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及贸易管理知识分析模式(PPT 61页).ppt_第1页
国际贸易及贸易管理知识分析模式(PPT 61页).ppt_第2页
国际贸易及贸易管理知识分析模式(PPT 61页).ppt_第3页
国际贸易及贸易管理知识分析模式(PPT 61页).ppt_第4页
国际贸易及贸易管理知识分析模式(PPT 61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Newinternationaltradetheory,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以上现象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TT(),数据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内难以找到答案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原因偏好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简介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differentiatedproduct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它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日益占据主要地位。,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格鲁贝尔(Grubel,H.C.)和劳埃德(Lloyd,P.J.)的观点1.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产品的交换。如发展中国家用初级产品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这类贸易可以用传统的要素禀赋论加以解释;2.产业内贸易: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的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前3位数字为标准)。,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如果工业制品产业是个完全竞争产业,世界贸易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只有工业制品和食品的简单交换。,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如果制造业是个垄断竞争的产业,那么世界贸易由两部分组成:产业内贸易:工业制品与工业制品的交换;产业间贸易:工业制品与食品的交换。,一、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水平性产业内贸易(1)对产品的差异性需求同类产品的异质性贸易品质量相似但特性或属性不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贸易品是质量不同的相似物品(2)规模报酬递增专业化分工生产差异性产品;分工越精细,产品更加细分(3)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需求多样化,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分类(1)要素投入不同,但有较相似替代性的产品,比如木制家具和塑料家具;(2)要素投入相同,但最终使用替代性不同的产品,比如汽油和柏油(它们都是由原油生产而来)、餐具和医疗用具(都是由不锈钢生产的);(3)要素投入相同,替代性也相似,但是在款式和质量方面有差异的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三、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国际上一般采用格鲁贝-劳埃德指数(Grubel-LioydIndex)统计部门内贸易占整个贸易份额:,某个产业的产业内内贸易指数,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ndex(orGLindex)ofselectedcountries,1980-2006我国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1985-2006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发展趋势图,产业内贸易模型简评1、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扬弃,其理论前提更贴近现实。把存在规模经济作为其理论基础,这使该模型比传统贸易模型更具有说服力。2、产业内贸易模型论证了“比较优势原则”并不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准则,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都影响贸易模式。这对我国外贸提供新思路,我们既要发挥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又要积极开展产业内贸易,利用产业内贸易带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一、需求偏好理论的提出世界贸易为什么会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到以工业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有不同的贸易模式?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LINDER,1961)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其立论前提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ofdemandsimilarity),林德尔认为,H-O模型只能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制成品的贸易需要用它的理论来解释。他认为收入水平决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又决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决定于该国的收入水平。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ofdemandsimilarity),二、需求偏好理论的内容,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ofdemandsimilarity),重叠需求理论,图4-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对于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和需求偏好理论作了很好的解释,但如何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呢?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通过分析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的影响,解释了这一现象。这一理论就是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论”。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manufacturedgood)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1966年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提出这一理论;威尔斯(LouisTWells)、赫希哲(Hirsch)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一、生命周期三阶段及其要素密集性质:产品创新阶段(Newproductstage)技术密集型产品成熟阶段(Maturingproductstage)资本密集型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劳动密集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图4-4,二、产品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开发费用,因此此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价格也很高,只能在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国外开始对产品产生需求,产量迅速提高,但模仿国还不能生产;市场由创新国垄断;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生产技术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模仿国也开始生产,但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第四阶段:产品标准化,只需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技术优势让位成本优势,模仿国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生产激增,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以低价出口,创新国产量下降,生产向模仿国转移;第五阶段: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张,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创新国生产大幅下降直至完全停止,创新国致力于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变动的图示,进口,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消费,进口,0T1T2T3T4T(时间),Q(产量),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出口,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电视机,图4-5,生命周期三阶段及其要素密集性质:新产品阶段(Newproductstage)技术密集型成熟产品阶段(Maturingproductstage)资本密集型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劳动密集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知识介绍:雁行模式东亚模式雁行模式是日本经济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以产品周期学说为基础的理论。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美国、日本、“四小龙”、中国和东盟由于东南亚各国(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各种产品在这些国家所处的阶段也不同,组成了一个典型的不同时期的雁行模式“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发展论”。“二战”后,赤松要及另外一些学者如小岛清、山泽逸平等人又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这一理论。“二战”后,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重点扶持了以日本为首的一些亚洲国家。美国重点向日本大量移植其国内的成熟产业,而且其国内市场也一直处于相对开放状态,以吸收日本等实行出口替代战略国家的产品。由于东亚各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各种产品(或产业)在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从而在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一个“雁行形态”。在“雁行形态”中,日本是雁头或领头雁,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主要指亚洲“四小龙”是雁身,东盟国家和中国是雁尾。,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雁行形态”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产业层次:创新导向、R&D密集型产品,如航空、计算机和制药业;层次:装配线导向、零部件密集型产业,如汽车、电视机;层次: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如钢铁、重型机械和基础化工产品;层次: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如服装、鞋类和各类杂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产业转移的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日本经济实现起飞,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许多产业相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以纺织品为代表);从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亚洲四小龙在经历一段生产发展和资本积累之后,转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转移;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转向以航空、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发展,向亚洲四小龙转移汽车、电子等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则发展以钢铁、重型机械等为代表的资本密集产业,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转向中国。,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雁行模式”本质上就是东亚各国和地区利用“二战”后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或在其倡导的贸易秩序下,围绕美国进口市场,通过出口替代战略来带动经济增长,是东亚先进国家(地区)与后进国家(地区)之间的一种产业梯形传递的状态或过程,也被称为剃度转移理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采用雁行模式促成了各自产业结构的依次调整,经济得以起飞。东盟四国在继“四小龙”后实行了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替代战略的转变。这一理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揭示了东南亚国家(地区)间的垂直分工产业结构体系的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雁行模式作为一种区域内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已日益暴露出其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不利影响及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的不适应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研究为什么具有相同要素禀赋、技术水平、需求偏好的国家之间也能开展贸易?-规模经济的作用,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ofincreasingreturnstoscale,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conomicofscaleandtradetheory,代表人物:克鲁格曼(PaulKrugrman)、埃尔赫南(ElhananHelpman)代表作:合著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预备知识1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和行业的需求曲线,P,P,Q,Q,P1,D,S,D,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行业面对的需求曲线,一、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同类不同质的产品:丰田汽车和通用汽车2、垄断竞争,价格歧视(倾销),国际贸易拥有一定定价权力的厂商面对弹性不同的各国市场,实行价格歧视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一、规模经济的含义,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要高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比例,又称规模收益递增。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conomicofscaleandtradetheory,二、规模经济理论的内容1、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Economiesofscale)概念:厂商的平均成本随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内部的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等。,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conomicofscaleandtradetheory,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conomicofscaleandtradetheory,二、规模经济理论的内容2、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Economiesofscale)概念: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有关。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外部的规模经济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conomicofscaleandtradetheory,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马歇尔外部经济:厂商集中(产业集聚)的三大好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溢一个由于外部经济利益具有更大生产规模的厂商可以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也就是说存在外部经济且能利用外部经济的厂商具有比较优势.在外部经济存在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使得产品的价格下降.,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conomicofscaleandtradetheory,课堂思考,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1、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2、天津的食街;3、微软公司;4、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5、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conomicofscaleandtradetheory,说明外部规模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说明为什么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消费者需求偏好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坎姆模型,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坎姆模型,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如国一国专门生产W,另一国家专门生产T,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W和T的生产成本都会下降,然后两国再进行交换,则双方的福利都会增加,在图中表现为贸易后的均衡点E2比没有分工和贸易前的均衡点E1所达到的效用水平更高。,PT/PW,一个例子:规模报酬递增取得的贸易优势及贸易模式,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ofincreasingreturnstoscale,假设条件:见教材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生产X、Y产品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成本递减)专业化分工:A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产量为OB;B国也会专业化生产Y产品,产量为OB贸易获利:A国用Qx2B与B国的Qy2B相交换,结果两国的消费均确立在E点上,分别获利Qx1Qx2,QY1QY2,主要观点规模报酬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分工和贸易会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使产业达到更大的国际规模而获利,而参加分工和贸易的双方均获其利。,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ofincreasingreturnstoscale,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旨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一、“国家竞争优势说”要旨(1)主要内容:一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一国的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2)核心: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3)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4)一国竞争力高低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