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基本规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二章 教育基本规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二章 教育基本规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二章 教育基本规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二章 教育基本规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联系,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2.准确领会教育与社会发展本质关系,以及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在理解教育两大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并掌握教育的两大功能。,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及教育内部要素与外部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教育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且促进社会发展规律。,3,一、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概述1.什么是人的发展(1)狭义:青少年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2)广义:从群体层面来说,人的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的进化、发展。从个体层面来说,个体全部人生中身心连续不断的不断变化过程。,4,身体的发展:(1)有机体的生长(细胞的生长、增大,使身体的大小、容积增大了。(2)发育,人体组织器官形态的改变和功能完善。(3)体质、体能、体力增强,经过训练得到发展。心理的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5,社会性发展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叫做社会化,又叫社会性发展。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会化等。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生物因素(遗传)(2)环境(3)教育(4)个体的实践活动,6,(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分析,1.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个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肌体形态、结构、感官系统、神经系统等。(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2)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不能决定人的发展(3)遗传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7,2环境的作用,环境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因素的分类有两种:第一种分类是以环境因素的构成成份的性质为标准,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种分类以范围为标准,把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究竟是逆境有利于人的发展,还是顺境有利于人的发展,8,顺境、逆境:人的发展,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9,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10,公元前104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11,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人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进程。(2)环境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实现的。环境决定论: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12,3.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1)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根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2)能促进遗传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学校教育能做到“长善救失”,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较好发展,并通过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或弥补先天不足。,13,(3)能对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学校教育能利用和发挥环境中积极因素,限制和排除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4)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因为知识较贫乏,判断是非能力不强,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14,(5)教育主导作用发挥是有范围和条件的教育既不能超越社会条件,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有可教育性和对教育有需求。立足于遗传、环境基础上。只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教育万能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15,4.个体的实践活动,从活动水平的角度,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的影响。(1)生理活动。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基础。在生理活动中,人自身的各种器官是与环境沟通的直接工具。,16,(2)心理活动。满足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和自我控制的需要,具有认识外部世界和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与能力、控制(支配)主体活动的作用。(3)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活动最高层次,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具有鲜明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和对象化,并使人的才干、意志和智慧在实践中得到综合的运用。,17,(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身体发展内部也是相互影响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1)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均衡;(2)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均衡,显示出一定关键期。,18,发展速度的不匀衡性身心发展的速度是不匀衡的,这种不匀衡性,表现在第一方面是,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是不匀衡的。如,青少年儿童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育期。又如,青少年儿童大脑发展的最迅速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个月至第十个月之间,基后,脑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发展的不匀衡性表现在第二方面,就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匀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水平,19,口头语言最佳期:2-3岁,音乐:3岁,数学2-3岁形成计数,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形成概念,5岁以前智力发展最迅速,有人认为(布卢姆)0-4岁,发展到40%,4-8岁30%,8岁以后30%。,20,3.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持续不断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具有独特的年龄特征,依此标准,一般把青少年儿童发展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21,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了阶段性新生儿(出生至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22,人脑发展趋势:新生儿390克89个月乳儿660克23岁婴儿9901011克67岁幼儿1280克9岁儿童1350克1213岁少年1400克。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早于成熟期或迟于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23,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生命教育)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到损伤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人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可以互补,生理上的互补性、心理上的互补性,以及生理和心理的互补性。,24,气质类型对照表,25,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2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的实现途径。3能够基于对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的理解,认识教育在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6,教育与社会的规律性联系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对教育有巨大制约作用。教育与社会是双向关系,教育对社会有反作用,其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教育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发展时间上不完全同步,教育不能直接即时反应社会变迁。,27,(一)教育与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1)制约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水平(2)制约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投资水平教育投资,是指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投放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全部费用之总和。,28,1978-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9,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满足经济发展对有效劳动的需要。劳动力再生产包括两个内容和过程:一是人的自然成长过程,即人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形成人的体力;二是教育和训练过程,这个过程形成劳动者的智力和脑力,即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掌握劳动的知识经验和劳动的技能技巧。(2)促进科技的生产与应用,30,二、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和制约和影响1、制约教育权、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就是社会强势集团的政治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体现了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意志、愿望和要求。教育内容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教育目的必须借助于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的教育内容才能实现。选择什么内容,排除什么内容,是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31,2、制约与影响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在一定社会里,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3、制约与影响教育资源分配政治因素将有限的价值和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是如此。在我国每一个儿童享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权利,国家努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32,(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渐掌握和了解一定政治体系如政治制度、政党组织、权力机构等所倡导和认可的政治规范、政治行为方式。2、培养和造就政治与管理人才古代教育所传授大半是“修已治人之道”孔子及其弟子把学习称之为“学干禄”,33,判断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成熟标准:一是要看个体是否具备了最基本的政治常识,是否了解最基本的政治规范;二是要看个体是否已形成对特定的政党、政权、政府以及政治制度的肯定的认同的态度;三是要看个体是否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情感,杜绝政治冲动、政治盲从;四是要看个体是否已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34,(二)教育的政治功能,3、传播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制造社会政治舆论,影响政治时局政治思想的产生离不开教育,政治思想的传播更有赖于教育。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的学校都是制造各种社会舆论、宣传各种思想政治主张、影响政治时局的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现代社会来看,学生运动、校园风潮也常常影响政治时局。,35,4、提高公民民主参政意识,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36,三、教育与文化,文化的理解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或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某一种具体的活动或生活的某些方面。如认为文化即教育,文化即法创作等。广义的文化一般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科学、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37,(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内容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主要取材于社会文化,教育中所传递的内容必定是反映了一定的文化传统。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注重人际关系的伦理型文化,重修己治人学问的传授,将伦理道德教育内容等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尊重客观世界的科学型文化,西方教育则强调以自然界具有的事物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38,2、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文化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认识和信念,包括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等。文化观念在制约和影响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上,会进一步制约和影响人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和行为。3、文化传播手段变革和多样化促进学校教育手段方法变革。,39,(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文化的功能传递文化的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的载体可以分三种:物质载体、精神载体(见诸于语言文字等)和人的载体。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间的转化作用。,40,2、传播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文化传播要得以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文化的共享性。(文化得以传播必须建立在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上。)第二,必须具有一种文化传播的心理动力。(人们对不同文化浓厚的兴趣和强烈愿望),41,3、选择文化的功能教育实现选择文化功能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培养目标的确定来选择文化。二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确定来选择文化。三是通过教师选择文化。四是通过校园文化的选择来实现。,42,4、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学校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力人才。教育使文化得交流,从而使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43,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教育系统所具有的功效和作用。(一)个体发展功能(育人功能)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个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