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1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2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3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4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概况:,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概况: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稻、黍(黄米)、稷(高梁)、麦、菽。六畜:猪、牛、羊、马、鸡、狗,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概况:3、特点:4、意义:,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概况:3、特点:4、意义:,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青铜农具,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耕作工具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西汉赵过推广耦犁,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东汉耦犁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4)隋唐,在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1耕作工具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西汉赵过推广耦犁,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东汉耦犁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4)隋唐,在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1耕作工具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西汉赵过推广耦犁,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东汉耦犁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4)隋唐,在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1、耕作工具的发展2、耕作方法的进步,(1)春秋战国:垄作法(2)西汉时期:代田法(3)魏晋时期:耕耙耱技术(北)、耕耙技术(南),1、耕作工具的发展2、耕作方法的进步3、耕种制度的发展,(1)两汉时期:一年一熟(2)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1、耕作工具的发展2、耕作方法的进步3、耕种制度的演进4、灌溉工具的发展,(1)三国时期,改进翻车;(2)唐朝时期,创制筒车;(3)宋朝:水力高转筒车;(4)明清时期:风力水车;,1、耕作工具的发展2、耕作方法的进步3、耕种制度的演进4、灌溉工具的发展5、水利工程的完善,原因(1)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2)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都江堰,1、耕作工具的发展2、耕作方法的进步3、耕种制度的演进4、灌溉工具的发展5、水利工程的完善,概况(1)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等。(2)西汉,漕渠、白渠、龙首渠。,郑国渠遗址,1、耕作工具的发展2、耕作方法的进步3、耕种制度的演进4、灌溉工具的发展5、水利工程的完善,对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改进的认识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1、耕作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集体耕作,材料一: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的卜辞。材料二:诗周颂“亦服尔耕,十千维耦”。,1、耕作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集体耕作,原因土地归国家(王)所有;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1、耕作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家庭为单位),产生的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耕作方式的演变2、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模式,(1)形成原因:等同个体农耕形成的原因;(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所有权);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个体农耕)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封闭性:基本上自给自足;脆弱性:负担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1、耕作方式的演变2、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模式,(1)形成原因:等同体农耕形成的原因;(2)特点:(3)评价:,积极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耕作方式的演变2、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模式,(1)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