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对别人的观点提出问题_第1页
从反对别人的观点提出问题_第2页
从反对别人的观点提出问题_第3页
从反对别人的观点提出问题_第4页
从反对别人的观点提出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从反对别人的观点提出问题。专家回顾:鲁迅为什么写出这样多的文章?我的例子:长文短教是必然载中外教育2005年23期中国教师报读罢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蔡可芹老师的“长文短教”不足取一文(载2004年7月7日B3版), 我当即写下长文短教是必然的文章,编辑说不错,先留用,后终审未过关,我再把它投到中外教育上。墙内损失墙外补载科技导报2005年4月20日狼牙山五壮士被人教社删除,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科技导报教育周刊在2005年4月6日第7版发表广西黄翘楚老师的文章被删除了什么,文章中说,上海、湖南等地新版语文教材中,原来的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被正式删除,而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没有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作者在列举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人的解释后认为这样做是极不妥的。作者在末尾说:“真是这样的话,恐怕被删除的不再仅仅是一篇课文了,而是剥夺了我们的后辈认识一个时代,感悟一种思想的权利。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们国人的灵魂,我们怎能泯灭?”我是4月9日看到这篇文章的。(刚好上面也有我的另一篇文章)我对此有不同看法,并与责任编辑电话联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写一写。”我当夜写出墙内损失墙外补的文章,第二天发过去,结果,4月20日就发表了,并且是头条。有意思的是,文章的末尾有这样一句话:“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我想,可能的我的想法的确与众不同吧。后来,文章的责任编辑告诉我,正是因为我的那篇文章,报上专门开辟了一个“一家之言”的栏目,下面有这样一句话:“争鸣栏目,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这是我第一次因文章而使报刊设立栏目,从而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教后记”当堂堂记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0日“长文短教”是必然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幅较长的文章,这些文章常常成为教学中的“拦路虎”,不少的教师从让学生学懂的愿望出发,采取的“长文长教“的方法。笔者以为,这样并不可取。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大力提倡“长文短教。”首先,“长文短教”是时代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虽然师生都吃过速效感冒胶囊,都知道国内外修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也知道火车几次提速了,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速效救心丸等药物的广告,也体验过课堂上速算等等,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完全把提高学习效率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观点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有许多负面的影响。难怪吕叔湘老先生在1978年就发出“10年的时间,2700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的感慨。就现在所处的时代而言,我们必须讲究教学效率,遇到长文,即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短教”之,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次,“长文短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从时间上看,小学生容易做到,因为功课不是那么紧,有阅读的时间。但是,中学生就不同了。据笔者调查,大多数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也没有在课内安排时间进行阅读。问其原因,学是时间问题。有的教师说:“课内怎么有时间呢?课文上完都不容易呢!”的确,一般的课文都是教两课时,长的甚至教四课时。教师总认为,文章这么长,不把它教仔细点,学生那是囫囵吞枣,没有效果。但是,这样看不见得就有多么正确。如山东省高密一中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就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在课时实行“三一制”,即在时间上,教材学习、阅读交流、写作感悟各占三分之一,把原来每周的6节语文必修课压缩到1/3,用2节课完成语文教材的学习,把剩下的2/3的4节课还给学生,让学生到专门设置的语文实验室品读名著、阅读时文并参考写作。教完教材只用1/3的时间,可以想象,长文是绝对不能长教的。再次,“长文短教”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保证。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很重要。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以读书为例,有的学生只会朗读,不论是什么内容,都是如此。如果让他默读,他也只能做到不出声,但嘴巴不能不动。至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略读与浏览,以及快速阅读,他都不会。他们不会选择有重点地读,如果拿到一本书,他也只是从头看到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关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本没有教学生阅读,长文没有短教,每一篇课文都平衡用力,生怕掉了哪一个部分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然要做到“长文短教”。最后,“长文短教”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有一些教师教了多年的书,但是教学水平提高不快。常常听到这样的课,一节课上完了,听课者不知道教师的为了什么而教,即教学目标是什么。在对待长文上,如不能达到短教的目的,可以说,这个教师是难以成长起来的。纵观教育名家,“长文短教”是最基本功之一,有的甚至是绝活。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七十年代末,针对当时盛行的是“讲读法”存在读得少、学得慢、效果差、时间费,学生成天忙得团团转,但读不了多少书的弊端,她提出了“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16字改革方针。她不顾同事的反对,先在自己教的班里做起了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第一个学期,教材里只有24篇文章,而她却教了95篇优秀范文。1981年北京市最后一次统考,这个实验班的考卷被编为“303”号,面对这样的一沓卷子,阅卷老师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给分。最后,班里46名学生,有44名学生的作文被评为“一类文”,另外为“二类文”。而且这些作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总评分为97。46分。她的实验轰动全国。也可以这样想象,如果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