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1页
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2页
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3页
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实际上,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而读不懂诗歌的语言,又是因为不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如果了解了诗歌语言的一些特征,或许“诗家语”就好懂多了。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征呢?它对读懂“诗家语”甚至赏析诗歌语言有什么启示呢?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作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地进入诗歌的语境。一、变“性”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练中悟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下方山注南朝梁何逊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注方山:六朝时渡口。诗歌三、四两句中“白”“黑”二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解析答题时要把这两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白”“黑”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鉴赏方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秦淮河东岸,四面等方,孤绝耸立,故名方山,又名天印山,相传即秦始皇凿断金陵山以疏通淮水处。六朝时,方山为交通要道,商旅云集,也是离别送行的重要渡口。谢灵运有邻里相送方山诗,李善注引丹阳郡图经曰:“旧扬州有四津,方山为东,石头为西。”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在冬天早晨从方山渡口乘舟归乡的情景。作者这次回家,大概是因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和急切。他清晨就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所见所闻,很是令人抑郁伤感。寒冷的冬天,树叶大都凋落了,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秦淮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的。如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曹植洛神赋:“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开头四句,作者描写霜晨景物可谓细致入微,有声有色。“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正状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近乡情更怯,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是吉是凶,实难预卜。或许是精神负担太重了,或许是长途跋涉走累了,脚步渐渐地放慢了,也愈加沉重了,这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路反而觉得漫长了。最后四句,将作者归途渐近、未到之前的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逼真地刻画出来。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将寻常情、眼前景,妙手写来,波澜层生,加之整首诗对偶工巧,连用叠字,更增添了一层和谐的形式美。二、变序改变词序句序古人写诗,有时故意改变词序句序,以达到新奇警人的目的。例如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歌第二句正常词序应为“我扶杖藜过桥东”,但变为“杖藜扶我”,不仅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而且大大增加了情趣。三、四两句的正常词序应为“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但作者先说身体感觉“沾衣欲湿”“吹面不寒”,再交代意象“杏花雨”“杨柳风”,这一变序,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又如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歌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古代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练中悟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注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_答案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三、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练中悟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槲(h):一种落叶乔木。枳(zh):一种落叶灌木,花白色。杜陵:这里指长安,可指作者故乡。凫(f):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一二闲字,止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