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_第1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_第2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_第3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_第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析:选C。A项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都是介词,前一个译为“向”;后一个译为“对于”。C项都是介词,凭借的身份,凭借。D项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解析:选B。本题考查4个虚词“而、且、也、之”,出题项是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其实根据18个虚词的运用规律,很容易发现,尽管自己很难翻译出各个虚词的准确意义,但是只要根据句子的结构特征,不看原文都能做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这是明显的“顺承”标志,于是A项错误。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这是明显的“语意结束”标志;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这是明显的“判断”标志,于是C项不对。D项第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是代词,这样的事,于是D项也不对。ACD三项都不对,那就只有B项是对的。,题点一而,题点二何,题点三乎,题点四乃,题点五其,题点六且,题点七也,题点八若,题点九所,题点十之,题点十一为,题点十二焉,题点十三以,题点十四与,题点十五则,题点十六者,题点十七因,题点十八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种题型有两个特点:一是题干要求清晰明确,“意义”与“用法”为两个维度,不能混为一谈,“意义”为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而“用法”则指其语法功能,即虚词的词性与所起作用,尽管答题时不需答出,但必须明确;二是要注意切入点,因为虚词根基在教材,故应从虚词在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入手,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对照,句分别出自报任安书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归去来兮辞。考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意思代入选文,逐项排除。A.副词,“才”/连词,“却、竟”;B.连词,“就”;C.介词,“凭借”/连词,“于是、就”;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答案】B,技巧点拨以下是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1辨明词性,判定用法。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于”一般为介词,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中的“于”为助词,无实义;“乎”一般为助词,但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为介词,当“于(在)”讲。除此以外,“以”可作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其”可作代词、连词、副词、助词。明确了句中虚词的词性,有利于考生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应特别注意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意义相同,但词性却不相同,因此其用法也不同。2明其位置,细加区别。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于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常见虚词中的有些词语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分清实词与虚词,同样能帮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试题。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可如果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为”是动词,有“写下”的意思。这类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属于实词虚词同时考查的形式,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须要特别注意。,3认定其一,代入定夺。可以先将试题中引自课本的文言虚词的含义译出,再将其代入选文中,就能判断其意义是否一致;同时,也可结合选文上下文以及课文的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如果考生对选自课文的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