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1页
贵州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2页
贵州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3页
贵州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4页
贵州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倨傲笑容可掬矩形白驹过隙B . 凋敝纵横捭阖裨益劈山开路C . 垮塌胯下之辱挎包纨绔膏粱D . 匍匐风尘仆仆蒲草璞玉浑金2. (2分)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 团箕(j)隽永(jun )轧票 (g)殒身不恤(x)B . 木椽(chun)敛裾(lin)携手(xi)所向披靡(m)C . 招赘(zu)勉强(qing)弄堂(nng)度长絜大(xi)D . 寒蜩(dio) 蟊贼 (mo)禁受(jn)钿头银篦(b)3. (2分)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 . 文身金刚钻崭露头角额手称庆B . 英镑威摄力一如继往以逸代劳C . 壬辰一滩血指手画脚真知卓见D . 合龙笑咪咪张皇失措厉行节约4. (2分) 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河内凶凶:有战争声非加疾也疾:宏大B . 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增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缉查盘问C .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于官盛则近谀谀:奉承D . 无贵无贱无:没有而绝江河绝:横渡5.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B . 当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帐篷、饮用水、粮食和生活用品,他们还需要精神的抚慰。C . 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D . 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出现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6. (2分) 选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我还想告诉同学们, 。, , 。 , 在面向民间这一点上,他做得比谁都彻底。他诗歌中的意象都是世俗化的、大众化的但他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白居易写诗是很通俗的也不像杜甫那样对苦难体验非常深刻他不像李白那样惊世骇俗A . B . C . D . 7. (2分) (2016高三上温州期末)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项对国内109所大学5. 51万名毕业生求职意向的调查显示,排名靠前的4个城市为杭州、昆明、合肥和成都,全是二线城市,而期望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数占33. 9%。二线城市由于环境比较舒适、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等因素,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据相关统计,清华大学学生有意向到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人数已经连续3年超过500/a,而在10年前,选择原意留在北京工作的占80%左右。A . 大学生就业倾向于二线城市B . 二线城市就业优势日益呈现C . 大学生就业逃离“北上广深”D . 清华大学学生多数愿离京就业8. (2分) (2017高一上山东月考) 西游记假借玄奘取经的史实,改写成长篇小说,流传中外。下列有关西游记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 西游记叙述唐僧取经的历程,是一部以探险为题材的古代小说。B .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只有孙悟空为伴;猪八戒、沙和尚和龙马是西游记添加的虚构人物。C .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要玉皇大帝搬出天宫,让他来住,并且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表现了追求平等的斗争精神。D . 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场劫难终成正果,连孙悟空也皈依佛门成为斗战胜佛,无不表明宗教信仰对人心的重要作用。9. (2分) 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B . “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C . “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D . 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10. (2分) (2015高一上磐安期中) 填在空格处正确的一项。(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_?_?_?_?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_;_。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A . B . C . D . 二、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1分)11. (11分) 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的 作者是_,我国著名_家,_家,_,_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曾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也曾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_。三、 其他 (共1题;共4分)12. (4分) 分别写出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距关,毋内诸侯(_通_)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通_)张良出,要项伯(_通_)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通_)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_通_)不者,若属皆且为所俘(_通_)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_通_)四、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3. (5分) (2019高二下白山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为政中“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 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比喻、反问的手法批判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径的句子是“_,_?”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五、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0分)14. (6分) (2016高三上如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徐梓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易,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疏证,用120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节选自(2016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1)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2) 文章引用清朝学者阎若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渊博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15. (14分) (2015高三上湖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1) 在选文中,作者为了刻画祥林嫂的形象,主要采用何种描写手法?请举例说明。(2) 文章塑造了祥林嫂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3) 就选文看,你认为祥林嫂的死有哪些因素?16. (20分) (2017高三上三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能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红网”)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中国青年报)(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B .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C .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 .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B .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C .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