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的田庄经济朱绍侯随着秦汉时代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发展,土地越来越往地主阶级的手里集中,占有几百顷、几千顷土地的地主大有人在。随着土地集中,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出现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它就是在地主豪强控制下的大田庄。下面,准备从三个方面谈谈汉代的田庄经济。一、豪强地主势力的成长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出现,是与地主阶级内部“封君”、“素封”地位的变化分不开的。在秦汉时代,剥削阶级主要由“封君”和“素封”两部分人组成。封君,包括皇室贵族和有官品、爵位的所谓军功地主。这些人除按官级拿俸禄外,还按爵位的大小享有封土食邑的特权。根据秦汉军功爵制以及汉代王侯二等爵制的规定,拥有王侯爵位的贵族,都有封国;其他获得高爵的人,可以食邑。这些贵族可以按其封国、食邑的大小,收入不同数量的租税。封君征收租税的数量是“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就可收入二十万。封君的剥削对象是“编户齐民”(主要是自耕农)。封君在食邑中所征收的租税,是从“编户齐民”向国家交纳租税的总额中,每户抽出二百钱。由此可见,封君的剥削与封建国家对“编户齐民”的剥削,其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封君的剥削,包括在封建国家的剥削总额中,当然封君除了衣食租税之外,也还采取其他手段剥削农民和奴隶,但这不是封君的主要剥削来源。素封,是没有官品、爵位的大牧主、大豪商、大地主,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拥有“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淮北常山巳南、河济之间千树荻,陈夏千亩漆,齐鲁千市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凡具有上述财产的大牧主、大园林主、大地主,其收入“皆与千户侯等”。另外,“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酱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钟,薪稿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辆,木器髹者千枚,铜器千钓,素木铁器若卮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毙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彩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蘖麴盐豉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三千石),狐鼯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钟,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凡拥有以上资产的大商人,大手工业者,大高利贷者,其收入“亦比千乘之家”这就是说,上述这些人其财势与封君相等。但是,秦汉政府都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给予种种限制,如不许商人衣丝乘车,名田为吏,等等。然而,秦汉时代的商人可以想办法改变身份,即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手段,而转变为地主,还可以用纳粟、输奴婢的办法买得爵位。所以在汉代就出现了这种矛盾现象,“法律贱商人,而商人亦富贵矣;尊农夫,农夫亦贫贱矣”。汉武帝时,出现了“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些豪商地主,“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他们不仅兼并农民的土地,而且使“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在“素封”势力发展的同时,“封君”的势力却日趋衰落。这是一方面由于汉政府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封君势力;另一方面由于封君世袭地位,使其“子孙骄溢”,坐享其成,“忘其先祖之艰难”,而渐趋于没落,所以到了西汉中期,封君之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封君的势力已经一落千丈。秦汉时代的封君,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代的地主阶级。它是由春秋战国时代以军功(也包括事功)起家的军功地主系统发展下来的。军功地主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在与奴隶主的斗争中是有过贡献的。但是,到了西汉中期,它已走过了兴旺发达的阶段,而趋于衰落,此后,它的地位就为官僚、地主、大商人相结合而形成的豪强地主所代替,不过在这里需要补充一句,封君,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它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军功爵制中的列侯、关内侯,特别是汉代新建的王侯二等爵制,一直延续到清代。豪强地主势力在西汉中期有了新的发展,从汉武帝开始,就已经利用商人管理经济。商人家庭出身的孔仅、桑弘羊,成了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管理人。宣帝时,关中富商田延年也当了大将军霍光的幕僚。此后,官僚、地主、豪商逐渐结合为一体。成帝时的丞相张禹,就是官僚、地主、富商三位一体的典型代表,他“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膏腴上贾,它财物称是”。身为丞相,“内殖货财”,经营商业,这在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西汉前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由于商人自西汉中期已进入政治舞台,因此汉代的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在西汉早期,一般把“重本抑末”与“重农抑商”都等同看待。一些限制、打击商人的政策,就是据此而产生的。到了东汉时代,由于官僚、地主、富商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集团把持着政权,所以对“重本抑末”的解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王符在潜夫论务本篇中说:“凡为人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工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按王符的解释,农、工、商三者各有其本,也各有其末,这与以农为本,以商工为末的解释有根本的区别。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进步的,符合实际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大商人、大手工业者就可以不受“重本抑末”政策的排斥,甚至他们还能够以“重本”的面目出现,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盐铁会议上,大夫与贤良、文学辩论时就有这种意思。东汉建国以后,这种解释占了上风。在东汉,我们再也看不到打击和抑制商人政策,其原因也在于此。在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达到空前膨胀的程度。仲长统在昌言理乱篇小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徙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奇珞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娇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在仲长统的笔下,豪强地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他们依恃财力,勾结官府,欺压贫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过去我们多半过分强调了这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它与已经没落的封君贵族,特别是与依附于皇权机体上的两个毒瘤外戚、宦官集团相比,还有它的进步一面。他们把“连于方国”的膏田和成千的奴隶、上万的徙附组织起来,建立田庄从事生产。他们对于生产还是关心的,特别是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角度讲,在膏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经济,比起个体小农经济来说,还有它一定的优越性。二、田庄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西汉末期的田庄西汉末年樊重所经营的田庄,是田庄经济早期发展阶段的典型代表。后汉书樊宏传对这个田庄有很详细的记载:(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其管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力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处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资至巨万,而赈赡亲族,恩加乡闾。假贷人(民)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对于这段引文的最后几句话,一般史学工作者是不愿引用的。引用了,也必给予完全否定的批判。笔者认为,这里的确有美化、夸大的成分,适当的揭露是必要的。这是一种养鸡取卵的手段,但也应该承认,它总比杀鸡取卵略胜一筹吧!水经注卷二十九比水注也记载了樊重的田庄情况:(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商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檩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水经注卷三十一比水注还记载了樊重田庄中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以上资料说明,樊重的田庄是一个包括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田庄中的手工业作坊,由于有高超的手工业技艺,因此“兴工造作,巧不可言”。生产的东西,达到了“有求必给”的程度。田庄里也有商品交换,可以“闭门成市”。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樊重想作家具,就先种梓树和漆树。这种作法曾引起人们的嘲笑,但几年之后“皆得其用”,那些嘲笑他的人反倒要向樊重求借。这说明樊重所经营的田庄,是很有条理,很有计划的。樊重这个田庄主,对生产非常关心,而且是个理财能手。由于他“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因而收到“上下戮力,则力岁倍”的效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象樊重这样的田庄组织,在发展生产方面,比个体小农有很大的优越性。因为田庄主可以利用田庄中的人力、物力,积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可以制造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广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以促进田庄经济的发展。总之,这种综合经营的田庄经济,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讲,是个体小农所无法比拟的。樊重的田庄有土地三百顷,有一个五十平方里的大陂塘(水库),从“陂汪汪,下田良”和“陂渠灌注”的记载来看,樊氏陂(凡亭陂)的蓄水量是很大的,可以灌溉樊重田庄的所有土地。这样的水利工程,也是个体小农经济无法兴建的。另外,四川眉山、成都等地出士的东汉墓葬中,经常发现陶制水田模型,这些模型几乎都是水田与池塘相连,构成灌溉系统,这说明东汉的田庄,利用池塘进行灌溉是比较普遍的,而个体小农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樊重的田庄,在王莽时已传给他的儿子樊宏。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之后,樊宏就把这个田庄变成武装堡垒,“与宗家亲属作营堑以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在战乱中,樊宏的田庄反而扩大,当赤眉军打到湖阳时,樊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与赤眉军保持了互不侵犯的关系。西汉末年,王丹的田庄也具有典型的意义。王丹是西汉哀帝、平帝时期的人。他“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惰懒者耻不及。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汉代的田庄剥削,往往掩盖上一层宗族和乡邻关系的面纱,使人看不清田庄中的真正阶级关系。王丹的田庄也是这样,他除对贫穷不能丧葬者施以“赙给”外,还在农忙时以酒肴慰劳“勤者”,对于“较黠游荡废业”的人,则让他们的父兄“黜责之”,这种督促田庄内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手段,与樊重的“课役童隶,各得其宜”。的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必须看到田庄主对农民督促的办法,决不只是这一手,他们还有另外的一手,那就是伸长统所说的:“稼穑不修,桑果不茂,蓄产不肥,鞭之可也;拖落不完,垣墙不平,扫除不净,笞之可也;此督课之方也。”统治阶级在一般情况下,对劳动人民都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屠杀手段。但是,对于樊重亲自安排、指挥生产,对于王丹“兼功自厉”的办法,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这反映了豪强地主处于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它与南朝萧梁以后的门阀士族对生产“未尝目观起一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从刘秀家的情况,也能看出田庄经济的优越性。刘秀的父、祖都是贵族、官僚兼地主,他家有土地、“宾客”和“诸家子弟”,从其外祖家樊氏的大田庄情况看,刘秀家也一定有不小的田庄。据东观汉记记载,王莽末年,“南阳旱饥,而上(刘秀)田独收”,“卖谷于宛”。对于这种情况,旧史家认为是“天命”,新史家认为刘秀的土地一定是上等的。笔者认为,土质好可能是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一、刘秀“性勤于稼穑”,注意管理“田业”;二、由于田庄中有先进生产工具及水利设施,具有抗旱能力,因此能在大旱之年获得较好的收成。如果说东观汉记囿于天命说,没能把刘秀丰收的真正原因交代清楚,那么南朝刘宋时期,徐耕在旱年捐粮助赈的事例,对我们是有启示的。据宋书徐耕传记载,元嘉二十一年“大旱民饥”,徐耕主动捐粮千斛,助官赈贷。他并向县官陈辞说:今年亢旱,禾稼不登,氓黎饥馁,采掇存命,此郡(晋陵)虽弊,犹有富室承陂之家,处处而是,并皆保熟,所失盖微,陈积之谷,皆有巨万,旱之弊,实钟贫民,温富之家,并宜助官,得过俭月,所损至轻,所济甚重,今敢自励,为劝造之端。以上史实,说明天灾荒旱,对贫民打击最重,而那些拥有水利设施的所谓“富室承陂之家”,还能够“并皆保熟”。当然,象徐耕那样在灾年肯拿出粮食赈济饥民,毫无疑问是少数,多数的田庄主则是利用灾年贫民破产之机兼并土地。我们在这里所要说明的问题,是田庄具有抗旱能力,刘秀家所以在旱年获得丰收,正是田庄优越经济力量的表现。东汉早中期的田庄东汉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政权。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和三百六十五功臣,其中绝大多数是豪强地主出身。因此在东汉建国后,就对豪强地主采取优容的政策。通过“察举”、“征辟”的任官制度,使豪强地主控制了各级政权。在经济上,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利用宗族、宾客、部曲、徒附、奴隶进行生产。在东汉政权的保护下,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后汉书仲长统传记栽仲长统所设想的一个典型田庄: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币,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难,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这样的田庄,在东汉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结构布局与西汉末樊重的田庄基本相似,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从其“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和“妻孥无苦身之劳”的情况看,田庄主及其家属已不参加体力劳动。其他情况就不太清楚。东汉政论家崔寔在所著四民月令中,对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有过详细的描述;田庄的各种生产及其他活动,在一年十二个月中都安排井井有条,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安排,非常注意时令、节气,讲究精耕细作,并根据不同的士壤,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采取不同的种植密度。还非常重视杀草施肥,翻土晒田,双季轮作,以改良士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四民月令记载的田庄经济,也是农林收副渔、手工业、商业综合经营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田庄中种有大麦、小麦、椹麦、春麦、粟、黍、穄、稙禾、稉稻、大豆、小豆、稗豆、葵花子、胡麻(芝麻)等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还种有苴麻、牡麻、兰等经济作物,以及瓜、瓠、韭、蓼、大葱、小葱、蒜、姜、芥、芋等蔬菜,此外还种植大片的松、柏、桐、漆、梓、榆、柳、桑、竹等林木和杏、桃、枣等果树。田庄中还豢养马、牛、猪、羊等牲畜,并种植苜蓿作饲料。田庄的池塘中,还养有大量的鱼。鲷鱼吃不了,还要作成鲷鱼酱。在豪强地主的田庄中,手工业的生产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制酱、制酒、制醋、制糖等作坊;纺织工业方面,有养蚕、缫丝、制絮、织缣、帛、练、麻布等,并设有制衣、制鞋等作坊。田庄中还能制造蜡烛、各种农具和兵器,并能对各种粮食、农副产品进行加工,还能配制中药,如小草续命丸、散法药、药膏等。田庄中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均可在集市上出售,如“卖帛、敝絮;籴粟、豆、麻子”,皆在农闲时期进行。田庄中还设有大学、小学,“命成童(十三岁至二十岁)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十岁至十四岁)入小学,学篇章。”毫无疑问,能上大学的主要是地主子弟,但这也比到郡县去上学方便的多。在田庄里办学校,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崔寔所描述的豪强地主的田庄来看,它仍然是个包括农林牧副渔,手工业、商业综合经营的封建经济单位。在这个田庄里,生、老、病、死及教育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毫无疑问,只有地主阶级才能真正享受到这种方便。这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四民月令所描绘的田庄内部的阶级关系,也是被宗族、亲戚关系的纱幕所笼罩,有些模糊不清。如它说每年“冬谷或尽,椹麦未熟”即春季青黄不接时;田庄主就要“振(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九月秋收以后,田庄主还要“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到了十月,“乃顺时令,敕丧纪,同宗有贫窭久丧不堪葬者,则纠合宗人,共兴举之,以亲疏贫富为差,正心平敛,无相逾越,先自竭,以率不随”,“十二月,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以笃恩纪,惠必下浃”。尽管崔寔用宗族、亲戚关系掩盖了田庄内部阶级关系的实质,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仍是可以看出田庄内部的贫富差距很大,看出田庄主对贫穷宗族的伪善而目。原来田庄主赈济宗族的钱物,是从田庄的农户中“正心平敛”来的,实际是搜刮来的。由于有人不甘心情愿出这笔钱,所以田庄主假惺惺的“先自竭,以率不随”,特别是在“休农息役,惠必下浃”的记载中,透露出田庄里的剥削关系。崔寔在政论中倒是说出了田庄主(上家)与农民(下户)之间的真实关系:“上家累巨亿之资,斥地侔封君之土,故下户踦,无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率妻孥,为之服役。”四民月令中讲的“休农息役”的反面。不正是“躬率妻孥,为之服役”吗?关于田庄里的地租剥削量,据史书记载,一般都占总收成的百分之五十或更多一点。董仲舒说:“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王莽说:“豪民侵凌,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马援在天水苑川耕种,“与田户中分”,荀悦则说“浮客输大半之赋”。以上四条材料,说的都是佃户向地主交的地租数量,大概田庄主剥削田庄农民也就是这样的剥削率。关于“分田劫假”,实质就是田庄主与农民的租佃剥削关系;颜师古对此解释很准确,他说:“分田,谓贫者无田,而取富人田耕种、共分其所收也;假,亦谓贫人赁富人之田也,劫者,富人劫夺其税,侵欺之也。这条注释讲出了地主与佃农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田庄中,豪强地主与佃客,依附农民也正是这种关系。在田庄里,还有由部曲组成的地主武装。部曲实际是武装农民,他们除了给地主看家护院以外,农忙季节还要参加农业生产。据四民月令记载,田庄里的部曲,“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三月治墙屋,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九月治场囿,涂囷仓,修窦窖,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田庄的部曲于二、三月青黄不接和九月秋收之后,如此戒备森严,练兵习射,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情况,这一方而是为了对付田庄外暴动农民的武装进攻,同时也是为了镇压田庄内穷苦农民的反抗。考古工作者在各地发掘出很多东汉陶城堡、楼阁、院落建筑群、车马、粮囷,以及各种形象的陶俑,构成了豪强地主大田庄的缩影,陶制碉楼和城堡式院落的院墙四角,筑有角楼,显然是专为部曲瞭望、防守之用。成都天回山崖墓发现的农夫俑和持盾武士俩,更能说明田庄中的农民,和部曲的身份地位是一样的。他们都身穿短衣,脚登草鞋,身佩环首大刀。这说明部曲和农民往往是一身而二任:紧急情况时上阵打仗,平时就参加生产。当然要说区别肯定是有的,部曲是从年轻力壮的农民中挑选的,并不是每个农民都能够充当部曲。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豪强地主的田庄中,阶级关系并不象四民月令表而上描写的那样和协辑睦,特别是从东汉时其他资料来考查,田庄中的阶级关系也是比较紧张的。后汉书陈龟传就有“豪强之族,多侵枉小民”的记载。仲长统在昌言理乱篇中说的更加严重,在豪强地主的剥削和压榨下,穷苦农民“被穿帷败,寄死不敛,冤枉穷困,不能自理”。虽然如此,有一点是需要肯定的,就是在东汉末年,宦官外戚相继专政,政治黑暗,卖官鬻爵,贿赂风行,在这种情况下,田庄里的阶级关系,比起自耕农与东汉政府的关系,要缓和一些;田庄里的农民所受的剥削,比起自耕农所受的苛重的盘剥,要轻一些。所以在东汉末年,破产的自耕农大量转化为田庄的依附农民和佃农,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土地主动交给田庄主以求荫庇。因而田庄中控制的劳动力逐渐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则逐渐减少,于是国家的租税赋役负担,又都压在没有逃亡的自耕农身上,这就又迫使大量的自耕农破产。这样,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当大量的自耕农因不堪忍受反动政府的剥削和压迫,而掀起大规模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有的豪强地主甚至组织部曲家兵,疯狂镇压农民起义,有的豪强地主把田庄变成堡垒,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由于豪强地主的田庄有地主武装的保护,有些没有参加起义的农民,便投靠田庄以求庇护,因此 有些地主田庄,在战乱中反而得以发展壮大。东汉末年的田庄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及军阀混战时期,各地豪强地主乘机兴起,任峻在中牟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李典有“宗族及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谯国的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曹仁“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问”,曹洪也有家兵千人”,河内人韩浩、史涣也“聚徒众为县藩卫”,其他如颖川、汝南、荆州、江东等地,坞壁林立,尤其在董卓之乱以后,地主武装星罗棋布,所在皆是,“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连阡陌,以还相吞灭。”这些以豪强地主田庄为基础的各地地主武装,除在军阀混战中相互吞灭之外,以后都分别成为曹操、孙坚、刘备等三国创始人的支柱。另外,还有一部分豪强地主,他们在社会出现大动乱后,率领宗族、部曲逃往边疆地区以求苟安,并在逃亡中,招募了大批流民,迁到新地区后,又形成了一个独立势力,建立起新的田庄。如田畴逃至徐无山后,几年间归附者五千余家,北海朱虚人邴原逃至辽东,归之者数百家”,邴原的同乡管宁逃至辽东,“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而居,旬月而成邑。”这些地主把新建立的田庄,都变成武装堡垒,叫结坞自保。这些田庄主也就变成了坞主,成为地方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各地豪强地主所建立的坞壁(营壁),不单纯是军事组织,而且也是生产组织。豪强地主的坞壁周围修有高墙,四角设有碉楼,部曲家兵经常巡逻守卫。坞壁中的依附农民、佃客,是生产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或供豪强地主驱使。东汉末的坞壁组织中,董卓在长安附近修建的郿坞是一个典型。三国志董卓传及注引英雄记记载说,董卓所修的郿坞,“高与长安埒,积谷为三十年储”,“坞中金有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不可知数”。因此董卓曾把郿坞看成铜墙铁壁,进可攻,退可守,认为有了郿坞,“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但是,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死了董卓。郿坞并没有保全董卓的性命,然而郿坞作为军事堡垒,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以后曹魏在对蜀作战时,郿坞仍是主要堡垒。田畴在徐无山所建立的坞壁,从既是生产组织又是军事组织的意义讲,它比董卓的郿坞更有典型意义。三国志田畴传写到田畴被公孙瓒放回后,有如下一段记载:(田畴)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因佥推畴。畴曰:“今来在此,非苟安而已,将图大事,复怨雪耻,窃恐未得其志,而轻率之徒,自相侵侮,愉快一时,无深计远虑。畴有愚计愿与诸君共施之,可乎?”皆曰:“可。”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使致贡遣,畴悉抚纳,令不为寇。从这段材料看,田畴在徐无山中所建立的田庄,俨然似一个超然世外的独立乐园。他们有自己的法律和典章制度,而且是“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后来东晋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园,也不过如此吧!其实田畴所建立的法律和典章制度,都是为了“约束”人民,保护地主利益的,也就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对人民的统治服务的。为达此目的甚至用死刑来处罚“相杀伤犯盗净讼”的人。田畴就是田庄中的封建主,人民都是他们的依附农民和佃农,要出租服役,田畴既是田庄中的剥削者,也是生产的组织者,在战时又是军事指挥者,可以领兵打仗。对此,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畴的功劳时,说的比较清楚: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后臣奉命,军次易县,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畴率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桓,荡平塞表。曹操所说的“人民化从,咸共资奉”,指的就是田畴对人民的统治手段和剥削办法。从田畴率兵五百帮助曹操平定乌桓,说明在田畴的田庄中,人民的兵役负担也是很重的。我们知道田畴在徐无山中,最多只控制五千家,在这五千家中,就能抽出五百个兵,而且这五百个兵,肯定不是田畴坞壁中的全部兵力,因此,说人民负担很重的兵役,是有事实根据的。上举董卓的郿坞和田畴在徐无山的田庄两个典型事例,都是东汉末年,在战乱中豪强地主田庄武装化、堡垒化的结果,因为在战乱时期,豪强地主的田庄如果不用武装保卫,不把田庄变成堡垒,要想存在下来是不可能的。这种武装化、堡垒化的豪强地主田庄,到了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就是北方普遍存在的坞壁,或称坞壁经济。三、如何评价汉代的田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西汉末年出现的田庄经济,是一种新兴事物。过去史学界对于两汉的田庄经济,多半揭露它的消极反动的一面,没有指出它还有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如前所述,豪强地主对田庄内的徒附、佃客、奴隶的剥削是很残酷的。然而,假如单看到这一点,对于田庄经济在东汉时期的迅速发展,对于大批自耕农破产后转化为田庄中依附农民的情况,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历史正当性”,“只要生产不局限于被压迫者的最必需的生活用品,统治阶级的利益就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这就是说,对于统治阶级控制下的生产组织及其剥削制度,不能一概采取否定态度,甚至还要承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生产发展是“推动因素”。对于汉代田庄经济的评价,首先必须承认田庄主占有田庄农民劳动成果的暂时历史正当性,其次要承认田庄主为了自己的利益,组织督促田庄农民从事生产,也是生产的推动因素。承认了这两个前提,我们就会发现由于田庄经济是一个比较有组织的生产单位,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土质,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有能力兴建一些相应的水利事业,也有条件制造、推广新式农具,积累生产经验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汉武帝时期发明的先进生产工具耦犁和耧车,推广的先进耕作技术代田法和区田法,解放后在东汉地主墓葬中发现的陶风车、陶水碓模型、短辕一牛挽犁的画像石、曲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院评估课件
- 健康骨骼知识培训课件
- 俄罗斯政府课件
- 企业疫情期间安全培训课件
- 企业环境安全培训的作用
- 社区纪委考核管理办法
- 社区干部纪律管理办法
- 数字农业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 2025国家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出租车防御性驾驶
- 最常用2000个英语单词-电子表格版
-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 某中学德育处主任工作评价量表
- 法院送法进校园讲座
- 农民工工资表(模板)
- 艰苦地区服役申请书范文
- 反比例函数 单元作业设计
-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合集
- 沁园春雪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
- 2022年四川雅安综合类事业单位招聘392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