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二模《论语》练习试卷_第1页
2020届高三二模《论语》练习试卷_第2页
2020届高三二模《论语》练习试卷_第3页
2020届高三二模《论语》练习试卷_第4页
2020届高三二模《论语》练习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高三二模论语练习(含解析)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子曰:“其言之不怍也,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以上三则语录中孔子对言语的看法,并选择其中一则,结合你的言语生活作简要分析。(6分)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解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含义。(2分)论语季氏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说说孔子这样说的理由。(4分)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6分)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各题。(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注释:邦:诸侯国。家:大夫封地。(1)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2分)(2)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4分)5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2)居:居心,存心。(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6.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1)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注释:(1)鞟(ku) :去毛的兽皮。(1)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并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7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8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1)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2)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9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题目。这则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请结合这则论语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1)善,无施劳(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释:(1)伐,专耀。(2)施,张扬、炫耀10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关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一句的解释历来有争议,吴林伯的翻译最为恰切,他说:“弟子二句,互文见义,实谓弟子出入均须讲求孝悌,非入惟孝,出惟悌也。”那么,上面给定的论语章节,还有哪句最有可能用了这种修辞手法?请你把句子抄在下面,并进行翻译。句子: 翻译: (2)综合上面给出的几章论语来看,请你说一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怎样对待父母才算孝?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下面小题。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注释:博,六博,古代一种棋局游戏。弈,围棋。贤,好。(1)下列对这两则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饱食终日与终日不食都无益。B孔子主张抓紧一切时间用来思考问题。C孔子主张抓紧一切时间用来专心学习。D孔子认为博弈游戏对人有益值得提倡。(2)诗人朱自清自己的旧体诗集命名为犹贤博弈斋诗钞。请结合第二则语段,谈谈你对朱自清命名诗集用意的理解。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从这几则论语来看,孔子在教育中关注哪些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为命,禅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怖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注)命:外交辞令。裨谌:人名。行人:官名。东里:地名。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1)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使用人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的用人观。(2)关于“君子不施其亲”中“施”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怠慢”,而石永楙在论语正中解释为“赦宥”。结合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翻译横线处的句子,并说说各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1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8(1)请根据这两则的内容概括孔子关于“孝”的主要观点。(2)请联系实际谈谈孔子孝道的现代价值。15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1)因为对“使”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人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使”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孔子在治理百姓方面的主张。16根据要求,完成各题。论语中记录了许多孔子关于从政的对话,如雍也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请简要说明孔子认为三位弟子能够从政的原因,这则短文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思想。17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关于“色难”,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解释:一是东汉包咸的“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论语章句);一是东汉郑玄的“和颜悦色,是为难也”(论语注)。请翻译短文并简要说明你同意哪一种解释。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3)“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 注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食气:主食。(1)“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虽然酒不限量,但不要醉”这句话蕴含儒家的什么思想?(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9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回答问题。(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 论语子路(2)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别,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孔子对曰:“恭直锈诸枉,到民联;举枉铸浇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以上内容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为政理念?请任选两则加以概括,并简要分析,20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下列小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53参考答案1.孔子说:“言辞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孔子说:“可以和他谈却不和他谈,就会失去朋友;不可以和他谈却和他谈,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智者既不失去朋友,也不说出不该说的话。”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实行这些话就很难。”2“切、磋、琢、磨”本义是指骨角玉石等加工工艺。在文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或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诗是雅言,即规范语言。在诵读诗书,述说礼仪时,都要用规范语言。【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文段,仔细翻译,然后结合上下文、抓住句中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分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意为: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引申意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根据后文“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可知,这里“切、磋、琢、磨”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文段,仔细翻译,然后结合上下文、抓住句中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分析,最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筛选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分点作答。根据“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知,孔子认为,诗经尚书都是雅言,即规范语言,诵读诗书,述说礼仪,都应使用雅言。【点睛】参考译文: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孔子在诵读诗书,赞礼的时候,都是用标准规范的语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夫子说,这句话是在讲,要画出最好的妆容,必先有洁净的底色。子夏听后若有所悟,问道,是在映射“仁先礼后”吗?夫子听了高兴地说,启发我灵感的就是子夏你呀!3第一问:有德,笃行,怀仁,博学,尊礼。第二问示例: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重视“行”,而且将“行”视作“言”的基础,即先行而后言。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正所谓“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认真努力完成,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才能取得切实的成绩。而光说不做,夸夸其谈,最终只能欺骗了自己,甚至自食恶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相关内容。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由中“就有道而正焉”可见君子要有德行,即“有德”;中孔子认为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才能做一个君子,则君子要专心实行,纯正踏实,即“笃行”;句中孔子认为君子无论何时都应按照仁德行事,即“有德”“怀仁”;句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则强调君子要博学,尊礼。回答第二问要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理解其特点的真正含义,结合材料作分析。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如有德的启示,先明确其意为君子要有品德,做事有原则,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坚守自我,文化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德行才是第一位等。又如答案示例中选择了笃行,先解释了孔子的观点,再结合“敏于事而慎于言”谈了从中受到的启发。【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孔子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做君子呢?君子没有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去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4(1)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2)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需要结合文言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分析,“达”的本质是“诚”,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而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为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2)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孔子对子张的教导,从文中答问来看,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助子张端正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好名声固然重要,但“名声”只是实际行动的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他获得了名誉,接受了奖赏,那我们说这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没有道德,只有名声,那这名声就是徒有虚名,追求虚名就会有损美德。“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并非不想专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点睛】参考译文: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知道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5(1)示例一:简,简要。可:可以,好。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体现了孔子处理政务要简要的治政理念。示例二:简,简要。可:还可以,不坏,还过得去。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持保留态度,体现出孔子重视对职业心存敬畏而又要简要行事的治政思想。(2)答案示例要点一:有为官才德。要点二: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要点三:勤学好问。要点四:追求自我完善。【解析】【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的回答是“可也,简”,意思是,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孔子回答“雍之言然”,意思是冉雍,这话你说得对。可见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据此考生分析“简”的内涵时就可以有不同理解。从肯定语气来看,孔子是赞赏桑伯子处理政务的方式和能力,结合“居敬而行简”理解,“居敬”是他讲自处,对自己而言,对自己要主敬存诚;从委婉语气来看,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持保留态度,结合“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理解,对自己太简单,就容易放逸,随便了,不能够认真,所以诚敬心就没有了。小题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找到文中有关仲弓的描写,根据“雍也可使南面”概括出有为官的才德;根据“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概括出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根据“仲弓问子桑伯子”“仲弓问仁”概括出勤学好问;根据“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概括出追求自我完善。【点睛】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题型,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参考译文:1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6(1)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 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2)第一问:“质”“文”同等重要。第二问,结合例子分析即可。【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对文意的影响,以及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按照不同断句翻译名著的内容,然后分析这样断句有什么区别。“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这样断句, “夫子之说/君子也”的“说”,就是“话”“学说”的意思,是名词;“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这样断句,“说”就是“谈论”,是动词。根据这一点来翻译即可。(2)本题考查对名著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翻译整个材料,理解文本大意,然后抓住主要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思考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棘子成的话是君子应有的意思。然而可惜他言语过激,有藐视文采作用的意图,可能会招致人们轻视文化教育的心思,所以子贡出言警示他。意思是指,棘子成看似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但却忽略了个性的重要。“质”的确重要,但是本质和文采同样重要,这两个是本与末的关系:本,就好比大树的根,末,就好比天树的树冠。所有的植物都具备根系,但如果把露出地表的部分都砍去,那么所有的植物都是一样的,失去了生机。所以,如果忽视了末(文),那么万物都会是一个样态,世界失去了千姿百态的面貌,虽然可以保住一时的辉煌,但长此以往失去生机,必将走至衰败与堕落。“质”代表本质,“文”代表形式,要想成就君子,贯彻中庸之道,文与质缺一不可,更需达到平衡,方能是至高境界。举例可选择“文学、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围绕形式与内容来谈即可。【点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参考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7(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2)不同之处: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则非邦也与”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同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则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则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则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则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8(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是冒险蛮干,有勇无谋,不可取。孔子认为勇与仁、知共为君子品德,勇以义为前导,要有谋而为。(2)同意。孔子认为勇是君子应具有的一种品德。“内省不疚”指君子反省平日所为无愧于心, 着眼于内在生命的思考,是内修勇德的一种表现,可以做勇者何以不惧的答案。【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吾不与也”意思是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说的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之人,这样的人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这样的人只会蛮干,有勇无谋,是作者否定的人。孔子主张的“勇”是“君子义以为上”“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是懂得仁爱,以义为先导,作为最高标准,懂得团结,要有勇,还要懂谋略。(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首先司马牛这句话的大意是: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内省不疚”意思是自己问心无愧就不会忧愁和恐惧了。同意这样的观点,这里孔子认为勇是君子应有的品德。司马牛“内省不疚”的关键词是“内省”,要懂得自我反思,无愧于心,着重提高自己的内在修为,提升自己的“勇”,做到了这些,就没有可以忧愁和恐惧的了。9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翻译整个材料,理解文本大意,然后抓住主要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思考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他们的志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积极向善、有益于社会大众的高尚志向;不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浅之分。子路性情豪爽,讲义气。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颜回、孔子相比,我们会发现,他的修为尚处在“舍物”层面。也就是说,他能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颜回的修养显然要比子路深,他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可见颜回的感悟修养要比子路要深。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仔细品味孔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这种情感,就像阳光雨露,温暖和滋润着世间万物,而不求一点回报,这就是“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点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参考译文: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10(1)句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翻译:当他父亲活着和死去的时候,都要看他本人的志向,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2)孝养、孝顺、孝敬。【详解】(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古汉语中特殊修辞手法以及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互文见意,意思是无论父亲活着还是死去,都要看他本人的志向,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志”,志向;“行”,行为。(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结合“父在,观其志”“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分析可知,“父在,观其志”,是说做儿子的要以父亲为尊,不得擅作主张,应当跟着父亲好好学习。了解家族传统,有继承父辈美德的志向,就算是一个有孝心的人。结合“生,事之以礼”“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分析可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点睛】译文: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可以做到,而他不改换父亲的旧臣和父亲的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11(1)C(2)作者谦逊地表达自己没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把自己的旧体诗创作看作比博弈游戏好一点。【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概述和分析文本语段内容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熟悉文本,先通读几遍语段,然后提炼关键语句,获取大意;如果是叙述性文段则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角度去归纳,并指出其在整个文本中的作用即可。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这两则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从第一句话的最后部分“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知是强调学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从第二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可知强调要专心致志。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就是强调学习要专心、专注。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分析及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探究文中的重要观点或问题,重点是细读文本,然后梳理出相关的文字来,然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归纳。题干要求请结合第二则语段,谈谈你对朱自清命名诗集用意的理解。朱自清的旧体诗集名叫犹贤博弈斋诗钞,他化用了孔子语录中“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的这句话,说明自己喜爱古典诗词,偶作的这些古典诗词有博弈游戏的趣味,更委婉地说明自己并没有虚度光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正是朱自清作为一代学者的雅好和闲情逸致。【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不睡觉地思考,结果徒劳无益,不如踏实专注地学习。” 孔子说:“整天吃饱喝足,什么也不想不做,这是很危险的事啊,不如喜欢点博弈的爱好的人,总比闲着无所事事的好。12第一问: 安贫乐道,富而知礼;学以致用; 虚心好学;以仁、贤者为伍,培养自己的仁德。第二问:学习的关键在于虚心好学。论语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认清他人的优点,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提出见解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作者观点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第一问:依据“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知,强调的是“安贫乐道,富而知礼”;依据“告诸往而知来者”可知,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依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可知,强调的是“虚心好学”;依据“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可知,强调的是“以仁、贤者为伍,培养自己的仁德”。第二问:围绕其中一点来谈认识或看法。注意要明确认识,要联系论语内容,还要有简要的分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点睛】参考译文: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子贡说,诗经上说,打磨美玉,切呀,磋呀,雕呀,琢呀,是在比喻君子修身对吗?孔子说,端木赐啊,真不错啊!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因为你是一个,告诉你去向,就能推断出来处的人。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13(1)博采众长;用其所长,避人所短(知人善用、因材致用);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2)“施”当“怠慢”讲,是说君子用人不要疏远怠慢自己的亲族,体现孔子“仁爱”(博爱)的思想;“施”当“赦宥”讲,是说君子(掌权的人)对自己的亲人不应放松管束,体现克己复礼等思想。【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翻译名著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内容和观点,分析几则材料的异同,用简要的话加以概括。(1)本题考查对名著句子的翻译及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翻译各句话的意思,透过字面意思透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概括。本章孔子叙述郑国外交政令的形成过程,赞扬他们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制定外交辞令的慎重与认真态度。郑国发布外交辞令时,谁适合起草,谁能够完善,都各司其职,分的清清楚楚。可见,孔子主张用人时要“博采众长”。孟公绰要是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才力还是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本章中,孔子拿如何任用孟公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孟公绰是个清正廉洁、知足常乐的人,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