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论文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之“创造性叛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译介学论文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之“创造性叛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译介学论文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之“创造性叛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译介学论文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之“创造性叛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译介学论文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之“创造性叛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译介学论文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之“创造性叛逆”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要:翻译研究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译学界已有“译介学”这一专门学问的存在,专门研究翻译理由。比较文学译介学可以说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传统基础。翻译不能只限于作品本身,还应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语言文化差异等。本文根据中英文化中的一些典型翻译探讨了译介学中的“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比较文学; 译介学; 忠实原则;文化差异; 创造性叛逆 随着翻译的研究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译学界已有“译介学”这一专门学问的存在。译介学是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沟通的现象,而不是研究翻译技巧、翻译艺术、翻译理论的。它是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捕捉和理解各种翻译现象,它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实践。译介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在我国译学界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比较文学译介学可以说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传统基础。比较学者之所以强调翻译的重要性,不仅因为翻译是沟通世界不同民族和人民心灵的桥梁,还因为翻译为文学影响的传播提供了媒介。 中国的比较文学复兴之后,译介学逐渐被学者们重视。阐述了翻译与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明确指出了译介学与一般翻译研究的区别,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谢天振教授在自己的专著译介学中,对译介学做了更全面的概述:译介学最初是从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谈到翻译,不得不谈到“创造性叛逆”。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一种“创造性叛逆”。这个说法源自意大利语,因为在意文中,“译者”(traduttore)和“叛逆者”(traditore)的发音相近,“译者”常常被误指为“叛逆者”。这也恰好说明了翻译的本质。法国比较学者兼社会学家Robert Escarpit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翻译之所以是“叛逆”,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设想以外的“参照组织”(语言学上的组织),而它之所以是“创造性的”,则是因为它使作品产生了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新的文学交流的可能,因而使作品置身于新的现实之中。这也就使作品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译作不可能是原作一成不变的复写,它经过译者的思维及自觉或不自觉的个性化处理之后,在外形上和精神上会与原作产生某种程度的差异,而另一方面,译者无论怎样自觉地“再创造”却又不能脱离原作,他的任何“再创造”都要以原作为标准,如果较大限度地脱离原作去自由创作,那就不是“再创造”,而是“创造”了。 三、“创造性叛逆”对传统翻译原则“信/忠实”的背离 早在18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提出了“翻译三原则”:第一,译文应该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第二,译文应该在风格和笔调上和原著一致;第三。译文要像原著一样流畅。这三条原则的重要性是按次第排列的,在三者不能兼顾时,首先要保住第一条原则。我国大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与其如出一辙。“忠实”一直是传统翻译界的标准。“信”即“忠实”是翻译的核心。既要求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也要求忠实于原作的风格。然而,在译著过程中,“忠实”却是对译者的一大束缚。译者为了“忠实”,害怕译作出错,只能被动屈服于原作,虽得意却忘言,或不敢言。 鲁迅坚持“信顺说”,他坚持完全忠实于原作。“信而不顺”是鲁迅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因如此,鲁迅的译作生涩难懂。翻译史上另一位影响深远的人林纾,林先生本身并不懂外语,他是在别人的口述下来进行翻译的。他的译作很难完全忠实于原著,但是他却成功地翻译了185余种欧美小说,并且受到国内广大读者的认可。因此林先生也被公认为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典型代表。“创造性叛逆” _冲破了传统翻译原则“信/忠实”。 “创造性叛逆”的译作是与原作背离甚远的作品,但是即便是较为忠实的译作也会产生某种与原作不尽相同的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不是译者的责任,而是产生于两种语言之间固有的差异。 梁启超曾把英语单词“inspiration(灵感)”译成“烟丝披里纯”。对于“烟丝披里纯”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解释。伊昂篇说“灵感”是“神灵附体”,荷马才得以脱口成章,编联故事。而我们中国人也从宗教角度解释这个概念,形容为“文思泉涌”,通常所表达的“下笔如留神”的“神”,就朱光潜的话来说就是“烟丝披里纯”。也正因此,梁启超的学生徐志摩曾在他的杂记里将其译成“神感”,毅然没有继承其老师“烟丝披里纯”一翻译。由于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烟丝披里纯”这一翻译完全是对“inspiration(灵感)”的创造性叛逆。 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很多词组会使人望文生义。这种情况下创造性叛逆,尽可能往目标语方向上靠,将是让人体会到原作真实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的最佳策略。英语中的“talk horse”所表达的含义和中文的“吹牛,说大话”一致,我们并没有望文生义地将其译成“说马/吹马”;“white man”是“诚实的人”而不是“白人”;“blue stocking”是“女才子”而不是“蓝色长筒袜”;“dead president”是“美钞”而不是“已故总统”。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明显,这种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策略其实是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语内涵的可靠策略。 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是创作,然而创作就意味着带来叛逆。我们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作忠实于原作,译介学中的“创造性叛逆”,也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原著本身,但由于语言、文学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影响,对原作的叛逆也就成了具有鲜明异国色彩。创造性叛逆的译作作为独立的文本给异国读者新知识,新感受,同时也给予原作第二次生命,使它能跨越时空,地域,声名远扬。翻译也正是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缺乏完整性的不完美状态下给不同地域读者的新财富。(:重庆师范大学) _: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 2钱锺书.林纾的翻译,比较文学研究资料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泰特勒.翻译的原则,转引自罗新璋,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