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影艺术论文范文参考关于电影艺术的优秀论文范文【10篇】 电影的跨国流动,是中国社会转型历史中一支小小的流脉,它所折射出的是民族主体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和困惑.从历史时期上看,80年代之前,有关跨国流动的讨论,更多地是注重西方电影传统对本土民族电影的影响,8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主要强调一个外向的“走出去”的过程.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xx年,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启动,电影的跨国流动在政府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助推下,进一步走向繁荣.然而,近年来,随着这一工程的推进,电影“走出去”所面临的困境也逐渐彰显出来.如何进一步扩 _电影的对外传播,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认为,艺术电影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跨国流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民族电影的框架里,为世界提供了关于中国的种种文化想象,参与建构了中国当代民族身份认同.我们应该对其跨国流动的历史经验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总结,为突破当下的困境提供借鉴和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章,分别对应这三十年来,艺术电影跨国流动的不同历史时期.第一章主要讨论19791984年艺术电影跨国的具体情况.文章认为*结束之后的“思想解放”和艺术表现主题从“阶级性”到“人性”的转变,改变了电影创作的风貌,两次创新浪潮的出现,纪实性、“诗化”、“散文化”以及电影技巧的探索,为艺术电影跨国流动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本土文化背景.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才出现了一批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作品.文化思潮分析之后,本文概述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跨国流动的整体情况,对这五年间艺术电影在国际上所获的奖项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情况做了数据统计,并分析了这一时期国内官方和学界对于跨国流动的态度和文化立场,最后结合城南旧事等几部海外广获好评的影片,讨论了国内对于跨国流动的反思.第二章主要讨论19851994年间艺术电影跨国流动的发展情况.这一阶段是艺术电影跨国的繁荣时期,第五代影人在民族电影的框架内,在走向世界的实践中逐渐构筑了“乡土中国”影像文化范式,他们在海外获得的身份认同,促使跨国流动这一发展命题的文化地位从“边缘”开始走向“中心”.根据社会思潮的变化以及跨国艺术电影美学模式的变迁,本文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61988年,第二个阶段是19891991年,第三个阶段是19921994年,每一个阶段主要讨论了电影文化思潮的变迁(主要包括不同时期官方对于跨国流动的政策指导,学界对于这一命题展开的论争)和艺术电影跨国流动之间的关系,并选取那些具有美学代表意义和重大社会效应的影片作为文本,具体分析它们跨国流动的过程,海内外对于这些影片的反应和评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示的文化和权力的博弈.第三章主要讨论了1995xx年艺术电影跨国流动的具体情状.这一时期,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进入了一个代际更新和美学转型的时期,新生代影人和官方政治之间的龃龉加上商业风潮对艺术创作的挤压,使得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在国内文化视野中的地位,由“中心”开始走向“旁落”.这一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1999年,主要讨论了国内文化和电影思潮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跨国艺术电影美学转型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了第五代影人“乡土中国”范式的没落和新生代影人“城镇底层”叙事逐步崛起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2000xx年,主要讨论了全球化思潮和电影产业化发展如何改变了电影跨国流动的格局,国内官方和学界围绕电影国际化发展所展开的种种讨论.在武侠大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情势下,艺术电影跨国一方面持续获得西方视域的关注(贾樟柯文艺美学的成熟),另一方面则积极地寻求回归本土的有效途径,并在回流实践中形成了对本土电影文化和工业体制的一种反哺效应. 六十年来被大陆以及海外评论不休的在小说领域制造了“传奇”的张爱玲,在电影剧本原创领域再度制造“传奇”.然而她于这方面曾横卓一个时代的成就却鲜少为世人所知,也鲜少为学者评述,成为张爱玲创作研究的一个盲点或者叫“黑洞”.这个“黑洞”关系到张爱玲做为小说家、也做为电影艺术家;做为悲剧家、也做为喜剧家的重新定位问题.这个论域的开启将拓宽拓深做为一个经典作家、一些经典课题的研讨视界. 本文从张爱玲电影原创剧本的创作数量、剧本搬上银幕的数量、上座率、票房记录、接受群体的反映等多方面,以翔实充分的史实,论证出这一切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数判断:张爱玲是中国女性电影编剧家中的“第一人”,是电影剧作家中一个女性先驱者的存在. 第一章是对张爱玲的电影艺术观的梳理与评价.涉及到 _电影题材要“中国化”的主张,对电影叙事策略的喜剧论主张,对戏剧叙事与接受者之间平衡策略,关于电影细节的见解等,这些主张大致构成了张爱玲的电影艺术观念,虽然不成体系,但是都成为了她进行电影剧本创作的自觉趋求,表现了她电影思想在她电影剧本中的渗透. 第二章从文化分析角度,对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人物镜像构建进行了论析,论证了她在中国电影人物形象的经典性贡献:一是特立独行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二是叛逆性的女性人物镜像;三是香港多元文化都市众生相等.这三类独步一时的经典镜像书写,在中国电影人物画廊中具有类型化或典型化意义. 第三章从艺术分析角度,对张爱玲电影剧本叙事策略的论析:一是叙事策略之转换,她从小说到电影的悲喜剧的换位;二是香港浮世绘中的中国风俗喜剧叙事:三是她所构建的“惊险电影”式喜剧叙事结构;四是她独特的“好莱坞”式中国版叙事策略;五是她的倒金字塔设置“最优戏剧编码”的自觉述求:六是她干净简单美的“白描式”电影叙事.她的电影叙事完成了张爱玲一个优秀的喜剧艺术家的转换,奠定了中国电影叙事的风俗喜剧艺术的基础. 第四章从电影技巧上对张爱玲电影剧本的戏剧结构进行了论证分析:一是论述了用“标准电影剧本格式”书写电影,诸如“三段式结构模式”,路标式的主题牵引动作,以饱满的冲突实现戏剧张力,以凡人的性格贯穿故事等;二是论述她坚持“电影剧本系统”的元素效应,如开端结局设置的“凤头”“豹尾”效应;情节点设置的“钩住”效应;场面设置的“信息”效应等.这些电影专业技巧的娴熟使用,体现了张爱玲之于电影创作的才气与禀赋,也成为了她作为电影剧作家获得时代与大众认可的必要原因. 本文力求将中国电影整体发展做为论述的大背景,深入结合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理论,从纵向横向多种角度,从文化分析到艺术分析,运用文本解读、比较研究方法,为张爱玲研究开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漫长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1980年代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它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年代.伴随着这一转折的是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它大致经历了以电影的“戏剧性”、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涉及电影艺术本体的激烈辩论;以广泛译介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成果、邀请西方电影理论家来华集中授课等“援西入中”形式加速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以80年代中后期影戏美学理论的提出、娱乐片讨论、以及“谢晋模式”辩论等几个重要阶段. 伴随着这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中国电影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新浪潮”,并改变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电影创作观念,以及以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流创作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了90年代由主旋律电影、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分天下的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电影这一转折过程中,80年代电影观念的辩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的变革走在了电影创作的前面,直接引导和加速促成了这一转变的完成.与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一致,中国电影界展开了电影观念的全面辩论.从旨在冲破“*”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崇尚和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的、关于电影的“戏剧性”、“文学性”等的辩论,到全面译介、学习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完成中国电影学术话语的现代转型,再到面向现代市场与商业的娱乐片讨论和以激进现代性的名义打破传统的“谢晋模式”争鸣,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于传统电影观念的否定和对于现代电影观念的选择.这些与电影观念转折密切相关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让80年代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中确立了它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今天,我们回顾80年代这一场电影观念大辩论,不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重温历史,厘清思路,汲取 _有益资源,反思其偏颇与不足,正可以为我们重新出发找准方向.因此,本文重回80年代 _电影学者关于电影观念辩论的历史现场,重新解读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涉及中国电影观念的重要文献,在兼顾80年代“现代化”的历史语境和中国电影研究的自身发展逻辑的前提下,在梳理、辨析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本的基础上,试图厘清80年代电影观念大辩论中的主要焦点、各方立场、历史贡献和不足,以及这些重大电影学术辩论背后所集中呈现的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转型特征.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本文认为:80年代,以现代性为主导的电影观念转型冲破了政治教条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的刚性束缚,注重电影的艺术本体,客观上推动了以中国 _、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电影艺术探索,形成了8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浪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影观念辩论又因过分偏重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忽视中国传统电影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以及中国传统电影观念现代转换的某种可能性,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偏激和狭隘之处.这是今天我们重读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的.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几代电影人改编电影创作得失的分析,探讨中国电影向艺术领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生了深刻的现代转型.这种现代转型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电影作为艺术,其本质内涵较80年代前有了质的区别.一方面摆脱了极“左”政治造成的异化,由“政治工具”回到了审美艺术,焕发出现代启蒙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影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