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右图),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A.重视农业的发展B.商业发达C.手工业发展D.商帮兴起【解析】选A。本题考查清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开荒执照”说明清政府鼓励开荒,增加农田面积,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下列没有生活在康乾盛世时期的皇帝是 ()A.康熙 B.雍正C.乾隆 D.嘉庆【解析】选D。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的局面。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四十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到嘉庆皇帝在位时,国力下降衰败之象越来越明显。3.下列不属于康熙、雍正、乾隆为发展农业而采取的措施是 ()A.奖励开垦荒地B.重视兴修水利C.大规模治理黄、淮水患D.推广农业生产新工具【解析】选D。康乾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4.(2020 南阳联考)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16世纪中叶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这就是 ()A.棉花、烟草 B.大豆、玉米C.甘薯、玉米 D.西红柿、马铃薯【解析】选C。原产于南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在明代(16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拓展延伸】高产作物的输出推广和我国人口增长的关系17世纪时,马铃薯(又名土豆)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筱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甘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5.清朝流行的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反映了()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的繁荣 D.商业都市的兴起【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歌谣中丝、棉、瓷、盐、木材、茶等可以看出是手工业的发展。6.赵晓明在查找清朝手工业发展的盛况时,找到了以下材料,这说明清朝前期哪一行业的发展突出()A.丝织业 B.棉织业C.印染业 D.制瓷业【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中“习织”“机杼”“广纱”等信息可判断是丝织业。7.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下列对商业繁荣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B.陆路、水路交通发达C.北京、江宁、苏州等大城市繁华D.晋商、徽商等大商帮的推动【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商业繁荣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北京、江宁、苏州等大城市繁华是商业繁荣的表现,不是原因。8.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C.长安 D.洛阳【解析】选B。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9.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A.农村集市 B.城镇市场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清朝前期的商业网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佛山、汉口、朱仙、景德镇的繁华属于城镇市场。 10.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题干描述的是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11.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历史上有一个时期人口突破了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是()A.明朝末年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解析】选D。明朝鼎盛时,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战乱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康熙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2.清朝前期,造成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快速增长 B.开垦荒田C.手工业发展 D.商业的发展【解析】选A。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时间全国人口统计数顺治十八年(1661年)1 920万人康熙九年(1670年)1 939万人乾隆八年(1743年)15 000万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31 000万人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时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顺治十八年(1661年)6.88亩康熙六十年(1721年)8.26亩雍正十二年(1734年)8.13亩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2.51亩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1)依据材料一,说明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并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简要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2)依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出的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原因。(3)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口增长及带来的影响。第(1)题由表格可以看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分析原因时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传统重农思想的方面回答。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归纳,第二问从人地矛盾角度思考。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平衡、经济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等角度回答。答案:(1)趋势:人口大幅度增长。原因:统一局面稳固,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