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_第1页
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_第2页
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_第3页
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_第4页
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世界能源贸易地理,通过学习:1、熟悉世界能源储量分布、世界各国能源结构;2、掌握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的生产分布、消费和进出口。,教学任务与目的,第一节世界石油生产贸易状况第二节天然气与煤炭的生产与贸易,本章内容,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世界石油的储藏、生产、消费的地理分布能源安全及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一节世界石油生产贸易状况,一、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能源结构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产业革命前,薪炭时代植物性能源燃料二次产业革命后,煤炭时代矿物性能源20世纪60年代后,石油时代-油气时代,一、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石油消费量上升的原因:1、石油产量迅速增长2、石油可燃性高,热效率大3、运输方式的改进4、垄断产生的低价引发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近年来,煤炭、石油比重下降,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比重上升。,石油危机(OilCrisis),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石油危机(OilCrisis),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石油危机(OilCrisis),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石油危机(OilCrisis),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一、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从现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来讲,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及少数后发的工业化国家。比如说全世界人口现在大约已经达到65亿,发达国家包括原来的前苏联这些国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人口大约是14亿多一点,但是这14亿人却消费了世界能源总量的65.5%,石油的66%、天然气的75.4%、核能93.8%。也就是全世界能源的三分之二被不到20%的发达国家这些人口所消费。,一、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从地区上来看,能源消费目前大约是分了三个消费中心。一个是北美,以美国为主、加拿大,北美地区大约消费全实际的能源的30%左右;第二个是欧洲,包括前苏联,俄罗斯现在这些国家,大约也占世界能源消费的30%左右,第三个消费中心就是现在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日本以及印度这些国家,加起来亚太地区消费的世界能源的30%左右。从2004年开始,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已经超过北美,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区。至于非洲和中南美(洲)能源消费水平就非常低了。,一、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发达国家人均的能源消费,目前是在4.5吨标准油以上。而且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优质化(发展中国家大约平均人均消费的能源是不到0.7吨标准油,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是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不到)。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部门分布来看,由于他们已经实现工业化,服务业也比较发达,所以在他们的能源消费里头,一般工业的能源消费仅占30%左右,交通运输用的能源占30%,在建筑物用的能源占到40%,所以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大约占70%,这个结构是工业化国家已经普遍都达到的一个水平。,二、世界石油的储藏、生产、消费的地理分布,1、石油的储藏六大储油区世界石油分布极不平衡中东油田规模大,产量高;地质条件好;分布集中,便于运输;开采条件好;油品好。中南美;欧洲及独联体;非洲;北美;亚太,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世界石油的两大弧形地带分布中东、北非、中国东部沿海、美国中部及墨西哥湾西部等北半球的中低纬地区海底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30至南纬10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石油的工业性开发,从1857年普洛那什蒂油田大量采油以来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20世纪初,沙皇俄国和美国是世界两大产油国。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西亚石油生产腾飞、前苏联再度崛起,亚太、非洲、墨西哥湾石油迅速开发。,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当突出。2006年世界前十位石油消费国是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印度、巴西、加拿大、韩国、法国。经合组织成员国消费的石油约占世界的60%,而它所生产的石油只占世界的30%;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却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5%强;而中东地区生产了占世界30%的石油,却只消费了世界石油的不足6%。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石油储量少,产量不足,却又需要大量消费石油。,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OECD中文官方网站/,经合组织,是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经合组织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各国政府可以相互比较政策实践,寻求共同问题的解决方案,甄别出良好的措施和协调的国内、国际政策。该机制以平等的监督作为有效的激励手段来促进政策的进步,执行的是“软法”而非强制性的手段(比如OECD公司治理原则),有时也促成了正式的协议或条约。,经合组织,目前经合组织共有31个成员国,它们是: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智利。2010年1月11日,智利正式签署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协定,使其成为该组织第31个成员国,也是南美洲首个加入该组织的国家,经合组织,资金来源:经合组织是由其成员国资助的。各国向经合组织年度预算捐款的比例根据一个与其经济规模相关的公式而确定。最大捐款国是美国,它提供了经合组织预算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日本。经过理事会批准,各国也可以向一些特殊活动或项目提供不包括在主要预算之内的单独资助。在政策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场所,以帮助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这些政策可能促成成员国政府间的正式协议,也可能在国内或其它国际场合实施。,世界石油贸易,在世界贸易货物构成中,石油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目前每年在21亿吨左右。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世界石油主要是从西半球输往东半球。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重心转向中东。70年代后,非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区。其后,东南亚、英国和挪威都有原油出口,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多元化的石油出口地域结构。,世界石油贸易,当今世界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与地区约有130多个,而能够不同程度地提供石油出口的国家与地区却不及30个。世界石油贸易的覆盖面虽然很大,但从市场供需大格局看,又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中东、拉美、非洲是世界石油的最主要供应地。,世界石油贸易,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其出口总量占世界总量的43.8%。其次为前苏联地区、西非、中南美和北非地区。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是世界石油进口的主体,合计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进口贸易量的95%左右。欧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地区,其中以法国、意大利、德国进口量最大。欧洲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前苏联和中东地区,其次为北非和西非地区。,世界石油贸易,美国虽然油产丰富,但因国内消费量大,石油进口一直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靠进口。美国的石油主要进口来源为其周边国家如中南美地区、加拿大和墨西哥(49.7%),其次为中东地区(24.1%),再次,从西非和欧洲进口(2001年)。美国“政府主导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世界石油贸易,日本、中国和亚洲“四小龙”为主体的亚太地区(包括印度),石油年总进口量达4亿多吨日本作为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其99%的原油需要依赖进口,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主要进口来源为中东地区,占日本总进口量的81.2%,其次为亚太地区,占日本总进口量的16.4%。70年代后,日本采取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政策,但尚未见明显成效。,我国的石油贸易,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拉动石油需求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原油进口仅300万吨。1993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0年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达2000万吨左右,我国的石油贸易,2004年进口原油达1.23亿吨,燃料油进口突破3000万吨。进口原油约占世界原油进口总量的5.8%,居第三位,次于美国和日本。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年度进口规模首次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13.9%;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7亿吨,能源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石油贸易,中东地区仍是我国主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地,2009年我国分别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进口原油合计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7.7%。非洲作为我国原油进口第二大来源地区,2004年从该地区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例提高到接近30%。,我国石油资源状况,2003年,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第11位和第10位。截至2003年底,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总体属于石油勘探中等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资源情况和勘探潜力,预计未来1520年内,我国石油储量仍处于高稳定增长期,年均新增石油可采储量在14亿18亿吨左右,大体保持目前的储量增长水平。,三、能源安全及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政府主导型1977年开始建立政府承担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石油储备的一切开支美国总统批准才能动用石油储备石油储备的销售采用公开招标,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美国能源部在靠近石油产地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州的墨西哥湾沿海寻找到4个得天独厚的储备点,将当地数以百计的巨大盐洞改造成战略油库。先向洞中灌入淡水溶解盐层,随后注入大量原油。这些天然“储油罐”每个直径数百米,最深可达3000米以上,不但能够有效防范军事打击,而且洞中巨大落差形成的温差能促使原油在洞内不停流动,从而不会沉淀变质。同时,这种储存方式还非常便宜,每桶成本只有1.5美元,是建地面储备设施的1/10。,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只有美国总统一人拥有决定动用的权力只有在“进口石油或国内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才可以动用石油储备,而且只有美国总统一人拥有决定动用的权力。一旦决定动用,效率非常惊人。从开始决策到投放市场,只需13天。,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石油储备的国家,目前的储备量约2227万吨。和其他国家不同,法国主要储备的不是原油,而是成品油。法国政府在1992年通过的法案中规定:石油战略储备的数量为前一年销售总量的27%,大约相当于全国98天的消费量。在法国,有关储备的数量通过规章条例加以规定,而不是以法律的形式,目的就是使储备数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法国的石油储备主要由“法国石油战略储备行业委员会”和“安全储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当国内某地区的石油市场出现明显短缺时,法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局有权力要求上述机构动用特定的石油储备,但是必须保证在30天内进行补充。法国甚至把石油储备到了国外。目前,法国10%的石油储备在本土以外,通过政府间协议的方式进行。,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为民间储备和国家储备两部分。最初,日本的石油储备法强迫民间的石油公司担负起储备石油的任务,必须储备全国90天所需的石油。从1978年起,日本决定实施以国家储备为主的石油储备战略。截至去年底,日本的石油储备总量超过9000万千升(1吨约合1.174千升),能够供应全国170天。油价超过每桶70美元后,日本还曾多次表示要扩大石油储备。,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日本的储备方式相对多样,不但建有低下岩洞油库,还有埋设在半地下的储油罐,甚至在西南海岛附近还有两处海上储油基地,由多艘巨大的储油轮排列而成。为了普及石油储备的重要性,日本的石油储备基地大部分都可参观游览。,三、能源安全及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美国的石油储备可供使用150天,日本则多达160天,相比之下,中国却只有7天。这意味着在国际石油链条发生重大危机的时候,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非常脆弱。,中国的石油储备,中国自2003年开始计划筹建首期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和中化集团三大石油集团受国家委托,负责工程总体建设。浙江省宁波市的镇海基地和舟山市的岱山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近两年时间,山东省青岛市的黄岛基地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基地按计划于2008年底前完成建设。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总储量约为1亿桶。2009年开建锦州等八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完成基地建设的规划工作,预计储量将达2680万立方米约合1.69亿桶,未公布具体工程选址和建设进展。,大连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四、石油输出国组织,英语简称(OPEC),音译为欧佩克。英文全称: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欧佩克官方网站网址,欧佩克简介,欧佩克是一个自愿结成的政府间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石油政策进行协调、统一。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以及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与剥削,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总部设在维也纳。1962年11月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同时,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简介,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为防止石油价格飚升,欧佩克可依据市场形势增加其石油产量;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则可依据市场形势减少其石油产量。,欧佩克发展史,19世纪60年代:最初十年。同为石油输出国的五个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成立OPEC组织,共同致力于为该组织成员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谋求合法地位,以求打破当时号称“七姐妹”的新泽西标准石油、纽约标准石油、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德士古石油、海湾石油、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OPEC在这一时期内完成了一系列的组织基础架构工作,明确了组织目标,设立了秘书处并于1965年最终定址维也纳,同时通过了相关OPEC决议,持续开展与各大石油公司间的谈判,成员国数量也从最初的5个扩大到了10个。,欧佩克发展史,19世纪70年代:快速成长。OPEC组织成员国第一次首脑峰会于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召开。OPEC成员国通过控制国内石油工业获得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决定性话语权。期间发生过两次较大的石油危机,破坏了国际石油市场的平衡,直接导致国际油价飙升。1974年到1981年这7年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OPEC原油产量也保持在每天3000万桶的水平,但是随着节能型房屋的推广、工业流程的优化,汽车耗油量的降低,以及非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的增加,国际市场对OPEC石油需求量呈逐年减少态势,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份额从1974年的50%下跌到了1979年的47%。,欧佩克发展史,19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冲上最高位,随后又戏剧化的开始持续下跌,直至1986年爆发第三次石油危机。虽然80年代后期,国际油价开始回升,但是始终没有恢复到8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OPEC成员国在经历石油危机后也意识到通过协调统一的政策行动稳定国际市场油价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慢慢被提上国际社会议事日程。,欧佩克发展史,19世纪90年代:90年代初,由于中东地区局势问题,国际石油市场引发恐慌导致油价猛涨。OPEC成员国通过提高各自石油产量,增加对国际市场石油供给,及时稳定了石油价格,从而有效避免了第四次石油危机。根据相关统计显示,1990年1月,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四国石油产量分别占OPEC总产量的24%、9%、13%和12%。直到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前,国际油价在OPEC努力下始终保持长期稳定的状态。90年代末期,世界上众多石油公司掀起了整合浪潮,全球石油工业通过各公司间的技术共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欧佩克简介,2003年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191.125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355.342亿吨)、伊朗(172.329亿吨)和伊拉克(157.534亿吨)。2003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3.218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215亿吨)、伊朗(1.865亿吨)和尼日利亚(1.060亿吨)。,欧佩克成员国与加入条件,欧佩克组织条例规定:“在根本利益上与各成员国相一致、确实可实现原油净出口的任何国家,在为全权成员国的三分之二多数接纳,并为所有创始成员国一致接纳后,可成为本组织的全权成员国。”该组织条例进一步区分了3类成员国的范畴:创始成员国1960年9月出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会议,并签署成立欧佩克原始协议的国家;全权成员国包括创始成员国,以及加入欧佩克的申请已为大会所接受的所有国家;准成员国虽未获得全权成员国的资格,但在大会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仍为大会所接纳的国家。,欧佩克成员国与加入条件,目前,除去印度尼西亚被暂停opec成员资格以外,欧佩克共有12个成员国,加入欧佩克的时间,它们是:阿尔及利亚(1969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亚(1962年)、尼日利亚(1971年)、卡塔尔(1961年)、沙特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委内瑞拉(1960年)、安哥拉(2007年)和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重新加入)。此外,过往成员包括印度尼西亚(1962年至2008年)和加蓬(1975年至1994年)。,非OPEC成员的产油国,欧洲:挪威、俄罗斯和英国。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中东:阿曼。非洲:赤道几内亚。南美洲:巴西。大洋洲:澳大利亚。亚洲:中国、文莱、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东帝汶。,天然气煤炭,第二节天然气与煤炭的生产与贸易,一、天然气,2009年全球石油产量估算同比下降3.2%,欧佩克石油产量更是下滑8.4%至14.75亿吨,为近5年来产量最低点,但仍占据全球石油总产量的41.8%。20062008年,全球石油储量连续3年保持1%左右的小幅攀升,天然气储量继2008年小涨1.1%后,2009年增幅达5.7%。,世界天然气储量变化,一、天然气,2008年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77.10万亿立方米,比2007年增长1.1。其中,欧佩克成员国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91.0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51.4。,一、天然气,按当前开采水平,世界天然气剩余储量可供开采年限为65.1年。按地区来说,中东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储量为74.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40.1%。从国度来看,俄罗斯天然气储量47.82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26.6%,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储量增长最多的前10个国家,一、天然气,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是世界三大资源国,证实储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6.9、15.9和14.3。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天然气管道最长、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有“天然气王国”之誉。,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一、天然气,2007年世界管输天然气总贸易量5496.7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进口国排名1美国美国进口1089.0亿立方米(主要从加拿大进口)2德国德国进口837.2亿立方米(其中从俄罗斯进口355.5亿立方米、挪威进口237.4亿立方米、荷兰进口191.3亿立方米),一、天然气,世界天然气进口国排名3意大利意大利进口724.5亿立方米(其中从俄罗斯进口238.0亿立方米)4日本5法国法国进口337.6亿立方米(其中从俄罗斯进口76.3亿立方米、从挪威进口151.1亿立方米),二、煤炭,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煤炭一直是最重要的能源,有“黑金”之称。在20世纪初,世界能源消费中煤炭占到了95。目前煤炭在世界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约占30%,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仅次于石油。按目前的消费水平计算,世界石油只够使用4050年,天然气够使用60多年,而煤炭则够使用将近300年。,二、煤炭,世界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北半球的煤炭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北纬3070),而且形成了一个世界最丰富的含煤带。南半球煤炭资源较少,仅占全球地质储量的7.8,煤炭丰富的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二、煤炭,世界煤炭生产阶段:1、18601913煤炭生产大发展2、19141950稳定增长3、19511974走向萧条,被石油取代4、1974以后,缓慢增长,二、煤炭,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广泛应用于钢铁、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领域。在未来100年内,煤炭不可避免地仍将是一种主要能源。,二、煤炭,目前,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为26.5%,低于石油所占比重37.3%,高于天然气所占比重23.9%。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到2025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但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市场中,煤炭仍将占主导地位。,二、煤炭,世界煤炭储量从煤炭资源储量看,全世界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约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70%。2006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9090.64亿t,其中无烟煤和烟煤的可采储量为4787.71亿t,占总储量的52.67%;褐煤和次烟煤的可采储量为4302.93亿t,占总储量的47.33%。虽然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很广,但其储量分布极不平衡,且从地区分布看,欧洲和欧亚大陆、亚洲太平洋地区、北美洲的煤炭储量较为集中,非洲、中南美洲、中东的储量很少,二、煤炭,世界煤炭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煤炭产量在4550亿吨之间。世界煤炭产量的地区分布情况与煤炭资源储量的分布情况相同,主要集中在亚洲太平洋、北美、欧洲和欧亚大陆地区。我国是最大的产煤国,年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世界主要产煤国还有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二、煤炭,世界煤炭生产2006年煤炭产量前7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占39.4%)、美国(占19.3%)、印度(占6.8%)、澳大利亚(占6.6%)、南非(占4.7%)、俄罗斯(占4.69%)、印度尼西亚(占3.9%),前7位国家的煤炭生产量为26.294亿吨石油当量,占世界煤炭生产总量的85.4%。从煤炭资源消费量看,世界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和炼钢,目前世界上64%的煤炭消费用于发电。,二、煤炭,世界煤炭生产2006年煤炭产量前7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占39.4%)、美国(占19.3%)、印度(占6.8%)、澳大利亚(占6.6%)、南非(占4.7%)、俄罗斯(占4.69%)、印度尼西亚(占3.9%),前7位国家的煤炭生产量为26.294亿吨石油当量,占世界煤炭生产总量的85.4%。,二、煤炭,世界煤炭消费作为国际能源商品,煤炭与石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石油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煤炭主要在工业国家生产,且消费区与生产区基本吻合,产出多在生产国国内自销,国际贸易量不大。从煤炭资源消费量看,世界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和炼钢,目前世界上64%的煤炭消费用于发电。,二、煤炭,世界煤炭消费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煤炭消费进入缓慢增长阶段。许多国家为保护环境而减少煤炭消费量,2000年世界煤炭消费量首次低于天然气消费量。据英国石油公司统计资料,19972006年世界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3.14%。2006年,世界煤炭消费总量为30.901亿吨石油当量,比上年增长4.5%。总的说来,经济发达国家的煤炭消费量趋减,所占比重下降。,二、煤炭,世界煤炭消费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从1997年的46.29%下降到2006年的37.91%;发展中国家的煤炭消费量增速较快,19972006年不包括前苏联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5.34%,2006年比上年增长7.8%,比1997年增长59.8%。,二、煤炭,世界煤炭消费从消费地区看,亚洲太平洋地区煤炭消费量增长最快,北美洲次之,欧洲和欧亚大陆多数国家的煤炭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南非是非洲主要的煤炭消费国,中美洲的煤炭消费十分有限,中东的煤炭消费量甚微。从煤炭消费量看,2006年煤炭消费量前7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占38.6%)、美国(占18.4%)、印度(占7.7%)、日本(占3.9%)、俄罗斯(占3.6%)、南非(占3.0%)、德国(占2.7%),前7位国家的煤炭消费量为24.041亿吨石油当量,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77.8%。,二、煤炭,世界煤炭贸易在70年代以前,世界煤炭贸易量很少。1950年仅6400万吨,60年代初仅1亿吨左右,贸产比仅为4左右。20世纪90年代前期,世界煤炭年贸易量在3亿4亿多吨的水平。目前已经达到7亿吨,其中,亚洲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市场;欧洲其次。,二、煤炭,世界煤炭贸易世界煤炭出口国分布在近20个国家和地区。煤炭的出口贸易具有相对集中性。目前的五大出口国分别是澳大利亚、中国、南非、美国、印度尼西亚,合计煤炭出口量一直占居国际市场的7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一国的出口量就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2%左右。世界煤炭的重要出口国目前还有俄罗斯、哥伦比亚、加拿大、波兰等。,二、煤炭,世界煤炭贸易世界煤炭的进口国家和地区约有30多个。世界煤炭进口量相对集中,东亚地区和西欧地区是世界煤炭进口的主体,合计进口量占世界煤炭进口贸易量的80左右。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自70年代以来,煤炭进口量始终保持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4以上。澳大利亚出口日本的煤炭占澳全部出口量的近一半。日本、澳大利亚双方共同主导着国际煤炭市场。,二、煤炭,世界煤炭贸易两大区域性的市场亚太市场是世界煤炭贸易第一大市场亚太地区的进口量占世界煤炭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主要供煤国家:澳大利亚、中国等;主要进口国家及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欧美市场为世界煤炭贸易第二大市场其中美洲煤炭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近1/4主要供煤国家:美国、加拿大等;主要进口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