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doc_第1页
彼得大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doc_第2页
彼得大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doc_第3页
彼得大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doc_第4页
彼得大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彼得大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刘玮(吉林大学文学院2011级考古专业 学号12110819)摘要:彼得大帝的改革顺应历史要求和世界潮流但不合乎当时的俄罗斯的历史条件,其改革以战争失败为诱因,通过改革又促进战争,可以说彼得大帝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俄罗斯因彼得大帝改革开始了强国之路,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的近代化,但其成功也不过是西方压力下的短暂辉煌,在彼得去世后,其改革政策像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人亡政息,随即也就终止了。而且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用普希金的话说,严厉的沙皇“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将它拽住。”关键词:彼得大帝 改革一、彼得大帝改革的背景 在彼得之前,俄罗斯是一个落后的欧洲边缘国家,其前身基辅罗斯曾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早期,基辅罗斯凭借其与君士坦丁堡帝国的关系,而在黑海贸易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古罗斯的衰落使其与近代俄罗斯之间出现了断裂。这其中,又尤以十三世纪蒙古的征服对俄罗斯的影响最为巨大。金杖汗国的统治实际上促使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新势力的兴起与走向统一,但同时也切断了俄罗斯与欧洲的传统联系,使俄罗斯错过了欧洲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波发展。时代呼唤一个伟人带领俄罗斯走出落后愚昧,于是英雄应时势而生,书写了一段英雄造时势的波澜壮阔的历史。1689年,彼得大帝粉碎了索菲娅公主的摄政集团,在血海中夺回皇权,建立他的绝对权威。一场改革的大幕就要拉开了。2、 彼得大帝改革的措施军事上,改革军事,夺取出海口。彼得大帝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 。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模仿西欧军制改组俄国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逐渐地彼得大帝建立了一支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四个兵种组成的正规陆军,从无到有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彼得大帝还建立各种军事院校,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军事技术人才和指挥人员。经济上,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大帝的经济改革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解决财政问题进行的,他首先重视那些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特别是为军事工业基础的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彼得大帝“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利用国家的力量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使俄国的手工工场由原来的21个发展到将近240个;采取各种奖励办法扶植工商业的发展,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大力发展工矿业,一批像乌拉尔、彼得堡这样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发展了起来;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扩大对外贸易,积累资金,有的工业品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向外国输出。同时,彼得大帝还大力整治交通,征召数以万计的农奴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扩大了国内市场,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奖励输出限制输入等政策,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在彼得大帝执政末期,俄罗斯输出额达420万卢布,出现了流通的增长和顺差。彼得大帝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不仅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工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政治上,在中央部门的改革中,彼得大帝撤消了波雅尔杜马,设立参议院,直接听命于他,加强了集权专制。中央还成立了权责分明、办事效率很高的各个委员会,增强了中央机构的职能。另外他颁布“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大帝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大帝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大帝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于是,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罗斯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大帝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在生活方式上,为了建立文明的社会风尚,彼得大帝对陈旧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如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要求俄罗斯贵族剪掉长胡子、脱下长袍改穿西装,等等。经过十几年的倡导,俄国上层终于培养出了优雅的风度。三、彼得大帝改革的影响意义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从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看,彼得大帝的改革无疑开启了俄罗斯近代社会的大门,推动了俄罗斯的近代化。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军事上,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经济上,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18世纪初叶,俄国的近代工商业开始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与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出现的同时,在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中“发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萌芽”。通过改革,俄国近代场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近代工场,工场内部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而且有不少工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同工场手工业发展初期相比,工业中私人资本的比重增加了”。雇佣工人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已基本上赶上英国。尤其是冶金工业发展迅速,1718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已达到160万普特,跃居世界前列。“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俄国工场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商业贸易开始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俄国已能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商业竞争。到彼得一世执政的晚年,俄国每年输出的商品额达420万卢布。政治上,彼得大帝的皇权强化进一步为俄罗斯树立了专制主义的传统,使农奴制在俄罗斯更加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相对应的是,俄罗斯的民众自然也就多了一层服从权威的奴性。而俄罗斯贵族,一方面是有优雅的欧洲趣味,一方面又是残酷无情地靠剥削农奴而生活。思想文化上,俄罗斯本来是一个横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但经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就倒向了欧洲文化系统,而且学习欧洲也成了以后俄罗斯几个世纪的发展战略。但是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终究是强加到俄罗斯身上的,这使他的细化政策在本质上是一种生硬的嫁接,也造成了俄罗斯社会从经济到阶层再到文化的普遍的二元对立。例如,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的出现,其原因就在于这种生硬的嫁接培养出的精英既不是俄罗斯农村所哺育的,又从根本上不是西方的,他是文明转变失败的几个最重要的典型之一。彼得大帝的出发点当然是为了推动俄罗斯的近代化,但他的改革毕竟是这样一个无所适从的历史的开始。从社会转型的实质意义来看,彼得大帝改革不是为了消灭农奴制、迈入资本主义,改革也没有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式转型。但是,彼得大帝的改革毕竟为俄罗斯注入了某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提高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掀开了俄罗斯的近代史的篇章。4、 彼得大帝改革与明治天皇倒幕维新俄罗斯和日本两国的截然不同的地理背景。一定的社会永远不能脱离一定的地理环境背景,环境对于前工业化社会的民族有着十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其往往成为一个民族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俄罗斯广袤苍凉,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位于高纬度内陆地带,夏季温暖却短暂、冬季严寒而漫长,使俄罗斯人要么在严酷气候的迫使下自强不息地奋斗,要么躲在屋里用酒精打发时间,逃避现实。因此在俄罗斯背后总是隐忧重重,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又在极强中迅速衰弱。在衰弱之后,整个民族会再次探寻一条崛起之路。而日本是一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匮乏,特别是经常受到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和威胁。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严重的危机感。其文化是一种岛国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传统,即以“无我”为中心的文化,以“无我”的空白状态去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改革之前,俄罗斯和日本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内忧和外患。英雄造时势之前必然是时势造英雄。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在大北方战争期间,也就是彼得在位数年后,俄罗斯帝国开始寻求同盟以对抗瑞典,来争夺波罗的海的控制权,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于如果控制该地区,中欧以及东欧也就是囊中之物,这场战争也是损失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消耗了具有象征性的财经资源,也是彼得继承父祖辈行政系统后必须开始集中控制资源 ,在彼得大帝率领国情访问团考察诸国政情时,他也顺便和欧洲强权进行外交谈判,以结合反瑞典以及鄂图曼帝国的势力,他周游西欧各国以求未来一步步的带领俄罗斯进入工业经济的体系,尽管俄罗斯拥有相当庞大的国土以及资源,但是大部分的工厂都有效率低落的弊病,以致于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一场改革呼之欲出。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培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日本开国通商,史称黑船事件。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854年1月,日本与美国于神奈川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德川幕府一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力量逐渐增强。由于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日本已经具有了进行改革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历史的发展也存在偶然性,恰巧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一样的年少亲政,一样地目睹了国家的危机,一样地为国担忧,一样的野心十足,一样的坚定强悍,一样的拥有把个人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治国手段,一样的用一场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自己改革的成功。有时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的。改革的主要内容都是向西方学习,但是改革的内容不是同样的层面和方法,而且彼得和明治对于西学还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彼得虽对西欧文明充满向往,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但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奉行中世纪思想的改革家。他采取强制的手段,疯狂地学习技术,由重农抑商到重商主义,大力发展商业。但是他却十分鄙夷西欧那种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他要的是绝对的权威,为此他保留了农奴制并强化了这一野蛮制度,在他的眼里没有自由,没有人道,高于一切的就是国家利益。彼得大帝的成功依靠的不是自由,而是死刑、皮鞭和恐怖,俄罗斯强大得代价却是人民的痛苦。而明治对西方文明的领悟是惊人的,从衣食住行入手,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日本建立适应世界潮流的文明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全方位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制度。可以这样说,明治维新是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积极消化,强壮了自身;而彼得大帝改革却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虽然抵御了一时的寒冷,却无从改革根本的体质。改革内容和手段的不同也造成了改革结果的不同。彼得大帝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利于俄罗斯的近代化开端,使俄罗斯从野蛮进入文明,但彼得强化了农奴制,而且丝毫不考虑俄罗斯的特性,用野蛮改变俄罗斯的野蛮,割裂了与自己国家传统的关系,最终给国家造成了伤害。明治天皇倒幕维新是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用仅仅三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一百多年的近代化道路,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地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同时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5、 关于彼得大帝改革我的反思对于彼得大帝改革,首先明确一下对改革评价的原则及标准。其原则是: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先要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这样才能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而对于改革的标准,要从根本上把握三点:一是看改革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二要看改革的客观成效,三要看改革的措施是否具有连续性,不能人亡政息。据此,简单的说,彼得大帝的改革顺应历史要求和世界潮流但不合乎当时的俄罗斯的历史条件,其改革以战争失败为诱因,通过改革又促进战争,可以说彼得大帝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俄罗斯因彼得大帝改革开始了强国之路,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的近代化,但其成功也不过是西方压力下的短暂辉煌,在彼得去世后,其改革政策像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人亡政息,随即也就终止了。而且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