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论文关于赵季平父亲赵望云的艺术人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赵望云论文关于赵季平父亲赵望云的艺术人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赵望云论文关于赵季平父亲赵望云的艺术人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赵望云论文关于赵季平父亲赵望云的艺术人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赵望云论文关于赵季平父亲赵望云的艺术人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赵望云论文关于赵季平父亲赵望云的艺术人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赵望云和赵季平父子的名字,近一个世纪以来,先后蜚声海内外。赵望云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成名,被誉为平民艺术家,后开宗立派成为长安画派创始人;赵季平于20世纪80年代成名,是著名音乐家,被誉为“最具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的作曲家”。 最近,笔者采访了著名音乐家、中国音协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他深情地讲述起父亲长安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赵望云“为生民立命”的艺术人生。 “苍头特起”的艺术前锋 思念是痛的,至深至远的思念更是我发自内心的痛。我已痛至花甲,痛满一头白发,蓦然回首,发现这样的痛已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痛的时候,我闭上双目,用心语和父亲交流,此时,痛就是快乐,痛就是幸福。在西安自己家中,许多时候,我都经常一个人关在书房,和父亲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 父亲赵望云原名赵新国,1906年9月30日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周家庄一个兼营皮行生意的农民家庭,自小对绘画等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和浓厚的兴趣。五六岁时,辛亥革命爆发,清廷统治被推翻,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到处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父亲把乡下农民在庄稼地里欢庆的情景画了下来,贴在墙上。这是他的第一幅绘画作品,据说当时轰动十里八乡。后来许多人认为,就是这幅少年习作,奠定了父亲后来一生创作的追求关注多难的民族和最底层农民。在亲戚资助下,1925年秋,父亲从乡下风尘仆仆赶到北平,先后进入私立京华美专和国立北京艺专求学,聆听齐白石、鲁迅等大家的讲学,豁然开朗。父亲虽居陋巷,但发奋绘画,同时不忘攻读艺术理论著述。后来,父亲结识了同学中经历相似、同样从乡下来北平追寻梦想后来成为画坛大家的李苦禅、王青芳、孙之儁、侯子步等画坛青年才俊。聚会聊谈中,这些青年学子对宋明以来奢靡的画风同声声讨,一声提议,同道呼应,他们组织成立了北平“中西画会吼虹艺术社”,致力于国画的革故鼎新,并吼虹月刊,联合在北平举办画展,才名初露。 父亲回忆说,那时他在王森然的影响下,更加广泛地学习国内外进步文艺理论,并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艺术为民众服务的主张影响,眼界大开,认为中国画倘若囿于画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是没有前途的,他坚定信心,坚决走出*之塔,重回黄土地。他深入自己从小长大的乡下民间,逐渐形成“直接面对人生,切入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的鲜明创作主题,确定以改革中国画的策略表现社会反映现实和人生的志向,以弘扬两千多年来文人儒士“为生民立命”的传统。 许多研究者认为,父亲这次“为生民立命”的艺术选择,开始奠定他后来在画坛开宗立派的基石。从1928年3月3日至12月28日,艺术周刊连续刊载父亲在田间地头的画作疲劳地绩理由怅望等二十七幅。这些作品,表现劳苦民众的苦难生活,给一向描摹所谓“阳春白雪”的国画界以极大冲击,受到社会各阶层和书画界同道们的关注,引起很大反响,父亲因此被誉为“苍头特起”之艺术前锋。“苍头特起”,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本意则为“与众异也”。父亲以卓然不同的画风,崛起于画坛,遂将姓名改为赵望云。 王森然以“僧岩”为笔名,在1928年6月9日的大公报刊发群众画家赵望云,再次向读者介绍我父亲。大公报于1928年10月26日发表冯玉祥将军的秘书魏瘦鹏的赵望云与国民革命一文,认为赵望云“提倡平民的人生的艺术,以推翻贵族的玩赏的艺术,在国画中实为革命”,对父亲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给予极高评价。 1932年,父亲在华北农家写生的画作结集田园集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集。 “三千画家之唯一” “九一八”事变后,悲愤至极的父亲怀着深深的道义感,行走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深入农村民间旅行写生,以画笔记录贫苦百姓遭受的深重灾难,将自己的艺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932年底,父亲应大公报之邀,为该报特约旅行写生记者,开始旅行写生。 怀天下之苦人,求笔墨之生动。父亲从最熟悉的河北农村开始,徒步行走,田野采风,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写生,再现农民的疾苦和*以及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的挣扎和呐喊,笔触苍凉而苦涩。从1933年2月至6月,整整五个月,父亲足迹遍布冀中农村十五个县乡村。大公报开辟“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专栏,共连载一百三十幅作品,每一幅都深深打动国人,父亲由此获“平民画家”称号。 这年夏天,父亲第二次应大公报之约,沿正在修建的陇海铁路旅行写生。他经江苏、山东、河南三省一百多个县,行程上千公里,最后在8月中旬到达陕西潼关,陆续在大公报发表作品三十幅,平均每天发表写生画作一幅,可见父亲的勤奋辛苦。 1933年9月1日,天津大公报将父亲周游河北冀中平原写生的画作集结为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出版。 大公报连载父亲农村旅行写生作品时,布衣将军冯玉祥从画作中看出老百姓苦难的真实生活,引起强烈共鸣。他特意将父亲的画作一一剪贴在日记本上,时时翻阅,并用四个月时间为每幅画配上白话诗,如“炎炎烈日高,父子同锄苗”“小村庄,小村庄,一片衰落的景象!去年旱灾才过,今年又遇水荒,说什么农村建设,说什么农村改良”“小媳妇,大姑娘,坐在院内话短长;两脚行路难,坐下疼得慌;又溃烂,又发痒;有什么好看,不把小脚放”等。1933年10月25日,父亲应邀赴泰山拜会冯玉祥将军,冯将军见了父亲即以兄弟相称,将配画诗作送给父亲。父亲后来回忆说,自此,他与冯玉祥建立了超乎寻常的友谊。 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再版时,特意将冯玉祥将军的配画诗加上,诗画相映成趣。冯玉祥还写了该书序言。据说,再版画作印刷五次,印数达数万册,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后来,冯将军嘱托父亲把泰山附近一带人民的贫苦生活描画下来,他又给每一幅画配上诗,刻在石碑上,立于泰山,以警国人。 1934年春,父亲第三次应大公报之约,到日军占领的塞上写生。父亲与大公报记者杨汝泉一道,从唐山出发,至玉田、遵化,冒险通过日军占领区罗文峪、喜峰口,又经蓟县、古北口、八达岭,顺京绥线到张家口、张北、无镇,然后从大同北上内蒙古大草原,历时三个月左右,沿途写生创作。大公报从4月19日至7月24日,分十五辑连载其写生作品九十九幅。作品描绘国土沦陷后农民辛勤劳作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真实情形,刻画矿工生活的悲惨景况。 又是冯玉祥将军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谈对这些画作的深刻理解,并再次为每一幅画配写白话诗。同年12月,这本由冯玉祥题诗、杨汝泉说明的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在大公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