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在“色”与“空”之间重新审视红楼梦的色空意识 发表日期:2006年11月15日 作者:张兴山(本校教师) 【编辑录入:pensmalleast】 一、色空概念的缘起“色空”一词最早见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简称为心经,是唐朝玄奘所译。此经只有260字,却概括了博大精深的般若智慧,是佛学阐释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之真相的一部经典。心经第一章即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话可译为:观自在菩萨修行般若法门,当功行已达深久、纯熟、圆满之时,心如明镜,无一纤尘不尽现其中,明白地照见构成人的身体和意识活动的五蕴在本质上是空的, 从而,一切烦恼、妄念自然寂灭,彻底断除惑业而度脱了一切灾难和苦厄。舍利子,色的表象离不开空的本质,空的本质业离不开色的表象。色与空不是互相对立的两类事物。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来看,空也就是色。非但物质世界,而且人的感受、想念、意志、认识等精神现象其本质也是如此。由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佛学并不认为有一个独立于现象世界之外的“空”的世界,而认为世界本空。而众生之所以未看到其空的一面,是因为无明未断,自心不净。倘若经过修炼了断业障,则“地狱天堂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圆觉经)。而值得注意的是,佛学所说的“空”并不是绝对的“无”,而是指物质世界的“无自性”。正因为物质世界“无自性”,才有了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生命的生死无常。红楼梦说“色”云“空”,显然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思考人生的。书中所出诗词曲赋几乎都带有浓烈的“色空”意识。尤以好了歌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出现的词曲为最。试以好了歌为例: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功名利禄和娇妻爱子常被认为是人生幸福的极点,然而往往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在人生的最大幸福背后是人生的最大遗憾!好了歌不可仅看作是一僧一道劝世点化的歌谣,它也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把有限的人生置于无限的时空坐标中,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这种思考已远远超越了一切政治层面而伸向了哲学领域,是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既“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又“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茫然失据。 二、“色空”意识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天上的金童玉女凡心未断或宿业未了,被贬到人间轮回一番,这样的缘起在古代小说和戏剧里俯拾即是,如女仙外史说唐赛儿乃嫦娥转世,水浒传云一百单八将来于“洪太尉误走妖魔”等等。宿世前缘如同诗歌的兴起,旨在引出下面所要讲的故事。红楼梦起首之“色空”缘起莫非亦可作如是观乎?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未有哪一部小说将“色空”观念用来构建小说的框架,安排故事情节,同时,成为主人公对人生最强烈的体悟。从结构看,红楼梦的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以太虚幻境为象征的“虚”的世界和以贾府为中心的“实”的世界。一个只有凭借梦境才能窥其一二,却藏有贾府所有人物的谜底;一个能真真切切看到,却有着生命的无常。太虚幻境曾有所有女子人世悲欢的宿世前缘,也是诸位冤家们情缘了结后的最终归宿;而贾府则只不过是灵魂们偿还风月情的临时舞台。现实世界似乎更为真切,却最终“忽喇喇似大厦倾”,缘尽即逝;太虚幻境似乎虚无飘渺,却透露出人生现象背后更为真实的东西。“真”与“假”,“虚”与“实”,“有”与“无”,所表现的正是色与空之间的关系。读者在正面目睹了一个“色”世界之悲欢离合的同时,不会不感到在冥冥之中有一个“空”的世界与之遥遥相对。这种体验会笼罩阅读的全过程,因为这正是小说的基本框架。一僧一道其实不是什么具体的和尚道士,而是往返于“空”与“色”之间的联系。他们作为曹雪芹“色空”体验的象征符号,或现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中:英莲尚在怀中,僧道欲度其出家;黛玉三岁,亦欲化其出家,且言外亲不见方可平安了世;又引宝玉入幻境,为宝钗作冷香丸,并与以金锁;贾瑞病时授以风月宝鉴;闹五鬼时入府祝玉;尤三姐死后度湘莲出家;宝玉失玉后,度宝玉出家每逢大关节,一僧一道必然出现,随机点化。可以这么说,贾府是一个舞台,太虚幻境是后台,那些册子是演出用的脚本,而一僧一道便是导演了。在一僧一道的参与和监控下,所有人等都“缘尽而散”,正如飞鸟各投林所说: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小说的“色空”观念不仅是作品的基本框架,而且渗透于人物和故事情节中,从整体到局部同时把握住红楼梦的走向。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在生命的真切与无常之矛盾中所感受到的痛苦,正是曹雪芹本人乃至所有哲学家所面临的生存困惑。这种感受在葬花吟里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表达: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了生命面临无常的无助和苍凉,也传达出一种哲学层次的绝对孤独。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大艺术家和大哲学家所共有的感受。生命主体的有情和生命规律的无情之间的矛盾正是林黛玉、贾宝玉乃至曹雪芹本人对于人生的基本感受。生命美丽和生命无常的矛盾凄厉地刺激着一颗敏感的心灵,在绝望般痛苦中,这颗心灵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根本遗憾。元妃忽逝,可卿中夭,晴雯惨死,黛玉病亡如许多的生命忽然消失,大观园乃至贾府的反应是麻木的。只有贾宝玉独自体验和承受着这一切。在情与美的幻灭中,他悟到了“色”的虚幻。可以说,逼他走向“空”的,不是社会的黑暗,也不是某个阶级的“命运之必然”,而是一颗敏感的心灵对生命之根本遗憾的强烈感受。贾宝玉的出家,是从对人生的绝望开始的。曾有论者为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竭力抹煞其“色空”意识,实在不能消灭的“罪证”,只好归咎于“时代局限性”云云,实在是很可悲的!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它表现的不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社会阶段的政治问题,而是所有时代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哲学问题,是在终极层面上对人生的艺术思考。 三、云空未必空”艺术魅力的生发点“空色空”模式在红楼梦里被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进行表现,“色空”观念因此而得到了最为血肉饱满的描写。在曹雪芹所营造的空的世界里,有宝黛爱情美丽的宿世前缘,有晴雯死后诗意的灵魂回归,甚至有一个太虚幻境,为那些曾在大梦中悲泣过的美丽而不幸的灵魂们提供一份醒来后的释然和微笑。它艺术地淡化了悲剧的痛苦,使之升华为一种如诗如歌的凄婉。若没有太虚幻境的艺术幻化作用,则红楼梦徒有悲剧的沉重和悲哀,而无悲剧的空灵和美丽。红楼梦是在说“色”云“空”,但曹雪芹本人并未真正地“空”。“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本证,未成书“泪尽而逝”是旁证,对大观园内诸女子极真极细的描写乃是铁证!一个真正“空”了的人会有心思去写情吗?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曹雪芹正是一个“云空未必空”的“情之所钟”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