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_第1页
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_第2页
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_第3页
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_第4页
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摘要】: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组织、城市与区域是两个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单元,也是20世纪以来相关学科的两个重要主题。所以,本文将二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掘各自所蕴含的“地理空间”属性,使之融合为一体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从而为企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的学科交融,以及企业、城市、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结构力求清晰明了,由九个章节构成。其中,前四章为企业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的理论探讨。首先从企业地理、城市地理两个学科的理论融合角度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其次分别对新时期的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这两个不同的主题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总结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为下面的实证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框架。后五章开始对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城市与区域和上海国际城市建设做实证性研究。在这一个过程中,每个章节均将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结构的重塑进行了交互式分析,由此来验证上述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的确切性。第1章导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内容与特色等进行阐述。在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中,分析了新时期企业组织和城市区域两个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其中,信息化和全球化两种力量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由此显示出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理论文献综述部分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的前沿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提出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是可以将两者进行相互融合的最佳解释,并指出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学科之间理论借鉴的不足之处。最后叙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章至第4章是文章的理论分析及总结部分。其中,第2章从企业战略与结构的演进出发,依次阐述了传统企业发展战略与组织、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等特征,探讨了新时期企业空间组织的两种重要形式,即全球生产网络和企业集群网络。最后对跨国公司空间组织特征进行了揭示与描述,指出伴随着跨国生产网络向全球范围内的延伸,东亚地区及其国际城市正在崛起。第3章对企业的活动空间城市与区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主要包括传统城市区域、新时期的世界/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大都市区等方面,以及后现代都市空间内涵的理论总结。其中,全球城市区域是地方生产系统响应跨国公司生产网络,所形成的新时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空间单元。第4章探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结构的相互关联性。首先从上世纪70年代将钱德勒企业组织与韦伯工业区位论进行相互融合的“海默模型”出发,逐次探讨了劳动空间分工、价值链分工、新国际劳动分工,以及新时期全球生产网络等理论,并对国内学者的企业地理、城市地理相互融合的理论视角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其次,本文提出基于新时期企业空间组织理论基础之上的全球城市区域形成的分析框架,理清全球生产网络、全球城市网络、全球城市区域的相互关系,指出区位和国家的作用依然重要。再次,对企业总部的区位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信息化时代大都市依然具有集聚企业总部的区位优势,尽管发达国家已经出现总部向二级大中城市的迁移现象,但世界城市仍旧集聚着掌握全球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在国家范围内,区域城市体系与企业总部数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在城市-区域内部,多中心大都市区是总部微观区位模式的最好总结,即不同类型总部对应于不同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最后,对国内出现的“总部经济”理论进行评价,指出城市集聚总部可以获取到企业网络体系优势,从而能够实现城市功能地位的升级。第5章至第8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依次揭示出企业空间组织与中国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联性,验证上述理论假设与分析逻辑。其中,第5章为文章实证研究的出发点。首先对中国企业集团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本土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落后。其次,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集中度及地理集中度的变化,指出二者均在逐渐提高,但产业集中程度相对较低,并出现向东部地区集聚化的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最后,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典型案例的空间扩张历程,发现其组织演变较为符合钱德勒的M型结构理论,并推动企业空间组织网络的形成,由此可将之划分为内聚式、跨区域、国家区域、全球辐射4种网络模式。第6章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中国城市空间网络分析。首先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空间组织网络构成为基点,逐次分析了企业总部、研发机构、生产基地等单元的区位特征,发现总部与研发机构具有发达地区及特大城市指向型特征,生产基地则相对分散化。其次,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世界500强中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为例,分别研究了在其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城市内向型网络和外向型网络。结果显示,与传统城市等级体系相比,城市网络体系拥有更多包容性,它可以将具有发展机遇的城市涵盖在内。同时,外向型网络具有较强的趋利性,即跨国公司主要投资于特大城市、发达地区及其外围,但其联系密度要高于内向型网络。第7章企业总部集聚特征与中国城市区位环境评价。本章节重点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区位特征。在宏观层次上,500强总部主要集聚在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下游的特大城市,与中国城市体系相关性较强,但不同行业总部区位指向各异。在微观层面,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外围县市均是总部集聚地,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及高技术区是制造业企业总部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对影响总部区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外商投资、金融能力、科技水平等均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实力因子解释性较强。由此,构建由综合经济、生产服务、基础设施、生活环境4大因子组成的总部区位环境评价模型,对中国45个主要大城市进行评价,结果与中国大型企业总部实际分布相对一致。第8章基于企业网络体系优势的上海城市功能升级。以上海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上海国际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从中发现旧时期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崛起,与其地理区位、国内外贸易、金融及制造业实力等因素相关。但新时期全球城市建设处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背景之下,上海产业转型需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经济形态,城市功能升级路径则要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由此,文章指出,与长三角地区一起,上海可以借助构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网络体系,提高对国内外经济的控制能力和全球性生产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功能地位的升级。本章呼应了上述全球城市区域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第9章结论。通过以上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基本上能够将新时期的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的重塑进行较好的关联分析,这样有利于对中国企业、城市、区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考虑,并对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建议。从中可以发现,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地理空间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功能日益增强,并成为与流动的全球资本相结合的重要“生产资料”。同时,企业组织则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动力之源,逐步塑造和影响着地方的空间结构及其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关键词】:企业组织城市与区域地理空间重塑【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F270;F290【目录】:摘要6-9ABSTRACT9-13图录13-15表录15-17第1章导论17-3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7-201.2理论文献综述20-271.3研究思路与方法27-291.4论文内容与创新29-31第2章企业的区位选择: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空间组织31-562.1企业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31-382.2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空间组织38-452.3跨国公司空间组织特征45-552.4小结55-56第3章企业的活动空间: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56-823.1传统城市与区域理论回顾56-603.2新时期的世界/全球城市理论60-723.3后现代大都市空间内涵72-813.4小结81-82第4章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结构的关联探索82-1114.1企业组织与地理形态的结合82-874.2从企业空间组织到全球城市区域形成87-934.3企业总部集聚与大都市区位优势93-1054.4“总部经济”评价与城市功能升级105-1104.5小结110-111第5章中国制造业企业集中度及其空间组织网络模式111-1435.1中国企业集团发展历程及其现状111-1165.2中国制造业企业集中度变化特征116-1275.3中国制造业企业空间组织网络模式127-1425.4结语:企业集团、地理集中和空间网络142-143第6章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中国城市空间网络分析143-1666.1从城市体系到城市网络的理论研究143-1466.2中国制造业企业空间组织网络构成146-1526.3中国城市内向型网络和外向型网络152-1656.4结语:信息化、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165-166第7章企业总部集聚特征与中国城市区位环境评价166-1997.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166-1777.2企业总部区位影响因素分析177-1817.3中国大城市总部区位环境评价181-1987.4结语:总部集聚、中心城市和区位环境198-199第8章基于网络体系优势的城市功能升级: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