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课-教师讲义_第1页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课-教师讲义_第2页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课-教师讲义_第3页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课-教师讲义_第4页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课-教师讲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一:生活中的化学制品和现象家里的塑料制品:手机、牙刷、肥皂盒等 厨房里:炊具金属制品 天然气、液化气化工产品 衣料中的化学合成纤维:特殊衣服防寒衣、防水衣等化学与家居特点牢固耐穿、易洗快干、安全舒适、抗皱性好 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色素、香精等 住房:钢铁、水泥、不锈钢、铝合金、玻璃、油漆等 洗涤用品:洗涤剂、沐浴露、洗衣粉等化学制品例1 从自己的服饰或书包中找出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并写出名称。 答案:化纤服装、尼龙袜、棉手套、有机玻璃扣子、铅笔、课本、铅笔盒、钢笔等。知识点二 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效化肥 现代交通需要新的化学材料 现代医疗需要更多样的化学药品化学的作用国家安全需要特殊的新材料 航天事业需要化学提供多种合成材料和高能燃料 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的化学科学技术 误区警告 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并不是化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得看问题,判断一种事物的优劣,应评价该事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掌握物质的性质,更好的利用物质,发挥其优点,避免其产生危害。例2 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含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环节了人类粮食危机知识点三 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1.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 科学探究的方法。 误区警告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是物体。物质是组成物体的原料,物体是具体的事物。一种物质可以组成多种物体,如铁这种物质,可以组成铁锅、铁勺、菜刀等多种物体。例3 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开发新的能源 B.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 C. 合成新的物质 D.防止环境污染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动脑思考、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练习:1. 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2.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拥有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下列叙述与其意不符的是( )A.化学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烟草的性质,提高吸烟的技能和吸烟的效率B.学习化学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异现象,做到避凶趋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C.在使用燃气或用煤炉取暖时,学习化学可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和消除安全隐患的能力D.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揭穿“水变油”“铜变金”这样的骗术,以免上当3.“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疾病传播 C.大量使用私家汽车出行,节约时间 D.大量建设钢铁冶炼厂,促进经济发展4.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稻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焚烧 B. 发酵后作农肥 C. 加工成饲料 D. 制造沼气5. 用下述物质填空(填序号): (1)水泥 (2)沙子 (3) 腈轮毛衣 (4)煤炭 (5)食醋 (6)汽油 (7)酒精(1) .以上物质中与化学有关的物品是(2) .其中与人类住、行有关的是(3) .其中可以食用的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1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蓝色粉末状的胆矾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3银白色的镁带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白色氧化镁粉末 4绿色粉末状的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浑浊三种其他物质:氧化铜(黑色)、水、二氧化碳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一、物质的变化(一) 物理变化1概念:2特征: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二) 化学变化1概念:2特征: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二、 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实例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根本区别(判断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布置作业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2、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 导电性 B. 挥发性 C. 可燃性 D. 溶解性3、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榨取果汁 B粉碎废纸 C燃放烟花 D切割玻璃4、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5、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 木棒受力折断。6、2009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