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_第1页
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_第2页
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_第3页
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_第4页
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谢景欣主任2012.6,一、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通过呼吸、汗液蒸发、皮肤脱落、排泄等新陈代谢过程可向室内空气中排放出数百种化学物质,其中经呼吸道排出体外的有149种,如CO2、NH3等;从皮肤排出的达71种之多。2.厨房油烟在烹饪过程中各种燃料在灶具中燃烧产生NOx、SO2、CO、粉尘、醛类、苯并(a)芘及未完全氧化的烃类等污染物,这几种污染物都有很强的毒性,对人的呼吸系统有严重的损害作用,而苯并(a)芘则是一种强致癌物。,(一)生活污染源,3.电器污染各种电子产品如:电视机、微波炉、电热毯、超声波诊断仪、复印机、传真机等,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振动、噪声和臭氧及其他污染物。人体因而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害。4.吸烟污染烟草烟雾污染是较为普遍的室内空气污染。已知烟草烟雾中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其中含有尼古丁、多环芳烃、醛类、酮类、腈类、苯并(a)芘、NOx、CO2、CO、颗粒物等有害物质达几百种。,甲醛有多种来源,室外可来自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等,室内甲醛主要来源以下几个方面:室内装修(人造板材),装饰材料,家具等;油漆、涂料、印刷油墨、纸张吸烟:香烟烟气中含甲醛1424mgm3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防腐剂等床上用品、服装(尤其免烫型衣服)、窗帘等甲醛成了室内装修污染物中危害最大、释放时间最长(35年甚至十几年)的有害气体。,(二)装修污染,部分城市居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总悬浮颗粒(TSP、0100m),可吸入颗粒物(PM10、010m),可入肺颗粒物(PM2.5、02.5m)。,没有空调的住宅室外空气中的颗粒物对建筑围护结构平均渗透率达70%有空调器的也有30%,取暖和做饭采用的燃料燃烧过程表面磨损设备运行人员行动室内污染物化学反应,室外:,室内:,(三)颗粒物,来源,(四)微生物:,微生物除部分室外空气中的微物,主要人在室内的活动使各种微生物进入到空气中。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咳嗽和喷嚏形成气溶胶将病原体排入空气中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生物性污染物:细菌、真菌、病毒、动物物理性污染物:颗粒物、玻璃纤维化学性污染物:VOC、CO、臭氧,空调系统内部的污染物,家用空调散热片污染调查,调研机构:中华预防医学会委托中国疾控中心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调研结果:对上海、北京、深圳进行实地家用空调入户调研发现:88的空调散热片细菌总数超标,84的空调散热片霉菌总数超标;空调散热片中检出细菌最高可达91259个/cm2,平均数值亦达到了3866.48个/cm2,超过标准(每平方厘米细菌总数100个)近40倍,最严重的超标高达近百倍。,二、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004年WHO公告:甲醛确定为致癌物,神经毒物,长期接触甲醛人员的记忆力、灵敏度、平衡功能、协调功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鼻炎检出率增加,甲醛可引起皮炎,体内甲醛超过肝脏解毒能力可损害肝脏,公认的能产生胚胎毒性导致胚胎畸形的重要环境污染物.,急性刺激可引起鼻炎、喷嚏、咳嗽等,慢性接触甲醛条件,它可以引起哮喘,甲醛,颗粒物1、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肺癌、发热、咳嗽、支气管收缩以及肺炎、对儿童危害更大。,2、增加心脏疾病的死亡率。美国癌症协会收集151个城市552138名成人资料:(19821989年)PM2.5每上升10g/m3,总死亡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分别上升4.0%和8.0%。PM10每增加10g/m3,肺癌死亡增加6.0%3、眼和鼻的刺激或干涩以及其他过敏反应。4、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的载体。,哮喘,室内外PM2.5也被认为与哮喘的发病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疾病死因谱统计结果,在死因分类构成中,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占22.77%,其中因COPD致死的患者占了多数,不洁家庭燃料的使用可能是COPD更危险的致病因素。由家庭燃煤和吸烟所产生的空气颗粒物,特别是PM2.5与COPD的关系密切,全国COPD死亡率,其它健康影响,不良建筑物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鼻咽刺激症状、神经衰弱和全身不适(神经毒性),建筑物相关疾病:例如军团病室内环境相关性过敏性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空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疲乏、头痛、胸闷、恶心、甚至呼吸困难和嗜睡。加湿器热;加湿器热是一种波及免疫系统的感冒样疾病,与室内空气的生物性污染有关。,三、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2006年版)是对原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2001年版)的条文进行局部修订的新版本,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工程、仓储性建筑工程、构筑物和有特殊净化卫生要求的房间。,引入室内空气质量概念,明确提出“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的要求。控制项目不仅有化学性污染,还有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质中,不仅有人们熟悉的甲醛、苯、氨、氡等污染物质,还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13项化学性污染物质。,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发达地区和城市建筑,同时也考虑了一些不发达地区的情况。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十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和一系列单项国家标准共同构成我国一个比较完整的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和评价体系。,WHO世卫组织相信,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能够将受污染城市每年的死亡减少15%。标准还大幅度降低了对臭氧和二氧化硫的推荐极限值。据估计,空气污染每年大约造成全球200万人早逝。这一负担的一半以上由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所承担。在很多城市中,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是焚烧废弃物和其它类型的燃料)的年平均值超过70g/m3。新标准提出,为了防止对健康造成损害,这些数值应低于20g/m3。,BuildingenvironmentdesignIndoorairqualityMethodsofexpressingthequalityofindoorairforhumanoccupancy建筑物环境设计室内空气质量人居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表示方法,最新国际标准ISO18614-2008,国际标准的出发点和内容,室内空气质量表示方法,基于室内污染还是基于健康舒适。先污染再治理?还是目标管理。管理还是治理。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和预评价。,四、室内空气质量控制,1、源头控制减少和消除室内污染源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舒适性的最经济有效的途经。选择和开发绿色建材和装饰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室内不吸烟,购买环保家具、慎用或少用化学品化妆品、各种气雾剂。,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用室外新鲜空气来稀释室内空气污染物,使浓度降低。但如果室外空气严重污染(如沙尘暴或可吸入颗粒物或其他污染物浓度高)就要避免通风。,2、通风换气,物理吸附型、化学型和离子化型。物理型净化器是通过一层或几层滤膜,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悬浮颗粒物附着于滤膜之上,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化学型则是利用中和、催化、分解作用来除去有害气体;离子化型是采用电量放电、等离子体和紫外线除臭,杀灭细菌。,3、空气净化,吸附技术常用的吸附剂有颗粒活性炭、沸石、分子筛、多孔黏土矿石、活性氧化铝、硅胶等。近年已研制出新型活性炭:蜂窝状活性炭、球状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等。,活性炭,硅胶,分子筛,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通常小于50g/m3,极少超过200g/m3,主要是细颗粒。根据使用要求,选用初效、中效和高效过滤器。,过滤技术,分子络合技术针对室内甲醛、苯、氨等污染物先行分子络合锁定,再通过甲醛捕捉剂和以水组成的络合分解体系,分别将甲醛和氨等气态短分子链物质,迅速络合转化为不可逆的长分子链固态物质,并分解生成氨盐,结聚、沉淀于水中清除分离,排放出清洁空气。,高压静电静电吸附式空气净化器的核心部件是静电吸附装置。大部分为蜂窝状静电吸附装置(静电场)。,低温等离子体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电子、原子、分子和自由基与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分子反应,从而使污染物分子分解成为小分子化合物。,低温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设备,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将许多有机污染物氧化成无毒无害的CO2和H2O。,纳米材料光催化技术,膜分离技术无机膜去除空气中大于0.2m颗粒物的效率达100%,对细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