理护理需求方面显著高于中专(63.99,15.42Vs59.88,17.03;17.47,2.18Vs16.90,1.48)、大专学历(63.99,15.42Vs61.70,12.88;17.47,2.18Vs16.87,2.19)的护士. 职务:护士长在知识(66.98,17.80Vs60.80,16.29)、态度(28.10,2.46Vs26.05,3.83)、行为(74.10,12.15Vs66.77,13.66)方面显著高于普通护士. 职业满意度:满意组临床护士在知识方面显著高于一般满意(65.27,17.86Vs59.03,14.97)和不满意组的临床护士(65.27,17.86Vs58.18,15.74);满意组和一般满意组在态度(26.35,3.84Vs25.00,4.45;26.38,3.51Vs25.00,4.45)、行为(69.37,14.99Vs60.59,13.83;67.46,12.05Vs60.59,13.83)和需求(17.22,2.17Vs16.44,2.28;17.10,2.15Vs16.44,2.28)方面均明显高于不满意组. 结论: 1.本研究构建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测评工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及需求的测评. 2.西安市*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高,其心理护理知识水平、态度和行为有待提高.这就提示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综合能力;护理院校应根据临床护士需求积极开展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护生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护理专业专升本学生、教师和部分护理教育专家对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将调查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下一步建立更为合理的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 山西医科大学xx级全日制护理专业专升本所有毕业生,xx级、201*全日制护理专业专升本在读学生、山西省五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专升本的任课教师,护理学本科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主干课程教材,山西省五所医学院校护理专科与本科教育教学进程表. 研究方法 1.教学进程表的调查:对五所学校的开设科目和课时比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教材的调查:专科教育和专升本教育的护理主干课程应用教材进行对比. 3.对学生与教师进行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查,将课程分为普通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3类.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5等于非常必要,4等于必要,3等于无所谓,2等于不必要,1等于非常不必要.学生与教师调查问卷只有一般资料不同.根据本次研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问卷调查结果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F检验、SNK-q检验,t检验. 4.对参与调查的学生(xx级10名,xx级12名)进行访谈. 研究结果 1.在专科学习阶段,内外妇儿等护理专业主干课程用书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教材1234,专升本阶段教材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学本科教材5678,对四门课程的两套教材进行比对,发现两套教材知识结构非常相似,大部分内容重复,本科阶段教材在内容方面稍有添加. 2.xx级学生表示,在护理专升本学习中,十个月的临床实习时间太长,同时他们建议,实习应安排在ICU,CCU,急诊等对护理要求较高、护理工作较复杂的科室进行.xx级与xx级两组学生均表示,第一学年的理论学习内容多,时间非常紧张.两个学期共学习15门课程,主干课程10门. 3.在调查的29门课程中,超过18门课程的调查结果出现了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计算机应用等. 4.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大大高于国外的课程比例,人文课所占比例显示均低于10.42%,均远远低于国外的人文课比例. 5.专升本课程有大量科目与专科重复,例如内外妇儿、药理等,调查结果显示,此类课程占大量的理论课时,其中护理专业课程所占理论学时最低47.22%,最高83.33%.学生与教师认为开课必要性最高的几门课程是护理专业课的当中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学以及医学基础课当中的人体解剖学.学生访谈结果表明,这些课程虽然存在学习重复,但是还有继续学习的必要. 研究结论 1.护理专升本教育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存在重复,根据调查结果,仍有开设的必要性.为避免相同程度的重复学习,可运用多轨制教学模式. 2.现用的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德智体美中的美育对护理教育尤为重要,但是课程设置尚未体现. 3.护理专升本教育十个月的实习时间太长,实习内容未体现专升本教育的意义.结论为压缩实习时间,精选实习科室. 4.新的规划所罗列的重点培养专业人才,山西省五所高校的护理专升本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 5.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查结果存在差异,取决于不同调查对象的经历与认识.对不同课程设置意见的处理,以采纳高年级学生的意见为主,同时,教师的不同意见作为重要参考 继续开展本研究的设想 1、多轨制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问题. 2、针对护理专升本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制定问题.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中最具形上思想的文献之一,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儒者对中庸的诠释,形成了独具中国哲学特色的中庸诠释史,是中国经典诠释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言分三节.第一节介绍西方诠释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创建具有 _经典诠释学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并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四位学者傅伟勋、成中英、汤一介、黄俊杰的理论,并 _经典诠释学的建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第二节为学术史回顾,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指出学术界对中庸学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多探讨中庸的思想体系,缺少从纵向上把历代学者的中庸诠释放置到经学史、思想史演进的脉络中进行考察;第二,多采用西方的哲学分析和表达方式,缺少 _哲学自身个性及其特质的反思,具有用西方哲学范式来诠释中国经典文本的倾向;第三,很少有学者自觉地采用西方诠释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庸文本的诠释史.本文即基于此而选择,诠释史研究为题,力图通过 _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思想家对中庸文本诠释的梳理,来探讨经学史、思想史演进的脉络及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特色.第三节介绍本文研究的方法及拟创新之处. 第一章探讨中庸的成书及孟荀对中庸的发展.第一节探讨中庸的成书过程.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中庸为子思所作以来,一直为学界承袭,到北宋欧阳修首开怀疑中庸非子思所作以来就一直聚讼纷纭,许多学者如崔述、翟灏、钱穆、冯友兰等人均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学术界对郭店楚简中与子思及其后学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性自命出作为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关于先秦心性论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最有可能是中庸的先导.第二节为探讨中庸的主体思想.从天命人性论来看,中庸明确提出“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本原于天,将人性的道德力量归原于天之所命,从而赋予人性以道德力量,这样就将传统的天命思想进行了改造,使之与人性相通.从工夫论来看,诚首先是天道的一种表现形式,“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之诚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及自然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源,从而赋予诚本体论意义.同时诚也是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人道之诚表明一种人性之善.诚的作用即是沟通天、人,通过诚,人就可以认识和体察天之道以及认识和把握人之道.可见,中庸以诚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天道与人道相沟通、内圣与外王相连接的理论体系,基本奠定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础.第三节探讨孟子和荀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对中庸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探讨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礼记注中对中庸的诠释.郑玄生于东汉后期,以当时流行的气化宇宙论和阴阳五行说来诠释中庸,如释天命为“天所命生人者也”,亦即人是由天自然所生,于天,即为天命.此“天”非谓先秦自然之天或道德之天,而是汉代经由董仲舒改造后的“阴阳五行”、“天人通感”之天.在“道”、“教”的诠释中突出了 _在修饬人道、推广教化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了生活于乱世的郑玄希望有一明君来推行教化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唯礼能为之中”,可见郑玄是把礼视为避免过与不及、以礼制中、衡量中庸的标准,这里,郑玄突出了礼的作用.这与郑玄生活的东汉晚期社会动荡礼义荡然无存的现实是分不开的,郑玄希望以礼来整饬纲常,因此其在经典诠释中往往突出礼的价值.郑玄对中庸的诠释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强烈的现实关怀,力图通过经典的诠释来表达对政治的看法;在诠释过程中也表达了企慕圣贤的愿望.在诠释原则上有以经证经的原则、今古文兼宗的原则以及文字简约的原则等几个方面. 第三章探讨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对中庸的诠释以及李翱在复性书中对中庸思想的阐发.唐代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经正义是对魏晋以来五经义疏的一次系统的大,不仅南北经学得以统一,也使得唐初经学达到空前的高度.礼记正义对中庸的诠释,有以下诸多方面的诠释特点:一是维护儒家正统地位、重建儒家*道德的诠释目的;二是“疏不破注”的诠释原则;三是以体用观为指导的义理诠释;四是注重对经义、注义之推衍与发挥:五是贯融参证的诠释方法;六是引纬证经等.中唐之后,儒学复兴,中庸作为心性义理之学的代表性文献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李翱在复性书中主要对中庸的核心范畴进行新的诠释.如在性情论上中庸虽然内蕴的是儒家的性善论,但是中庸仅言“天命之谓性”,并没有明确宣示性善论.而李翱在肯定了孟子的性善论和子思的“天命之谓性”的基础上,在性情说上取得突破,建立了性情统一的学说.在对诚的诠释中,李翱以“天道”为诚,并认为人“尽性”、“复性”也是诚.这样,李翱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路,而且将天人合一的连接点放在“诚”、“性”两个范畴上. 第四章探讨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中庸的诠释思想.朱熹对中庸进行了系统的诠释.朱子对中庸的诠释以其中和说为基础.在中和旧说中,朱子以未发为性、已发为心,具有割裂心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情的忽视等方面的理论缺陷.通过“己丑之悟”,朱子形成中和新说.首先,对未发已发有新的看法.未发已发均应从“心”上来区分;其次,在朱子中和新说中“情”得到了安顿;第三,朱子在新说中增加了“主敬”之修养功夫的内容.朱子中和新说实际上就是对中庸中和问题的创造性诠释,同时又以中和新说对中庸文本进行诠释.朱子建立以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并以之对中庸进行本体诠释,对中庸核心范畴性、命、道、诚进行新的理学化诠释.如朱子认为“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天即天理,天命即为天道,此为从形上言;而气成就万物之形体.由于人物之生均禀赋此天理而形成性,性即理,此性即指所禀赋之天地之性,是至善.性与道都是天理,但是由于气禀不同而形成圣人与众人之差异.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上,朱子虽然对格物致知之“道问学”功夫极为看重,但是其对于尊德性并未忽视,而是各有所重.朱子中庸诠释的特点有以继承和发扬儒家道统为纲领指导中庸诠释和以义理诠释为主、兼重文字训诂的两大诠释原则. 第五章为探讨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中庸的诠释.船山以其气本体论对中庸进行诠释,指出“天即以气言,道即以天之化言,固不得谓离乎气而有天也”,气为理的载体,理秩序乎气,理为气中之理,两者共同作用使万物化生.这样就完全否定了朱子在理气论上理先气后的观点.在朱子那里都是从理本体来谈论心、性、天,把心、性、天都最终统一到理上去.而船山则是从气本体出发来谈论心、性、天,把心、性、天都最终统一到气上去.在性命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船山提出了“命日受,性日生”之说,从而辨证地解决了性命之间的关系.在中和性情论上,船山也与朱子有异.首先,朱熹以心统性情,已发为性,已发为情,未发之中为体,已发之中为用.而船山主张无论未发之中还是已发之中均是体.其次,朱子以未发为性已发为情,船山认为未发之时性中有情,心涵性情.再次,朱子以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截然二分:船山在对中庸的诠释中对朱子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指出人心之中涵有性情,性为情之体,这样人心与道心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船山对中庸的诠释过程中,有着“兼综汉宋”的诠释宗旨、实学化的诠释立场、护教学的诠释目的以及跨文本诠释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六章探讨近代著名思想家 _在中庸注中对中庸的诠释. _中庸注的撰著正处于甲午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国家危机日益加重之时.在中庸注中, _从外王学即经世致用的立场来进行诠释,阐发变革改制以自强从而挽救民族危机.同时从 _思想发展的历程来考察,中庸注的著成正值 _思想基本成熟时期,以今文经学之春秋三世说与礼运大同说,同时糅合佛学与西学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以之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 _对儒家经典的系统诠释有以下基本立场,第一,西学中源的立场;第二,改良主义的立场;第三,政治学的立场. _在中庸注中贯彻其大同三世进化说以及进化论,如在对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诠释中, _更是以三统三世说来解释“三重”.在中庸注中 _还从人性论上证明进化与维新即是“尽人性”,为其维新改良主张增添了理论上的说服力. _在中庸说中不惜曲解中庸文义以申己说,阐发其改制变法理论. _在中庸注中还对孔子进行了神化和圣化.如在中庸注中, _通过对中庸首章的诠释,指出孔子乃受“天命”而改制.又如在对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诠释中, _承袭汉代董仲舒及纬书神化孔子的手法,把孔子描绘为一个“天纵之神”,“神人惟孔子”,说孔子“为苍帝之精,作新王受命”.在 _那里,孔子俨然成为一个受天命以拯救世人的大教主.这样, _把孔子说成是全体国民信仰崇敬的教主、圣人、君子、天子、素王,把孔子的历史地位推上了中国 _最高峰.借助诠释中庸, _还阐发了其新仁学的思想.如在中庸注中, _认为仁为天德,仁也是人德;对人而言,仁即为博爱之德.显然 _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所提倡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博爱学说,力图在其新仁学中调融两者的冲突;同时他还把仁看做是太平世的特征之一. _仁说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来解释“仁”的含义.如在对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章的注解中, _用牛顿力学知识来给仁下定义,“仁从二人,人道相偶,有吸引之意,即爱力也,实电力也.”以新仁学为基础, _还大力表彰孝道.由于身处近代社会动荡和转型时期, _援西入儒,采用西方近代进化论、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等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诠释. _的经典诠释,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影响极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本文主要从学术史、思想史的的立场,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与方法,选取郑玄、孔颖达、李翱、朱熹、王夫之、 _等对中庸注解较有影响的思想家,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中庸诠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从而初步对中庸诠释史的大致脉络进行梳理,希望可以为当下儒家经典诠释学的创建有所帮助. 护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不断受到学者和护理教师的关注.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世界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生物必修课程章节测试题汇编
- 小学语文听说训练专项提高练习题
-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拓展训练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学特点解析
- 五年级数学几何专题复习全解析
- 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标准汇编
- 学生安全意识试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水城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企业组织架构优化方案
- 中学学生会活动策划方案
- 硬膜下血肿护理病历讨论讲课件
- 安哥拉工人管理制度
- 2025年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考试复习卷及答案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八单元 优化 田忌赛马 课件
- 端子拉力测试标准
- 公司标准化室管理制度
- 2025年安徽省网络和数据安全职业技能大赛(数据安全管理员)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
- 中华诗词大赛小学4-6真题题库及答案
- 2024中级审计师考试要点试题及答案
- 融资租赁信用评估体系构建-全面剖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