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论文关于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现实意义价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王阳明论文关于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现实意义价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王阳明论文关于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现实意义价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王阳明论文关于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现实意义价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王阳明论文关于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现实意义价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论文关于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现实意义价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王阳明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良知”学说充分融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无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他把“良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现实意义 :B248.2文献标志码:A:1002-2589(xx)02-0094-02 “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早期思想的体现,江右之后,王阳明则转扬“致良知”之论。因为在王阳明的内心,“致良知”论比“知行合一”说得更为直接和具体,也更有实践性。那王说的“致良知”具体内容如何呢一般来讲,“致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良知”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二是“致良知”说,指的就是王说的本体工夫同一论1125。当然,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密切相连的,无疑是其“致良知”论的宏观内容。 1.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 王说“良知”的初始含义,孟子一书。而孟子认为,良知良能其实就是指人不需要思虑就能得知、不需要学习就能得行。而这一“良知良能”到了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就成了人先天就具备的道德意识和思想。他的“良知”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这是王阳明对“良知”这一含义界定的首识。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更为强调良知自主显现而为自我内心所自觉的特点。而且,他还使孟子“良知”说更推进了一步,让孟子那种萌芽状态的情的成分变为一种主体知觉层面的意识,让“知”的色彩变得浓厚了许多2118。 2.“致良知”的工夫 第一,“致良知”具有扩充、致极性。王阳明“致良知”中的“致”,不仅具有扩充的这种过程,还有至其极的意思。而且,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提出了以“至”训“致”的观点。浅层意义上来讲,王阳明的“致”只是一种至极的意思,但其实要强调的则是“致良知”这一过程,其最终就是要达到“知至”的层次。所以,王阳明这里的“致”与“极”是贯通的,都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达到目的1156。最重要的是,王阳明这里的“致”,除了上面所述要扩充良知这一本体而到达“致其极”的目的,还有从本体到功用、再从功用复归本体的双向通道。他这一通过去除私欲而复归良知本体的渠道,不仅是一种格物致知而复归良知这一本体的过程,还是一种扩充延伸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彰显出本体与功用,也是二者的统一。因此,王阳明从这种本体和功用的层面来表达“致良知”之义,不仅使用了穷理尽性等词语,还应用了去欲克己等术语。因此,王阳明的这种本体与功用的“致良知”说,不是一种脱离日用常闻的理论玄想,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基底,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用实行的。 第二,“致良知”具有推致、实行性。王阳明的“致良知”,在其发用流行的层面上不仅表现为“致良知”的至极之义,还应该以良知的实际功用,将其与至极其良知予以比较,如此才能与王阳明之前论述的“知行合一”说贯穿起来,而且,这也是王阳明自己所赞同的。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作,对于“致知”的内涵,王阳明认为只有去实实在在地依良知去行便已达到。因此,王阳明才说:“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4158他把“决而行之”来表达“致知”的实际功用,即将人内心所知予以连贯并实践下去,这就是“决而行之”的实际体现。在王阳明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具有“良知”,只存在不能致其良知的。因此,从王阳明的角度来理解,“良知”这个本体、“致良知”这个天下之达道,其中关键就在于达道中的“行”,作为其内在规定而存在着。 依此来看,所谓“知”就是良知,所谓实践之义就是“致”,是故,王阳明这里的“致良知”无疑就具有了“知行合一”的内在之义。而且,王阳明曾在答陆元静书中就认为,“致良知”的“知”的属性就是知,而“致”的应有属性则为行。有必要说明的是,程朱理学主张的“格物穷理”说,只是注重在求理上的探求,而忽略了实际的行,因此使得知与行成为两体。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则把二者内在地贯通了起来,有效避免了程朱理学的这种情况5164。从上可知,王阳明这里的“致”,其实就是行,而“致良知”也就是把自身内在的这一道德准则实践于现实当中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不仅使主体获得了这种道德实践的权利,而且在这种积极的入世心态中扩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比如“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使得“致良知”有了现实的基底,从而产生主体的内在修养道德自律的精神,进而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意义。 1.“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知与行的关系,其实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范畴内的一种普遍认知关系。假如放在儒家的框架内,则其表现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关系。 对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和“良知”说,可以明显看出,二者是相互配合和促进的。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的理论实际上就说明了这种知行之体本来就是一的道理,即“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注重的还是“行”,其目的就是想加强人们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认知和“良知”说的进一步深化,以此来强化认知外化为行动的程度668。当然,王阳明所说的这种“知”仅仅指的就是意识思想内的知,其“知”的范围比宋儒中所言的“知”的范围要小;王说中的“行”,则是指人们对这一心理行为和实践行为过程中的行,很显然这一“行”的所指范围要比宋儒所言的行的范围要大。 王阳明反复强调,“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认为“知与行”概念上的这种合一性并不就是说知与行是一件事情,而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去行动则肯定不能是说知。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论就是为儒家*提供了这种道德实践的可能性,即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积极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实践,从而让一种意识层面的道德直接就转化到现实性的道德上。因此,王阳明最终就让这种道德规范和现实行为、理想人格和真实生活之间搭建起了通道。 2.“致良知”和道德自律 王阳明曾讲,“致良知之外无学矣。”746这种口气,无外乎就是以一言以蔽之的方式来体现自己这一学说的特殊性。王阳明在其“良知”学说的阐述中,认为只有知道而且还去践行了,才能于内心当中真正把这种良知蔓延在生命当中,从而达到比较满意的人生状态。因此,按照王说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只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并没有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践行,那么他还并不是真正知道。他认为当时社会存在的本质问题就是道德*问题,而所谓的政治治理是无法从本质上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只有这种内心的道德教化与社会的一些纲常规范处于一种同水平的状态,才能根本缓解社会的这种现状,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现实体制。所以,以内在的逻辑来看,王阳明的“良知”理论无疑是改变人的一种认知模式。但其中最关键之处则是王阳明将人的这种道德*标准和社会的规范秩序相结合,因为前者往往是一种笼统模糊的概念,而后者才是较为规范和明确的。因此,只有每个人都把其作为具体的道德标准看成其内在要求和目标,无疑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就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实践意义,社会的外在规范也就只是前者实现过程中的一种补充条件而已8151。所以,“致良知”学说就体现出了一种积极的道德自律精神。 3.“致良知”的现实价值 很多学者把王阳明学说中的“悟”,认为是他倾向于禅宗的证据。然而,其实朱熹等也都有相似的观点。而在实际的体认过程当中,王阳明则把心的本体与良知统一而论,将主体修养的实际基点放置于实际的本体当中,因此本体作为始点而逐渐去除了这个二元性。因此,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不仅使得主体具有了道德实践的发用权利,而且还把儒家以往的那种“二元性”给去除了,最为关键的是还将其中所谓的禅宗之见予以区分,不仅彰显出王阳明对自我思想的坚定立场,而且还体现出他那积极的处世态度。 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王阳明“致良知”说体现出来的律己精神和道德使命无疑对现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实际功用有很大促进作用。其实,王阳明思想里除了“知行合一”论之外,还有道德修养论、批判继承观、体认实践法等,对行动的实践认知都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王阳明思想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他的“良知”说使主体对自然界也存在着一种价值秩序,王阳明在实践的层面上,把上述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无论是主体内在的自觉意识,抑或判断抉择上的知觉,都能使得民众在日用常行之中关爱万物而合理取用。是故,王阳明思想中的“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使得主体的人生境界提到生态意识层面,无疑是他这一思想在环境*上对世人的教化。因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精髓就是“致”的辐射面涉及事事物物、方方面面,其心学之思和外在世界是不予区分的。是故,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其实有很多思想与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作为明 学的一种思潮,虽然因为在历史和逻辑的制约下终结于明清之际,但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