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常用句式_第1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常用句式_第2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常用句式_第3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常用句式_第4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常用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常用句式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5、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6、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7、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8、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9、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10、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11、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1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14、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15、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6、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用作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8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9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宋何罪之有?(公输)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1马之千里者。马说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4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6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7玉质而白章卖柑者言8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句: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十则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6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8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9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1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句: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3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4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转折关系。论语人不知而不愠。论语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公输9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10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3面山而居愚公移山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5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6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往往而死者相藉者。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恂恂而起。哗然而骇者捕蛇者说递进关系 君将哀而生之乎三、以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5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5 以是人多以(把)书假余 6 臣是以无请也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例句: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4何以战?(曹刿论战)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根据、按照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1屠惧,投以骨狼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3咨臣以当世之事。隆中对把4必以分人。曹刿论战把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7、此可以为援 把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4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6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7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8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9以激怒其众1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3皆以美于徐公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2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4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2、代词。(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它的,指狼的。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4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以勉其学者也。 墨池记(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例句:1其一犬坐于前。 狼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3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向、对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若业为吾所有 梅花为寒所勒 山峦为晴雪所洗例句: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例句: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另附: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2.终为忠臣 为:成为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成为4.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从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4.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5.其一犬坐于前。狼在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9.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句: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2.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对3.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5.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句:“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2.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3.皆以美于徐公。比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例句: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3.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乃入见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八、且1、表进层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例句:1.且焉置土石?2.且秦灭韩亡魏3.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将近”的意思。例句:年且九十。九、则1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2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1.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十、者 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例句: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4.京中有善口技者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例句: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十一、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例句: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例句:1.不复出焉(桃花源记)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十二、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句:1.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十三、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句: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谓为信然。(隆中对)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句:1.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2.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例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 例: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天子为动。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5)何以.例:何以战初中文言文四大句式归类 : 一、 判断句 判断句常用语言标志为:“者也”、“者,也”、“,也”、“乃”、“为”等等。者,助词,与前面的词语或短语构成名词性短语,如“的人(或东西)”;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可译为“了”,或可不译。 1、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3、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4、 夫战,勇气也。(同上) 5、 当立者乃公子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