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德格尔论文关于海德格尔人的哲学对教育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要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关于存在、此在的人的哲学理论,还是晚期由诗、思和语言来寻求人性存活本真的思想,都体现了其揭示人存在作用的这一主旨。这些思想对当今功利化和工具化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指示了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人的本真存在,还人 _,使人诗意地栖居。 关键词存在;此在; 语言;诗意地栖居;教育 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的理由,它被萨特直言不讳地宣布为“人学”。作为存在主义创始人的海德格尔,我们就不能忽其人的哲学之思及对当今教育的启迪作用。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里主要对存在理由进行了历史性研究。他认为我们不能问存在是什么,而应考虑存在的作用是什么。由此,他提出了“此在”(dasein)1人的存在这一根本命题。这更加证明了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 海德格尔称“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活。此在的本质是在它的存在过程中获得的,人的本质具有生成性,同时存在的状态是存活,即“在世”。2然而,此在在世的状态却是被动的,它不是自己选择来到世界,与其它物的共存状态也是情非得已的,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的“非本真存在”。在这种状态下,人为了自己的生活的目的将自己等同为一般的存在者;而且,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相互仿效,失去了自由。社会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完全为其暗示所操纵,人消融在人们之中而失掉了自己。人要想实现存活的可能性,就必须超越于这种“沉沦”,领会自身存在的状态,是其所是。 人总是在情绪中领会自身,此在的情绪状态就是“烦”(Sorge)和“畏”(Angst)。烦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然而,“烦”还不是存在的本质,“畏”才是存在的真实状态或本质。死亡是使人克服异化,实现本我,达到真实存在的根本途径。这里的死亡不是指人生命的终结,而是指人对死亡的畏惧,对死亡进行领会,要“向死而生”。死启迪了此在存在的价值,只有对死进行了领会,人才能从沉沦中醒来。犹如晨钟暮鼓,它惊醒人,叫人挣脱一切社会锁链,保持自己个人的独特性。只有人意识到自己必死,而又畏着去死,就是自由。 人面对荒谬的世界和人生的状态,就像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境遇。在石头一次又一次隆隆的滚落声中,展示了人类命运的悲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存在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然而,海德格尔指出,即使人最终要走向死亡,但人仍要不断的选择自己、策划自己。在对待死亡“非本真的向此而在”与“本真的向死而在”两种态度中,前者只是消极的逃避死亡,沉溺于现实的物质生活当中,从而失去自我;后者勇敢的直面死亡,积极筹划人生,超越自我,使自我成为个性之人,从而从沉沦中醒来。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在讨论 “此在”理由的基础上,对如何反映、表现人的存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开始关注诗、语言、技术等理由。 海德格尔并不是一位教育家,但其有关人的存在的哲学思想,洞察人类学习、思维和理解的本质对教育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在他的“此在”论中,提出人要摆脱沉沦于世间,还真实的自我,就要有悟性的活着,探索自身存在的作用,理解自我存在的本质。但现实中人们却沉湎于道听途说而是悟性失去个人的说服力,5这种理性的框架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学校中进行的的学习就是使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也不被鼓励把所学的东西与他们自己的存活作用真正的联系起来,学校的教育越来越具有一种工具主义的色彩,越来越强的功利性。即使在抵制功利主义教育观的人中,有许多把理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通过颂扬理性将心智的发展作为存在的理由,作为个体存活全面发展的基础。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观点将另一种类型的积极行动的工具主义引进到教育中,科学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这些东西可以学会并且在现实中可以应用,但却不是作为不能预先规定的存在的机会。6学校教育学生方式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更具诗意的品质和个体投身于学习中的热情。 纵观目前中国的教育,其首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尽可能迅速、准确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以应对各种评价机制。即使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几年之后,学生学习仍旧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他们对知识即使没有抗拒的心理,也没有渴望的要求。学生根本看不到学习的价值,甚至也体会不生活的作用。被动的接受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学生由排斥灌输的方式发展到排斥所学的知识,最明显的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外在的强压与约束不仅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种应内化的规范的作用,也对其有一种排斥,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需要他人监管的“道德”。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无人监督情境下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反而不如小学生,以至于人们提出“道德反哺”的理论。 教育功利性和工具性的强化,使人成为知识、评价体系的奴隶。用海德格尔的观点,当人还在孩提的时候,就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摆布,就已经失掉了自由。孩子受制于家长的期望、束缚于固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师的要求、社会的需求。个人不再是他真正的自己,而成为了他人、社会要求他成为的那个样子。在海德格尔的眼中,适合的教育不是去获得满足全球资本主义的需求所需要的技能,也不是纯粹为了自己去获得知识。合适的教育尤其关心我们从学习中得到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如何感觉到学习应影响我们的观点和我们的行为,还影响关于我们自己的观念,这个我们即作为负责人的个人,也作为人类状态的参与者。 海德格尔的思想指示我们的教育面向人的存在的本真,还人 _,使人诗意的存活,它揭示了教育为了“生活”的思想。 注释: 1海德格尔的dasein,也有人将其翻译为“缘在”、“定在”、“亲在”。见张祥龙:海德格尔论老子与荷尔德林的思想独特性对一份新发表文献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xx年第2期,第70页。俞吾金: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xx年第2期,第56页。 2韩秋红等: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M.吉林人民出版社,xx年12月,第124。 3唐有伯:论“此在”存在主义“人学”评述J,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第16、18页。 4【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M.三联书店,xx年10月,第196页。 5Bing and Time, trans. J. Macquarrie and E. Robinson, Oxford: Blackwell, sections 26-27, 1973. 6【英】乔伊帕尔默编,任钟印、褚慧芳译: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11月,第3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模拟题库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加工雨污井盖销售合同范本
- 兄弟支付房屋协议书范本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题库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像工程中介区间协议合同
- 小儿推拿学腹泻培训课件
- 小儿急性胃肠炎课件
- 【课件】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化学式(课件)-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提分评估复习含答案详解【典型题】
- 难点解析-青岛版8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新修订课件
- 国家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 语言接触与混合语现象-洞察及研究
- 咨询行业流程管理制度
- JG/T 210-2018建筑内外墙用底漆
- 2025叉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年度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评审计划
- 2025年中国不锈钢宽幅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支气管镜检查技术》课件
- 解读2025年金融行业的重要事件试题及答案
- 建筑吊篮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