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论文关于缩小金融实体经济偏离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实体经济论文关于缩小金融实体经济偏离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实体经济论文关于缩小金融实体经济偏离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实体经济论文关于缩小金融实体经济偏离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实体经济论文关于缩小金融实体经济偏离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体经济论文关于缩小金融实体经济偏离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当前,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仍存在诸多 _的因素,一方面是xx年我国GDP增速从xx年的9.3%的高位骤降至7.8%,实体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企业盈利下降,企业“三角债”现象有所重新抬头,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融资难等多年的“老大难”理由并没有解决;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金融获取了比实体经济更高的利润,全民热衷于搞金融。不仅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行业介入了信贷领域,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典当行、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借贷平台、各种投资公司也都纷纷从事了 _的“影子银行”业务,甚至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也从传统的主营业务收入转向了依赖于“委托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等类银行的信贷业务。至于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更是多年来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理由。 国民经济领域同时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全民泛金融化”的两种不健康倾向。化解这些理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金融改革创新,从而实现经济与金融更加紧密的结合,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不匹配 (一)金融创新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金融创新缺乏与金融风险隐患上升。xx年至今发生的全球 _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过度金融创新和过度证券化产生的危机。中国当前最主要的理由是金融创新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正规渠道的金融创新严重不足,非正规渠道的金融创新过度泛滥,由此同时导致的“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全民泛金融化”两种不健康倾向而使得金融风险隐患上升。 (二)国民经济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不可持续。xx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超过50万亿元,而在xx年就已超过翻番,资产快速增长主要源自两部分:一是贷款增长太快,贷款余额从xx年底的27.8万亿元,到xx年底已达到67.3万亿元;二是银行持有的其他生息资产如各类债券增长太快。截至xx年底,债券市场的发行余额已超过23.8万亿元,但债券余额的60%以上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持有,这些债券的实质仍是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 这都表明了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实质依赖于银行贷款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快速增长,由此引发了银行对资本补充的“饥渴症”,银行陷入了“扩大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再扩大信贷规模”的怪圈。国民经济增长对银行体系间接融资的过分依赖也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过度集中,同时由于资产负债的结构不匹配,银行的风险还在进一步地累积。 (三)由于缺乏“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股票市场更多时候只是融资工具,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价值创造和价值投资功能。 中国的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xx年末,境内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2494家,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达到18.2万亿元,创业板市值达到3335亿元。其中,xx年至xx年,六年中国股市市值增长超过5倍。目前,国内股市扩容速度太快,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由于缺乏“优胜劣汰”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上市公司的“壳”成为稀缺资源,股票市场更多时候只是成为融资工具,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价值创造和价值投资功能,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股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四)债券市场仍没有真正实现“买者自负”,且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国内的债券市场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包括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地方城投债等多个债券品种,到xx年末,*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各类债券托管量余额为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债市规模超过股市。 xx年债券市场发生的“滇公路”和“湖南高速”事件,xx年发生的“ST海龙”事件均无法通过市场原则实现真正违约,在各方压力之下,最终由地方政府出面予以解决。债券市场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机构投资者无法实现真正的“买者自负”,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债券的定价机制不能真正市场化、高收益债券缺乏相应的投资者,这些因素必将制约多层次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从投资主体看,金融市场中机构投资人缺乏。尽管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人数量获得了一定的增长,但主要仍然是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专业投资者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国内金融市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需要。机构投资者的单一性和同质性也导致金融市场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容易出现单向波动加剧的特点。整体而言,金融机构作为国内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在风险偏好上过于保守的特征,也使得金融市场不能很好地实现“买者自负”和风险定价,实现真正市场化。 (六)从融资主体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普遍不健康,企业债务特别是短期债务偏高,需要更多的股本性投入。近年来,部分中小企业破产加剧,企业“三角债”重新抬头,企业负债的杠杆率上升,借贷成本加大。十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迅速从2000年的95%上升到xx年的151%,这一比例高居世界各国前列(日本为113%,英国为115%,美国为75%,台湾地区为109%)。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微观单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难发现,国内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普遍负债偏高,股本性投入不足;债务中大部分为从银行获得的短期负债,不同于美国企业债务中有相当的比重是企业发行的债券,而且大多为长期负债。以市场化改革促创新 如果说,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得资金价格客观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实现真正市场化的资源有效配置,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那么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之所以出现了诸多 _的“影子银行”和“全民泛金融化”趋势,就是因为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不能反映市场上资金的真实价格,资金的价格出现了“双轨制”,即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两种价格。 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巨大,如同当年商品市场的价格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需要很好地把握改革的时机、步骤、节奏和力度。考虑到银行体系近年来大量的信贷资产投向了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隐患有所上升,且实体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体系间接融资,风险过分累积在银行体系,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需要稳步、渐进式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要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还在于推动金融领域中信贷、股票、债券等各个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联通各个市场的更多金融产品的创设,通过各类投资人参与金融市场的更多投资交易,形成各类风险与收益属性不同的金融产品的市场发现价格机制,最终有利于形成市场的基准利率和发现资金的真实价格,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一)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解决融资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理由。 由于银行长期持有信贷资产到期,资产缺乏流动性,受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及相关规模管理的约束,表内资产具有强烈的出表冲动,由此导致信贷资产的表外化将成为近期监管的难点。 当前,我国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甚至社会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发展很快,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的“通道类”业务。以证券业为例,全国75家证券公司xx年末受托管理资金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