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去职原因补证林齐模(北京大学校史馆)摘要:本文尝试将民国成立前后国内及北京大学的学术发展趋势与严复自身的学术背景结合分析,指出严复学术取向上属于西学派,与东学派对立;政治理念上属于旧派,与革命派对立。这导致严复在人脉关系上与渐趋势微的桐城派有较多联系,与自清末到民初占据政府要津的东学派势力直接对立。东学派势力在政府和北大的上升是严复去职的主要原因。关键词:严复 北京大学 东学派1912年2月,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3月正式上任。同年5月3日,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成为北京大学的第一位校长。但其在任不到8个月就去职。一般通行的说法都说严复是在当年的10月7日辞职。 这一说法的源头似乎来自北京大学校志稿,该稿大约编于1929年前后,现藏北京大学档案馆。事实上严复10月7日辞职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1912年10月1日发布的大总统令已经任命章士钊为北京大学校长。另外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严复辞职的辞呈,当时出版的国风日报的报道还声称严复是被北大学生佛公等“驱逐出校”。所以严复是被迫辞职还是被直接免职应该也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问题。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暂从辞职说。按照当时的惯例,教育部应该对严复的辞职作礼节性的慰留,但当时的教育部没有这么做,而是立即任命章士钊为新的北大校长。这一反常的现象和其后围绕北大校长一职出现的纷扰表明:严复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应该有某种值得探究的原因。一严复辞北大校长职在当时似乎就是一个不寻常的事件。北京大学内部,在严复辞职后,曾发生拥严派与反严派学生的冲突风波,为此教育部还专门发布训令进行训诫。训令对冲突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并第一次公开说明严复辞职的理由:严复已被任命为总统府高级顾问官,无法再兼任校长。 教育部训令,见北京大学校志稿(三),北京大学档案馆藏,第116页。但是不管是如训令表面上说的总统府顾问责任繁重,还是实际上表明教育部要严格执行此前不久颁布的北京大学教职员担任教务者不得兼差通令,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理由。因为其后不久,教育部就任命同为总统府高级顾问的马良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12年11月2日,北京大学学生一度和代理校长马良发生冲突。严复为避嫌,特意去拜见教育总长范源廉。说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此事解铃系铃,仍应由部想办法,我则无可无不可,所欲奉助者,为教育顾大局、整学风耳。故虽出力,亦所不辞。大学非易办事,部当知之,但愿出力之余,不至依然招怨而已。范大感激,想不日当有命令也。”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46页。严复这段话表明造成他辞职和北大局势混乱的主要责任在教育部。这证明了是教育部方面示意严复辞职的说法。显然严复一度以为此时他主动表示不计个人恩怨,愿意重新出来收拾残局令教育部总长范源廉很感动,自己复职有望。这与当时外间舆论风传教育部打算让严复复职是一致的。但是严复始终没有等到让他复职的通知,这使他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得简单了。所以当一直和严复保持密切联系的门生熊纯如来信询问严复是否可能复职时,严复回答 “教部使复回校,必无此事,其原因复杂,难以一二语尽也。” 严复集第三卷,第607页。那么究竟是哪些复杂的原因导致严复永远离开了北京大学呢?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关于严复辞北大校长职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为政治原因导致严复辞职说。张寄谦先生首先阐述了这一看法 张寄谦:严复与北京大学,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张先生认为严复无论意识到与否,他都被卷入民国初建时期的南北矛盾、大总统与内阁矛盾、政治派别矛盾和官场倾轧之中。成为这场纷争中的一颗棋子。张先生还具体分析了严复与教育部、财政部围绕北京大学事务发生的纠葛。但张先生并没有对严复辞职的具体原因轻易下结论,只是称“由于种种压力”,严复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其二是严复与教育部的矛盾导致他辞职说。如萧超然先生等编写的北京大学校史,该书认为由于严复坚持续办北京大学,得罪了教育部的当权者,所以被迫辞职。 萧超然等编著北京大学校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皮后锋先生在张寄谦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几起导致严复和教育部矛盾不断加深的事情,认为严复和教育部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其中夹杂着因辛亥革命前政见不同而形成的固有矛盾,加上北大教员中也有人反对严复,于是教育部中以新任教育总长范源廉为代表的留日派遂将严复排挤出北京大学。 皮后锋:严复辞北大校长之职的原因,学海2002年第6期。其三是认为严复自身的原因造成他辞职。陈平原先生认为一是严复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二是其日益严重的哮喘病和吸食鸦片的习惯,导致严复对北大事务缺乏兴趣和能力。 陈平原:迟到了十四年的任命严复与北京大学,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以上三方面原因都是曾经困扰严复,对他最终辞职产生了作用的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继续推进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除此而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导致严复做出辞职决定呢?二严复之所以会成为北京大学校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北京大学渊源颇深。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筹备从1896年就开始了,在长达两年的筹备过程中,总教习的遴选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作为公认的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严复曾经非常有可能获得这一职位,而且他本人也对此很感兴趣。但是由于缺少在当时还被十分看重的所谓科举正途出身“资格”,严复最终与总教习职位失之交臂。 陈平原:迟到了十四年的任命严复与北京大学。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派张百熙筹备重开大学堂。张百熙礼聘当时被视为“海内文宗”的桐城派古文大师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严复则受聘为大学堂附设的译书局总办。严复与吴汝纶为知交。吴汝纶对严复的学识非常推重,早在戊戌年京师大学堂刚刚开办时,吴汝纶就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说:“大学堂总教习,若求中西兼通之才,则无以易严幼陵。”答傅润沅(戊戌年六月二十八日),吴闓生编桐城吴先生 (汝纶) 尺牍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8年(1969)版。此次两人同时受聘任职于大学堂,严复比吴汝纶显然更积极一些。因为虽然两人开始都不肯就职,但据严复在日记里的记载看,吴汝纶可能是真的有顾虑而不愿就职,严复事实上还是愿意到大学堂任职的,为此严复还写信给吴汝纶的女婿让其以“舍己为群之意”劝吴就职。 严复集第三卷,第547页。1902年3月4日,严复正式同意出任译书局总办。吴汝纶最终勉强同意出任大学堂总教习一职,并要求先到日本考察教育。自严复和吴汝纶同时受聘于京师大学堂开始,桐城派学者相继进入大学堂,形成大学堂初期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其著名人物如与严复同时受聘译书局副总办的林纾、1903年起继吴汝纶之后任总教习的张鹤龄(桐城派旁支阳湖派代表人物)、曾任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署理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的柯绍忞(吴汝纶之婿)、长期执教大学堂文科的马其昶、姚永概、姚永朴等等。在当时,与理、工、法等科相比,经科和文科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数量都占优势,桐城派的学者在京师大学堂初期实际处于主导地位。1911年2月,严复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不能说与这一现实没有相当的关系。严复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可能还与他长期在天津工作,与直隶学界及北洋集团联系较多有关系。这两支人脉关系不仅与清末民初的学部(教育部)有密切联系,出生北洋的袁世凯后来又成为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正是他于1912年2月26日任命严复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严复自1879年受李鸿章之聘出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一直到1900年庚子事变时离开,历时20年,历任总教习、总办。正是在此期间,严复与直隶官、学、商各界的一些重要人物相识,特别是与一些有共同理想的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吴汝纶、严修、夏曾佑等。清政府于1905年成立学部。在首任学部尚书荣庆时期,实际事务主要靠学部侍郎严修主持。严修于1902年1904年两次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家乡天津大力兴办新式教育,成效卓著,很受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倚重。学部初建时,严修被袁世凯推荐为学部侍郎。研究表明在清代学部初建时,许多事务都是由严修一手筹划,直隶系的人脉在学部处于主导地位。 关晓红:清代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严复本人也在1909年被任命为学部编订名词馆总办和学部丞参上行走。由于工作的关系,严复与袁世凯很早就有交往。尽管严复一直对袁世凯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由于严复的名气很大,袁世凯对严复还是要有所笼络。特别是1909年,袁世凯被清执政王载沣解职还乡,在当时许多人对仕途受挫的袁世凯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况下,严复却对袁世凯大加称许,称袁世凯是“国之栋梁”。 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5页。袁世凯对此想必会非常感激,所以在他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的第一项重要任命就是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三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自己一向瞧不起的东邻小国日本打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这一奇耻大辱使广大的中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何以同为儒家文化圈,历来被视作中国学生的日本会如此迅速崛起。另一方面,迫于中日战争后国际形势的压力,日本主动采取措施与中国修好。于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一个似乎反常的现象出现了,“以日为师”逐渐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1896年,由清政府遣派的首批留日学生13人到达日本。在此后的10年中,中国留日学生人数日益增加。1906年,留日学生竟达到八千名左右。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9页。与空前的赴日留学大军同时发生的是大量的日本教习来到中国,从京师大学堂到中国偏远省份的地方小学堂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关于日本教习的研究可参阅汪向荣著日本教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这标志着中国社会衡量学术和人才的标准发生根本转变。留洋或具有西学素养的人被视作真正的人才,从社会边缘步入中心,中国传统的旧学被视作无用遭到抛弃。此时,大批留日学生开始陆续归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在国内各种学堂受过日式教育的学生也大量毕业。这些人逐渐进入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种教育和行政机构。来自日本的影响也随之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东学”派(相对于被称为“西学”的欧美文化,时人往往把经日本转口而来的西方文化称为“东学”。)势力在中国教育界乃至政界的影响迅速扩大。1907年8月张之洞出任学部尚书,与张之洞湖北系联系紧密的人脉在学部明显增强。直隶与湖北的经验虽然各有偏重不同,但两派势力都是以日本为师,所以总体上来看,学部实际上是留学日本或者有东学背景的人的天下。后来曾在民国三度出任教育总长的范源廉1899年到日本留学,曾就读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清末整个社会深感新学人才短缺之际,由他大力倡导和发起的留日速成教育在短时间内造就了大批速成的留学生。这令对他颇有微词的鲁迅也为之叹服。应严修的邀请,范源廉于1906年9月进入学部,相继由主事升任员外郎、郎中,到1910年8月,擢升为参事官。1909年冬,范源廉发起成立尚志学会,提出“讲学励行增进德育、讲求卫生增进体育、编译新书增进智育”。 吴家驹:追忆范静生先生,载政协湖南省岳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岳阳文史第9辑。该学会一直办到1935年,成为范源廉聚集同志,互相砥砺,实现其教育救国理想的一个重要组织。正是凭借这样的组织支持,范源廉确立了其在清末学部和后来的民国教育部时期不可小视的影响力。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取代学部,成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蔡元培被任命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亲自上门邀请时为共和党人的范源廉担任次长。在组织新的教育部时,总共70人左右的部员也是由两人各推荐一半。据蔡元培说:“我那时候只有能者在职的一个念头,竟毫没有顾到老同志的缺望。到正式组织(教育部)时,部员七十人左右,一半是我所提出的,大约留学欧美或日本的多一点;一半是范君静生所提出的,教育行政上有经验的多一点,却都没有注意到党派的关系。”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尽管如蔡元培所说,他和范源廉推荐人选时都没有注意到党派的关系,但是由他们推荐进入教育部的人不可避免地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人,这就在客观上带有各自的派系色彩。由蔡元培引进的人如蒋维乔、董鸿祎、许寿裳、鲁迅、陈公猛、蔡元康等多是蔡元培的浙籍同乡,又大都曾留学日本。范源廉推荐的人则多为清代旧学部和北京学界中的熟人。这些人多是具有与范类似的“东学”背景。于是,在新的教育部中,虽然有派系的不同,但大多数人却都具备日本教育背景。1902年,张百熙受命筹备重开京师大学堂时,从学制的设立到教习选聘和课程设置完全是以日本为学习的榜样。总教习吴汝纶没到任前首先赴日本考察教育,并写了十二万字的东游丛录。后来张百熙、张之洞等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吴汝纶对日本教育制度的考察。大学堂重开后的师资也是以日本教习或受过日本教育的中国学者为主。在一份1903年至1906年京师大学堂教习题名录中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共计56名教习中,外国教习19人,这其中日本教习就有12人。在剩下的37名中国教习中,明确标示留学日本的就有8人,另外还有3名东文(即日文)教习中有一位叫胡宗瀛的,其出身标示为“乙巳进士,商部主事”,其实他就是1896年清政府首批派往日本留学的13名留学生之一。另外两个东文教习如果不是留学日本的,至少也是在中国受到过日文教育的。这样算来,37名中国教习中,至少就有11名东学背景的人。该名单中没有列出当时任助教的人,其实许多日本教习上课都是由曾在日本留学的人担任翻译和助教的,如范源廉就曾于1903年1906年先后两次担任助教。随着时间的推移,留日归国的人资历渐深,他们在大学堂内的地位也益发重要。如在严复之后任北大校长的何燏时,他1906年从日本回国,先后任浙江省矿务局技正、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到1908年就开始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与何燏时同时任职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的罗振玉也曾到日本留学。又如严复任北大校长时期的工科学长胡仁源也曾留学日本仙台高等学校,他后来继何燏时后任北大校长。四严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于1877年,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生身份被派往英国留学的首批海军留学生。由于他对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和译介,他成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先驱,被康有为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但是清末民初,随着留日大潮的兴起,从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俗称“东学”)与从欧美各国直接引进的西学成为“西学”内部两种势力。与东学相伴的是大批日文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形成泛滥一时的“东瀛文体”。作为第一代留欧学生和译界泰斗,严复对“东学”和“东瀛文体”毫无好感,甚至嗤之以鼻。相应的他也被“东学派”视为最大的对手和障碍。严复认为欧美“西学”是近代文明的正宗,日本的近代化虽然比中国快了一步,但也只不过是在模仿欧美,“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 严复集第三卷,第561页。而且严复对欧美文化有切身的体验与理解,将日本与欧美比较,严复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近代化先天不足,不值得效法。“倭变法以来,凡几稔矣。吾不谓其中无豪杰能者,主权势而运国机,然彼不务和其民,培其本,以待其长成而自至,乃欲用强暴,力征经营以劫夺天下。不知兵之可恃而长雄者,皆富强以后之果实。无其本而强为其实,其树不颠仆者寡矣。” 严复集第一卷,第38页。基于以上对日本的认识,严复对当时兴起的以日本为师的潮流很有看法。从自身经验,严复对当时盛行的从日文译著重译西方原著的做法很不满意,认为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会歪曲作者的原意,难以真正领会西学精髓,不如直接通过西方语言学习西学更便捷。他说“大抵翻译之事,从其原文本书下手者,已隔一尘,若数转为译,则源远益分,未必不害,故不敢也。颇怪近世人争趋东学,往往入者主之,则以谓实胜西学。通商大埠广告所列,大抵皆从东文来。夫以华人而从东文求西学,谓之慰情胜无,犹有说也;至谓胜其原本之睹,此何异睹西子于图画,而以为美于真形者乎?” 严复集第三卷,第567页。“居今日而言教育使西学而不可不治,西史不可不读,则术之最简而径者,固莫若先通其语言文学,而为之始基。假道于移译,借助于东文,其为辛苦难至正同,而所得乃至不足道。” 严复集第一卷,第156页。他讽刺主张以日本为师的人,“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今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集第三卷,第561页。更加令人替他担心的是,严复还将批评的矛头直指当时的当权者,在1902年发表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严复一丝情面不留地指责倡导东文的士大夫是出于自私用心:“今世之士大夫,其所以顽锢者,由于识量之庳狭经甲庚中间之世变,惴惴然虑其学之无所可用,而其身之濒于贫贱也,则倡为体用本末之说,以争天下教育之权。不能得,则言宜以汉文课西学矣。又不能,则谓东文功倍而事半矣。何则?即用东文,彼犹可以攘臂鼓唇于其间;独至西文,用则此曹皆反舌耳” 严复集第三卷,第561页。这一番近乎尖刻的话语简直就是点名批评张之洞。众所周之,在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发表有名的劝学篇,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口号随即风行全国。而且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兴新学,其途径就是以日本为师。他不仅派遣大批学生留学日本,还大量聘请日本教习和顾问。正是凭借湖北兴学模式,张之洞确立了对新式教育的话语权,为此他先是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1907年至1909年,张之洞更直接任学部尚书,管理学部。早在1895年,严复就曾因为发表辟韩一文批评君主专制招致张之洞的恼怒,张不仅命人写专文批驳,甚至打算弹劾严复,将其治罪。现在严复又公开批驳“中体西用”和从东文求西学的做法。如果说严复对从东文求西学的批评还仅限于学理上的探讨,那么他对张之洞的批评则在人事上直接和当时学部乃至全国学界大批与湖北模式相关的人结下了矛盾。严复一贯称东学派为“东学小生”、“东学党”,毫不掩饰地表示他对东学派的反感与轻蔑。1911年11月,载泽被清廷任命为纂拟宪法大臣。与载泽关系不错的严复写信向载泽推荐宪法起草人员,极力主张使用留学欧美的人,提醒载泽慎用东学派,说“东学小生,用之尤不可不慎也。” 严复集第三卷,第595页。在他任北大校长后,严复在用人上倾向于使用“本国学博与欧美游学生” 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北大档案馆藏。,在抬高桐城派学者和欧美留学生的地位的同时,自然就贬抑了“东学派”;在教学上,严复极力提倡使用西方语言,以至在学校日常行政中也形成说外语的风气。据说这一风气直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才有所改变。 沈尹默:我和北大,见王世儒、闻笛编:我与北大“老北大”话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严复的做法想必会引起众多“东学派”的不满与反对。在当时东学盛行的大潮中,严复对东学的批评招来许多反驳和责难。与严复在戊戌维新时期就建立友谊的梁启超自逃亡日本后,大力鼓吹“学东文”、“译西书”,针对严复的批评,梁启超也公开批评严复译文过于深奥晦涩,不利于传播。如他在自己主办的新民丛报上评价严译著作:“其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第一号。历来被视为“保守”学者王国维也曾公开向严复挑战,指责严复译文虽古但不达义。 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革命党的重要思想人物章太炎和刘师培都曾从学术上公开批评严复。 参阅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7页;朱维铮:导言,三联书店1998年版。这从相当程度上反映严复对东文和东学的态度给自己招来了广泛的敌人。1912年9月24日,严复复甥女何纫兰书,透露出教育部方面对他的压力。“大学校事虽麻烦,然舅近者日必到校,实是渐已就绪,可望实力进行。不幸教育部多东学党人,与我本相反对;部薪折半,而大学堂全支,已是气愤不过。近又见舅得总统府之顾问官,以为月入必丰,于是更加媢嫉,百般设法动摇,欲令部中将大学校长更易。其所以未即实行发表者,为故有二:一是恐中枢不表同情,一是畏校中人员学生群起反对,于是思量无法,先向诸不要脸、无价值之报纸,实地造谣,煽惑人心,以为发难张本。” 严复集第三卷,第844页.一般认为严复这里所说的教育部里的“东学党人”是指当时教育部里以范源廉为首的留日势力。作为对西学有深入了解,向国内介绍西方民主思想、议会制度的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政治上却相对保守。他不象梁启超能不断自我否定,梁由主张维新变法,到鼓吹破坏主义,进而主张共和。严复则一贯反对激烈的革命,认为国人程度太低,连共和都不能实行。他认为中国最好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这使他不仅和梁启超分道扬镳,更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直接对立,被革命党人视为反动人物。1905年初,革命党领袖孙中山曾在伦敦专门登门拜访严复,这本是一个双方沟通、和解的机会。但遗憾的是两人立场完全不同,会谈不欢而散。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大批留学日本的革命党人进入政府和学界。如章太炎的门生弟子就互相援引,陆续北上,后来大批进入了北京大学。 参阅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此时,严复先是被袁世凯任命为南北和谈代表,返京后被派入为袁世凯就职总统作准备的“临时筹备处”办事,紧接着就被袁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同年9月中旬又被聘为总统府顾问。在当时革命党人与袁世凯明争暗斗的政治氛围中,严复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政治漩涡,加上他与革命党人(其中很多又是东学派)固有的分歧和矛盾,他遭到来自革命党人的排挤打击就不难理解了。拿从严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就一直困扰他的国风日报谣言来说,谣言的制造者据说是大学堂的彭姓学生,但身为校长的严复却似乎没有什么办法制止。这说明不是简单的两个学生制造谣言的问题,其背后应是一股从一开始就反对严复的势力,他们处心积虑要将严复从北京大学校长位子上赶走。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部分国风日报,笔者翻阅其内容后发现原来这份报纸是革命党人办的报纸,其发行兼编辑人王庚雅创办该报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北方人民的革命觉悟,该报社也是革命党人在北京的一个秘密机关,彭姓兄弟都是属于该革命机关的骨干力量。辛亥革命前后,北京的国风日报、国光新闻与天津国风日报、民意报号称京津地区鼓吹革命最有力的四家报纸。 彭佛公君京津报界革命历史之演说,国风日报民国元年十月十七号,第一页。由于革命党人把严复视作君主制的维护者、共和革命的障碍,所以该报一直不遗余力地反对严复。1912年7月7日,教育部突然下令停办北京大学,这应该是范源廉的意思。范源廉是留日速成教育的创始人,他在学部(教育部)和北京学界的势力前文已经提到。他在教育思想上主张优先普及普通中小学教育,认为中国暂时还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应该先从低级的小学、中学办起,待到一定程度后再办大学。严复和大学堂师生强烈反对停办,并据理力争,先后上论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和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7月10日,在由蔡元培主持的全国教育会议上,停办北京大学的命令被取消。这对于教育部方面以范源廉为首的东学派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挫折,他们因此更加反感严复是完全可能的。其后不久发生的人事变动则对严复更加不利。7月14日,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的职位。不久,范源廉就任教育总长,董鸿祎则继范源廉后任教育部次长。蔡元培任总长时期,他虽然属于革命党,但党见并不深,而且他与严复交谊不错。以蔡元培的为人,不会因为政治立场的关系而逼严复辞职(由蔡元培亲自礼聘时为共和党人的范源廉任次长一事可知)。而且,蔡元培是一惯主张优先办好大学的,支持保存北京大学。姑且不论蔡元培去职是否有范源廉的原因,这至少使严复失去教育部方面最重要的庇护者,反对严复的势力可以更加方便地对严复施加压力了。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针对严复个人生活的缺点进行攻击。尤其是抓住严复嗜好抽鸦片一事大加渲染。在北大,他们主要是鼓动以法、商、理、工科为主的学生反对严复;在教育部,则不断从经费、人事乃至办学方向上给严复制造困难;舆论上,以国风报为主的报刊接连发表文字,对严复进行攻击和漫骂,直斥其为“烟鬼严复”、“狗大学校长”; 国风日报民国元年十月四号,第二页。9月25日,北京新报发表论严复一文,在对严复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房产归属男方无债务离婚协议模板及细则
- 2025版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范本:离婚诉讼中财产分割的证据收集与运用实战技巧
- 2025年房地产销售代理合同-绿色建筑住宅项目销售代理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玩具OEM设计与制造合作协议范本
- 麻醉宣传课件
- 二零二五年东莞离婚协议书法律效力保障合同
- 2025版电动汽车租赁平台运营合作协议书
- 顶名支付式房屋买卖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抵押借款中小企业扶持合同
- 2025版石油钻井平台打井作业合同范本共
- 安全生产培训试题及答案大全
- 2025福建莆田市数字集团有限公司选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析集合
- JG/T 337-2011混凝土结构防护用渗透型涂料
- DZ/T 0275.1-2015岩矿鉴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 高级职业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太保资管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科级干部政治理论必考题库与答案
- 腾讯公司面试题及答案
- 私人教练健身训练风险免责协议
- 物业怎么管理好小区
- 广西餐安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