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论文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异化”症候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异化论文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异化”症候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异化论文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异化”症候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异化论文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异化”症候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异化论文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异化”症候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异化论文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异化”症候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新闻娱乐化让人们乐于接受轻松的浅层娱乐,放弃了理性的深思和对深度理由的追问,但是人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媒介一方面“异化”着公众,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经历着“自我异化”。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异化 精神荒漠化 如今,大众媒介在社会中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新媒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日渐兴盛,互联网、手机报、博客、微博等正在转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媒介社会已然到来。一组早前的统计数据很能说明理由,到xx年12月,全国共有报纸1930种,期刊9485种。共有电视台302家、广播电视台1932家、教育电视台50家;共开办电视频道1279套;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944家,其中混含所有制有限公司1200余家。 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介源源不断向社会发布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通过并逐渐依赖媒介获取各类信息,据此了解周围环境和世界变化。在这个媒介传播与受众接收的过程中,大众媒介逐渐营造出一种“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提供的真实与“客观环境”的真实并不一样,然而,“媒介真实”却正在一步步代替“社会真实”。人们越来越生活在媒介营造的环境中,以媒介所报之喜为喜,以媒介所报之忧为忧;而逐渐懒于甚至丧失对于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的深思和批判。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娱乐化”的出现似乎是“水到渠成”,存在一些必定因素。有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受众;反过来这样的受众也会塑造这样的媒体,互相影响,潜移默化,彼此塑造。“功能失调”的媒体让大众沉迷于轻松的浅层娱乐,却放弃了理性的深思和对本质理由的追问。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引诱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得到一种虚假满足。但是人们却意识不到自身的这种异化状况。大众媒介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自我异化,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异化着公众。以电视娱乐为例,它的异化使得大批边缘群体的价值和存在被忽视。而且,电视还异化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人与人的交往被物与物的交往取代。“人在私生活中是一个现实的人,但是却偏偏没有现实性。在公共生活中人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但是却失去了现实性”。以无厘头电影和电视喜剧为例,其通常做法是有意拉开悲与欢、怒与笑、平常与非常等平常感受的距离,在这种怪诞而陌生的情境中,观众的笑容被引发,最终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开始发生异化,我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的事物突然变得疏远和陌生。生活在媒体“拟态环境”的当代人远离“客观真实”的生活,其结果是失去了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 盖德堡认为:“当真实世界化为简单视像时,后者就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其催眠和麻痹的作用十分有效。奇观成为一种趋势,使人们通过各种特定的*物认识世界。”对于娱乐奇观具有的麻痹功效,贝尔纳瓦耶纳深表忧虑:“麻醉剂适量可以起好的作用,用量不当就成了可怕的东西。新闻的作用几乎大家一致公认不是引人避世,而是让人觉醒。现在恰恰是本末倒置” 具体而言,当人们过度沉湎于媒介娱乐狂欢时,就会被“主流化”,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会越来越多的反映从媒介中获得的内容而非自身的情况;而媒介的内容更多的是一些充满了感官刺激、简单、肤浅和所谓流行、时髦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经不住深究,深究就会索然无味。然而公众却乐此不疲,在铺天盖地的娱乐中,寻找着快乐,打发着无聊,消耗着生命。本来目的是放松身心以更好地工作,最后却越来越羡慕那些奢侈时髦的生活而厌倦个人奋斗;自身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生活产生巨大反差,这反差被大众媒介日以夜继的提醒、凸显、放大,使个人变得浮躁、消沉、痛苦。这时的受众变得盲目简单,空虚无聊,一个幽默风趣的新闻或表述就能够使他们开心。这时,大众媒介的娱乐化无疑成为一根救命稻草,公众死死抓住;而实际上,吸入体内的却是*,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却让人欲罢不能。 最终,个体开始不知不觉地缩减、恐惧、厌恶社会行动,仅仅满足于被动的参与,公众对其态度也逐渐变得冷漠和麻木,而且越来越被这种表面性参与所掩盖。这亦即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按摩”。“这种按摩既不能增强体质也不能祛除人的疾病,且要命的是,它以富有欺骗性的轻松愉快来阻止人们增强体质和祛除疾病的意向和行为。” 虽然现在大众媒介已经开始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它奴役和愚化人性的趋势却变得更加厉害了。早期阶段的大众媒介还提供了一种逃避日常生活压迫的可能性,还为创造力和想象预留了一些自由游戏的空间,而现在的大众媒介已完全让想象失去了自由”。 大众文化在这种背景*行起来,而大众传媒,理所当然成为最佳载体。大众文化从内容上讲,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其生命力和活跃性主要表现在不断变换花样,求新求变。究其根本,大众文化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点是易于普及,即时消费,这也正是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期望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偏好适合大众口味,能为最多的人理解、接受、欣赏的内容。而追求实效也是大众传媒的特点,在大众传媒的世界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形式的丰富多彩。人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却处于“精神的零度”。 在这令人担忧的文化环境中,心灵深处的声音被淹没于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大众文化之中。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和表达,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三、被冷落的审美 审美日渐被冷落,审丑现象开始横行于世。现实中的实例俯拾皆是,例如“凤姐”、“芙蓉姐姐”等一时间爆红网络。有记者问凤姐:“朱红说小沈阳是通俗,你是低俗,你怎么看”她的回答很耐人寻味:“不管通俗还是低俗,这都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我是网络红人,我是社会大众捧出来的,是一个个网民顶帖顶出来的,所以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低俗,而是社会。你今天把我、罗玉凤按下去了,明天就有下一个这样的人冒出来。”新闻娱乐化下,整个社会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浪又一浪的审丑浪潮之中。 也许公众会认为自己只是好奇轻按鼠标浏览了个别事件,然而就是这一个简单短暂的“关注”让人们成为千万审丑推波助澜大军中的一员,超高的点击量由此而来。而人们还深深怀有“第三人效果”情节,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并未像其他人一样参与这些“丑现象”,而继续乐此不疲,关注下去。为什么人们会关注因为这样娱乐、搞笑甚至低俗的“丑新闻”充斥屏幕,无所不在。这是大众媒介对受众“选择权”的最大讽刺。公众猎奇、审丑的趣味由此培养,由此加固,由此深化,由此继续。 追根究底,新闻娱乐化培养了喜欢娱乐的受众,喜欢娱乐的受众口味越来越重,反过来要求媒体报道更加有趣更加有“份量”的新闻,媒体就会在题材选择上偏向这一类娱乐新闻甚至“软化硬新闻”,以便进一步满足受众的猎奇偷窥心理,而受众这种心理就像一个下行螺旋没有底限。 结语 _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8-430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著,史安斌 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 吴飞:传媒批判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xx:81、110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Martin Jav(ed.)An Untnaste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