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279健康心理学 2013年 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由五种题型组成,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为 90分钟。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二:填空题题型三:名词解释题型四:简答题题型五:论述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 绪论一、健康心理学的概念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略。二、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1、历史的观点:生理学、疾病的发展和心理医学的发展建立在心理与身体分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健康与疾病的思考模式, 即生物医学模式。2、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健康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作为主导思想,坚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 多个方面研究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就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变关系而言,强调:(1健康与疾病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平衡或失衡状态(2心身统一的观点(3预防为主的观点第二章 健康心理学理论取向一、心理动力学派理论1、心理动力结构理论,又称为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心理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2、心理动力人格理论心理动力人格理论又称人格构成学说,分两部分:(1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 :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 所组成的,本我是无意识的、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 能冲动后面的性力(libido 的储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 种族的性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自我(ego :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 识的,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就 这样,自我可以说同时在侍奉 3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超我 (superego :也称为理想自我、 自我典范, 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是遵循至善原则 ,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 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 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 这 3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生存的必要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 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 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 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这 3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 致心理失常的产生。(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同时服侍着 3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 协调,为此,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节冲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 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按照个体 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性,分为:A 、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 :包括否认、歪曲、投射等。B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nmature defense mechanism :包括内向投射、退行、幻想等。C 、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 :包括潜抑、隔离、转移、反向作用、 抵消、补偿、合理化等。D 、成熟的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 :包括压抑、升华、利他主义、幽默等。 3、心理动力的人格发展理论(1性心理的发展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其发展源 于力比多的驱动。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 5个阶段,即口欲阶 段、肛欲阶段、生殖器阶段、潜伏期阶段、青春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 随之变化。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二、行为主义学派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的一般概念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非适应性行为和习惯、生活方 式等都可以通过学习所获得。因此,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1经典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 ,并经过训练(学习而获得的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由操作活动与环境中任一因素如予实物奖励,或认知因素、 欲望、 动机、情感奖励相结合 (强 化而产生的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通过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通过个人认知、记忆和模仿行为而习得的行为。注意、记忆、行 为、奖励是社会观察学习的四个要点。模仿学习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强化阶段。影响模仿的因素很多:被模仿人的特征、观察者的特性、观察者的参与程度。2、行为的自我观察和监测在行为治疗时,行为的自我观察和监测是病人自己按要求在目标行为出现时对自己的行为进 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具体观察和监测的内容包括: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同时记录那些可能引发 和维持该行为的情境变量。行为治疗中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技术的基本原则或步骤:选择目标、监测目标、调整行为 目标、反馈与强化、巩固行为。3、行为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行为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健康和心理学问题。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的,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个 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 为。行为矫正疗法被广泛用于改变各种不良行为,促进个体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协助治疗 许多临床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例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等。三、认知学派理论1、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1 Ellis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性情绪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 要因素。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2 Meichenbaum (梅钦鲍姆自我指导训练:略。(3 Beck (贝克的认知治疗:略。2、认知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略。第三章 健康行为一、健康行为概述1、人类行为的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03岁 ;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自主发展阶 段(12岁成年 ;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2、健康行为的概念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 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简言之,就是一切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它是一种理想的行为模式。(1健康行为的分类1按健康行为的主体,分为:团体健康行为和个体健康行为。2按健康行为的目的,分为: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戒除不 良嗜好。3按同一个体健康行为的指向,分为:外显健康行为和内在健康行为。(2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指人类个体和群体所具有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与以下几 方面因素有关:年龄、人口素质因素、健康认知、个人自控能力、个人目标。3、增进健康行为的概念增进健康行为(health-promoted behavior 是指个体或群体(不论其健康状况如何所 表现出的在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相对明显、确定的一组行为。二、增进健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健康行为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对健康有利的行为的形成、巩固或维持;损害健康行为的放弃或减少。1、运动2、保持健康饮食习惯3、控制体重4、避免事故发生三、减少损害健康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对人健康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 广泛存在。1、不良饮食行为2、饮酒与酒依赖(1酒精对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2酒依赖与问题性饮酒的概念酒依赖是一种严重的异常饮酒行为,饮酒所导致的躯体性依赖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即停止或 减少饮酒后在数小时内出现酒精戒断反应。问题性饮酒,一般认为是一种轻度的不良饮酒行为。(3酒依赖形成的原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4 酒依赖的治疗:脱瘾治疗 (detoxification 、 匿名者戒酒协会 (Alcoholics-Anonymous, AA 、认知行为疗法、行为自我控制训练(BSCT 。影响酒依赖疗效的相关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的动机和家人的关注程度、治疗的时间、 治疗的场所。健康心理学家呼吁社会各界应担当某种职责。(5酒依赖的预防原则:青少年是预防酒依赖的重点人群;酒依赖的预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 程。3、吸烟及其干预4、其它成瘾行为(1吸毒行为(2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典型表现有: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 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以及易激动,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 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包括吸毒等。 5、不良性行为第四章 心理应激及其管理一、心理应激的概念1、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 的定义(1个体产生应激的条件是,至少具有对个体有威胁的刺激存在,或者有客观存在的环境刺 激,或者有使人感到紧张的生活事件。(2应激是个体的一种主观反应,应激是否产生有赖于个体的主观感觉。(3应激是个体对刺激做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系统的整体反应,需要个体动用自己的生 理、心理、社会资源来应对困难事件或不利环境。2、应激的来源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景,或者说任何能够引起或触发应 激反应的刺激被称之为应激源。应激源的种类可以分为内部性应激源和外部性应激源;或是生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和文化性应激源。无论采用那种分类方法,应激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被觉察到的威胁。(1应激性生活事件(2与工作相关的应激。主要包括:恶劣的工作条件;工作负荷过重;工作环境单调;职业 性的人际关系;角色应激;职业的发展和经历;失业。(3日常生活应激日常的琐事对个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累积效应上。另一 方面,小应激事件可影响重大应激事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4环境应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突然变故如:水灾、台风、地震等,以及社会环境的意外与持续变动 都可以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此外,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污染已成为了现代城市中最惹人注意 的应激源之一。二、应激的中介机制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传入信息(应激源,环境的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 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包括两类:心理的中介机制和生理的中介机制。 1、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在应激的心理中介过程中,个人的认知评价起了关键的作用。为此, Lazarus (1984等提出 了个体对应激性刺激的认知评价模型理论,即初级评价和二级评价理论。(1初级评价当面对新的或者变化了的环境时,个体对该事件赋予一个意义,即判断事件的性质,这一过 程就是所谓的初级评价。初级评价有三种,根据事件对个体来说是有益的、无关的、还是消 极的或应激的,从而分别作出中性的、积极的或应激性的评价。(2二级评价指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对自己的应对能力和自己所掌握资源条件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个体的应 对能力和资源是否足以对付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威胁或者挑战,即判断自己的应对技巧与情 景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初级评价是对情景的类型给出最初的估计,关注的是一个人在所遇到的事件的结果中,所能 得到的利益,回答的是“我是不是有麻烦”之类的问题。二级评价是判断自己的应对技巧与应激事件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回答的是“这种情况下我 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3认知评价结果由于评价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对同一种应激源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评价,这取决于个 体的认知及应对能力。 Selye 将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类:积极的应激和消极的应激, 不同的认知评价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4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应激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当一个应激源被认定对个 体有威胁时,个体的认知活动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应激可引发广泛的情绪反应,如焦 虑、恐惧、愤怒、抑郁;应激的行为反应,具体表现为逃避或回避、敌对与攻击。2、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指的是当应激源的信息被认知评价后,是怎样将心理应激转化为生理系 统的反应,并影响身体的健康。1992年, Chrousos 和 Gold 提出了“应激系统” (Stress System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的 疾病状态与应激系统的失调有关。 应激反应由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参与, 它们分别是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SAM 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 。3、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应激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个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转换过程。(1应激直接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而在应激过程中生理功能改变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体对 应激的易感性。易感性高,机体生理功能改变就大,反之就小。(2应激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主要是损害健康行为来间接地影响躯体健康。三、应激管理大多数人都能选择自己所特有的应对方式来有效地处理应激,只有当应激程度过强或持续时 间较长时,才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帮助处理应激,即应激管理。1、应激的一般性处理方法(1健康的行为策略:日常的运动锻炼;健康的饮食行为;睡眠与休息。(2时间管理技术(3社会支持2、危机干预危机(crisis 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 遇。(1危机的分类1情景性危机:是个体对特殊环境中外部事件的突发性反应,具有多样性、突发性、持续时 间短暂的特点。2发展性危机:指的是与心理发展有关的一些危机,即影响了个体在某个阶段正常的心理发 展,特点是危机事件较多地出现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和自身条件不能及时地满 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可以突然发生,逐渐消失,持续时间一般较长。(2危机干预的范围:丧失因素、适应问题、矛盾冲突、人际紧张。(3危机干预的方法1干预的方法可有电话危机干预、面谈危机干预及社区性危机干预等多种方式,这三者的干 预技巧既有共性之处,也各有侧重。2保持与危机者密切接触,既便于了解危机的原因,也可防止危机者发生意外。3支持性心理治疗或行为技术的应用,即给予危机者适当的心理支持、行为训练等。电话危 机干预比较方便、及时,且经济、保密性强,但难度较大,因为互不见面,声音是获得信息、 也是实施干预的唯一途径。面谈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为:倾听、评价及干预。4迅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如:家人、朋友、单位、社会有关机构等。 5帮助危机者正确认识所发生的事件,调整认知。6帮助危机者建立积极应对策略,改善应对技巧。7鼓励危机者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如:充实生活内容、扩大交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 8反复评价干预效果,针对个体选择最佳的危机干预方法。9以社区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具体内容包括成立各种自助组织,及时识别高危人群,普及相 关预防知识,在社区中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意识,预防危机的产生。3、放松训练:略。4、药物治疗:略。第五章 健康服务相关问题一、症状的认识与解释1、影响症状识别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症状识别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个体差异影响不同个体对身体的主观感觉和判断产生差异的一个原因就是机体病情的严重程度和 体质的强弱,一般说来,病情越严重、体质越弱者,对症状的觉察就越明显。另一个原因就是对症状感觉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过于关注躯体内部情况的人容易夸 大疾病的严重程度,且康复过程要比那些只注意外部变化的人缓慢的多。另外,神经质也是一种普遍的人格特征,以负性情绪、自我意识和对身体过度的关注为 特征。高度神经质的人能很快地识别或报告他们的躯体症状。(2社会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疾病征兆的觉察和反应方面也有所不同,也有研究发现,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忍受力也不一样。(3注意差异注意差异也影响着对症状的识别和体验。表现在:那些过于关注自身(通常指自身的躯体、情感和反应的人,比那些喜欢关注外界环 境、外界活动的人更易于注意到自身的症状;那些工作单调、社会孤立、生活孤独者,比那些工作有趣、社交活跃者、在户外工作 者、与他人一起生活者,更易于注意到自身的症状;可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可供转移注意力的事物的多少,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 关注外部多一些,就会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对自我的关注就会少一些。(4环境因素人们对躯体症状察觉的程度部分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当环境信息太多,或者情绪激 动时,人们往往注意不到来自躯体内部的刺激;而当环境枯燥乏味,或者缺少信息时,人们 才会更加注意到自己的感觉或有关的躯体症状。(5社会心理因素人们对躯体内部的感觉可能更多地受认知、社会及情感的因素的影响。 在对症状的 觉察中,认知、社会及情感的因素的联合作用可以从“医学生综合症”和“群体性心理疾病” 等两个有趣的现象中得以说明。“医学生综合症”和“群体性心理疾病”的症状主要是非特异的躯体症状,如:头疼、 眩晕等,症状显得的模糊,定位不清。当一个人夸大了这些症状时,此时他的认知因素就在 起作用。受他人暗示无疑是导致群体心因性疾病传播的重要社会因素。在这些现象中一个重 要的情感因素就是应激,研究表明,应激可能导致或夸大某些感觉,如:感觉自己头疼、恶 心等,当人们经历焦虑等情感状态时,他们通常会夸大对自身症状的觉察。另外,心境也可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觉察。一般来说,处于积极的心境状态下,个 体倾向于认为自己很健康,与疾病有关的报告也少;如果个体处于消极的心境状态中,则会 报告更多的症状,且更倾向于悲观,认为自己将来更容易患病。二、求医行为:略。三、健康保健服务:略。四、医患关系1、医患关系的概念是指从事医学职业的人员与患者在医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2、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1性格特征(2移情与反移情在同一个陌生的医生接触时,病人对这位医生的印象容易受自己以往对类似人物(父母、老 师、其他医生印象的影响,并由此决定对该医生的评价与关系。这种借以将对医生的评价 归之于过去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权威人物所具有的品质过程,叫做“移情” 。另一方面,医生也常常基于自己过去与他人的关系,将某些不符合实际的属性归之于病人, 这个过程叫做“反移情” 。(3心理应激(4社会文化因素(5医护行为。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3、医患关系的模式(1传统模式医患关系的传统模式包括三种类型,它们体现了病人的疾病性质和病程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 响,有着各自的特点。1主动被动模式:此模式中病人不能同医务人员沟通,而仅仅是医疗活动中的被动接受 者。2指导合作模式:此模式中,病人有清醒的意识,但因疾病较严重,其复员或康复几乎 完全依赖于是否遵守医嘱。3共同参与模式:此模式中,医务人员和病人作为伙伴在一起工作,医患双方具有大致均等 的权利,相互依赖,主要特点是“医生帮助患者自己治疗” 。(2人本模式医生与病人是合作者, 共同为病人的健康负责。 治疗开始前, 医生通常要同病人订立 “契约” , 明确双方的作用、责任和期望。医生除了起到诊断者和治疗者的通常作用外,还要作为合作 者、教育者、情绪与社会性支持的源泉以及病人的技术顾问。五、疼痛及其管理:1、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1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注意集中、暗示、人格因素、早期经验。(2影响疼痛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背景、年龄和性别。第六章 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健康一、概 述1、人的发展与生命周期(1人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种族在地球生物种系发生中的有关过程;二是指人类 个体从受孕、出生到成熟、衰老、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变化过程。(2生命周期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至死亡的整个发展过 程。这个过程不仅指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变化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个体在社会学意义 上年龄结构中的过渡和不同年龄时期社会经历的变化过程。(3 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毕生的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 多层次的, 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是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 向的运动。2、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心理活动正常正常的心理活动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 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心理活动异常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 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2关系协调指各种心理活动,如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内在 协调一致性,从而保证了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3内容与现实一致指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4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就要怀疑他的心理 活动出现了异常。3、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严重病态心理者。(2我国心理学家郭念峰于 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 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受暗示性、康复能力、心 理自控能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力4、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良好、乐观的情绪促进人的健康。不良的情绪、恶劣的心情对健康的危害则犹如任何病原体, 是引起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5、心理保健原则:略。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略。三、儿童期与青年期心理健康1、儿童期心理健康儿童期心理行为变化的最大特点是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校园学生生 活。2、青春期心理健康:青春期与儿童期的明显区分在于性的成熟。(1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点(2青春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3促进青春期少年心理健康3、青年期心理健康:略。四、中年期心理健康:1、中年期生理心理特点:略。2、更年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更年期是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期,对女性而言,更年期是从生育期向非生育期过渡的时期。男 女均有更年期,女性早一些,一般为 4555岁;男性晚一些,一般为 5060岁。由于此时 生理与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一部分人容易出现一种心身疾病,俗称“更年期综合症” 。(1更年期生理心理特点1更年期的生理改变更年期是机体各系统、器官逐步向衰老过渡、内分泌功能尤其是性腺功能逐步走向衰退的过 渡时期。这一时期机体会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2更年期的心理变化由于机体内分泌的改变对生理稳态的扰乱,会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典型的表现是心情烦躁、 焦虑、抑郁等。(2更年期的心理问题1生活事件发生频繁。2家庭角色变换过度。3空巢效应。4社会角色转换适应。五、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略。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略。第八章 慢性疾病的心理健康和管理 :略。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心理动力的治疗过程中,病人会把对自己父母、亲人等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 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这种现象就是(A 、移情 B、抵制 C、阻抗 D、本能 2、印度有些佛教徒漫步走在火热的煤炭上或躺在带钉刺的床上而不感到疼痛,这种现象体现 了影响疼痛的(A 、性别因素 B、心理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 生理因素 3、一个平时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平时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 很冷淡,如果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我们可以根据( , 初步判断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A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C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D、社会交往一致性原则4、由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肥胖称为( 。A 、单纯性肥胖 B、继发性肥胖 C、药物性肥胖 D、遗传性肥胖 5、经典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A 、桑代克(E.L.Thorndike B 、斯金纳(B.F.Skinner C、华生(J.Waston D 、巴甫洛夫 6、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于(A 、 1977年 B、 1978年 C、 1980年 D、 1982年7、 (是一组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 生闷气。A 、 A 型行为模式 B、 B 型行为模式 C、 C 型行为模式 D、 D 型行为模式8、一个人,怕与他人目光对视,为此不敢出门见人,内心非常痛苦。这种心理异常活动属于 (A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B、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C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D、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9、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困难属于(A 、消极性危机 B、问题性危机 C、发展性危机 D、情景性危机10、如果一个人用一种很悲伤的语调描述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初步判 断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A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C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D、社会交往一致性原则(二填空题1、不良生活方式就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对人健康的影响具有潜伏期长、 、 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广泛存在等特点。2、青春期与儿童期的明显区分在于 。3、内向投射、退行、幻想都属于 的防御机制。4、损害健康行为通常分为四类,即: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不良病感行为、日常危害健康行 为、 。5、 生活中有大量的应激源, 可分为生理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 和文化性应激源。6、 “社交剥夺”试验的结果表明了 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7、影响人们症状识别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差异、社会文化差异、 、环境 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8、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 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个体的行为发展有连续性、 、不均衡性的特点。 10、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和 的特征。 (三)名词解释 1、发展性危机 2、医学生综合症 (四)简答题 1、简述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2、简述危机干预的范围。 3、简述运用自我监督技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 4 个步骤。 4、简述影响个体对自身症状解释的相关因素。 (五)论述题 1、请详细阐述放松训练及其基本技术与要求。 2、请阐述 Beck(贝克)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和治疗步骤。 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D 6、B 7、C 8、C 9、C 10、B (二)填空题 1、特异性差 2、性的成熟 3、不成熟 4、致病性行为模式 5、社会性应激源 6、社会交往 7、注意差异 8、内容与现实一致 9、阶段性 10、泛化 (三)名词解释 1、发展性危机:指的是与心理发展有关的一些危机,即影响了个体在某个阶段正常的心理发 展,特点是危机事件较多地出现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和自身条件不能及时地满 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可以突然发生,逐渐消失,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2、医学生综合症:即当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各种不同疾病的症状后,2/3 以上的学生就开 始错误地、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染上了其中某种疾病。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有: 1)人的发展是毕生的过程 11 人的整个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 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 方向进展,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个人一生的经验都对发展有重要意义。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表现为: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速 率是不相同的,没有一条单一的曲线能描绘个体发展的复杂性。 3)发展是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 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的适应能 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着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 不同。 2、答案要点: 危机干预的具体适用范围,包括当事人受到的四类常见的心理冲击: (1)丧失因素:涉及到人员、财产、职业、躯体、爱情、职位、地位、尊严等的丧失。 (2)适应问题:包括新生人学、退伍、离休、动迁新居、初为人媳、移民等情况,多指面对 新的环境或状态时需要重新适应的心理应激。 (3)矛盾冲突:面临各种急需作出决断的矛盾,以及长期的心理冲突等状况。 (4)人际紧张:严重的或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矛盾纠纷等,极易陷人心理危机。 3、答案要点: (1) 选择目标。 在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过程中, 首先应选择一个对个体具有意义的努力目标。 该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能达成、可测量、可评估,例如:糖尿病人的进餐次数等。 (2)监测目标。在实施计划前,先对个体目前的目标行为进行基本情况记录,然后再记录目 标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变化,以进行前后状况对比,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计划调 整,更有利于个体的目标实施顺利进行。 (3)反馈和调整行为。根据纪录,发现和发展适宜行为,克服不适宜的行为。 (4)强化和巩固行为。 4、答案要点: 1)先前经验 个体以往的经历会影响他们对所察觉的症状的解释及反应。他们从以前的经历中获得的 经验,在他们领会这些症状的含义,以及决定是否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2)期望值 期望值也影响对症状的解释。人们倾向于忽视没有期待的症状,而放大期待的症状。 3)症状的严重程度 与不重要器官的症状相比,影响重要器官的症状通常被认为更严重些,也更可能需要关 注。如:当出现影响眼睛和面部的症状时,人们会感到特别焦虑,而影响躯干的某些症状则 不会。当症状限制了个体的活动,或影响到重要器官时,易被认为很严重,更可能促使人们 寻求治疗。 此外,与没有疼痛的症状相比,引起疼痛的症状更可能促进人们求医。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放松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训练个体掌握使精神和躯体放松的技术,放松训练是目前 最常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放松训练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个体在放松状态下,会表现出:全身骨骼肌张力下 降,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轻松愉快、全身舒适 12 的感觉。 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放松训练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影 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增进心身健康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目前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放松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自主训练、意向控制训练、指导性想象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在应激的管理及心身疾病的 治疗中,常选择生物反馈支持的放松训练作为主要的治疗技术。 放松训练的基本技术与要求有: 1、放松训练指导语的运用。放松训练的目的是要训练应激者在心理应激情境下自发地 使用一些放松的行为,因此,在进行放松训练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一些加强自我控制的字 或词,来促进被训练者学习并掌握放松技术。如“让”“释放”“舒展”等词语的应用常可 、 、 以帮助个体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那些充满力量的字词则不利于自我放松的学习,如“使”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算法软件外包技术协议书6篇
- 2025版河南省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测试】题库及答案
- 婚姻破裂后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及共同债务协议
- 离婚协议国际翻译与跨国执行细则
- 离婚协议签订过程中双方情绪辅导及心理支持协议
- 环保监测移动通信基站租赁与数据分析合同
- 2025年补偿贸易购销合同2篇
- 大数据产业园区商铺租赁与数据安全管理合同
- 商业租赁合同中关于广告位的附加协议
- 评标专家题库及答案
-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及承载力自动计算
- 浅析加强物资采购质量的措施
-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竖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2024年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传统体育运动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课件教案
- 类脑计算与神经网络
- 手术授权申请表
- 2023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初级)试题
-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之整句与散句变换(10道真题含答案)
-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记录
- 食品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