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树.ppt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树.ppt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树.ppt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树.ppt_第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民族工业,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教材内容第六、七单元,八年级历史知识树,民族工业发展,四位杰出人物,社会习俗,交通和通讯,文化和社会生活,张謇,教育改革文学艺术,近代民族工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内容第六单元,第19课,第20课,社会习俗,文化生活,交通和通讯,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张謇,第十九课,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办实业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口号:提出“实业救国”企业:创办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和文化教育机构命运:一战期间获得进一步发展;战后,纱厂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第十九课,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概况:民族工业产生并初步发展(萌芽)原因:洋务运动的刺激;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第二阶段,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概况: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原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倡国货,第三阶段,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至1949年概况:民族工业发展再度受挫,并最终走向萎缩、衰亡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尤以日本为甚;国民党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第十九课,第一,生存环境恶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神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第二,行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纺织业、面粉业等)。第三,地区分布不平衡。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第二十课,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淞沪铁路,英国人修建,上海到吴淞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运营一年后清政府赎回、拆除。清政府最早修建的铁路是唐胥铁路,唐山到胥各庄,1881年修筑。,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便利了人们的出行2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的流通3便利了帝国主义国际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十课,最早的有线电报机,19世纪40年代,有线电报出现于美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第二十课,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电影的几个“第一”,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京剧舞台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奖影片:渔光曲,第二十课,大众传媒的兴起,近代报纸鸦片战争后,上海等城市出现了主要给外国人看的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很多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第二十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变化原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变化内容:,剪辫:男子剪掉辫子,易服:用新式礼服代替“翎顶补服”,废止缠足:女子停止缠足,称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称呼,礼仪: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科技和思想,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教育和文化,教材内容第七单元,第21课,第22课,文学艺术,新式教育,科学家,思想家,第二十一课,魏源,严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开眼看世界的原因: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思想家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第二十一课,魏源,生平: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参加过抗英斗争,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著作: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位: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的介绍西方的著作,魏源是近代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第二十一课,严复,生平: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主张:严复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著作: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第二十一课,两位科学家,詹天佑,京张铁路,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并任命詹天佑魏总工程师。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侯德榜,我国著名化学家,120世纪20年代独立制出纯碱。2撰写制碱,将制碱奥秘公之于众,打破欧美各国的垄断。3探索制碱新工艺,比欧洲制碱工艺降低成本40%,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第二十二课,新式教育,教育改革的原因:清朝沿用明朝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过程: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18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