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高中语文]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1. (4分) (2020高二上宁波期末)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2005年之后“新水墨”概念开始在国内美术界广为流行,它以强调当代性和突出创新意味的强烈诉求,凸现出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和转型的迹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化思潮对中国画领域可谓影响至深,“水墨热”正在成为一种惹人瞩目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画界围绕“水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褒贬不一:或认为水墨画表现了对回归文人水墨传统的期盼;或认为水墨画以西学为依托,表现了对中国画现代性的执著追求;或认为“现代水墨”远离了传统水墨的表现形态,专注于传统语言的现代转换问题,而缺少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而实际上,“水墨画”的生成和发展,一直令人隐忧,并且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心理依赖无法割舍,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当代多元文化“新颖语言”的现代性渴求。在我看来,当下的水墨画之所以用“新水墨”命名,是因为它创造性地打破了水墨画的学科界限,为传统水墨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提供了极大可能性,其中隐含了中国艺术家在跨文化视野中确认自己艺术方位的某种企图。同时,也昭示了“新水墨” 在本质上仍然是一脉传承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发展路径。不言而喻,当下“新水墨”现象的发生和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变革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既是传统资源向现代资源过渡的文化征象,也是一百年来“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更是全球化、多元化语境中中国画家的自觉选择和文化创新。纵观“水墨画”的变革之路,基本上是以“笔墨”为核心,其状态应概括为“在争议中前行,在探索中创新”。回溯历史,“水墨画”的概念古已有之,从古人对“墨分五彩”的认知到对“水晕墨章”笔墨效果的推崇,再到唐代王维对“水墨淡彩”画风的追求,水墨在古代文人眼中,墨即是色,色即是墨,是一种代表人生哲理、个人心性和情趣的视觉符号,它与“丹青”一词一起,常常被用来指代中国画这一领域的内容。然而,“水墨画”真正替代“中国画”词汇而进入大众审美视野,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却是在20世纪“85 新潮美术运动”之后,由于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冲击,“水墨画”这一概念在突出材料功能方面深受人们青睐,诸如对新技术的应用,媒介、材料的混合,以及对新形式的探索,对新艺术领域的实验等等。因为这些原因,“水墨画”在从传统资源向现代观念的转变中,被重新定义,被看成中国前卫艺术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从此以后,水墨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媒介和替代“中国画”的新名词而进入大众视野,它的出现,预示着水墨画现代化过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对于近年来“新水墨”概念的出现,学术界曾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思考。之所以选用“新水墨”这一名称,其实在本质上仍然坚持着中国的文化立场,与传统的文化精神依然一脉传承。其“新”字的内涵,不仅是指时间,上的当代性,而且更加强调当代的文化思潮对中国艺术的积极影响。可以断定,“新水墨”概念的内核,直接指向“发展中最具创新意味的多元格局和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毫无疑问,融合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新水墨”的出现,把中国画带到了当代文化的语境中,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一种语言材料技法层面的变革,毋宁说是观念层面的革命性变化,因为“新水墨”已经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引导文化潮流,融入全球化格局中的国家文化形象。诚然,“新水墨”是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尽管它与传统笔墨和古典规范有着较大距离,尽管许多学者仍对水墨画的局限性表示异议,而且水墨画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瑕不掩瑜,进入21世纪以来,“新水墨”呈现出发展的态势,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所关注。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水墨画家在反思80年代“全盘西化”思想的基础上转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新水墨”开启了墨彩混合的新传统,受林风眠艺术的影响,一些画家在解构传统笔墨表现规范的前提上,引入大量色彩进入水墨画。还有一些画家更是放弃了以笔墨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冲、积、破、硬边拼贴、制造肌理等技巧,在“新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上获得“突进性”的进展。受到当代艺术影响,“新水墨”越来越注重对观念的表达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表现,它已经跨越了架上艺术的边界,而向装置、影像甚至广告、卡通领域发展。其核心要义在于抵抗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扁平化趋势,并与针对差异和本土的压制作斗争。在这个层面上,“新水墨”的出现的确具有不同凡响的开创性意义,它意味着中国水墨画的全面复兴和“中国画全球化”新时代的到来。(选自美术观察2019年第5期,有删改)(1) 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无法割舍对传统文化的心理依赖,同时对当代多元文化“新颖语言”表现出现代性渴求,“水墨画”的生成和发展,可谓令人隐忧又处境十分尴尬。B . “水墨画”这一概念虽古已有之,但真正替代“中国画”词汇而进入大众审美视野,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却是在20世纪“85新潮美术运动”之后。C . 作为视觉符号的“水墨”,与“丹青”一词,常常被用来概括中国画这一领域的内容,但无论“水墨画”如何变革,其核心始终是“笔墨”。D . 尽管许多学者对水墨画的局限性表示异议,而且水墨画自身也存有不少问题,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新水墨画”蓬勃发展的态势。(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列举画界对于“水墨”问题的种种争论,旨在表达“水墨画”正在成为一 种惹人瞩目的文化现象。B . 文章第二段,作者站在广阔的时空角度,对当下“新水墨”的命名和“新水墨”现象的发生做出了独到的阐述。C . 文章对水墨何为,“ 新水墨”出现的意义,以及“新水墨”究竟新在何处等内容进行了学术探讨,逻辑层次清晰。D . 文章虽是学术探讨,但处处展示了思辨的色彩,但整体上,作者坚持认为“新水墨”的出现具有开创性意义。2. (12分) (2017高二上庄河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寻找恩人韦名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歉。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那天上午,事情太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撞上她的刹那间,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没事了!”中年男人扶起女儿。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这样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別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定。多年寻找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像眉心间有黑闪闪的痣。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画到后来,建涛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寻找恩人。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家公眉心间就长着那颗我永远忘不了的黑痣!”“”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谢谢你!”尽管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儿也不像,但一见面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亲家公却一脸平静。“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看着平静如水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B . 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C . “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D . 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2)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 (3) 小说结尾说“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 3. (18分) (2016高一上南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923年,沈从文到北京谋生。1925年曾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不久失业。最早是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晨报副刊的编辑刘勉己、瞿菊农二人。时间当在1924年11月13日郁去寓所看望沈之后。到12月下旬,就有署名休芸芸的作品在晨报副刊上接连刊发了。转年就更多。5月4日唯刚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大学与学生文中,已称赞他是“一个天才青年”,他写的遥夜“全文俱佳”。唯刚即北大教授林宰平。林宰平是新月社中人,引领沈从文去松树胡同认识徐志摩也就不算一回事了。沈从文与志摩的关系,可说是介于弟子与朋友之间。第一次见徐志摩,是1925年秋天,在新月社的院子里,也就是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的前夕了。又经徐介绍,结识了陈西滢、凌叔华、林徽因等人。徐志摩立即发现了沈从文的才气,且看出了他行文的特色。“徐志摩惊叹过沈的文章句子很欧化,沈本人也承认过这一点,他读了当时很多翻译作品,对语法并不在意。”(金介甫沈从文传)结识了沈从文这样的年轻作家,志摩很是高兴,以致在改版晨报副刊的发刊词里,介绍他的作者班底时,介绍完他的那些老朋友之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也要表白一番自己手头还有多少青年朋友,而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沈从文,接下来才是焦菊隐、于成泽、钟天心等人。徐志摩初编晨报副刊时,可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振臂一呼,名家云集,说声来稿,佳作纷至。他得跑稿子,甚至得央求、乞讨,逢上沈从文这么一个写得不错,又很勤勉的作家,也算是运气。从沈从文这面说,也就是提携了。沈从文只比志摩小五岁,以年龄而论,当是平辈。志摩的可爱之处在于,只要我看得上你,只要咱俩对脾气,怎么着都行。且看接编的最初两个月里,徐志摩刊发了沈从文13篇作品。晨报副刊是名刊,哪个作家遇上这样的编辑,不出大名才怪呢。由此,沈从文才摆脱困境,实现了靠写稿维持生计的理想。1927年新月书店办起,1928年新月办起,只要徐志摩的影响力所及,出版沈从文的小说集,发表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全都是畅通无阻。沈从文能在数年之内,成为中国一流的作家,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是本人的才气和勤勉,而徐志摩的处处提携,也是不可轻视的。不光是写作上的提携,还有工作上的帮助。1929年9月去中国公学教书,极大地改变了沈从文的人生状态。胡适是校长,固然须他首肯,若没有志摩的鼎力推荐,怕胡适连这个想法也不会生出来的。此后去武汉大学教书,叉去青岛大学教书,也都是得力于志摩的推荐。志摩也常把一些自己忙不过来的事,委托沈从文去做。比如选编“新文学丛书”,志摩顾不上,便让沈从文负责审稿。这样的事,难说是谁帮谁的忙,对沈从文来说也是一种训练吧。对志摩的恩德,沈从文谨记在心。1936年出版第一个选集时,写了篇长序,开列了一串他要感激的人的名单,第一个便是徐志摩(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因为志摩已去世了)。他说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没有他,我这时节也许照自传上说到的那两条路选了较方便的一条,不过北平市区里作巡警,就卧倒在什么人家的屋檐下,瘪了,僵了,而且早已腐烂了。你们不幸看完了这本书,如果能够从这些作品里得到一点力量,或一点喜悦,把书掩上时,盼望对那不幸早死的诗人表示敬意和感谢,从他那儿我接了一点火,你得到的温暖原是他的。(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表白是诚恳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情义,1931年11月20日上午在青岛,青岛大学的一班朋友,刚刚听说徐志摩遇难,不明底细急欲一探究竟时,最后决定由沈从文亲赴济南走一遭。“志摩死耗给他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沈从文一声不响地立刻就到济南去了。”(梁实秋谈徐志摩。)后来,沈从文在北京大学教书,解放后转到历史博物馆工作,成为著名的古服饰学家。(改写自韩石山徐志摩传第三卷云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相关链接】美国学者金介甫在他的沈从文传里,说沈从文“成了作家却不依附任何作家集团”,且以此语作为一节的标题。意即一个人只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就可以说他是不依附,不盲从。(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沈从文年轻时到北京谋生,失业之后,正是郁达夫、徐志摩、胡适等贵人的帮助与提携,才使他走上成名成家之路。B . 徐志摩初编晨报副刊时,沈从文大量投稿;选编“新文学丛书”时,沈从文负责审稿。这说明了二者的朋友关系。C . 文章首段写林宰平称赞沈从文是“天才青年”,为下文引出徐志摩和沈从文的相识以及徐对沈的提携,做了铺垫。D . 徐志摩遇难后,沈从文亲赴济南吊唁,同时在其出版第一个选集中的书序中,诚恳地表达对徐志摩的恩德的感激。E . 选文虽为徐志摩传,但有关沈从文的叙写占了较大篇幅,二者相得益彰,显示了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2) 有人说徐志摩发现了沈从文,也有人说徐志摩提携了沈从文。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3) 材料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这一修辞,请结合材料,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 就美国学者金介甫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4. (6分) (2019高三上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二)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1) 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_。 (2) 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 三、 默写 (共1题;共5分)5. (5分) (2017高二上广安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 (2) 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怅然,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 (3)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方面直接描写山势险要的句子是:_。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6. (10分) (2017南京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晚蝉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注。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闻蝉来鹄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注】轸,此处意为拨弄。围,腰围。(1) 诗人各用哪个字概括了蝉的特点?蝉声分别引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方式的特色。五、 语言表达 (共2题;共9分)7. (3分) (2017高二下陆川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_ , 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每个民族的人民都会为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然而,_ , 比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古建筑常常受到惊人的破坏,因此,_。8. (6分) 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1) 下面图表内容反映出的现象是:_(不出现具体数据)。(2) 针对以上现象,请从一个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7包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苏珊、荆青、王杰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七、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0. (2分) (2017高一下惠来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运用,全部错误的一组是( )如果说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非专门研究者不忍卒读 , 那这本二十四史人物故事恰好是了解历史的好门径。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 , 今日特来拜访。”傍晚时分,某小区的一幢居民楼突然起火,火势之大,令人不可向迩 , 好在附近居民及时报警,事故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经过数十次的试验,厂里的工程师小张才幡然悔悟 , 原来问题不是出在机器上,而是出在使用机器的方法上。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热情协助,更离不开父母的耳提面命和无微不至的照顾。A . B . C . D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