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_第1页
成都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_第2页
成都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_第3页
成都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_第4页
成都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 ),促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其文物价值,可说是 。整个千佛洞地区是个艺术宝库,至少 了1400多年的带有历代艺术风采的壁画、雕刻、经卷等等。背景题材即使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 是人类文化的宝藏和精神财富。(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坐落闻名于世无与伦比累积B . 坐落名垂千古不可或缺积淀C . 分布名垂千古不可或缺积淀D . 分布闻名于世无与伦比累积(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敦煌石窟艺术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B . 敦煌石窟艺术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C . 在古代艺术家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D . 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背景题材虽然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B . 虽然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C . 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还是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D . 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B .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C . 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D .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B .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C . 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D . 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B . 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C . 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D .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3. (9分) (2020高三下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同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宇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材料二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阋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摘编自搜狐网)材料五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闻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闻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摘编自人民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B .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C .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D .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B .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C .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D .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3) 达到“全民阅读”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4. (12分) (2018高二上廉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元青花杨海燕淮安旧城改造,地下挖出许多古代残瓷碎片。残瓷碎片虽然不完整,但它们让古玩爱好者们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他们据这些瓷片揣度它完整时的器形、补充出缺损的图案。如同面对断臂维纳斯。光头强和王大先生是此中高手,只要瞄一眼残瓷碎片,他俩能立马断出年代、窑口、是否有价值。后来,更多的人加入淘宝大军,但此时旧城改造接近尾声,好的瓷片越来越少。光头强和王大先生以卖瓷片为生,瓷片的稀少使他们成了冤家对头,他们在工地上互相抢拾瓷片,在文庙摆地摊时相互诋毁。这天,王大先生的地摊上来了一个大胡子,他看中了王大先生的一个瓷片。王大先生不急着出价,先夸大胡子好眼力,说这是他才捡的元青花,没有一百块是不出手的。古玩界的行话,一百就是一千。大胡子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欣赏,不还价也不放下。这时,王大先生的熟客潘老师来了,大胡子手中的片子一下入了他的眼,他弯下腰,拍拍大胡子的肩:“你买不买啊,人家王大先生是做生意的!”话里的潜台词是你不买我可要下手了。大胡子抬头看看潘老师:“想买,就是贵了点儿,要一百块呢。”潘老师已经退休了,一个月好几千退休金,老年人用项少,“一百”块钱对他来说是毛毛雨。潘老师抖抖索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卷钱,开始点数,王大先生眼睛活套,连忙对大胡子说:“这个瓷片您就让给潘老师吧,他那么大的岁数改天我再寻个更好的给您。”这话让大胡子生了气,他瞪大眼睛:“买东西跟年纪有关?他年纪大,怎么不买航空母舰?”大胡子从怀里掏出一把钱,数也不数,扔在王大先生的摊子上。文庙很久没有卖出好瓷片了,很快,王大先生卖出元青花瓷片的消息在淘宝人中传递开来。元青花在淮安旧城改造中只出现过三五片,淘宝人纷纷去大胡子那里欣赏。当然也有眼睛毒怪的,人家告诉大胡子:这枚元青花瓷片,呵呵是假的。假的?大胡子凝了一下神,重新拿在手里掂了掂。好像比同样大小的重。再用放大镜看看瓷胎。胎质好像细了点儿。过去没有机械,窑工们用手揉的胎,不可能这么细密。疏松的胎当然不会这么重。奶奶的,王大先生,他敢骗我!大胡子也是玩瓷片的高手,高手们买瓷,价格的高低可以不讲究,但若是买到了假的,他的学问就可能被人怀疑他还怎么在瓷片界混啊?大胡子是有王大先生电话的,他拨通了:“下周你来摆摊吧?”淮安就这么大点儿地方,王大先生当然知道了瓷友们的议论,他在电话里一迭声地说:“你要是认为是假的,我就把钱退给你。”大胡子气得直跳:“我的名誉怎么办你下周来了再说。”三天后,大胡子来到了文庙,可是,王大先生连个影儿也看不见。以挖瓷片为生的王大先生,再也不敢露面了。大胡子气得直跺脚:“你小子倒躲起来了只要你在文庙里露面,哼!”每次来文庙,大胡子都带着那枚“元青花”。“大胡子,你的元青花,能给我看上一眼吗?”有一天,光头强问。“你要,送你吧。”大胡子掏出那枚“元青花”,扔给光头强。光头强淡淡地瞟一眼:“让给我,你确定?”“哪里是让,送你了我看着心烦。”“你是一百买的,我不白拿我出一百五。”光头强把那枚瓷片收进口袋里。“你居然要一枚假瓷片?”大胡子睁大眼睛,“莫非它是真的?”“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光头强拿出一千五百块钱,在阳光下抖一抖,“看好了,可别再说是假钱。”这枚元青花,很快成了淮安古玩界的一个谜,有人说可能是真的,要不然,光头强怎么可能下手买。有人说光头强已经卖给一个北京人了“五百”呢。有一天晚上,光头强正在家喝酒,王大先生来到光头强家,“扑通”跪在了光头强面前:“谢谢你帮了我,我再也不卖假货了。”“咱们都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就安安生生地卖瓷片吧。”光头强拉王大先生入席,一抬手,“噗”,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后的市河里。(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9期)(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元青花”贯串全篇,故事因挖瓷片而起,以扔瓷片而终,买卖青花瓷片一波三折:“元青花”是文章的线索。B . 大胡子怒火中烧,不仅因为王大先生骗了他一千元钱,更因为在古玩行业看走眼是最忌讳的,注定会影响自己的名誉。C . “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光头强的言下之意是大胡子对瓷片的真假将信将疑,做生意和为人都不痛快。D . 光头强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外的市河里,这“一样东西”既指那块假瓷片,也暗指弄虚作假的欺诈行径。(2) 作者详写大胡子和王大先生交易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 作者是怎样塑造光头强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7高二上湖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节选自晋书江统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B .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C .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D .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B . 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C . 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D . 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做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B . 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C . 江统识微见远。虽然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此论虽不被接纳却深得时人信服。D . 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感遇(其三)陈子昂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 , 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 亭堠:戍边的城堡。何摧兀”:多么险峻。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1) 请简析这首唐诗五、六两句的作用。(2) 请赏析后两句“但见”与“谁怜”的妙处。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9高一下定陶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劝学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述坚持的重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也论述了同样的道理。 (2) 蜀道难中通过写行人可以触摸天上的星宿来形容蜀道高入云天的两句是“_,_。” (3) 琵琶行中,以月表现周围环境的寂静,以此突出音乐给人带来强大震撼的两句是“_,_。”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8. (5分)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_。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