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教学PPT)_第1页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教学PPT)_第2页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教学PPT)_第3页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教学PPT)_第4页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教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501952)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1941年制定的六年制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为蓝本,进行中学课程修改并实施。1950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中等学校暂行校历。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改革学制令,重新规定中小学学制,实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1952年教育部又颁发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育计划。1952年中央核准,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明确了中小学的性质、任务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原则或教材等,初步奠定了新中国中小学课程的框架。,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二、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1958)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决定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方向和原则等。1954年,根据颁布的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完成,并于同年秋季发行。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19531958年,教育部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课程做一些调整,变动最多的是政治和外语。,2,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2)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通用教材。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教材。1961年起陆续出版发行,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3,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四、第四次课程改革(19631964)196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程,对生产劳动和假期,都作了安排,并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1964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4,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5,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198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的小学部分作了修改,调整了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恢复地理和历史课,增设了劳动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设。1984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并分别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6,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规定,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并将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这个计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从此时起,开始形成高中文、理分流的办学模式。,7,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2000)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全国分期分批普及义务教育。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92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第一次将小学和初级中学的课程统一设计,并且根据各学校学制的不同情况,将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表中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安排课程。,8,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2000)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从原有的中学课程体系中分离出来。高中课程结构需要进行调整。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一个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作为新普通高中教学计划颁发前的过渡性教学计划。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从1997年秋委季开始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验。2000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并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9,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百分比%,10,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学生每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百分比%,1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对中学课程内容容量的看法,对中学课程内容难度的看法,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中学课程内容难度过大。,12,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13,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14,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5,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课程与社会的联系,16,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17,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18,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19,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社会对课程实施各影响因素的态度比较(%),20,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求。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批转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建国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即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年9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规划开始实施,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验。在29个省(市)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用新课程实验,47万(占同年级中小学生总数的0.51%)中小学生进入新课程。,2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2002年9月,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实验规模扩大到570个县(区)、市(其中省级实验区528个),895万中小学生(占同年级中小学生总数的1820%)进入新课程。2003年9月,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验规模扩大到1642个县(区)、市(新增实验区1072个),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2004年9月,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推广阶段。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规划将要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将要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22,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2005年江苏省,2006年福建、浙江、辽宁、安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