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论文关于社会工作视角看失独者的社会支持建设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社会工作论文关于社会工作视角看失独者的社会支持建设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社会工作论文关于社会工作视角看失独者的社会支持建设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社会工作论文关于社会工作视角看失独者的社会支持建设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论文关于社会工作视角看失独者的社会支持建设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失独家庭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家庭,正日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同时承担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本文将从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展现目前失独家庭的困境,并提出较为具体的倡议,力图改善和提升失独者晚年存活状况,使其老有所养。 关键词失独者;存活困境;社会支持 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失独者群体不断扩大。并且,失独者同时承担着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在全面改善民生,逐步提升社保水平的今天,这一群体的存活状况亟待社会关注。 失独者是指因疾病,意外事故,自杀或犯罪等理由造成独生子女死亡,不再有生育、收养能力,或者不愿生育、收养孩子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的人。这一群体经历了身心上的双重伤害。而且,在我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以家庭式养老为主的今天,他们还有可能会面对老无所养的压力。 据人口学家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二、失独者困境 失独家庭同时面对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 首先,失独者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部分的失独者能够走出悲痛,但绝大多数失独者在相当长时间很难走出悲痛。主要表现为再找不到生活的动力;不愿与人接触,害怕别人提及自己的伤心事,甚至选择搬家来逃离原来的生活环境;担忧自己的晚年生活,害怕“老无所养”。 其次,失独者还面对物质上的困境。一是经济上失去依靠,二是生活上缺乏照顾。失独家庭在经济上失去依靠且大多缺乏生活照料,多为老夫妇相依为命。 最后,与空巢老人相比,失独者可谓是“真空”群体,是一种不可逆的“空巢”,更需社会关注。 1.亲朋的支持 独生子女离世是失独者一时间很难接受的事实,需要更多的精神慰藉。因此,应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寻求更多的支持。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朋友知己倾诉对孩子的思念或者生活上的困难不仅可以排解心中悲痛,而且还会获得更多直接而实际的帮助。 2.社区的支持 在改善失独者的存活状况,无论是从精神慰藉上还是生活照料上都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 社区应当充分发挥其社区照顾的职能,旨在使失独者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提升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真正使社区居民能邻里和谐,守望相助。 首先,从行动照顾上入手,应首先解决失独者生活上缺乏照料的理由。加强对其饮食起居,卫生打扫,物品*等方面的服务。再者,社区应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失独家庭提供相应的物质帮助,如优先向失独老人提供购物券,御寒衣物等。 同时,社区应承担起对失独家庭的问候,安慰和辅导工作。社区应对失独者进行精神上的慰问与关怀,运用个案,小组或社区工作的工作策略,与失独家庭站在一起,排解悲痛,共迎挑战。最后,社区应当发动社区居民,多方挖掘资源,为失独者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网络,提供更多支持。 3.专业机构和公益组织的支持 在政府和相关部门之外还广泛存在着众多的专业机构和公益组织。 专业机构中包括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养老机构等。除此之外,还有众多能够为失独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NGO和NPO等组织。这些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但目前,关注失独者的专业机构和公益组织为数不多,可提供服务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呼吁更多的专业机构和公益组织能够更加关注失独者的存活目前状况,为改善其存活状况尽心尽力。 4.“同命人”抱团取暖 失独者常常将与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人称为“同命人”。越来越多的失独者成立起了自己这一群体的*群或网站。目前,经中国失独者网站整合并认证了众多的全国性和区域性事务性的失独者*群和失独志愿者*群,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日渐完善。同时,在北京,武汉等地也成立了失独者群体的组织。在组织内,失独者不仅可以相互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可以相互慰藉,甚至可以参与到更多的社会公益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多的失独者想要建立属于自己这一群体的养老院,相互依靠,较为年轻的照顾较为年长的或者需要帮助的,相互帮助,共度晚年时光。 5.更多的政策保护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 扶助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必须进行政府干预,政府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制订者,理应对政策后果负责。 _就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举行发布会上,窦玉沛表示, _将统筹研究这个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的新情况、新理由,如果家庭就一个孩子,失去孩子的父母到老后,应比照现有“三无”老人的政策。当前“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均由政府供养,采取分散与集中的方式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失独家庭的老人可参照解决一些理由。 5.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