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11/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1.gif)
![[高中语文]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11/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2.gif)
![[高中语文]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11/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3.gif)
![[高中语文]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11/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4.gif)
![[高中语文]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6/11/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8a1a3b60-383a-41c7-8fc3-6bced853f8185.gif)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5高一上银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透露,12日上午已经开会,敲定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张夏放坦言,此前透明的胡萝卜也在备选之列,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对这篇文章入选教材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组的朱于国,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很关注”,未来肯定会考虑增加相关篇目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容。但是,同时他也强调,语文教材的课文改变,需要由编委会确定,“魔幻现实主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加入莫言先生的作品,会考虑选择浅显一些的文章。”(1) 请为上述消息拟写一个标题(2) 根据上述消息,谈谈你对“莫言作品编入中学教材”的看法,30字左右。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下南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B .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 .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D .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2)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 .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C .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 .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B . 第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 .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D .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3. (9分) (2017高二下新邵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能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谈到法治,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有人负责信,但是在学的人不讲,在写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现了分离的倾向。这便是一种“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是缺乏法治精神的表现。“法治”与“法制”一字之差,却有根本不同。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法制,是制度规则的设定,执行着“惩于已然之后”。前者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后者是用禁令来规范道德底线上的守法行为。如果仅仅设定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却没有依照法治行事的思维,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学用分离、讲信分离的倾向。“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其意也是在强调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成为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呢?“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共规则意识,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所谓公共规则,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规则意识就是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不感情用事,而是依据所定规则作具体分析。法治是对公共规则的制度化提升,是用法律的手段使人们约定的规则得到权威的确认。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必看红路灯,只要凑齐一堆儿人就能过去。这是典型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匮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法规吗?不是的,交通法有明文规定:红灯停,绿灯行。所以说,形成法治精神的前提必须是公共规则意识的建立。“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次就是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把法治纳入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一方面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呼唤并能促进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培育法治精神,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还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孙子兵法讲“朝气锐、昼气惰”。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青年之于国家,意味着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最具朝气,具有感染他人的特殊能量,青年人最具活力,拥有活跃社会氛围的独特魅力;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当以青年为主体。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选自2014年10月22日求是,有删改)(1) 下列关于“法治精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公民是否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B . 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它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C . 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D . 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是因为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两种方法,证明“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B . 培育法治精神,既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又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C . 尽管公共规则意识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但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可以感情用事,依据所定规则作灵活处理。D . 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为主题,从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切入,接着分析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再论证怎样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最后呼应上文,再次点题。B . 作者在论证“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时,运用“有人负责有人负责有人负责”的句式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指出当今“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颇有现实针对性。C . 作者援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证明培育法治精神的主体在于青年。因为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引用、比喻说理,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 . 作者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治理国家只有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4. (12分) (2019高一下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雪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村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各家回来的年轻人,又陆续离开了家。村里并不太富裕,这些村中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需要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打拼。过年的那几天,倒是村里最热闹的几天,也是村里年轻人最多的时候,也是李老汉感到最孤独落寞的时候。李老汉吃过了午饭,在自家门槛上坐着,朝着不远处的小路上张望了很久,扭过脸来,从腰间解下旱烟袋,用柴火点着后,“吧唧吧唧”地猛抽了几口,缓缓吐着烟气。抽了一会儿,又呆呆地望着家门前的洋槐树,望得出神。树是他年轻的时候种上的,那年春天,儿子刚出生,他心里头高兴,兴冲冲地跑到集市上,挑了棵最好的树苗种在了门前的空地上。以前,他一有空就来给它浇水,可现在,他皱着眉,瞪着树,突然骂了一句:“瞎长这么高,有啥子用!”他火气突然上来了,把脸强扭过去,眼眶不觉湿润了。于是站起身来,轻轻把门带上,蹒跚地沿着小路走了出去。村子里很安静,天也晴朗得正好,阳光从那些尚且光秃秃的树枝上投了下来,奇形怪状的影子交织了一路。最近的天气已经开始回暖了,燕子从南方回来,在李老汉头顶的天空轻快敏捷地飞过。李老汉这才想起这几日自家房檐下也多了一个燕子窝呢,白天雏燕在窝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以前嫌吵,现在的他,习惯了这吵闹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周围静得可怕,让人发慌。路的尽头是一片碧绿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田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晃着,不远处几个孩子在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欢声笑语和耳畔的风声糅合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协奏曲。李老汉望了望孩子们,又望了望田野的尽头,他的面容舒展开来,扭过头去,又轻叹了一句。李老汉已经七十六岁了,老伴是前年初春走的,老伴刚走时,李老汉觉得天仿佛塌下来一般,虽然他拼命像以往那样,一天一天地过,但心头像是被活生生掏空了一般。那一阵子,他拼命地干活,干活,心里只想着:“我这把老骨头了,累死也就算了,也好陪她一起走啊!”索性李老汉干了一辈子的农活,身体还算硬朗,硬是将那段时光撑了过去。天已经不早了,太阳的余辉染红了西边的云彩,嬉戏的孩子早被爷奶叫回了家中。李老汉慢慢地往回赶,走到家门口,他忽然听到院中传来说话的声音,像是儿子的!李老汉咧开了嘴,激动地推开了门,蹒跚地走进院子里,四下里张望着。但是一个人也没有,他慢慢地低下了头,推开了灶房的门,坐在灶台前的小凳上。年前腊月廿八,李老汉也是像今天这样坐在小凳上,准备生火做饭。邻居家的小张突然过来,说是他儿子从省城打来电话,等着李老汉去接。李老汉一听,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赶了过去。那天晚上,天阴沉沉的,看不见星星。李老汉从小张家出来时,突然飘起了雪花,不一会,黑蒙蒙的夜色里多了一层亮晶晶的银白。方才的电话,让他整整半年的希望全部落空。“娃他爸,啥时候回来呀?”“大,这边活太忙了,俺们就不回了,强强寒假作业也多,不用挂念我们,这边过年管吃管住,工资还比往常多,给你汇了两千块钱,你在家”李老汉在雪地里缓缓地走着,雪花落了他一身,他头顶上的银发全部变成了白色。来到门前那棵洋槐树下,他再也撑不住,扶着树,豆大的眼泪从眼眶中滴落,落到树脚下的雪地上,渗进了泥土中。他叫这棵树“怀根”已经三十多年了,因为他的儿子也叫“怀根”。他踉跄地来到堂屋,拿出那只他亲手糊好的风筝,上面是小燕子的图案,可爱无比,神采奕奕。李老汉轻轻抚摸着,突然双手一松,任由风筝飘下。风筝在空中徘徊了很久,轻轻地落到了地上。门前的雪一直在飘着,门前的那颗洋槐树的枝干,悄然无声地被雪覆盖。(选自名家散文)(1) 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笔触细腻而生动,叙述了李老汉盼望儿孙回家过年却希望落空的故事,情节简单,平铺直叙。B . 文中写李老汉的儿子“怀根”春节不回家过年,这表明以“怀根”为代表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父辈有很多家庭矛盾的社会现实。C . 小说开头写村庄,着力突出它的“静”,折射出当前农村凋敝衰败的社会现象;写李老汉,突出他“孤独落寞”,折射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削弱的现实。D . 本文以“春雪”为题,但第六段、第八段才提到“雪”,特别是第八段的“雪”显得荒谬唐突,可见作者行文布局缺少条理性。(2) 小说中的“李老汉”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 小说写“春雪”有什么用意?请从标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的角度中选择三方面加以探究。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7高二下湖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节选自鸿门宴)(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属皆且为所虏属:下属B . 目眦尽裂眦:眼眶C . 则与斗卮酒与:给D . 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樊哙侧其盾以撞吾其还也B . 劳苦而功高如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C . 欲诛有功之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 . 窃为大王不取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 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范增数目项王B . 常以身翼蔽沛公C . 军霸上D . 沛公欲王关中(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他示意,目的是向项羽表明忠心。B . 范增老谋深算,富有远见,认为如果不趁机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C . 项伯同项庄舞剑,并借机掩护刘邦,项羽对此不加制止,失去了一次杀死刘邦的良机。D .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樊哙闯帐”这一情节,表现樊哙勇猛豪壮而粗中有细的特点。(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摇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摇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 联系全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试题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自测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押题练习试卷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试卷提供答案解析一套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自我提分评估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北京教师资格证试题(附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必刷100题【b卷】附答案详解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之第一讲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伺服实现机床手轮同步功能
- AKAIEWI5000电吹管快速入门(中文说明书)
- 卡拉瓦乔课件
- 李东垣《脾胃论》【译文】
- 东方财富通的函数修订版
- 第17册中药成方制剂 卫生部颁药品标准
- 《医院员工激励问题研究11000字(论文)》
- 品管圈计划书(模板)
- GB/T 26559-2011机械式停车设备分类
- GB/T 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